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区域差异

一 麒麟区

(一)位置与范围

麒麟区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处东经103°38’—104°13’、北纬25°07’—25°36’之间,东与富源县相接,西与马龙区相邻,南与陆良县相连,北与沾益区接壤。全区总面积约0.14×10 4 平方千米,属于滇中城市群。区人民政府驻麒麟区南宁西路28号。麒麟区下辖13个街道(南宁街道、建宁街道、白石江街道、寥廓街道、西城街道、珠街街道、沿江街道、三宝街道、太和街道、文华街道、潇湘街道、益宁街道、翠峰街道),3个镇(越州镇、东山镇、茨营镇)。

(二)自然地理

麒麟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在综合自然区划系统中,麒麟区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曲靖岩溶高原区;在云南省生态经济区划中,麒麟区主要位于滇东南岩溶丘原生态经济区的东部岩溶高原生态经济亚区;从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分布格局看,麒麟区少部分位于东南部喀斯特地带;从生态保护红线功能类型上可以看出,麒麟区为珠江上游及滇东南喀斯特地带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类型。

1.自然地理要素

(1)地貌

麒麟区最高海拔高度约2508米,最低海拔高度约1715米,高差约793米,平均DEM为2023.73米,处于Ⅴ级水平。坝区面积534.69平方千米,坝区土地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4.64%,坝区综合指数为71.87,属于坝区地区。地形起伏度指数为3.40,处于Ⅰ级水平;平均坡度指数为9.04,处于Ⅰ级水平。

(2)气候要素

麒麟区总体处于南温带,年平均气温15.8℃,年降水量为928.5毫米,年日照时数约2200.90小时,气候资源指数为1418.37,处于Ⅲ级水平。

(3)水文要素

麒麟区地处珠江流域,水网密度指数为48.40,处于Ⅲ级水平。

(4)土壤要素

麒麟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为红壤。

(5)植被要素

麒麟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滇中、东部高原暖性阔叶林、针叶林亚区,植被覆盖度处于不显著区。麒麟区生物物种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处于Ⅲ级水平。

2.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麒麟区耕地面积500.55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3.37%;园地面积49.55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30%;林地面积641.06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2.74%;草地面积51.51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4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37.79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9.19%;交通运输用地面积29.76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98%;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42.72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85%;其他用地面积90.60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04%。在土地利用分区系统中,麒麟区位于滇中湖盆高原城镇工矿建设与耕地保护区的滇中城市工矿旅游用地亚区。在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中,麒麟区土地资源丰富程度为较丰富。在三生空间结构类型系统中,为生产—生活—生态均衡型。

(2)水资源

麒麟区的水资源总量4.92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4.92亿立方米,径流深341.2毫米,地下水资源总量1.56亿立方米,在可利用水资源评价中,麒麟区水资源缺乏。

(3)生物资源

麒麟区分布着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扇蕨等,广泛分布着国家珍稀植物资源金荞麦、银杏等。

麒麟区有食用菌鸡枞菌、黄皮疣柄牛肝菌、糙皮侧耳、小美牛肝菌、桃红牛肝菌、蓝黄红菇、草鸡枞、紫丁香蘑、紫花脸香蘑、双色牛肝菌、棱柄马鞍菌十余种。

麒麟区水体景观资源中,有1处泉水景观,为曲靖三宝景观。

(三)人文地理

1.人口和民族

麒麟区2018年年末总人口数为78.10万人,性别比为105.21,人口城镇化指数为0.34,人口城镇化级别为Ⅲ级,人口老龄化指数为0.08,老龄化级别为Ⅴ级。麒麟区少数民族人口约3.6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1%,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彝族、回族、白族等,民族多样性指数为0.29。麒麟区主要说曲靖(麒麟)话,属于滇中方言中的曲靖方言。

2.经济

麒麟区GDP(地区生产总值)为651.86亿元,人均GDP为83464.79元,地均GDP为4346万元/平方千米,第一产业产值26.11亿元,第二产业产值33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290.75亿元,处于经济发展的发达经济阶段。经济城镇化指数为0.96,经济城镇化级别为Ⅱ级。

从农业产业来看,麒麟区的粮食播种面积3.58万公顷,年粮食产量23.36万吨。麒麟区位于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中部现代产业园区中,以鲜切花、绿化观赏苗木为主导产业,是云南省肉牛产业、肉羊产业稳定发展区,是常年蔬菜重点县。

从工业园区来看,麒麟工业园区既是麒麟区的省级工业园区,也是化工工业园区。

3.旅游

麒麟区有2个国家级4A级景区,为麒麟水乡景区、克依黑景区,有1个国家级3A级景区,为曲靖218欢乐世界景区;在度假休闲区中,有2个休闲广场,分别是曲靖珠江源广场、曲靖南门广场;有1个温泉休闲区。在体育旅游产品中,有1项赛事活动,为铁人三项运动赛。

麒麟区有云南省特色小镇2个,分别是爱情小镇、爨文化小镇。从遗产旅游特色来看,麒麟区有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4项,分别是爨宝子碑、段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八塔台古墓群、罗汉山古墓群;省级物质文化遗产有1项,是横大路古墓群。麒麟区有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1个,是曲靖市麒麟区东山镇。

4.社会生活

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2018年年末,麒麟区住户存款余额429.92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2.71%;职工平均工资7.54万元,较上一年增长18.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6.20亿元,较上一年增长2.9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86元,较上一年增长9.00%。

从教育发展来看,麒麟区的义务教育发展总指数1.78,义务教育发展级别为Ⅱ级。人口受教育程度指数2.28,人口受教育级别为Ⅲ级。

从文化设施来看,麒麟区有三级及以下博物馆1个,为市博物馆。一级文化馆有2个,为区文化馆、市文化馆。麒麟区有1个一级图书馆,为区图书馆,有2个三级图书馆,分别为市图书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麒麟区有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在主体功能区的国家级定位中,麒麟区属于集中连片重点开发区域。

二 马龙区

(一)位置与范围

马龙区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处东经103°15’—103°44’、北纬25°08’—25°36’之间,东与麒麟区相接,西与嵩明县相邻,南与陆良县相连,北与沾益区相接。全区总面积约0.18×10 4 平方千米,属于滇中城市群。马龙区人民政府驻马龙区龙泉北路96号。马龙区下辖5个街道(通泉街道、鸡头村街道、王家庄街道、张安屯街道、旧县街道),2个镇(马过河镇、纳章镇),3个乡(马鸣乡、大庄乡、月望乡)。

(二)自然地理

马龙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在综合自然区划系统中,马龙区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曲靖岩溶高原区;在云南省生态经济区划中,马龙区主要位于滇东南岩溶丘原生态经济区的东部岩溶高原生态经济亚区;从生态保护红线功能类型上可以看出,马龙区为金沙江下游—小江流域水土流失控制生态保护红线类型。

