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区域差异

一 五华区

(一)位置与范围

五华区,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云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滇中城市群内,昆明市主城区西北部,地处东经102°33’—102°44’、北纬25°02’—25°25’之间,辖区东起盘龙江,南与西山区毗邻,西与西山区团结街道接壤,西北与富民县、嵩明县两县交错相接,并在富民县境内有2块飞地(西翥街道迤六、瓦恭2个社区)。五华区下辖10个街道(护国街道、大观街道、华山街道、龙翔街道、莲华街道、丰宁街道、红云街道、黑林铺街道、普吉街道、西翥街道),总面积约0.04×10 4 平方千米。区政府驻地五华区华山西路1号。

(二)自然地理

五华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在综合自然区划系统中,五华区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昆明—玉溪湖盆高原区;在云南省生态经济区划中,五华区主要位于滇中高原湖盆生态经济区的中部湖盆城镇生态经济亚区;从生态保护红线功能类型上可以看出,五华区主要为高原湖泊及牛栏江上游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类型。五华区属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1.自然地理要素

(1)地貌

五华区最高海拔高度约2611米,最低海拔高度约1702米,高差约909米,平均DEM为2053.21米,处于V级水平。坝区面积68.57平方千米,坝区土地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7.14%,坝区综合指数为26.85,属于半山半坝地区。地形起伏度指数为3.78,处于Ⅰ级水平;平均坡度指数为14.80,处于Ⅲ级水平。

(2)气候要素

五华区处于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5.7℃,年降水量为1084.8毫米,年日照时数约2297小时,气候资源指数为1433.21,处于Ⅲ级水平。

(3)水文要素

五华区地处长江流域地带,水网密度指数为3.54,处于Ⅰ级水平。

(4)土壤要素

五华区的土壤类型以水稻土、红壤居多。

(5)植被要素

五华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滇中、东部高原暖性阔叶林、针叶林亚区,植被覆盖度处于微显著区,五华区生物物种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处于Ⅰ级水平。

2.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五华区耕地面积45.56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5.19%;园地面积19.66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55%;林地面积184.52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1.51%;草地面积25.27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8.4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75.06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5.02%;交通运输用地面积10.50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50%;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3.25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08%;其他用地面积17.79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5.93%。在土地利用分区系统中,五华区位于滇中湖盆高原城镇工矿建设与耕地保护区的滇中城市工矿旅游用地亚区。在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中,五华区土地资源丰富等级为一般。在三生空间结构类型系统中,为生产—生活—生态均衡型。

(2)水资源

五华区的水资源总量0.10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0.10亿立方米,径流深549.4毫米,地下水资源总量0.01亿立方米,在可利用水资源评价中,五华区水资源丰富度等级为缺乏。

(3)生物资源

五华区分布着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云贵水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异颖草、金铁锁、扇蕨、野大豆等。五华区食用菌有鸡枞菌、糙皮侧耳、铜色牛肝菌、小美牛肝菌等。

(4)旅游资源

五华区生物景观资源为昆明红嘴鸥景观。

(三)人文地理

1.人口和民族

五华区2018年年末总人口数为87.82万人,性别比为100.32,人口城镇化指数为0.79,人口城镇化级别为Ⅰ级,人口老龄化指数为0.08,老龄化级别为Ⅴ级。五华区少数民族人口约10.8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2.35%,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回族等,民族多样性指数为0.68。五华区主要说昆明(市区)话,属于滇中方言中的昆明方言。

2.经济

五华区GDP(地区生产总值)为1115.41亿元,人均GDP为127010.93元,地均GDP为37180万元/平方千米,第一产业产值2.14亿元,第二产业产值569.72亿元,第三产业产值543.55亿元,处于发达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城镇化指数为1.00,经济城镇化级别为Ⅰ级。

从农业产业来看,五华区的粮食播种面积0.19万公顷,年粮食产量0.90万吨。五华区有1个中部现代产业园区,1家国家级生猪产业有限公司;五华区是云南省肉牛产业、肉羊产业稳定发展区;有1家从事中药材加工和经营的企业。

从工业园区来看,有1个省级工业园区(五华科技产业园),1个烟草配套产业园区(五华科技产业园)。

3.旅游

在旅游景区中,五华区有国家4A级景区3个(昆明翠湖公园、昆明动物园、昆明莲花池公园);在度假休闲区中,有3个城市公园(昆明翠湖公园、昆明动物园、昆明莲花池公园),2个休闲街区(昆明景星花鸟市场、昆明文化巷),2个休闲广场(昆明近日公园广场、昆明胜利广场);在体育旅游产品中,有1项赛事运动(定向运动)。在节庆会展产品中有1项会展旅游产品(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

五华区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从遗产旅游特色来看,五华区有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4项,分别是福林堂、抗战胜利纪念堂、云南陆军讲武堂、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省级物质文化遗产有十余项,分别是圆通寺、卢汉公馆、唐继尧墓、朱德旧居、云南艺术剧院、福春恒商号旧址、基督教青年会旧址、云南第一天文点、云南省博物馆大楼、文明街马家大院、熊庆来李广田旧居、中共云南省委建党旧址、云南贡院(含会泽楼映秋院)、王德三吴澄马登云三烈士墓;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3项,分别是滇剧、花灯戏、苗族叙事长诗《昭蒡俭和高帕诗》、昆明调、沙式武术、彩扎、昆明微雕、云子(围棋)制作技艺、斑铜制作技艺、宝翰轩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天宝斋制墨技艺、杨林肥酒制作技艺、吉庆祥云腿月饼制作技艺、拓东甜酱油制作技艺、永香斋玫瑰大头菜制作技艺、无敌治骨疗伤法、朱氏正骨疗法、昆中药传统中药文化、管式针灸疗法、“三月三”耍西山、金殿庙会山、龙泉探梅、金圆通樱潮。五华区有1个国家级抗日战争纪念设施遗址,为抗战胜利纪念堂。

4.社会生活

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2018年年末,五华区住户存款余额2244.90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1.45%;职工平均工资7.79万元,较上一年增长0.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8.27亿元,较上一年增长0.9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15元,较上一年增长8.81%。

从教育发展来看,五华区的义务教育发展总指数1.41,义务教育发展级别为Ⅲ级。人口受教育程度指数为3.32,人口受教育级别为Ⅰ级。

从文化设施来看,五华区有博物馆6个,其中二级博物馆1个,名称为云南动物博物馆;三级及以下博物馆5个,分别是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云师大“一二·一”纪念馆、茶文化博物馆、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和朱德旧居纪念馆。五华区有3个一级文化馆,分别是云南省文化馆、昆明市文化馆和五华区文化馆;有2个二级图书馆,分别是云南省图书馆和五华区图书馆。

在主体功能区的国家级定位中,五华区属于集中连片重点开发区域。

二 盘龙区

(一)位置与范围

盘龙区,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位于滇中城市群内部,昆明市主城区东北部,地处东经102°42’—102°54’、北纬25°01’—25°27’之间,东、南面与官渡区相连,北接嵩明县和富民县。盘龙区下辖12街道(拓东街道、鼓楼街道、东华街道、联盟街道、金辰街道、青云街道、龙泉街道、茨坝街道、双龙街道、松华街道、滇源街道、阿子营街道),总面积约0.03×10 4 平方千米。区政府驻地为盘龙区北京路2198号。

(二)自然地理

盘龙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在综合自然区划系统中,盘龙区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昆明—玉溪湖盆高原区;在云南省生态经济区划中,盘龙区主要位于滇中高原湖盆生态经济区的中部湖盆城镇生态经济亚区;从生态红线空间分布格局看,盘龙区全部位于金沙江、澜沧江、红河干热河谷地带;从生态保护红线功能类型上可以看出,盘龙区为高原湖泊及牛栏江上游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类型。

1.自然地理要素

(1)地貌

盘龙区最高海拔高度约2589.50米,最低海拔高度约1891.60米,高差约698米,平均DEM为2100.63米,处于Ⅴ级水平。坝区面积77.37平方千米,坝区土地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1.81%,坝区综合指数24.89,属于半山半坝地区。地形起伏度指数为3.72,处于Ⅰ级水平;平均坡度指数12.78,处于Ⅱ级水平。

(2)气候要素

盘龙区总体处于北亚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15.9℃,年降水量为1079.9毫米,年日照时数约2295小时,气候资源指数为1411.02,处于Ⅲ级水平。

(3)水文要素

盘龙区地处长江流域地带,水网密度指数为16.80,处于Ⅱ级水平。

(4)土壤要素

盘龙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为水稻土。

(5)植被要素

盘龙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滇中、东部高原暖性阔叶林、针叶林亚区,植被覆盖度处于微显著区。盘龙区生物物种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处于Ⅰ级水平。

2.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盘龙区耕地面积32.96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83%;园地面积10.76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25%;林地面积176.03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0.45%;草地面积23.19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69%;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72.91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8.47%;交通运输用地面积6.40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0.7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7.99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0.93%;其他用地面积13.46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56%。在土地利用分区系统中,盘龙区位于滇中湖盆高原城镇工矿建设与耕地保护区的滇中城市工矿旅游用地亚区。在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中,盘龙区土地资源丰富等级为一般。在三生空间结构类型系统中,为生产—生活—生态均衡型。

(2)水资源

盘龙区的水资源总量0.07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0.07亿立方米,径流深538.2毫米,地下水资源总量0.01亿立方米,在可利用水资源评价中,盘龙区水资源丰富度等级为缺乏。

(3)生物资源

盘龙区分布着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云贵水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异颖草、金铁锁、扇蕨、野大豆等。盘龙区的食用菌主要为鸡枞菌,稀有鸟类有金雕。