1.自然地理要素

(1)地貌

马龙区最高海拔高度约2493.80米,最低海拔高度约1772.20米,高差约721.6米,平均DEM为2048.86米,处于Ⅴ级水平。坝区面积157.7平方千米,坝区土地占全区土地面积22.73%,坝区综合指数43.55,属于半山半坝地区。地形起伏度指数为3.38,处于Ⅰ级水平;平均坡度指数为9.64,处于Ⅰ级水平。

(2)气候要素

马龙区总体处于南温带,年平均气温14.1℃,年降水量为1060.3毫米,年日照时数约2201.90小时,气候资源指数为1359.23,处于Ⅲ级水平。

(3)水文要素

马龙区地处长江流域地带,水网密度指数为37.31,处于Ⅱ级水平。

(4)土壤要素

马龙区的土壤类型以红壤为主。

(5)植被要素

马龙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滇中、东部高原暖性阔叶林、针叶林亚区,植被覆盖度处于不显著区。马龙区生物物种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处于Ⅶ级水平。

2.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马龙区耕地面积400.30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5.02%;园地面积48.98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06%;林地面积814.82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50.93%;草地面积170.94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0.68%;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60.73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80%;交通运输用地面积31.46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97%;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7.63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73%;其他用地面积43.54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72%。在土地利用分区系统中,马龙区位于滇中湖盆高原城镇工矿建设与耕地保护区的滇中城市工矿旅游用地亚区。在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中,马龙区土地资源较丰富。在三生空间结构类型系统中,为生产—生态主导型。

(2)水资源

马龙区的水资源总量5.31亿立方米,地表水净流量5.31亿立方米,径流深331.5毫米,地下水资源总量1.62亿立方米,在可利用水资源评价中,马龙区水资源较缺乏。

(3)生物资源

马龙区有食用菌鸡枞菌、干巴菌、裂褶菌、鸡油菌、美味牛肝菌、黄皮疣柄牛肝菌、香菇、梭柄乳头蘑、铜色牛肝菌、小美牛肝菌、血红牛肝菌、桃红牛肝菌、乳牛肝菌、变绿红菇、红汁乳菇、草鸡枞、油口蘑、棕灰口蘑、紫丁香蘑、高大环柄菇、灰喇叭菌、紫晶蜡蘑、双色牛肝菌23种。

(三)人文地理

1.人口和民族

马龙区2018年年末总人口数为19.64万人,性别比为104.65,人口城镇化指数为0.10,人口城镇化级别为Ⅵ级,人口老龄化指数为0.08,老龄化级别为Ⅴ级。马龙区少数民族人口约1.4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23%,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回族、彝族、苗族等,民族多样性指数为0.37。马龙区主要说马龙话,属于滇中方言中的曲靖方言。

2.经济

马龙区GDP(地区生产总值)为56.13亿元,人均GDP为28579.43元,地均GDP为351万元/平方千米,第一产业产值9亿元,第二产业产值24.23亿元,第三产业产值22亿元,处于经济发展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城镇化指数为0.78,经济城镇化级别为Ⅳ级。

从农业产业来看,马龙区的粮食播种面积3.02万公顷,年粮食产量9.88万吨。马龙区位于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中部现代产业园区中,有1家省级生猪产业有限公司,为马龙区红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是云南省肉牛产业、肉羊产业稳定发展区。有1个常年蔬菜优势产业区。中药材主要品种有板蓝根、附子、重楼等。

从工业园区来看,马龙区有1个省级工业园区、为先进装备制造工业园区(马龙工业园区)。

3.旅游

马龙区国家3A级景区有2个,分别是马过河景区、沈家山景区。

马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项,分别是苗族芦笙乐、火草纺织技艺。马龙区有1个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

4.社会生活

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2018年年末,马龙区住户存款余额44.70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5.06%;职工平均工资7.25万元,较上一年下降9.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10亿元,较上一年增长2.9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01元,较上一年增长9.10%。

从教育发展来看,马龙区的义务教育发展总指数为0.62,义务教育发展级别为Ⅶ级。人口受教育程度指数为0.49,人口受教育级别为Ⅶ级。

从文化设施来看,马龙区三级及以下博物馆有1个(区博物馆),三级文化馆有1个(区文化馆),三级图书馆有1个(区图书馆)。

马龙区有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在主体功能区的国家级定位中,马龙区属于集中连片重点开发区域。

三 陆良县

(一)位置与范围

陆良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处东经103°24’—104°01’、北纬24°43’—25°17’之间,东与罗平县相接,西与宜良县相邻,南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相连,北与马龙区接壤。全县总面积约0.21×10 4 平方千米,属于滇中城市群。陆良县人民政府驻陆良县东门街23号。陆良县下辖2个街道(中枢街道、同乐街道),7个镇(板桥镇、三岔河镇、马街镇、召夸镇、大莫古镇、芳华镇、小百户镇),2个乡(活水乡、龙海乡)。

(二)自然地理

陆良县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在综合自然区划系统中,陆良县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曲靖岩溶高原区;在云南省生态经济区划中,陆良县主要位于滇东南岩溶丘原生态经济区的东部岩溶高原生态经济亚区;从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分布格局看,陆良县少部分位于东南部喀斯特地带;从生态保护红线功能类型上可以看出,陆良县为珠江上游及滇东南喀斯特地带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类型。

1.自然地理要素

(1)地貌

陆良县最高海拔高度约2673.00米,最低海拔高度约1619.00米,高差约1054米,平均DEM为1998.28米,处于Ⅴ级水平。坝区面积771.99平方千米,坝区土地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0.24%,坝区综合指数为93.33,属于坝区地区。地形起伏度指数为3.63,处于Ⅰ级水平;平均坡度指数为7.54,处于Ⅰ级水平。

(2)气候要素

陆良县大部分位于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15.3℃,年降水量为798.1毫米,年日照时数约2151.10小时,气候资源指数为1401.50,处于Ⅲ级水平。

(3)水文要素

陆良县地处珠江流域,水网密度指数为39.98,处于Ⅱ级水平。

(4)土壤要素

陆良县的土壤类型以红壤为主。

(5)植被要素

陆良县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滇中、东部高原暖性阔叶林、针叶林亚区,植被覆盖度处于不显著区。陆良县生物物种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处于Ⅶ级水平。

2.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陆良县耕地面积757.84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7.89%;园地面积89.36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47%;林地面积775.97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8.80%;草地面积55.00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75%;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07.42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37%;交通运输用地面积33.48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67%;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46.33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32%;其他用地面积124.06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20%。在土地利用分区系统中,陆良县位于滇中湖盆高原城镇工矿建设与耕地保护区的滇中城市工矿旅游用地亚区。在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中,陆良县土地资源丰富。在三生空间结构类型系统中,为生产—生态主导型。

(2)水资源

陆良县的水资源总量6.78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6.78亿立方米,径流深337.2毫米,地下水资源总量2.09亿立方米,在可利用水资源评价中,陆良县水资源较缺乏。

(3)生物资源

陆良县有鸡枞菌、鸡油菌、双孢蘑菇、梭柄乳头蘑、中华牛肝菌、变绿红菇、羊肚菌、棱柄马鞍菌等。

(4)旅游资源

陆良县有2处地质景观,分别为陆良彩色沙林景观、滇东高原景观。水体景观资源中,有1处瀑布景观,为陆良大叠水景观。

(三)人文地理

1.人口和民族

陆良县2018年年末总人口数为64.69万人,性别比为108.96,人口城镇化指数为0.08,人口城镇化级别为Ⅶ级,人口老龄化指数为0.07,老龄化级别为Ⅳ级。陆良县少数民族人口约1.0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1%,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回族、彝族等,民族多样性指数0.10。陆良县主要说陆良话,属于滇中方言中的曲靖方言。

2.经济

陆良县GDP(地区生产总值)为175.68亿元,人均GDP为27157.21元,地均GDP为878万元/平方千米,第一产业产值58.84亿元,第二产业产值49.09亿元,第三产业产值67.75亿元,处于经济发展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城镇化指数为0.81,经济城镇化级别为Ⅳ级。

从农业产业来看,陆良县的粮食播种面积5.55万公顷,年粮食产量30.96万吨。陆良县位于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中部现代产业园区中。有2家省级生猪产业有限公司,分别是陆良县大众食品有限公司、陆良县七里香食品有限公司;陆良县是云南省肉牛产业、肉羊产业稳定发展区,也是常年蔬菜优势产业重点县。中药材主要品种有板蓝根、附子、重楼等。

从工业园区来看,有1个省级工业园区。有1个特色消费品制造园区。

3.旅游

陆良县有1个国家4A级景区,是陆良彩色沙林景区;在度假休闲区中,有1个温泉休闲区。在节庆会展产品中,有1项节庆旅游产品,是陆良国际彩色沙雕节。

陆良县有1个云南省特色小镇,是蚕桑小镇。从遗产旅游特色来看,陆良县有1项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是爨龙颜碑;有省级物质文化遗产2项,是大觉寺塔、钟灵书院。有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彝族大三弦舞、草编、桑蚕丝织造技艺、闹元宵。陆良县有1个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

4.社会生活

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2018年年末,陆良县住户存款余额127.94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1.22%;职工平均工资7.05万元,较上一年增长14.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18亿元,较上一年增长6.6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20元,较上一年增长8.90%。

从教育发展来看,陆良县的义务教育发展总指数为0.83,义务教育发展级别为Ⅴ级。人口受教育程度指数为1.73,人口受教育级别为Ⅲ级。

从文化设施来看,陆良县有1个无级别博物馆,是县博物馆;有一级文化馆1个(县文化馆);有一级图书馆1个(县图书馆)。

陆良县是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县,有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在主体功能区的国家级定位中,陆良县属于农产品主产区。

四 师宗县

(一)位置与范围

师宗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处东经103°41’—104°33’、北纬24°21’—25°00’之间,东与罗平县相接,西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相邻,南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相连,北与陆良县接壤。全县总面积约0.29×10 4 平方千米,属于滇中城市群。师宗县人民政府驻师宗县丹凤镇南通街2号。师宗县下辖3个街道(丹凤街道、漾月街道、大同街道),4个镇(雄壁镇、葵山镇、彩云镇、竹基镇),3个民族乡(龙庆彝族壮族乡、五龙壮族乡、高良壮族苗族瑶族乡)。

(二)自然地理

师宗县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在综合自然区划系统中,师宗县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曲靖岩溶高原区,部分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丘北—广南岩溶山原;在云南省生态经济区划中,师宗县主要位于滇东南岩溶丘原生态经济区的东部岩溶高原生态经济亚区;从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分布格局看,师宗县大部分位于东南部喀斯特地带;从生态保护红线功能类型上可以看出,师宗县为珠江上游及滇东南喀斯特地带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类型。

1.自然地理要素

(1)地貌

师宗县最高海拔高度约2409.70米,为菌子山主峰;最低海拔高度约737.00米,在高良乡坝泥河与南盘江交汇处,高差约1672.70米;平均DEM为1661.48米,处于Ⅲ级水平。坝区面积309.9平方千米,坝区土地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5.23%,坝区综合指数为48.57,属于半山半坝地区。地形起伏度指数为4.87,处于Ⅱ级水平;平均坡度指数为14.05,处于Ⅱ级水平。

(2)气候要素

师宗县总体处于南温带的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14.2℃,年降水量为1237.9毫米,年日照时数约1791.00小时,气候资源指数为1443.13,处于Ⅲ级水平。

(3)水文要素

师宗县地处珠江流域,水网密度指数为61.30,处于Ⅲ级水平。

(4)土壤要素

师宗县的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

(5)植被要素

师宗县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滇中、东部高原暖性阔叶林、针叶林亚区,植被覆盖度处于微显著区。师宗县生物物种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处于Ⅶ级水平。

2.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师宗县耕地面积777.77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7.78%;园地面积13.43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0.48%;林地面积1426.41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0.94%;草地面积134.37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80%;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85.33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05%;交通运输用地面积34.70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2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8.08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00%;其他用地面积283.88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0.14%。在土地利用分区系统中,师宗县位于滇中湖盆高原城镇工矿建设与耕地保护区的滇东岩溶高原农业用地亚区。在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中,师宗县土地资源丰盈程度为一般。在三生空间结构类型系统中,为生产—生态主导型。

(2)水资源

师宗县的水资源总量15.06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15.06亿立方米,径流深549.3毫米,地下水资源总量3.47亿立方米,在可利用水资源评价中,师宗县水资源丰盈程度为一般。

(3)生物资源

师宗县分布着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贵州苏铁,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榉树,广泛分布着国家珍稀植物资源金荞麦、银杏等。

师宗县有食用菌鸡枞菌、干巴菌、美味牛肝菌、黄皮疣柄牛肝菌、香菇、黄白侧耳、梭柄乳头蘑、小美牛肝菌、血红牛肝菌、桃红牛肝菌、中华牛肝菌、乳牛肝菌、蓝黄红菇、松乳菇、浓香乳菇、红汁乳菇、油口蘑、棕灰口蘑、高大环柄菇、双色牛肝菌20种。