(4)旅游资源

盘龙区水体景观资源为昆明黑龙潭景观。

(三)人文地理

1.人口和民族

盘龙区2018年年末总人口数为84.2万人,性别比为106.87,人口城镇化指数为0.8,人口城镇化级别为Ⅰ级,人口老龄化指数为0.08,老龄化级别为Ⅴ级。盘龙区少数民族人口约8.1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71%,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彝族、回族、白族等,民族多样性指数0.56。盘龙区主要说昆明(市区)话,属于滇中方言中的昆明方言。

2.经济

盘龙区GDP(地区生产总值)为705.66亿元,人均GDP为83807.60元,地均GDP为19084万元/平方千米,第一产业产值5.10亿元,第二产业产值212.70亿元,第三产业产值487.86亿元,经济发展为发达经济阶段。盘龙区经济城镇化指数为0.99,经济城镇化级别为Ⅰ级。

从农业产业来看,盘龙区的粮食播种面积0.62万公顷,年粮食产量2.34万吨。盘龙区有1个中部现代产业园区,有1家省级生猪产业有限公司。

3.旅游

在旅游景区中,盘龙区有国家4A级景区1个(昆明市金殿景区),国家3A级景区1个(昆明市黑龙潭公园景区);在度假休闲区中,盘龙区城市公园4个(昆明黑龙潭公园、昆明植物园、昆明野生动物园、昆明昙华寺),休闲街区1个(昆明真庆观),休闲广场1个(昆明盘龙广场);在专项旅游产品中,盘龙区有1项工业旅游产品,1项农业旅游产品,1个都市农庄;在体育旅游产品中,盘龙区有1项高尔夫运动产品(昆明阳光高尔夫球场)。在节庆会展产品中,盘龙区有1项会展旅游产品(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

从遗产旅游特色来看,盘龙区有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3项,分别是地藏经寺经幢、太和宫金殿、真庆观古建筑群,省级物质文化遗产7项,分别是龙泉观、护国桥、北京路石房子、昆明聂耳故居、梁思成—林徽因旧居、赛典赤·瞻思丁墓、朱德赠映空和尚诗文碑。

4.社会生活

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2018年,盘龙区职工平均工资8.83万元,较上一年增长17.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4.52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1.0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98元,较上一年增长8.51%。

从教育发展来看,盘龙区的义务教育发展总指数1.37,义务教育发展级别为Ⅲ级;人口受教育程度指数2.93,人口受教育级别为Ⅱ级。

从文化设施来看,盘龙区有三级及以下博物馆2个,分别是铁路博物馆、陶韵建水陶博物馆。盘龙区有1个三级文化馆,为盘龙区文化馆。盘龙区有1个一级图书馆,为盘龙区图书馆。

在主体功能区的国家级定位中,盘龙区属于集中连片重点开发区域。

三 官渡区

(一)位置与范围

官渡区,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位于滇中城市群内部,昆明主城区东南部、滇池北岸,地处东经102°39’—103°02’、北纬24°52’—25°16’,东邻宜良县,南接呈贡区,东北与嵩明县交界,西南濒临滇池,西北与盘龙区相接,西与西山区相连。官渡区下辖10个街道(吴井街道、关上街道、金马街道、太和街道、官渡街道、小板桥街道、大板桥街道、矣六街道、六甲街道、阿拉街道),地区总面积约0.06×10 4 平方千米。政府驻地为官渡区云秀路2898号。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位于官渡区,是昆明市的空运口岸,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和连接欧亚的国家门户枢纽机场,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自然地理

官渡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在综合自然区划系统中,官渡区属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昆明—玉溪湖盆高原区;在云南省生态经济区划中,官渡区主要位于滇中高原湖盆生态经济区的中部湖盆城镇生态经济亚区;从生态保护红线功能类型上可以看出,官渡区为高原湖泊及牛栏江上游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类型。

1.自然地理要素

(1)地貌

官渡区最高海拔高度约2730米,最低海拔高度约1884.5米,高差约846米,平均DEM为2046.76米,处于Ⅴ级水平。坝区面积297.6平方千米,坝区土地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7.02%。坝区综合指数为80.57,属于坝区地区。地形起伏度指数为3.52,处于Ⅰ级水平;平均坡度指数为8.20,处于Ⅰ级水平。

(2)气候要素

官渡区总体处于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5.8℃,年降水量为1080.3毫米,年日照时数约2287小时,气候资源指数为1418.57,处于Ⅲ级水平。

(3)水文要素

官渡区地处长江流域地带,水网密度指数为91.32,处于Ⅲ级水平。

(4)土壤要素

官渡区的主要土壤类型为水稻土。

(5)植被要素

官渡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滇中、东部高原暖性阔叶林、针叶林亚区,植被覆盖度处于微显著区。官渡区生物物种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处于Ⅱ级水平。

2.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官渡区耕地面积87.01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4.50%;园地面积39.45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57%;林地面积220.60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6.77%;草地面积24.06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01%;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61.23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6.87%;交通运输用地面积46.66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7.78%;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38.93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49%;其他用地面积14.99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50%。在土地利用分区系统中,官渡区位于滇中湖盆高原城镇工矿建设与耕地保护区的滇中城市工矿旅游用地亚区。在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中,官渡区土地资源丰富等级类型为一般。在三生空间结构类型系统中,为生产—生活—生态均衡型。

(2)水资源

官渡区的水资源总量2.64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2.64亿立方米,径流深263毫米;地下水资源总量0.71亿立方米,在可利用水资源评价中,官渡区水资源丰富等级类型为缺乏。

(3)生物资源

官渡区分布着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云贵水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异颖草、金铁锁、扇蕨、野大豆等。官渡区食用菌有松茸、鸡枞菌、干巴菌、黄皮疣柄牛肝菌、皱盖疣柄牛肝菌、双孢蘑菇、糙皮侧耳、黄伞、长根小奥德菇、铜色牛肝菌、小美牛肝菌、血红牛肝菌、桃红牛肝菌、中华牛肝菌、乳牛肝菌、鹤环乳牛肝菌、变绿红菇、蓝黄红菇、松乳菇、浓香乳菇、红汁乳菇、多汁乳菇、草鸡枞、油口蘑、棕灰口蘑、紫丁香蘑、灰喇叭菌、蓝丝膜菌、紫晶蜡蘑、红蜡蘑、肝色牛排菌、双色牛肝菌、羊肚菌、大孢地花、棱柄马鞍菌等三十余种。

(三)人文地理

1.人口和民族

官渡区2018年年末总人口数为91.39万人,性别比为108.6,人口城镇化指数为0.54,人口城镇化级别为Ⅱ级,人口老龄化指数为0.07,老龄化级别为Ⅳ级。官渡区少数民族人口约8.6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5%,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彝族、回族、白族等,民族多样性指数为0.52。官渡区主要说昆明(市区)话,属于滇中方言中的昆明方言。

2.经济

官渡区GDP(地区生产总值)为1223.20亿元,人均GDP为133843.97元,地均GDP为20387万元/平方千米,第一产业产值8.09亿元,第二产业产值439.13亿元,第三产业产值775.98亿元,为经济发展的发达经济阶段。经济城镇化指数为0.99,经济城镇化级别为Ⅰ级。

从农业产业来看,官渡区的粮食播种面积0.49万公顷,年粮食产量2.03万吨。官渡区有1个中部现代产业园区,有1家国家级生猪产业有限公司(云南神农农业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2家省级生猪产业有限公司。

从工业园区来看,官渡区有1个国家级工业园区、1个信息产业园区和1个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区。

3.旅游

在旅游景区中,官渡区有1个国家4A级景区(昆明官渡古镇景区);在专项旅游产品中,官渡区有1个都市农庄(百草园都市农庄)。在节庆会展产品中,官渡区有6项会展旅游产品(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南亚博览会、昆明国际汽车博览会、昆明旅游文化商品博览会、昆明泛亚石博览会)。

官渡区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1个云南省特色小镇(官渡古镇)。从遗产旅游特色来看,官渡区有1项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为妙湛寺金刚塔;有5项省级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金马寺、官渡土主庙及法定寺、钱沣墓、文明阁建筑群、云南天文台历史建筑群。

4.社会生活

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2018年年末,官渡区住户存款余额839.79亿元,较上一年增长6.29%;职工平均工资9.14万元,较上一年增长6.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4.99亿元,较上一年增长8.6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76元,较上一年增长8.8%。

从教育发展来看,官渡区的义务教育发展总指数1.01,义务教育发展级别为Ⅳ级。人口受教育程度指数2.94,人口受教育级别为Ⅱ级。

从文化设施来看,官渡区有博物馆4个,其中一级博物馆1个,为云南省博物馆;三级及以下博物馆3个,分别为昆明市博物馆、电信博物馆和滇南本草植物博物馆。官渡区有1个一级文化馆,为官渡区文化馆。官渡区有2个一级图书馆,分别为昆明市图书馆和官渡区图书馆。

在主体功能区的国家级定位中,官渡区属于集中连片重点开发区域。

四 西山区

(一)位置与范围

西山区,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位于滇中城市群内部,昆明市主城区西南部,地处东经102°21’—102°43’、北纬24°44’—25°12’,东与五华区、官渡区毗邻,与呈贡区隔水相望,南连晋宁区,西与安宁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相邻,北接富民县、五华区。西山区下辖10个街道(金碧街道、永昌街道、前卫街道、福海街道、棕树营街道、马街街道、西苑街道、海口街道、碧鸡街道、团结街道),总面积约0.09×10 4 平方千米。区政府驻地在西山区秀苑路188号。

(二)自然地理

西山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在综合自然区划系统中,西山区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昆明—玉溪湖盆高原区;在云南省生态经济区划中,西山区主要位于滇中高原湖盆生态经济区;从生态保护红线功能类型上可以看出,西山区为高原湖泊及牛栏江上游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类型。

1.自然地理要素

(1)地貌

西山区最高海拔高度约2622米,最低海拔高度约1731米,高差约891米,平均DEM为2061.87米,处于Ⅴ级水平,坝区面积220.83平方千米,坝区土地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5.04%,坝区综合指数49.66,属于半山半坝地区。地形起伏度指数为3.64,处于Ⅰ级水平;平均坡度指数为13.55,处于Ⅱ级水平。

(2)气候要素

西山区总体处于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为1085.2毫米,年日照时数约2287小时,气候资源指数为1437.37,处于Ⅲ级水平。

(3)水文要素

西山区地处长江流域地带,水网密度指数为133.46,处于Ⅴ级水平。

(4)土壤要素

西山区的土壤类型主要有水稻土。

(5)植被要素

西山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滇中、东部高原暖性阔叶林、针叶林亚区,植被覆盖度处于微显著区。西山区生物物种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处于Ⅰ级水平。

2.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西山区耕地面积71.20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8.08%;园地面积13.72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56%;林地面积454.29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51.56%;草地面积52.61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5.97%;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26.28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4.33%;交通运输用地面积19.40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20%;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117.75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3.37%;其他用地面积26.08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96%。在土地利用分区系统中,西山区位于滇中湖盆高原城镇工矿建设与耕地保护区的滇中城市工矿旅游用地亚区。在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中,西山区土地资源丰富等级类型为一般。在三生空间结构类型系统中,为生产—生活—生态均衡型。

(2)水资源

西山区的水资源总量3.32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3.32亿立方米,径流深315.2毫米,地下水资源总量1.07亿立方米,在可利用水资源评价中,西山区水资源丰富等级类型处于缺乏态势。

(3)生物资源

西山区分布着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云贵水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异颖草、金铁锁、扇蕨、野大豆等。

西山区食用菌有松茸、鸡枞菌、干巴菌、黄皮疣柄牛肝菌、皱盖疣柄牛肝菌、糙皮侧耳、黄伞、长根小奥德菇、铜色牛肝菌、小美牛肝菌、血红牛肝菌、桃红牛肝菌、中华牛肝菌、乳牛肝菌、鹤环乳牛肝菌、变绿红菇、蓝黄红菇、松乳菇、浓香乳菇、红汁乳菇、多汁乳菇、草鸡枞、油口蘑、棕灰口蘑、紫丁香蘑、灰喇叭菌、蓝丝膜菌、紫晶蜡蘑、红蜡蘑、肝色牛排菌、双色牛肝菌、大孢地花、棱柄马鞍菌三十余种。

(4)旅游资源

西山区地文景观资源中,有1处地质景观(昆明西山断层崖景观);生物景观资源中,有1处花卉景观(轿子山大树杜鹃景观)。

(三)人文地理

1.人口和民族

西山区2018年年末总人口数为79.27万人,性别比为104.59,人口城镇化指数为0.6587,人口城镇化级别为Ⅰ级,人口老龄化指数为0.09,老龄化级别为Ⅶ级。西山区少数民族人口约9.6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2.14%,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回族,民族多样性指数0.64。西山区主要说昆明(市区)话,属于滇中方言中的昆明方言。

2.经济

西山区GDP(地区生产总值)为600.98亿元,人均GDP为75814.31元,地均GDP为6822万元/平方千米,第一产业产值3.72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48.84亿元,第三产业产值448.42亿元,处于发达经济阶段。经济城镇化指数为0.99,经济城镇化级别为Ⅰ级。

从农业产业来看,西山区的粮食播种面积0.23万公顷,年粮食产量0.98万吨。西山区有1个中部现代产业园区。

从工业园区来看,西山区有1个国家级工业园区,为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时,该园区为新材料产业园区、信息产业园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区,有1个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园区。

3.旅游

在旅游景区中,西山区有3个国家4A级景区(云南民族村景区、昆明市西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昆明市大观园公园景区),1个国家3A级景区(中国兵器房车温泉度假旅游区),1个国家1A级景区(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村);在度假休闲区中,有温泉休闲区1个(昆明滇池春天温泉),城区公园1个(昆明海埂公园),休闲街区1个(昆明金马碧鸡坊),休闲广场2个(昆明东风广场、昆明金马碧鸡广场);在专项旅游产品中,有1项农业旅游产品(西山团结镇农家乐),有2个都市农庄(好宝箐都市农庄、香草芳都市农庄);在体育旅游产品中,有1项高尔夫运动产品(昆明滇池湖畔高尔夫球场),有1项赛事运动(环滇池自行车赛)。在节庆会展产品中,有2项节庆旅游产品(云南民族村傣族泼水节、云南民族村彝族火把节)。

从遗产旅游特色来看,西山区有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4项,分别是大观楼、聂耳墓、筇竹寺、惠光寺塔和常乐寺塔,省级物质文化遗产有5项,分别是西园、升庵祠、海口川字闸、一得测候所、中国远征军将官住所旧址(紫园);革命老区乡镇1个(昆明市西山区海口镇)。

4.社会生活

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2018年年末,西山区住户存款余额526.20亿元,较上一年增长5.94%;职工平均工资6.80万元,较上一年增长1.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8.35亿元,较上一年增长9.5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89元,较上一年增长8.50%。

从教育发展来看,西山区的义务教育发展总指数1.27,义务教育发展级别为Ⅲ级。人口受教育程度指数为2.71,人口受教育级别为Ⅱ级。

从文化设施来看,西山区有6个博物馆,其中一级博物馆1个,为云南省民族博物馆;三级及以下博物馆4个,分别是昆明警察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杨升博物馆、昆明聂耳纪念馆。西山区有1个一级文化馆,为西山区文化馆。有1个一级图书馆,为西山区图书馆。

在主体功能区的国家级定位中,西山区属于集中连片重点开发区域。

五 东川区

(一)位置与范围

东川区,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位于滇中城市群内部,云南省东北部和昆明市最北端,距离昆明市150公里,地处东经102°47’—103°18’、北纬25°46’—26°32’,东与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相邻,南与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相接,西与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相靠,北与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相连,并与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和会东县隔金沙江相望。东川区下辖2街道6镇1乡(铜都街道、碧谷街道、汤丹镇、因民镇、阿旺镇、乌龙镇、拖布卡镇、红土地镇、舍块乡),总面积约0.17×10 4 平方千米。东川区政府驻地是东川区区府街8号。

(二)自然地理

东川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在综合自然区划系统中,东川区部分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曲靖岩溶高原区,部分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金沙江河谷区;在云南省生态经济区划中,东川区主要位于滇东北山原生态经济区;从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分布格局来看,东川区全部位于金沙江、澜沧江、红河干热河谷地带;从生态保护红线功能类型上可以看出,东川区为金沙江下游—小江流域水土流失控制生态保护红线类型。

1.自然地理要素

(1)地貌

东川区最高海拔高度约4253米,最低海拔高度约622米,高差约3631米,平均DEM为2191.07米,处于Ⅵ级水平。坝区面积40.7平方千米,坝区土地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22%,坝区综合指数3.6,属于山区地区。地形起伏度指数为9.17,处于Ⅵ级水平;平均坡度指数为24.3917,处于Ⅵ级水平。

(2)气候要素

东川区总体处于中亚热带,年平均气温20.8℃,年降水量为620.6毫米,年日照时数约1920.2小时,气候资源指数为1612.32,处于Ⅴ级水平。

(3)水文要素

东川区地处长江流域地带,水网密度指数为58.39,处于Ⅲ级水平。

(4)土壤要素

东川区的土壤类型以红壤居多。

(5)植被要素

东川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滇中、东部高原暖性阔叶林、针叶林亚区,植被覆盖度处于不显著区。东川区生物物种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处于Ⅴ级水平。

2.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东川区耕地面积324.41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7.39%;园地面积16.84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0.90%;林地面积614.52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2.95%;草地面积606.81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2.54%;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51.40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76%;交通运输用地面积21.66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16%;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42.97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30%;其他用地面积187.08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0.03%。在土地利用分区系统中,东川区位于滇东北中山山原土地生态整治区的昭通—东川—宣威工矿城镇土地整治亚区。在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中,东川区土地资源丰富等级类型为较缺乏地区。在三生空间结构类型系统中,为生产—生态主导型。

(2)水资源

东川区的水资源总量7.56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7.56亿立方米,径流深404.2毫米,地下水资源总量2.997亿立方米,在可利用水资源评价中,东川区水资源丰富等级类型为较缺乏。

(3)生物资源

东川区分布着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攀枝花苏铁,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西康玉兰、金铁锁、平当树、丁茜等。

东川区食用菌有鸡枞菌、鸡油菌、黄白侧耳、毛柄类火菇、蓝黄红菇等。

(4)旅游资源

东川区地文景观资源中,有1处地质景观(东川小江泥石流景观);水体景观资源中,有1处瀑布景观(东川白荧瀑布景观)。

(三)人文地理

1.人口和民族

东川区2018年年末总人口数为28.40万人,性别比为107.64,人口城镇化指数为0.18,人口城镇化级别为Ⅴ级,人口老龄化指数为0.10,老龄化级别为Ⅷ级。东川区少数民族人口约1.7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23%,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彝族、回族、苗族等,民族多样性指数为0.35。