(三)人文地理

1.人口和民族

师宗县2018年年末总人口数为41.09万人,性别比为110.50,人口城镇化指数为0.07,人口城镇化级别为Ⅶ级,人口老龄化指数为0.07,老龄化级别为Ⅳ级。师宗县少数民族人口约6.7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6.43%,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彝族、壮族、苗族等,民族多样性指数为0.69。师宗县主要说师宗话,属于滇中方言中的曲靖方言。

2.经济

师宗县GDP(地区生产总值)为119.08亿元,人均GDP为28980.29元,地均GDP为425万元/平方千米,第一产业产值36.73亿元,第二产业产值35.47亿元,第三产业产值46.88亿元,处于经济发展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城镇化指数为0.64,经济城镇化级别为Ⅷ级。

从农业产业来看,师宗县的粮食播种面积4.07万公顷,年粮食产量22.52万吨。师宗县有1家省级生猪产业有限公司(云南海利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云南省肉牛产业、肉羊产业稳定发展区,常年蔬菜重点县。师宗县是云药之乡,中药材主要品种有薏苡、半夏等。

从工业园区来看,师宗县有1个省级工业园区,是师宗工业园区,以化工为主。

3.旅游

师宗县有2个国家4A级景区,分别是师宗县天体凤凰谷生命文化主题公园景区、师宗菌子山景区;有1个国家3A级景区,是师宗县五龙水生态小镇景区。在节庆会展产品中,有1项节庆旅游产品,是师宗千花会文化旅游节。

师宗县有2项省级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窦土序故居、何辅龙墓;有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分别是“绑猴节”习俗、铁器锻造技艺、复方薏仁汤制作技艺。师宗县有1个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

4.社会生活

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2018年年末,师宗县住户存款余额69.54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1.71%;职工平均工资7.57万元,较上一年增长10.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1亿元,较上一年增长2.7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51元,较上一年增长9.60%。

从教育发展来看,师宗县的义务教育发展总指数为0.70,义务教育发展级别为Ⅵ级。人口受教育程度指数为1.01,人口受教育级别为Ⅴ级。

从文化设施来看,师宗县有1个无级别的博物馆,是县博物馆;一级文化馆有1个,是县文化馆;一级图书馆有1个,是县图书馆。

师宗县是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县,有3个民族团结示范乡镇,分别是龙庆彝族壮族乡、五龙壮族乡、高良壮族苗族瑶族乡;少数民族特色集镇1个,是4个镇;有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5.脱贫攻坚

师宗县属于石漠化片区;2018年该县主要通过对烤烟产业的扶持,实现了脱贫摘帽。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旅游扶贫对脱贫攻坚起到了突出作用。师宗县的旅游扶贫示范镇有1个,是五龙壮族乡;旅游扶贫重点村1个,是黑尔村。

在主体功能区的国家级定位中,师宗县属于农产品主产区。

五 罗平县

(一)位置与范围

罗平县位于云南省中部,东与广西相接,西与陆良县、麒麟区相邻,南与师宗县相连,北与富源县接壤。全县东西最大横距99千米,南北最大纵距75千米,总面积约0.31×10 4 平方千米。县人民政府驻罗平县罗雄街道振兴街35号。下辖3街道(罗雄街道、腊山街道、九龙街道)、4镇(板桥镇、马街镇、富乐镇、阿岗镇)、3乡(大水井乡、钟山乡、老厂乡)、3民族乡(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旧屋基彝族乡、长底布依族乡)。

(二)自然地理

在综合自然区划系统中,罗平县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曲靖岩溶高原区,部分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丘北—广南岩溶山原;在云南省生态经济区划中,罗平县主要位于滇东南岩溶丘原生态经济区的东部岩溶高原生态经济亚区;从生态红线空间分布格局看,罗平县全部位于东南部喀斯特地带;从生态保护红线功能类型上可以看出,罗平县为珠江上游及滇东南喀斯特地带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类型。罗平县有云南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拥有由多个门类构成的完整海洋生态系统,具有特殊的地质科学意义。

1.自然地理要素

(1)地貌

罗平县最高海拔高度约2468米,最低海拔高度约722米,高差约1746米,平均DEM为1654.17米,处于Ⅲ级水平。坝区面积252.8平方千米,坝区土地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1.58%,坝区综合指数为27.86,属于半山半坝地区。地形起伏度指数为4.93,处于Ⅱ级水平;平均坡度指数为4.98,处于Ⅰ级水平。

(2)气候要素

罗平县总体处于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为1521.9毫米,年日照时数约1715.7小时,气候资源指数为1552.36,处于Ⅳ级水平。

(3)水文要素

罗平县地处珠江流域,水网密度指数为86.89,处于Ⅲ级水平。

(4)土壤要素

罗平县的土壤类型以石灰土为主。

(5)植被要素

罗平县主要植被类型为滇中、东部高原暖性阔叶林、针叶林亚区,植被覆盖度处于微显著区。生物物种资源较丰富,生物多样性处于Ⅶ级水平。

2.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罗平县耕地面积740.14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4.67%;园地面积13.73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0.46%;林地面积1134.30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7.81%;草地面积400.61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3.35%;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11.17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71%;交通运输用地面积34.69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1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39.25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13%;其他用地面积547.49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8.25%。在土地利用分区系统中,罗平县位于滇中湖盆高原城镇工矿建设与耕地保护区的滇东岩溶高原农业用地亚区。在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中,罗平县土地资源较丰富。在三生空间结构类型系统中,为生产—生态主导型。

(2)水资源

罗平县的水资源总量24.75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24.75亿立方米,径流深818.0毫米,地下水资源总量5.69亿立方米,在可利用水资源评价中,罗平县属于水资源较丰富的县区。

(3)生物资源

罗平县分布着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贵州苏铁,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中华桫椤、榉树、红椿、厚朴等,广泛分布着国家珍稀植物资源金荞麦、银杏等。

罗平县有食用菌鸡枞菌、鸡油菌、美味牛肝菌、黄皮疣柄牛肝菌、黑木耳、黄白侧耳、黄伞、铜色牛肝菌、小美牛肝菌、血红牛肝菌、桃红牛肝菌、中华牛肝菌、乳牛肝菌、变绿红菇、蓝黄红菇、松乳菇、浓香乳菇、多汁乳菇、油口蘑、棕灰口蘑、紫丁香蘑、高大环柄菇、红蜡蘑、双色牛肝菌、羊肚菌、棱柄马鞍菌26种。

(4)旅游资源

在地文景观资源中,有2处地质景观,分别为滇东高原景观、罗平峰丛景观。在水体景观资源中,有1处瀑布景观,为罗平九龙河瀑布景观。在生物景观资源中,有1处人工植物景观,为罗平油菜花景观。