2.经济

东川区GDP(地区生产总值)为94.73亿元,人均GDP为33355.63元,地均GDP为508万元/平方千米,第一产业产值7.87亿元,第二产业产值44.77亿元,第三产业产值42.09亿元,处于经济发展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属于金沙江开放合作经济带(区)。经济城镇化指数为0.93,经济城镇化级别为Ⅱ级。

从农业产业来看,东川区的粮食播种面积1.30万公顷,年粮食产量4.46万吨。东川区位于中部现代产业园区中,有1家省级生猪产业有限公司(昆明桂冠牧业有限公司),东川区中药材主要品种有雪上一枝蒿、黄草乌、黄芩、法落海、中华雪胆等。

从工业园区来看,东川区有1个省级工业园区,有1个冶金产业园区。

3.旅游

在旅游景区中,东川区专项旅游产品,有1项工业旅游产品(东川铜矿遗址),有1项农业旅游产品(东川红土地),有1个都市农庄(太阳谷农庄),有1项探险旅游产品(轿子山探险旅游);在体育旅游产品中,有1项登山运动产品(轿子山攀登),有1项赛事运动(东川泥石流汽车拉力赛)。

从遗产旅游特色来看,有3项东川区省级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安顺桥、金沙江树桔渡口、茂麓厂冶铜遗址。东川区属于革命老区县市区,革命老区乡镇2个(铜都镇、汤丹镇)。

4.社会生活

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2018年年末,东川区住户存款余额96.49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5.63%;职工平均工资6.86万元,较上一年增长18.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5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2.7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43元,较上一年增长9.53%。

从教育发展来看,东川区的义务教育发展总指数为0.57,义务教育发展级别为Ⅶ级。人口受教育程度指数为0.71,人口受教育级别为Ⅵ级。

从文化设施来看,东川区有1个一级文化馆,为东川区文化馆;有1个一级图书馆,为东川区图书馆。

东川区是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区,有2个民族团结示范乡镇(乌龙镇、阿旺镇),有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5.脱贫攻坚

东川区2018年实现了脱贫摘帽,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旅游扶贫起到了突出作用。东川区是旅游扶贫示范县区,旅游示范乡镇1个(红土地镇),旅游示范村1个(李子沟村)。

在主体功能区的国家级定位中,东川区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在主体功能区的省级定位中,东川区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

六 呈贡区

(一)位置与范围

呈贡区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是昆明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滇中城市群内部,地处东经102°42’—103°00’、北纬24°42’—25°00’,北接昆明市官渡区,西邻滇池。呈贡区下辖10个街道(龙城街道、斗南街道、吴家营街道、乌龙街道、洛龙街道、雨花街道、马金铺街道、洛羊街道、大渔街道、七甸街道),面积约0.05×10 4 平方千米。呈贡区政府驻地位于呈贡区谊康北路237号。

(二)自然地理

呈贡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在综合自然区划系统中,呈贡区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昆明—玉溪湖盆高原区;在云南省生态经济区划中,呈贡区位于滇中高原湖盆生态经济区的中部湖盆城镇生态经济亚区;从生态保护红线功能类型上可以看出,呈贡区为高原湖泊及牛栏江上游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类型。

1.自然地理要素

(1)地貌

呈贡区最高海拔高度约2785米,最低海拔高度约1609米,高差约1176米,平均DEM为2003.98米,处于Ⅴ级水平,坝区面积255.82平方千米,坝区土地占全区土地面积的50.14%,坝区综合指数为86.84,属于坝区地区。地形起伏度指数为3.72,处于Ⅰ级水平;平均坡度指数为8.09,处于Ⅰ级水平。

(2)气候要素

呈贡区总体处于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5.7℃,年降水量为868.1毫米,年日照时数约2150.6小时,气候资源指数为1380.98,处于Ⅲ级水平。

(3)水文要素

呈贡区地处长江流域地带,水网密度指数为95.58,处于Ⅳ级水平。

(4)土壤要素

呈贡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

(5)植被要素

呈贡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滇中、东部高原暖性阔叶林、针叶林亚区,植被覆盖度处于微显著区。呈贡区生物物种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处于Ⅵ级水平。

2.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呈贡区耕地面积69.51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3.90%;园地面积53.63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0.73%;林地面积124.72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4.94%;草地面积19.58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9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29.10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5.82%;交通运输用地面积22.08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4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72.69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4.54%;其他用地面积18.89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78%。在土地利用分区系统中,呈贡区位于滇中湖盆高原城镇工矿建设与耕地保护区的滇中城市工矿旅游用地亚区。在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中,呈贡区土地资源丰富等级类型为较缺乏类型。在三生空间结构类型系统中,为生产—生活—生态均衡型。

(2)水资源

呈贡区的水资源总量0.93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0.93亿立方米,径流深201.6毫米,地下水资源总量0.29亿立方米,在可利用水资源评价中,呈贡区水资源丰富等级类型为缺乏。

(3)生物资源

呈贡区分布着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毛红椿。

食用菌有松茸、鸡枞菌、乳牛肝菌3种。

(三)人文地理

1.人口和民族

呈贡区2018年年末总人口数为35.31万人,性别比为113.32,人口城镇化指数为0.15,人口城镇化级别为Ⅵ级,人口老龄化指数为0.05,老龄化级别为Ⅰ级。呈贡区少数民族人口约3.1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1%,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彝族、回族、白族等,民族多样性指数0.55。呈贡区主要说呈贡话,属于滇中方言中的昆明方言。

2.经济

呈贡区GDP(地区生产总值)为249.9亿元,人均GDP为70773.15元,地均GDP为4998万元/平方千米,第一产业产值4.88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30.2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14.76亿元,处于发达经济阶段。经济城镇化指数为0.97,经济城镇化级别为Ⅱ级。

从农业产业来看,呈贡区的粮食播种面积0.03万公顷,年粮食产量0.19万吨。呈贡区位于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中部现代产业园区中,有1家省级生猪产业有限公司(云南高上高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呈贡区是云南省肉牛产业、肉羊产业稳定发展区,同时也是云南省乃至东南亚南亚主要花卉市场,花卉产业是呈贡区的主导产业。呈贡区中药材主要品种有雪上一枝蒿、黄草乌、黄芩、法落海、中华雪胆等。

从工业园区来看,呈贡区有2个省级工业园区,有1个新材料产业园区(呈贡工业园区),有1个信息产业园区和生产性服务产业园区(呈贡信息产业园区)。

3.旅游

在旅游景区中,呈贡区有1个国家1A级景区(昆明斗南花市景区);在度假休闲区中,有1个休闲街区(昆明斗南花市);在专项旅游产品中,有1项工业旅游产品(云南白药工业园区),有2个都市农庄(菜根潭休闲山庄、一条龙都市生态农庄);在体育旅游产品中,有1项高尔夫运动产品(昆明乡村高尔夫球场)。

呈贡区有云南省特色小镇2个(斗南花卉小镇、“云上云”双创小镇)。从遗产旅游特色来看,呈贡区省级物质文化遗产有3项,分别是法明寺、龙潭山遗址、王家营古墓群。

4.社会生活

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2018年年末,呈贡区住户存款余额242.64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3.13%;职工平均工资9.81万元,较上一年增长2.9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22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3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39元,较上一年增长8.41%。

从教育发展来看,呈贡区的义务教育发展总指数为0.44,义务教育发展级别为Ⅷ级。人口受教育程度指数为1.07,人口受教育级别为Ⅴ级。

从文化设施来看,呈贡区有2个三级及以下博物馆,分别为滇池博物馆、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呈贡区有1个三级及以下文化馆,为区文化馆。有1个二级图书馆,为区图书馆。

在主体功能区的国家级定位中,呈贡区属于集中连片重点开发区。

七 晋宁区

(一)位置与范围

晋宁区,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位于滇中城市群内部,位于云南省中部、昆明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02°11’—102°51’、北纬24°23’—24°48’之间,西临西山区,北接呈贡区,南和东分别与玉溪市红塔区、江川区接壤,是昆明市区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区东西最大横距66千米,南北最大纵距33千米。晋宁区下辖2街道4镇2民族乡(昆阳街道、宝峰街道、晋城镇、二街镇、上蒜镇、六街镇、双河彝族乡、夕阳彝族乡),面积约为0.14×10 4 平方千米。晋宁区政府驻地为晋宁区昆阳街道郑和路365号。

(二)自然地理

晋宁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在综合自然区划系统中,晋宁区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昆明—玉溪湖盆高原区;在云南省生态经济区划中,晋宁区主要位于滇中高原湖盆生态经济区、中部湖盆城镇生态经济亚区;从生态红线空间分布格局看,晋宁区位于金沙江、澜沧江、红河干热河谷地带;从生态保护红线功能类型上可以看出,晋宁区为高原湖泊及牛栏江上游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类型。晋宁区属于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晋宁区有中国前寒武纪(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剖面省级地质自然保护区、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1.自然地理要素

(1)地貌

晋宁区最高海拔高度约2648米,最低海拔高度约1340米,高差约1308米,平均DEM为2043.92米,处于Ⅴ级水平,坝区面积318.79平方千米,坝区土地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1.81%,坝区综合指数为65.6,属于坝区地区。地形起伏度指数为4.34,处于Ⅰ级水平;平均坡度指数为12.85,处于Ⅱ级水平。

(2)气候要素

晋宁区总体处于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5.3℃,年降水量为917.4毫米,年日照时数约2320小时,气候资源指数为1381.16,处于Ⅲ级水平。

(3)水文要素

晋宁区地处长江流域地带,水网密度指数68.55,处于Ⅲ级水平。

(4)土壤要素

晋宁区的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

(5)植被要素

晋宁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滇中、东部高原暖性阔叶林、针叶林亚区,植被覆盖度处于微显著区。晋宁区生物物种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处于Ⅵ级水平。