(三)人文地理

1.人口和民族

罗平县2018年年末总人口数为57.88万人,性别比为110.47,人口城镇化指数为0.076,人口城镇化级别为Ⅶ级,人口老龄化指数为0.08,老龄化级别为Ⅴ级。罗平县少数民族人口约7.3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2.68%,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彝族、布依族、苗族等,民族多样性指数为0.55。罗平县主要说罗平话,属于滇中方言中的曲靖方言。

2.经济

罗平县GDP(地区生产总值)为108.11亿元,人均GDP为26620元,地均GDP为386万元/平方千米,第一产业产值38.91亿元,第二产业产值29.34亿元,第三产业产值39.86亿元,处于经济发展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城镇化指数为0.64,经济城镇化级别为Ⅷ级。

从农业产业来看,罗平县的粮食播种面积5.64万公顷,年粮食产量36.93万吨。罗平县位于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沿边特色产业园区中。有1家省级生猪产业有限公司,是云南省肉牛产业、肉羊产业稳定发展区,是常年蔬菜优势产业区重点县。从工业园区来看,罗平县有省级工业园区1个,是罗平特色产业园区,为特色食品制造产业园区。罗平县是云药之乡,主要中药材品种有生姜、杜仲、姜黄、薏苡等。

3.旅游

罗平县是云南省美丽县城,也是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在旅游景区中,罗平县有国家4A级景区2个,分别为罗平九龙瀑布群景区、罗平县鲁布革三峡景区;有国家3A级景区1个,罗平县相石阶景区;有1项工业旅游产品,鲁布革水电站;有1项农业旅游产品,罗平油菜花海;有1项节庆旅游产品,罗平油菜花文化旅游节。

罗平县有云南省特色小镇2个,油菜花小镇、鲁布革布依风情小镇。从遗产旅游特色来看,罗平县有省级物质文化遗产2项,分别是腊者布依族传统民居建筑群、中共罗盘地委指挥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项,分别是铜器制作技艺、菜籽油古法压榨技艺。罗平县是革命老区县。

4.社会生活

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2018年年末,罗平县住户存款余额90.69亿元,较上一年增长9.78%;职工平均工资7.33万元,较上一年增长12.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15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6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93元,较上一年增长9.20%。

从教育发展来看,罗平县义务教育发展总指数为0.74,义务教育发展级别为Ⅴ级。人口受教育程度指数为1.36,人口受教育级别为Ⅳ级。

从文化设施来看,罗平县有三级及以下博物馆1个(县博物馆);一级文化馆有1个,为县文化馆;一级图书馆有1个,为县图书馆;

罗平县有1个民族团结示范乡镇,长底布依族乡;有2个少数民族特色集镇,旧屋基彝族乡、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有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罗平县有1个第一批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为鲁布革乡腊者村布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5.脱贫攻坚

罗平县属于石漠化片区;2017年该县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易地搬迁、就业扶贫、对口帮扶、医疗扶贫等扶贫措施实现了脱贫摘帽。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旅游扶贫对脱贫攻坚起到了突出作用,罗平县是旅游扶贫示范县,有旅游示范村1个,为大坡村。

在主体功能区的国家级定位中,罗平县属于农产品主产区。

六 富源县

(一)位置与范围

富源县地处云南省东南部,东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相接,西与沾益区、麒麟区相邻,南与罗平县相连,北与宣威市接壤。总面积约0.33×10 4 平方千米。县人民政府驻富源县鸣凤路298号。富源县下辖2街道(永定街道、大营街道),5镇(罗兔镇、赤鹫镇、东村镇、款庄镇、散旦镇)。

(二)自然地理

在综合自然区划系统中,富源县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曲靖岩溶高原区;在云南省生态经济区划中,富源县主要位于滇东北山原生态经济区;从生态红线空间分布格局看,富源县部分位于东南部喀斯特地带;从生态保护红线功能类型上可以看出,富源县为珠江上游及滇东南喀斯特地带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类型。富源县有富源十八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自然地理要素

(1)地貌

富源县最高海拔高度约2748.90米,最低海拔高度约1100.00米,高差约1648.9米,平均DEM为1978.74米,处于Ⅳ级水平。坝区面积31.7平方千米,坝区土地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37%,坝区综合指数为12.58,属于山区地区。地形起伏度指数为5.21,处于Ⅱ级水平;平均坡度指数为13.44,处于Ⅱ级水平。

(2)气候要素

富源县总体处于南温带,年平均气温14.1℃,年降水量为936.6毫米,年日照时数约1833.30小时,气候资源指数为1486.91,处于Ⅳ级水平。

(3)水文要素

富源县地处珠江流域,水网密度指数为76.64,处于Ⅲ级水平。

(4)土壤要素

富源县的土壤类型主要为黄壤。

(5)植被要素

富源县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滇中、东部高原暖性阔叶林、针叶林亚区,植被覆盖度处于不显著区。富源县生物物种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处于Ⅶ级水平。

2.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富源县耕地面积1112.01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3.7%;园地面积3.25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0.10%;林地面积1371.27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1.55%;草地面积251.10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61%;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84.58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56%;交通运输用地面积34.13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03%;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0.33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0.62%;其他用地面积374.50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1.35%。在土地利用分区系统中,富源县位于滇中湖盆高原城镇工矿建设与耕地保护区的滇东岩溶高原农业用地亚区。在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中,富源县土地资源较丰富。在三生空间结构类型系统中,为生产—生态主导型。

(2)水资源

富源县的水资源总量22.25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22.25亿立方米,径流深687.5毫米,地下水资源总量6.21亿立方米,在可利用水资源评价中,富源县水资源丰富程度为一般。

(3)生物资源

富源县分布着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榉树、厚朴、凹叶厚朴等。

富源县的食用菌有鸡枞菌、黄皮疣柄牛肝菌、毛柄类火菇、黄伞、长根小奥德菇、梭柄乳头蘑、血红牛肝菌、桃红牛肝菌、乳牛肝菌、鹤环乳牛肝菌、变绿红菇、蓝黄红菇、松乳菇、油口蘑、棕灰口蘑、紫丁香蘑、紫晶蜡蘑、双色牛肝菌、羊肚菌、棱柄马鞍菌20种。

(三)人文地理

1.人口和民族

富源县2018年年末总人口数为75.14万人,性别比为111.70,人口城镇化指数为0.07,人口城镇化级别为Ⅶ级,人口老龄化指数为0.06,老龄化级别为Ⅱ级。富源县少数民族人口约6.0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10%,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彝族、水族、回族等,民族多样性指数为0.37。富源县主要说富源话,属于滇中方言中的曲靖方言。

2.经济

富源县GDP(地区生产总值)为153.8亿元,人均GDP为27012元,地均GDP为513万元/平方千米,第一产业产值41.08亿元,第二产业产值44.4亿元,第三产业产值68.32亿元,处于经济发展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城镇化指数为0.73,经济城镇化级别为Ⅵ级。

从农业产业来看,富源县的粮食播种面积6.22万公顷,年粮食产量34.71万吨。富源县有5家省级生猪产业有限公司,分别是云南东恒经贸集团、富源县睿智经贸有限责任公司、富源县超凡食品有限公司、富源县信发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富源县瑞泽商贸公司;富源县是云南省肉牛产业、肉羊产业稳定发展区,也是常年蔬菜优势产业区。

从工业园区来看,富源县有省级工业园区1个,为富源工业园区,主要从事化工产业。

3.旅游

在旅游景区中,富源县有国家级3A级景区1个,为富源多乐园景区。

富源县有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1项,为大河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3项,分别是水族狮子灯、营上镇庙会、水族吞口。富源县是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县。

4.社会生活

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2018年年末,富源县住户存款余额113.49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0.06%;职工平均工资6.67万元,较上一年下降3.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93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73元,较上一年增长9.7%。

从教育发展来看,富源县的义务教育发展总指数为0.87,义务教育发展级别为Ⅴ级。人口受教育程度指数为1.89,人口受教育级别为Ⅲ级。

从文化设施来看,富源县有1个三级及以下博物馆,是县博物馆;有1个一级文化馆,是县文化馆;有1个二级图书馆,是县图书馆。

富源县有1个民族团结示范乡镇,为古敢水族乡。富源县有1个第一批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为古敢乡下笔冲村水族传统文化保护区。

在主体功能区的国家级定位中,富源县属于集中连片重点开发区域。

七 会泽县

(一)位置与范围

会泽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处东经103°03’—103°54’、北纬25°48’—27°03’之间,东与宣威市、贵州省相接,西与巧家县、东川区相邻,南与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沾益区相连,北与鲁甸县接壤。总面积约0.61×10 4 平方千米,会泽县人民政府驻会泽县通宝路399号。会泽县下辖5个街道(金钟街道、古城街道、宝云街道、以礼街道、钟屏街道),7个镇(娜姑镇、迤车镇、矿山镇、者海镇、待补镇、乐业镇、大井镇),12个乡(纸厂乡、马路乡、火红乡、雨碌乡、大海乡、鲁纳乡、老厂乡、上村乡、五星乡、驾车乡、大桥乡、田坝乡),1个民族乡(新街回族乡)。

(二)自然地理

在综合自然区划系统中,会泽县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昭通—宣威山地高原区,部分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曲靖岩溶高原区,部分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金沙江河谷区;在云南省生态经济区划中,会泽县位于滇东北山原生态经济区;从生态红线空间分布格局看,会泽县少部分位于金沙江、澜沧江、红河干热河谷地带;从生态保护红线功能类型上可以看出,会泽县为金沙江下游—小江流域水土流失控制生态保护红线类型。会泽县有会泽驾车华山松省级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小型规模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在维护、保障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自然地理要素

(1)地貌

会泽县最高海拔高度约4017米,最低海拔高度约695米,高度差约3322米,平均DEM为2265.11米,处于Ⅵ级水平。坝区面积230.2平方千米,坝区土地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84%,坝区综合指数为13.06,属于山区地区。地形起伏度指数为8.57,处于Ⅵ级水平;平均坡度指数为17.71,处于Ⅳ级水平。

(2)气候要素

会泽县处于中温带,年平均气温13.1℃,年降水量为750.7毫米,年日照时数约2209.8小时,气候资源指数为1293.73,处于Ⅱ级水平。

(3)水文要素

会泽县地处长江流域,水网密度指数为41.76,处于Ⅱ级水平。

(4)土壤要素

会泽县的主要土壤类型有红壤、棕壤等,以红壤居多。

(5)植被要素

会泽县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滇中、东部高原暖性阔叶林、针叶林亚区,植被覆盖度处于不显著区。会泽县生物物种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处于Ⅶ级水平。

2.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会泽县耕地面积1297.26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1.99%;园地面积23.21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0.39%;林地面积2874.07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8.71%;草地面积936.69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5.88%;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42.70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42%;交通运输用地面积54.8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0.93%;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86.43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46%;其他用地面积470.49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97%。在土地利用分区系统中,会泽县位于滇东北中山山原土地生态整治区的昭通—东川—宣威工矿城镇土地整治亚区。在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中,会泽县土地资源丰富程度一般。在三生空间结构类型系统中,为生产—生态主导型。

(2)水资源

会泽县的水资源总量20.08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20.08亿立方米,径流深341.3毫米,地下水资源总量5.58亿立方米,在可利用水资源评价中,会泽县水资源丰富程度一般。

(3)生物资源

会泽县分布着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黄杉、金铁锁、平当树、西康玉兰等。分布着稀有鸟类黑颈鹤、金雕、黑鹳等。

会泽县的食用菌有鸡枞菌、黄皮疣柄牛肝菌、黄白侧耳、梭柄乳头蘑、铜色牛肝菌、血红牛肝菌、桃红牛肝菌、蓝黄红菇、油口蘑、棕灰口蘑、紫丁香蘑、卷缘齿菌、红蜡蘑、羊肚菌14种。

(4)旅游资源

会泽县的地文景观资源中,有2处地质景观,分别为会泽地缝景观、滇东高原景观;生物景观资源中,有1处植物景观,为会泽大海草甸景观;有1处动物景观,为会泽草海黑颈鹤景观。

(三)人文地理

1.人口和民族

会泽县2018年年末总人口数为96.02万人,性别比为112.89,人口城镇化指数为0.08,人口城镇化级别为Ⅶ级,人口老龄化指数为0.08,老龄化级别为Ⅴ级。会泽县少数民族人口约3.9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07%,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彝族、回族、壮族等,民族多样性指数为0.23。会泽县主要说会泽话,属于滇中方言中的曲靖方言。

2.经济

会泽县GDP(地区生产总值)为133.86亿元,人均GDP为18024元,地均GDP为406万元/平方千米,第一产业产值35.03亿元,第二产业产值40.9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57.87亿元,处于经济发展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属于金沙江开放合作经济带。经济城镇化指数为0.74,经济城镇化级别为Ⅵ级。

从农业产业来看,会泽县的粮食播种面积10.68万公顷,年粮食产量43.95万吨。会泽县有2家省级生猪产业有限公司,分别是会泽天伟火腿有限责任公司、会泽仪兴养殖有限公司;会泽县是云南省肉牛产业、肉羊产业稳定发展区,也是常年蔬菜优势产业区重点县。