2.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晋宁区耕地面积243.31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8.21%;园地面积27.16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03%;林地面积622.47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6.59%;草地面积145.49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0.89%;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85.37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39%;交通运输用地面积28.20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123.23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9.22%;其他用地面积61.43平方千米,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60%。在土地利用分区系统中,晋宁区位于滇中湖盆高原城镇工矿建设与耕地保护区的滇中城市工矿旅游用地亚区。在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中,晋宁区土地资源丰富等级为较缺乏类型。在三生空间结构类型系统中,为生产—生态主导型。

(2)水资源

晋宁区的水资源总量3.12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3.12亿立方米,径流深254.7毫米,地下水资源总量0.94亿立方米,在可利用水资源评价中,晋宁区水资源缺乏。

(3)生物资源

晋宁区分布着稀有鸟类黑鹳;晋宁区食用菌有鸡枞菌、干巴菌、香菇、桃红牛肝菌、松乳菇、多汁乳菇、红蜡蘑、双色牛肝菌8种。

(4)旅游资源

晋宁区生物景观资源中,有1处花卉景观,为老君山杜鹃花灌丛景观。

(三)人文地理

1.人口和民族

晋宁区2018年年末总人口数为30.92万人,性别比为103.29,人口城镇化指数为0.14,人口城镇化级别为Ⅵ级,人口老龄化指数为0.09,老龄化级别为Ⅶ级。晋宁区少数民族人口约2.8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2%,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彝族、回族、哈尼族等,民族多样性指数为0.45。晋宁区主要说晋宁(昆明)话,属于滇中方言中的昆明方言。

2.经济

晋宁区GDP(地区生产总值)为135.8亿元,人均GDP为43919.79元,地均GDP为1016万元/平方千米,第一产业产值23.92亿元,第二产业产值47.99亿元,第三产业产值63.89亿元,处于经济发展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城镇化指数为0.82,经济城镇化级别为Ⅳ级。

从农业产业来看,晋宁区的粮食播种面积0.51万公顷,年粮食产量2.16万吨。晋宁区有1个中部现代产业园区,是云南省肉牛产业、肉羊产业稳定发展区;晋宁区常年蔬菜优势产业区有1个。鲜切花是晋宁区花卉主导产业。从工业园区来看,晋宁区有省级工业园区1个(晋宁工业园区),该园区既为化工产业园区,又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区。

3.旅游

在旅游景区中,晋宁区有1个国家2A级景区(晋宁郑和公园);在度假休闲区中,有1个城区公园(晋宁郑和公园);在专项旅游产品中,有1个都市农庄(大春河水土保持示范园)。

从遗产旅游特色来看,晋宁区有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1项(石寨山古墓群),省级物质文化遗产4项,分别是盘龙寺、马哈只墓碑、观音洞壁画、上蒜人民公社旧址;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宝峰正月接佛习俗、宝峰调子会、乌铜走银制作技艺、晋城圣贤画、双河秧歌老鼓舞)。晋宁区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乡镇2个,分别是晋宁区夕阳彝族乡、双河彝族乡。晋宁区有一个省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双河秧老鼓舞之乡。

4.社会生活

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2018年年末,晋宁区住户存款余额127.40亿元,较上一年增长8.76%;职工平均工资6.83万元,较上一年增长5.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38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2.0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76元,较上一年增长8.71%。

从教育发展来看,晋宁区的义务教育发展总指数0.59,义务教育发展级别为Ⅶ级。人口受教育程度指数0.84,人口受教育级别为Ⅴ级。

从文化设施来看,晋宁区有一级文化馆1个(区文化馆)、一级图书馆1个(区图书馆)。

晋宁区是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区,有1个民族团结示范乡镇(夕阳彝族乡),有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1个民族团结示范旅游区(七彩云南·古滇名城景区)。

在主体功能区的国家级定位中,晋宁区属于集中连片重点开发区。

八 富民县

(一)位置与范围

富民县,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位于滇中城市群内部,云南省中部,地处东经102°11’—102°51’、北纬24°23’—24°48’之间,东与嵩明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相邻,北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山水相连,西与禄丰市、武定县接壤,南靠西山区。富民县下辖2街道5镇(永定街道、大营街道、罗兔镇、赤鹫镇、东村镇、款庄镇、散旦镇),总面积约0.10×10 4 平方千米。县政府驻地为富民县永定街道永定街88号。

(二)自然地理

富民县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在综合自然区划系统中,富民县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昆明—玉溪湖盆高原区;在云南省生态经济区划中,富民县主要位于滇中高原湖盆生态经济区的中部湖盆城镇生态经济亚区;从生态保护红线功能类型上可以看出,富民县为金沙江干热河谷及山原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类型。

1.自然地理要素

(1)地貌

富民县最高海拔高度约2772米,最低海拔高度约1444米,高差约1328米,平均DEM为2007.23米,处于Ⅴ级水平,坝区面积30.5平方千米,坝区土地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35%,坝区综合指数为9.61,属于山区地区。地形起伏度指数为4.58,处于Ⅱ级水平;平均坡度指数为17.08,处于Ⅳ级水平。

(2)气候要素

富民县总体处于南温带,年平均气温16.3℃,年降水量为780.8毫米,年日照时长约2277.8小时,气候资源指数为1423.25,处于Ⅲ级水平。

(3)水文要素

富民县地处长江流域地带,水网密度指数为34.42,处于Ⅱ级水平。

(4)土壤要素

富民县的土壤类型主要为紫色土。

(5)植被要素

富民县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滇中、东部高原暖性阔叶林、针叶林亚区,植被覆盖度处于微显著区。富民县生物物种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处于Ⅶ级水平。

2.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富民县耕地面积169.38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6.94%;园地面积82.04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20%;林地面积525.17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2.52%;草地面积85.56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5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38.30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83%;交通运输用地面积13.23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3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6.28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0.63%;其他用地面积73.80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38%。在土地利用分区系统中,富民县位于滇中湖盆高原城镇工矿建设与耕地保护区的滇中城市工矿旅游用地亚区。在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中,富民县土地资源为较缺乏类型。在三生空间结构类型系统中,为生产—生态主导型。

(2)水资源

富民县的水资源总量2.48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2.48亿立方米,径流深247.6毫米,地下水资源总量1.01亿立方米,在可利用水资源评价中,富民县水资源丰富等级类型为缺乏型。

(3)生物资源

富民县分布着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扇蕨、金铁锁,广泛分布着国家珍稀植物资源金荞麦、银杏等。

富民县食用菌有松茸、鸡枞菌、干巴菌、鸡油菌、黄皮疣柄牛肝菌、黄白侧耳、长根小奥德菇、铜色牛肝菌、小美牛肝菌、血红牛肝菌、桃红牛肝菌、乳牛肝菌、鹤环乳牛肝菌、变绿红菇、蓝黄红菇、松乳菇、草鸡枞、油口蘑、卷缘齿菌、高大环柄菇、蓝丝膜菌、紫晶蜡蘑、红蜡蘑、肝色牛排菌、双色牛肝菌、羊肚菌、大孢地花等二十余种。

(4)旅游资源

地文景观资源中,富民县有1处喀斯特景观,为富民宝石洞景观。

(三)人文地理

1.人口和民族

富民县2018年年末总人口数为15.81万人,性别比为103,人口城镇化指数为0.09,人口城镇化级别为Ⅶ级,人口老龄化指数为0.10,老龄化级别为Ⅷ级。富民县少数民族人口约2.0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3.09%,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彝族、苗族,民族多样性指数0.58。

2.经济

富民县GDP(地区生产总值)为76.55亿元,人均GDP为48418.72元,地均GDP为766万元/平方千米,第一产业产值11.21亿元,第二产业产值38.7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26.59亿元,处于经济发展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城镇化指数为0.84,经济城镇化级别为Ⅲ级。

从农业产业来看,富民县的粮食播种面积1.24万公顷,年粮食产量5.39万吨。富民县位于中部现代产业园区中,是云南省肉牛产业、肉羊产业稳定发展区;富民县为常年蔬菜优势产业生产大县。花卉种植业是富民县主导产业。

从工业园区来看,富民县有1个省级工业园区(富民工业园区),该园区为新材料产业园区。

3.旅游

在专项旅游产品中,富民县有1项农业旅游产品(富民葡萄园区)。

富民县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叙事长诗《红昭和饶觉席那》。富民县有2个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乡镇,分别是富民县款庄乡、东村乡。

4.社会生活

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2018年年末,富民县住户存款余额55.87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3.97%;职工平均工资5.76万元,较上一年减少1.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1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1.6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56元,较上一年增长8.71%。

从教育发展来看,富民县的义务教育发展总指数为0.50,义务教育发展级别为Ⅶ级。人口受教育程度指数为0.41,人口受教育级别为Ⅶ级。

富民县是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县,有1个民族团结示范乡镇。

在主体功能区的国家级定位中,富民县属于集中连片重点开发区。

九 宜良县

(一)位置与范围

宜良县,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位于滇中城市群内部,云南省中部,地处东经102°58’—103°29’、北纬24°30’—25°17’之间,东临陆良县、石林彝族自治县,南接弥勒市、华宁县,西与澄江市、呈贡区和官渡区毗邻,北同嵩明县相连。宜良县下辖3个街道(匡远街道、汤池街道、南羊街道),4个镇(北古城镇、狗街镇、马街镇、竹山镇),2个民族乡(耿家营彝族苗族乡、九乡彝族回族乡),总面积约0.19×10 4 平方千米。宜良县政府驻地为宜良县温泉路8号。

(二)自然地理

宜良县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在综合自然区划系统中,宜良县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昆明—玉溪湖盆高原区;在云南省生态经济区划中,宜良县主要位于滇中高原湖盆生态经济区的中部湖盆城镇生态经济亚区;从生态保护红线功能类型上可以看出,宜良县为珠江上游及滇东南喀斯特地带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类型。宜良县有云南九乡峡谷洞穴国家地质公园,公园内有独特的亚热带高原洞穴系统。

1.自然地理要素

(1)地貌

宜良县最高海拔高度约2683米,最低海拔高度约1189米,高差约1494米,平均DEM为1825.08米,处于Ⅳ级水平,坝区面积152.6平方千米,坝区土地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5.41%,坝区综合指数31.37,属于半山半坝地区。地形起伏度指数4.55,处于Ⅱ级水平;平均坡度指数13.43,处于Ⅱ级水平。

(2)气候要素

宜良县总体处于中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7.2℃,年降水量为967.3毫米,年日照时数约2240.4小时,气候资源指数为1474.83,处于Ⅳ级水平。

(3)水文要素

宜良县地处珠江流域地带,水网密度指数43.71,处于Ⅱ级水平。

(4)土壤要素

宜良县的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

(5)植被要素

宜良县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滇中、东部高原暖性阔叶林、针叶林亚区,植被覆盖度处于不显著区。宜良县生物物种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处于Ⅷ级水平。

2.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宜良县耕地面积517.25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7.22%;园地面积76.83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04%;林地面积941.65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9.56%;草地面积91.61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82%;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83.84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41%;交通运输用地面积32.67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7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57.06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00%;其他用地面积111.85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89%。在土地利用分区系统中,宜良县位于滇中湖盆高原城镇工矿建设与耕地保护区的滇中城市工矿旅游用地亚区。在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中,宜良县土地资源为一般类型。在三生空间结构类型系统中,为生产—生态主导型。

(2)水资源

宜良县的水资源总量5.13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5.13亿立方米,径流深273.9毫米,地下水资源总量1.82亿立方米,在可利用水资源评价中,宜良县水资源丰富等级类型为缺乏型。

(3)生物资源

宜良县分布着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榉树、十齿花,广泛分布着国家珍稀植物资源金荞麦、银杏等。宜良县分布着稀有鸟类金雕。

宜良县食用菌有鸡枞菌、干巴菌、黄皮疣柄牛肝菌、皱盖疣柄牛肝菌、糙皮侧耳、毛柄类火菇、黄伞、长根小奥德菇、梭柄乳头蘑、铜色牛肝菌、小美牛肝菌、桃红牛肝菌、乳牛肝菌、鹤环乳牛肝菌、变绿红菇、蓝黄红菇、松乳菇、红汁乳菇、草鸡枞、油口蘑、翘鳞肉齿菌、卷缘齿菌、高大环柄菇、灰喇叭菌、紫晶蜡蘑、红蜡蘑、双色牛肝菌、羊肚菌、大孢地花等。

(4)旅游资源

宜良县的世界自然遗产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景观;地文景观资源中,有1处地质景观(滇东高原景观),有1处喀斯特景观(九乡溶洞景观)。

(三)人文地理

1.人口和民族

宜良县2018年年末总人口数为44.29万人,性别比为102.79,人口城镇化指数为0.06,人口城镇化级别为Ⅷ级,人口老龄化指数为0.10,老龄化级别为Ⅷ级。宜良县少数民族人口约3.5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11%,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彝族、回族、苗族,民族多样性指数为0.39。

2.经济

宜良县GDP(地区生产总值)为185.36亿元,人均GDP为41851.43元,地均GDP为976万元/平方千米,第一产业产值47.96亿元,第二产业产值49.37亿元,第三产业产值88.03亿元,处于经济发展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城镇化指数为0.72,经济城镇化级别为Ⅵ级。

从农业产业来看,宜良县的粮食播种面积3.20万公顷,年粮食产量15.11万吨。宜良县位于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中部现代产业园区中,绿化观赏苗木、花卉种业是宜良县主导性花卉产业;宜良县是云南省肉牛产业、肉羊产业稳定发展区;宜良县是常年蔬菜优势产业重点县。

从工业园区来看,宜良县有1个省级工业园区(宜良工业园区),该园区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区。

3.旅游

在旅游景区中,宜良县有1个国家4A级景区(宜良九乡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3A级景区(昆明宜良岩泉景区);在度假休闲区中,有1个旅游度假区(昆明阳宗海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温泉休闲区(昆明阳宗海柏联温泉);在体育旅游产品中,有1项高尔夫运动产品(昆明春城湖畔高尔夫球场)。

宜良县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从遗产旅游特色来看,宜良县省级物质文化遗产有2项,分别是宜良文庙、张口洞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项,分别是宜良花街节、大香会、宜良烤鸭、宝红茶制作技艺、七甸卤腐制作技艺。宜良县是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县。

4.社会生活

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2018年年末,宜良县住户存款余额160.03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3.89%;职工平均工资6.33万元,较上一年增长6.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68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2.2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97亿元,较上一年增长8.91%。

从教育发展来看,宜良县的义务教育发展总指数0.81,义务教育发展级别为Ⅴ级。人口受教育程度指数1.22,人口受教育级别为Ⅳ级。

从文化设施来看,宜良县有1个三级及以下文化馆(县文化馆),有1个三级及以下图书馆(县图书馆)。

宜良县是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县,有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在主体功能区的国家级定位中,宜良县属于农产品主产区。

十 石林彝族自治县

(一)位置与范围

石林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处东经103°09’—103°40’、北纬24°30’—25°00’,东与曲靖市相接,西与宜良县相邻,南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相连,北与宜良县接壤。全县总面积约0.18×10 4 平方千米,属于滇中城市群。石林彝族自治县是昆明市著名旅游城市,县人民政府驻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大道1号。石林彝族自治县下辖3个街道(鹿阜街道、石林街道、板桥街道),3个镇(西街口镇、长湖镇、奎山镇),1个乡(大可乡)。

(二)自然地理

石林彝族自治县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在综合自然区划系统中,石林彝族自治县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曲靖岩溶高原区;在云南省生态经济区划中,石林彝族自治县主要位于滇中高原湖盆生态经济区的中部湖盆城镇生态经济亚区;从生态保护红线功能类型上可以看出,石林彝族自治县为珠江上游及滇东南喀斯特地带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类型。石林彝族自治县有云南石林岩溶峰林世界地质公园,是国家级和世界级的地质公园。石林彝族自治县是第一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其走出了一条具有石林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进一步向国家级生态建设排头兵迈进。

1.自然地理要素

(1)地貌

石林彝族自治县最高海拔高度约2601.00米,最低海拔高度约1500.00米,高差约1101米,平均DEM为1909.87米,处于Ⅳ级水平。坝区面积111.7平方千米,坝区土地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2.16%,坝区综合指数67.99,属于坝区地区。地形起伏度指数为3.75,处于Ⅰ级水平;平均坡度指数8.08,处于Ⅰ级水平。

(2)气候要素

石林彝族自治县总体处于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6.8℃,年降水量为861.6毫米,年日照时数约2334.1小时,气候资源指数为1445.66,处于Ⅲ级水平。

(3)水文要素

石林彝族自治县地处珠江流域,水网密度指数30.75,处于Ⅱ级水平。

(4)土壤要素

石林彝族自治县的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

(5)植被要素

石林彝族自治县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滇中、东部高原暖性阔叶林、针叶林亚区,植被覆盖度处于微显著区。石林彝族自治县生物物种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处于Ⅶ级水平。

2.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石林彝族自治县耕地面积578.60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4.04%;园地面积24.84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46%;林地面积732.67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3.1%;草地面积62.08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65%;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57.55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39%;交通运输用地面积37.69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2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6.30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55%;其他用地面积160.34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43%。在土地利用分区系统中,石林彝族自治县位于滇中湖盆高原城镇工矿建设与耕地保护区的滇中城市工矿旅游用地亚区。在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中,石林彝族自治县土地资源丰富。在三生空间结构类型系统中,为生产—生态主导型。

(2)水资源

石林彝族自治县的水资源总量4.57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4.57亿立方米,径流深268.5毫米,地下水资源总量1.42亿立方米,在可利用水资源评价中,石林彝族自治县水资源丰富等级类型为较缺乏类型。

(3)生物资源

石林彝族自治县分布着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扇蕨、榉树。

石林彝族自治县食用菌有鸡枞菌、干巴菌、裂褶菌、黄皮疣柄牛肝菌、香菇、糙皮侧耳、黄伞、长根小奥德菇、梭柄乳头蘑、铜色牛肝菌、血红牛肝菌、鹤环乳牛肝菌、变绿红菇、红汁乳菇、草鸡枞、油口蘑、棕灰口蘑、卷缘齿菌、灰喇叭菌、红蜡蘑等二十余种。

(4)旅游资源

石林彝族自治县的世界自然遗产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景观。水体景观资源中,有1处泉水景观,石林大叠水瀑布景观。

(三)人文地理

1.人口和民族

石林彝族自治县2018年年末总人口数为26.39万人,性别比为106.75,人口城镇化指数为0.07,人口城镇化级别为Ⅶ级,人口老龄化指数为0.08,老龄化级别为Ⅴ级。石林彝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约8.2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1.30%,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为彝族,民族多样性指数0.72。石林彝族自治县主要说石林话,属于滇中方言中的昆明方言。

2.经济

石林彝族自治县GDP(地区生产总值)为85.60亿元,人均GDP为32436.53元,地均GDP为504万元/平方千米,第一产业产值21.60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9.4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44.52亿元,处于经济发展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城镇化指数为0.75,经济城镇化级别为Ⅴ级。