从工业园区来看,会泽县有1个省级工业园区,为会泽工业园区,属于化工产业园区。

3.旅游

在旅游景区中,会泽县有1个国家4A级景区,为曲靖会泽大海草山景区;有1个国家3A级景区,为会泽县雨碌大地缝景区。有1项红色旅游产品,为会泽水城红军扩红纪念馆。

会泽县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会泽县娜姑镇;有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为白雾村。有9项省级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会泽会馆、大佛寺与火神庙建筑群、白雾三圣宫、会泽文庙、万寿宫、寿福寺、唐继尧古故居、蒙古坡铜运古道、水城古墓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项,洞经音乐。会泽县是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县。

4.社会生活

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2018年年末,会泽县住户存款余额119.6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1.65%;职工平均工资9.28万元,较上一年增长21.3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46.33亿元,较上一年增长4.9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支配收入10258元,较上一年增长9.20%。

从教育发展来看,会泽县的义务教育发展总指数为0.89,义务教育发展级别为Ⅴ级。人口受教育程度指数为2.25,人口受教育级别为Ⅲ级。

从文化设施来看,会泽县有2个三级及以下博物馆,分别是县汉墓博物馆、唐继尧故居博物馆;会泽县有1个二级文化馆,为县文化馆;有1个三级及以下图书馆,为县图书馆。

会泽县有1个民族团结示范乡镇,为新街回族乡。

5.脱贫攻坚

会泽县属于乌蒙山片区;2020年该县通过大力推广培育花卉、药材、石榴、蔬菜特色产业种植,实现了脱贫摘帽。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旅游扶贫起到了突出作用。会泽县的旅游示范村有3个,分别是五里牌村、以礼村、大菜园村。

在主体功能区的国家级定位中,会泽县属于农产品主产区。

八 沾益区

(一)位置与范围

沾益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东经103°29’—104°13’、北纬25°29’—26°05’之间,东与富源县相接,西与会泽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相邻,南与马龙区、麒麟区相连,北与宣威市接壤。全区总面积约0.29×10 4 平方千米。沾益区人民政府驻沾益区龙华东路206。沾益区下辖4个街道(龙华街道、金龙街道、西平街道、花山街道),2个镇(白水镇、盘江镇),5个乡(炎方乡、播乐乡、大坡乡、菱角乡、德泽乡)。

(二)自然地理

沾益区在综合自然区划系统中,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曲靖岩溶高原区;在云南省生态经济区划中,沾益区主要位于滇东南岩溶丘原生态经济区的东部岩溶高原生态经济亚区;在生态保护红线功能类型上,沾益区为珠江上游及滇东南喀斯特地带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类型。沾益区有沾益海峰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西河国家湿地公园。

1.自然地理要素

(1)地貌

沾益区最高海拔高度约2546米,最低海拔高度约1555米,高差约991米,平均DEM为2080.50米,处于Ⅴ级水平。坝区面积843.62平方千米,坝区土地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9.97%,坝区综合指数为61.13,属于坝区地区。地形起伏度指数为3.77,处于Ⅰ级水平;平均坡度指数为8.83,处于Ⅰ级水平。

(2)气候要素

沾益区处于南温带,年平均气温15.4℃,年降水量为875.5毫米,年日照时数约2282.60小时,气候资源指数为1411.46,处于Ⅲ级水平。

(3)水文要素

沾益区地处珠江流域,水网密度指数为47.73,处于Ⅲ级水平。

(4)土壤要素

沾益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为红壤。

(5)植被要素

沾益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滇中、东部高原暖性阔叶林、针叶林亚区,植被覆盖度处于不显著区。沾益区生物多样性处于Ⅵ级水平。

2.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沾益区耕地面积748.58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6.74%;园地面积51.59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84%;林地面积1558.05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55.64%;草地面积142.59,占全区土地面积的5.09%;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95.94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43%;交通运输用地面积48.18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7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53.42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91%;其他用地面积116.53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16%。在土地利用分区系统中,沾益区位于滇中湖盆高原城镇工矿建设与耕地保护区的滇中城市工矿旅游用地亚区。在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中,沾益区土地资源丰富。在三生空间结构类型系统中,为生产—生态主导型。

(2)水资源

沾益区的水资源总量11.41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11.41亿立方米,径流深391.7毫米,地下水资源总量3.01亿立方米,在可利用水资源评价中,沾益区水资源丰富程度一般。

(3)生物资源

沾益区分布着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铁锁。沾益区的食用菌有鸡枞菌、长根小奥德菇、血红牛肝菌等。

(4)旅游资源

沾益区的地文景观资源中,有3处喀斯特景观,分别为曲靖花山溶洞景观、曲靖天生洞景观、沾益海峰天坑景观。

(三)人文地理

1.人口和民族

沾益区2018年年末总人口数为45.51万人,性别比为110.02,人口城镇化指数为0.10,人口城镇化级别为Ⅵ级,人口老龄化指数为0.08,老龄化级别为Ⅴ级。沾益区少数民族人口约2.5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67%,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回族、彝族、苗族等,民族多样性指数为0.31。沾益区主要说沾益话,属于滇中方言中的曲靖方言。

2.经济

沾益区GDP(地区生产总值)为169.3亿元,人均GDP为18081元,地均GDP为287万元/平方千米,第一产业产值38.83亿元,第二产业产值71.09亿元,第三产业产值59.38亿元,处于经济发展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城镇化指数为0.77,经济城镇化级别为Ⅴ级。

从农业产业来看,沾益区的粮食播种面积6.8万公顷,年粮食产量35.94万吨。沾益区有1个中部现代产业园区,特色花卉加工产业园区1个,是云南省肉牛产业、肉羊产业稳定发展区;沾益区是常年蔬菜优势产业区,同时也是云药之乡,主要中药材品种有当归、黄芩、贡菊花等。

从工业园区来看,沾益区有省级工业园区1个,为沾益工业园区。

3.旅游

沾益区有省级物质文化遗产1项,是播乐起义纪念馆。沾益区是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

4.社会生活

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2018年年末,沾益区住户存款余额89.44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1.81%;职工平均工资6.84万元,较上一年增长17.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31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5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84元,较上一年增长9.3%。

从教育发展来看,沾益区的义务教育发展总指数为0.74,义务教育发展级别为Ⅴ级。人口受教育程度指数为2.25,人口受教育级别为Ⅲ级。

从文化设施来看,沾益区有1个三级及以下博物馆,是区博物馆;有1个三级及以下文化馆,是区文化馆;有1个三级及以下图书馆,是区图书馆。

沾益区有1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在主体功能区的国家级定位中,沾益区属于集中连片重点开发区域。