从农业产业来看,石林彝族自治县的粮食播种面积3.01万公顷,年粮食产量12.89万吨。石林彝族自治县有1个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中部现代产业园区。石林彝族自治县有鲜切花、绿化观赏苗木、花卉旅游资源;有1个省级生猪产业有限公司,也是云南省肉牛产业、肉羊产业稳定发展区,也是常年蔬菜优势产业区。

从工业园区来看,石林彝族自治县有1个省级工业园区,有1个特色食品制造产业园区,有1个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园区。

3.旅游

石林彝族自治县是云南省美丽县城,同时也是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

在旅游景区中,石林彝族自治县有国家5A级景区1个,国家4A级景区1个,国家3A级景区1个;在专项旅游产品中,有1个都市农庄。在节庆会展产品中,有1项节庆旅游产品。

石林彝族自治县有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为阿诗玛、彝族三弦舞、彝族摔跤、彝族撒尼刺绣、彝族乐器。石林彝族自治县是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县。

4.社会生活

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2018年年末,石林彝族自治县住户存款余额71.77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3.61%;职工平均工资7.20万元,较上一年增长9.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79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2.3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29元,较上一年增长8.40%。

从教育发展来看,石林彝族自治县的义务教育发展总指数0.58,义务教育发展级别为Ⅶ级。人口受教育程度指数0.72,人口受教育级别为Ⅵ级。

从文化设施来看,石林彝族自治县有1个二级文化馆,是县文化馆。石林彝族自治县有1个二级图书馆,是县图书馆。

石林彝族自治县是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县,有1个民族团结示范乡镇(大可乡),有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石林县有第一批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糯黑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第二批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月湖村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有一个省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阿着底彝族撒尼人刺绣之乡。

在主体功能区的国家级定位中,石林彝族自治县属于农产品主产区。

十一 嵩明县

(一)位置与范围

嵩明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处东经102°41’—103°40’、北纬25°04’—25°27’之间,东与曲靖市相接,西与富民县相邻,南与盘龙区、官渡区相连,北与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接壤。全县总面积约0.14×10 4 平方千米,属于滇中城市群。嵩明县人民政府驻嵩明县北街14号。嵩明县下辖2个街道(嵩阳街道、杨桥街道),3个镇(小街镇、杨林镇、牛栏江镇)。

(二)自然地理

嵩明县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在综合自然区划系统中,嵩明县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昆明—玉溪湖盆高原区;在云南省生态经济区划中,嵩明县主要位于滇中高原湖盆生态经济区的中部湖盆城镇生态经济亚区;从生态保护红线功能类型上可以看出,嵩明县为高原湖泊及牛栏江上游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类型。

1.自然地理要素

(1)地貌

嵩明县最高海拔高度约2840米,最低海拔高度约1770.50米,高差约1070米,平均DEM为2116.30米,处于Ⅴ级水平。坝区面积446.1平方千米,坝区土地面积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4.56%,坝区综合指数63.8,属于坝区地区。地形起伏度指数为4.06,处于Ⅰ级水平;平均坡度指数11.42,处于Ⅱ级水平。

(2)气候要素

嵩明县总体处于南温带,年平均气温14.9℃,年降水量为1145毫米,年日照时数约2061.60小时,气候资源指数为1406.76,处于Ⅲ级水平。

(3)水文要素

嵩明县地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交汇地带,水网密度指数为38.04,处于Ⅱ级水平。

(4)土壤要素

嵩明县的主要土壤类型有水稻土、砖红壤性土壤、红壤、紫色土等,以红壤居多。

(5)植被要素

嵩明县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滇中、东部高原暖性阔叶林、针叶林亚区,植被覆盖度处于不显著区。嵩明县生物物种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处于Ⅶ级水平。

2.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嵩明县耕地面积363.24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3.66%;园地面积22.02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65%;林地面积613.65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3.76%;草地面积117.91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4.17%;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08.20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3.00%;交通运输用地面积25.27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0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34.43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14%;其他用地面积64.95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81%。在土地利用分区系统中,嵩明县位于滇中湖盆高原城镇工矿建设与耕地保护区的滇中城市工矿旅游用地亚区。在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中,嵩明县土地资源较丰富。在三生空间结构类型系统中,为生产—生态主导型。

(2)水资源

嵩明县的水资源总量4.27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4.27亿立方米,径流深317.2毫米,地下水资源总量1.10亿立方米,在可利用水资源评价中,嵩明县水资源缺乏。

(3)生物资源

嵩明县分布着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黄杉、鹅掌楸,广泛分布着国家珍稀植物资源金荞麦、银杏等。

嵩明县食用菌有松茸、鸡枞菌、干巴菌、双孢蘑菇、长根小奥德菇、铜色牛肝菌、中华牛肝菌、乳牛肝菌、梭柄乳头蘑、浓香乳菇、草鸡枞、油口蘑、紫丁香蘑、紫花脸香蘑、卷缘齿菌、灰喇叭菌、红蜡蘑、双色牛肝菌、羊肚菌、大孢地花20种。

(4)旅游资源

嵩明县的水体景观资源中,有1处泉水景观,为嵩明白邑黑龙潭景观。

(三)人文地理

1.人口和民族

嵩明县2018年年末总人口数为34.11万人,性别比为104.3,人口城镇化指数为0.06,人口城镇化级别为Ⅷ级,人口老龄化指数为0.08,老龄化级别为Ⅴ级。嵩明县少数民族人口约2.4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12%,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回族、彝族、苗族,民族多样性指数0.41。嵩明县主要说嵩明话,属于滇中方言中的昆明方言。

2.经济

嵩明县GDP(地区生产总值)为117.37亿元,人均GDP为34409元,地均GDP为1411万元/平方千米,第一产业产值16.88亿元,第二产业产值51.8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48.61亿元,处于经济发展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城镇化指数为0.86,经济城镇化级别为Ⅲ级。

从农业产业来看,嵩明县的粮食播种面积1.21万公顷,年粮食产量5.06万吨。嵩明县位于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中部现代产业园区中,有1家省级生猪产业有限公司,是云南省肉牛产业、肉羊产业稳定发展区,嵩明县常年蔬菜优势产业区有1个。

从工业园区来看,嵩明县有1个国家级工业园区,有1个特色食品制造产业园区,有1个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园区。

3.旅游

在旅游景区中,嵩明县有1个国家4A级景区,为昆明嘉丽泽旅游度假区景区。在专项旅游产品中,有1个都市农庄,为嵩明精品农业科技示范园。

嵩明县有全国特色小镇1个,为杨林镇;云南省特色小镇1个,为嘉丽泽高原体育运动小镇。从遗产旅游特色来看,嵩明县有省级物质文化遗产2项,分别是兰茂墓及兰公祠、嘉丽泽洪痕海拔石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3项,分别是面塑、花灯、汉族刺绣。

4.社会生活

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2018年年末,嵩明县住户存款余额121.87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1.77%;职工平均工资7.13万元,较上一年下降0.7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37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1.7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65元,较上一年增长8.81%。

从教育发展来看,嵩明县的义务教育发展总指数0.63,义务教育发展级别为Ⅶ级。人口受教育程度指数0.87,人口受教育级别为Ⅴ级。

从文化设施来看,嵩明县有三级及以下博物馆1个(兰茂纪念馆)。嵩明县有三级及以下文化馆1个(县文化馆)。嵩明县有三级及以下图书馆1个(县图书馆)。

在主体功能区的国家级定位中,嵩明县属于集中连片重点开发区域。

十二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一)位置与范围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处东经102°14’—102°56’、北纬25°24’—26°22’之间,东与东山区、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相接,西与楚雄市相邻,南与富民县相连,北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接壤。全县总面积约0.44×10 4 平方千米。属于滇中城市群。县人民政府驻禄劝自治县东山路1号。县下辖2个街道(屏山街道、崇德街道)、9个镇(撒营盘镇、茂山镇、翠华镇、团街镇、中屏镇、皎平渡镇、乌东德镇、九龙镇、转龙镇)、6个乡(云龙乡、汤郎乡、马鹿塘乡、则黑乡、乌蒙乡、雪山乡)。

(二)自然地理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在综合自然区划系统中,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部分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曲靖岩溶高原区,部分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金沙江河谷区,部分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楚雄红岩高原区。在云南省生态经济区划中,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主要位于滇中高原湖盆生态经济区的中部湖盆城镇生态经济亚区;从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分布格局上可以看出,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大部分位于金沙江、澜沧江、红河干热河谷地带;从生态保护红线功能类型上可以看出,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为金沙江干热河谷及山原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类型。

1.自然地理要素

(1)地貌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最高海拔高度约4247米,最低海拔高度约746米,高差约3501米,平均DEM为2198.74米,处于Ⅵ级水平。坝区面积119.82平方千米,坝区土地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83%,坝区综合指数8.6,属于山区地区。地形起伏度指数为10.52,处于Ⅶ级水平;平均坡度指数为20.76,处于Ⅴ级水平。

(2)气候要素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总体处于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6.0℃,年降水量为962.1毫米,年日照时数约2339.30小时,气候资源指数为1439.07,处于Ⅲ级水平。

(3)水文要素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地处长江流域地带,水网密度指数为45.06,处于Ⅱ级水平。

(4)土壤要素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

(5)植被要素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滇中、东部高原暖性阔叶林、针叶林亚区,植被覆盖度处于显著区。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生物物种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处于Ⅷ级水平。