九 宣威市

(一)位置与范围

宣威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东与贵州省相接,西与会泽县相邻,南与沾益区、富源县相连,北与贵州省六盘水接壤。全市总面积约0.63×10 4 平方千米。宣威市人民政府驻宣威市建设街215号。宣威市下辖9个街道(宛水街道、西宁街道、双龙街道、虹桥街道、来宾街道、板桥街道、凤凰街道、丰华街道、复兴街道),13个镇(格宜镇、田坝镇、羊场镇、倘塘镇、落水镇、务德镇、海岱镇、龙场镇、龙潭镇、宝山镇、东山镇、热水镇、杨柳镇),7个乡(普立乡、西泽乡、得禄乡、双河乡、乐丰乡、文兴乡、阿都乡)。

(二)自然地理

在综合自然区划系统中,宣威市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滇东高原地区、昭通—宣威山地高原区;在云南省生态经济区划中,宣威市位于滇东南岩溶丘原生态经济区、东部岩溶高原生态经济亚区;从生态保护红线功能类型上可以看出,宣威市为珠江上游及滇东南喀斯特地带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类型。宣威市有珠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珠江源自然保护区内大量分布的湿地及其水源涵养林对于珠江源头和流域生态保护、水源涵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自然地理要素

(1)地貌

宣威市最高海拔高度约2868米,最低海拔高度约920米,高差约1948米,平均DEM为2061.85米,处于Ⅴ级水平。坝区面积335.1平方千米,坝区土地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2.19%,坝区综合指数为40.22,属于半山半坝地区。地形起伏度指数为5.76,处于Ⅲ级水平;平均坡度指数为14.53,处于Ⅲ级水平。

(2)气候要素

宣威市处于南温带,年平均气温14.4℃,年降水量为1061.3毫米,年日照时数约1554.10小时,气候资源指数为1356.49,处于Ⅲ级水平。

(3)水文要素

宣威市地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水网密度指数为44.47,处于Ⅱ级水平。

(4)土壤要素

宣威市的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

(5)植被要素

宣威市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滇中、东部高原暖性阔叶林、针叶林亚区,植被覆盖度处于不显著区。宣威市生物多样性处于Ⅶ级水平。

2.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宣威市耕地面积1946.82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1.92%;园地面积23.20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0.38%;林地面积2690.85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4.11%;草地面积395.94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49%;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200.43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29%;交通运输用地面积98.23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6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75.22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23%;其他用地面积622.06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20%。在土地利用分区系统中,宣威市位于滇东北中山山原土地生态整治区的昭通—东川—宣威工矿城镇土地整治亚区。在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中,宣威市土地资源较缺乏。在三生空间结构类型系统中,为生产—生态主导型。

(2)水资源

宣威市的水资源总量23.33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23.33亿立方米,径流深385.4毫米,地下水资源总量6.38亿立方米,在可利用水资源评价中,宣威市水资源丰富程度一般。

(3)生物资源

宣威市分布着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黄杉、金铁锁、厚朴、凹叶厚朴、圆叶玉兰等。

宣威市的食用菌有鸡枞菌、干巴菌、裂褶菌、鸡油菌、美味牛肝菌、黄皮疣柄牛肝菌、香菇、糙皮侧耳、黄白侧耳、毛柄类火菇、长根小奥德菇、梭柄乳头蘑、铜色牛肝菌、小美牛肝菌、血红牛肝菌、桃红牛肝菌、中华牛肝菌、乳牛肝菌、变绿红菇、蓝黄红菇、松乳菇、浓香乳菇、红汁乳菇、多汁乳菇、红黄鹅膏、草鸡枞、油口蘑、棕灰口蘑、紫丁香蘑、卷缘齿菌、高大环柄菇、灰喇叭菌、紫晶蜡蘑、红蜡蘑、双色牛肝菌、羊肚菌36种。

(三)人文地理

1.人口和民族

宣威市2018年年末总人口数为137.47万人,性别比为111.48,人口城镇化指数为0.08,人口城镇化级别为Ⅶ级,人口老龄化指数为0.08,老龄化级别为Ⅴ级。宣威市少数民族人口约8.4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14%,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彝族、回族、苗族等,民族多样性指数为0.23。宣威市主要说宣威话,属于滇中方言中的曲靖方言。

2.经济

宣威市GDP(地区生产总值)为248.88亿元,人均GDP为18294元,地均GDP为408万元/平方千米,第一产业产值56.05亿元,第二产业产值67.31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25.52亿元,处于经济发展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城镇化指数为0.77,经济城镇化级别为Ⅴ级。

从农业产业来看,宣威市的粮食播种面积16.81万公顷,年粮食产量76.26万吨。宣威市有9家省级生猪产业有限公司,分别为宣威市宣拓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宣威市宣泰火腿有限公司、云南省宣威市荣升火腿有限责任公司、宣威市永进食品有限公司、宣威市浦记火腿食品有限公司、宣威市荣兴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宣威市顺达火腿食品有限公司、云南省宣威市海璇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宣威市海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宣威市是云南省肉牛产业、肉羊产业稳定发展区,也是常年蔬菜优势产业区重点市。

从工业园区来看,宣威市有1个省级工业园区,为宣威经济技术开发区,属于新材料产业园区。

3.旅游

在旅游景区中,宣威市有1个国家3A级景区,为宣威市东山景区。有1项农业旅游产品,为宣威虹桥休闲广场。

宣威市有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为宣威市杨柳乡可渡村历史文化名村。

宣威市有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1项,为可渡关驿道;省级物质文化遗产有4项,分别是东山寺、三台洞古建筑群、尖角洞遗址、浦在廷故居;非物质文化遗产有3项,分别是火腿制作技艺、猫儿斗(铜烟锅)制作技艺、倘塘黄豆腐制作技艺。宣威市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

4.社会生活

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2018年年末,宣威市住户存款余额252.20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2.9%;职工平均工资6.23万元,较上一年增长14.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84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91元,较上一年增长9.00%。

从教育发展来看,宣威市的义务教育发展总指数为2.02,义务教育发展级别为Ⅰ级。人口受教育程度指数为3.55,人口受教育级别为Ⅰ级。

从文化设施来看,宣威市有3个三级及以下博物馆,分别是衡威益群博物馆、浦在廷纪念馆、市博物馆;有1个一级文化馆,是市文化馆;有1个一级图书馆,是市图书馆。

宣威市有1个民族团结示范乡镇,海岱镇;有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5.脱贫攻坚

宣威市2019年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脱贫相结合,实现了脱贫摘帽。宣威市有1个旅游扶贫示范乡镇,为杨柳镇;有1个旅游示范村,为龙洞村。

在主体功能区的国家级定位中,宣威市属于集中连片重点开发区域。 8mqG15xX+A5b21+s9dquGAVqRxCJGdk+vTStM5zbq2kWHE3BvOrLnKiKJc4DMye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