2.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耕地面积564.15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3.43%;园地面积45.64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09%;林地面积2431.24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7.89%;草地面积755.83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8.00%;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78.36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87%;交通运输用地面积41.69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0.99%;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68.92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64%;其他用地面积248.08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5.91%。在土地利用分区系统中,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滇中湖盆高原城镇工矿建设与耕地保护区的金沙江中游农林用地亚区。在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中,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土地资源丰富程度为较缺乏。在三生空间结构类型系统中,为生态主导型。

(2)水资源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水资源总量13.61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13.61亿立方米,径流深321.5毫米,地下水资源总量5.00亿立方米,在可利用水资源评价中,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水资源丰盈程度为一般。

(3)生物资源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分布着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攀枝花苏铁,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黄杉、篦子三尖杉、异颖草、毛红椿、平当树、丁茜、西康玉兰等,广泛分布着国家珍稀植物资源金荞麦、银杏等。有稀有鸟类金雕。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有食用菌松茸、鸡枞菌、干巴菌、香肉齿菌、灰树花、裂褶菌、鸡油菌、美味牛肝菌、黄皮疣柄牛肝菌、皱盖疣柄牛肝菌、柱状田头菇、香菇、双孢蘑菇、糙皮侧耳、黄白侧耳、毛柄类火菇、光滑环锈伞、黄伞、长根小奥德菇、梭柄乳头蘑、铜色牛肝菌、小美牛肝菌、血红牛肝菌、桃红牛肝菌、乳牛肝菌、鹤环乳牛肝菌、变绿红菇、松乳菇、浓香乳菇、红汁乳菇、多汁乳菇、红黄鹅膏、草鸡枞、油口蘑、棕灰口蘑、紫丁香蘑、紫花脸香蘑、翘鳞肉齿菌、卷缘齿菌、高大环柄菇、灰喇叭菌、蓝丝膜菌、紫晶蜡蘑、红蜡蘑、肝色牛排菌、双色牛肝菌、羊肚菌、大孢地花、白色地花菌、葡萄状枝瑚菌、棱柄马鞍菌等五十余种。

(4)旅游资源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水体景观资源中,有1处泉水景观,为禄劝转龙缩泉景观。

(三)人文地理

1.人口和民族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2018年年末总人口数为41.45万人,性别比为103.29,人口城镇化指数为0.02,人口城镇化级别为Ⅷ级,人口老龄化指数为0.10,老龄化级别为Ⅷ级。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约11.8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8.69%,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彝族、苗族、傈僳族等,民族多样性指数0.93。

2.经济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GDP(地区生产总值)为95.90亿元,人均GDP为23136.31元,地均GDP为228万元/平方千米,第一产业产值28.43亿元,第二产业产值21.81亿元,第三产业产值45.66亿元,处于经济发展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属于金沙江开放合作经济带(区)。经济城镇化指数为0.7278,经济城镇化级别为Ⅵ级。

从农业产业来看,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粮食播种面积4.63万公顷,年粮食产量22.09万吨。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有1个位于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中部现代产业园区,是云南省肉牛产业、肉羊产业稳定发展区。有1个常年蔬菜优势产业区。

从工业园区来看,有1个省级工业园区,有1个化工产业园区。

3.旅游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有1个国家4A级景区,有1项红色旅游产品。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有云南省特色小镇1个。从遗产旅游特色来看,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有5项省级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彝、汉文摩崖,三台山石刻,木克乡红军壁画,普渡河铁索桥及红军烈士墓;有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羊毛花毡、印染技艺。

4.社会生活

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2018年年末,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住户存款余额75.49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0.98%;职工平均工资8.90万元,较上一年增长3.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0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0.6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02元,较上一年增长9.40%。

从教育发展来看,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的义务教育发展总指数为0.80,义务教育发展级别为Ⅴ级。人口受教育程度指数为1.07,人口受教育级别为Ⅴ级。

从文化设施来看,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有三级及以下文化馆1个(县文化馆),有三级及以下图书馆1个(县图书馆)。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是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县,有1个民族团结示范乡镇(团街镇),有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5.脱贫攻坚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属于乌蒙山片区,2018年通过“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实现了脱贫摘帽。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是旅游扶贫示范县,有旅游扶贫重点村2个,分别是树渣村、恩祖村。

在主体功能区的国家级定位中,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属于农产品主产区。

十三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一)位置与范围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处东经102°42’—103°33’、北纬25°20’—26°01’之间,东与曲靖市相接,西与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相邻,南与嵩明县相连,北与东山区接壤。全县总面积约0.40×10 4 平方千米,属于滇中城市群。县人民政府驻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南钟街36号。该县下辖3个街道(仁德街道、塘子街道、金所街道),9个镇(羊街镇、柯渡镇、功山镇、七星镇、河口镇、先锋镇、鸡街镇、倘甸镇、凤合镇),4个乡(六哨乡、甸沙乡、联合乡、金源乡)。

(二)自然地理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在综合自然区划系统中,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曲靖岩溶高原区;在云南省生态经济区划中,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主要位于滇中高原湖盆生态经济、中部湖盆城镇生态经济亚区;从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分布格局看,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部分位于金沙江、澜沧江、红河干热河谷地带;从生态保护红线功能类型上可以看出,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为高原湖泊及牛栏江上游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类型。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有寻甸黑颈鹤省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已知的黑颈鹤最南端越冬地,是黑颈鹤越冬期间的主要觅食和活动区域。

1.自然地理要素

(1)地貌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最高海拔高度约3294.80米,最低海拔高度约1445.00米,高差约1850米,平均DEM为2221.94米,处于Ⅵ级水平。坝区面积138.3平方千米,坝区土地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2.43%,坝区综合指数为25.86,属于半山半坝地区。地形起伏度指数为5.68,处于Ⅲ级水平;平均坡度指数为13.82,处于Ⅱ级水平。

(2)气候要素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总体处于南温带,年平均气温14.9℃,年降水量为921.1毫米,年日照时数约2088.60小时,气候资源指数为1470.16,处于Ⅳ级水平。

(3)水文要素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地处长江流域地带,水网密度指数为53.81,属于Ⅲ级水平。

(4)土壤要素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的土壤类型以红壤为主。

(5)植被要素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滇中、东部高原暖性阔叶林、针叶林亚区,植被覆盖度处于微显著区。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生物物种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处于Ⅷ级水平。

2.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耕地面积1028.96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8.58%;园地面积42.42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18%;林地面积1706.71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7.41%;草地面积313.03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70%;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20.29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34%;交通运输用地面积51.54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43%;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44.55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24%;其他用地面积280.87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80%。在土地利用分区系统中,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位于滇中湖盆高原城镇工矿建设与耕地保护区的金沙江中游农林用地亚区。在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中,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土地资源较丰富。在三生空间结构类型系统中,为生产—生态主导型。

(2)水资源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的水资源总量16.69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16.69亿立方米,径流深464.4毫米,地下水资源总量4.47亿立方米,在可利用水资源评价中,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水资源丰盈程度为一般。

(3)生物资源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分布着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云贵水韭,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扇蕨、金铁锁,广泛分布着国家珍稀植物资源金荞麦、银杏等。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分布着稀有鸟类黑鹳、金雕、黑颈鹤、黑颈长尾雉等。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有食用菌鸡枞菌、干巴菌、鸡油菌、黄皮疣柄牛肝菌、双孢蘑菇、黄白侧耳、毛柄类火菇、梭柄乳头蘑、小美牛肝菌、桃红牛肝菌、中华牛肝菌、乳牛肝菌、鹤环乳牛肝菌、蓝黄红菇、松乳菇、红黄鹅膏、草鸡枞、棕灰口蘑、紫丁香蘑、双色牛肝菌、羊肚菌、棱柄马鞍菌22种。

(三)人文地理

1.人口和民族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2018年年末总人口数为47.54万人,性别比为104.43,人口城镇化指数为0.03,人口城镇化级别为Ⅷ级,人口老龄化指数为0.09,老龄化级别为Ⅶ级。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约9.9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0.97%,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回族、彝族、苗族、傈僳族等,民族多样性指数为0.73。

2.经济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GDP(地区生产总值)为90.00亿元,人均GDP为18931.43元,地均GDP为250万元/平方千米,第一产业产值25.55亿元,第二产业产值23.22亿元,第三产业产值41.23亿元,处于经济发展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经济城镇化指数为0.7281,经济城镇化级别为Ⅵ级。

从农业产业来看,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的粮食播种面积5.26万公顷,年粮食产量22.94万吨。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有1个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中部现代产业园区。有1家省级生猪产业有限公司,是云南省肉牛产业、肉羊产业稳定发展区。有1个常年蔬菜优势产业区。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是云药之乡,主要药材有板蓝根、丹参、白术,除此之外,还有附子、重楼等中药材品种。

从工业园区来看,有1个省级工业园区,有1个先进装备制造工业园区。

3.旅游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有国家3A级景区1个,国家2A级景区1个;在度假休闲区中,有温泉休闲区1个;在专项旅游产品中,有1项红色旅游产品;在体育旅游产品中,有1项高尔夫运动产品。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有云南省特色小镇1个。从遗产旅游特色来看,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有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1项,为丹桂村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有省级物质文化遗产1项,为战斗水库纪念碑;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项,分别为彝族立秋节会、牛干巴制作技艺。

4.社会生活

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2018年年末,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住户存款余额102.22亿元,较上一年增长9.23%;职工平均工资8.08万元,较上一年增长7.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68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0.5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72元,较上一年增长9.31%。

从教育发展来看,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的义务教育发展总指数为0.80,义务教育发展级别为Ⅴ级。人口受教育程度指数为1.20,人口受教育级别为Ⅳ级。

从文化设施来看,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有三级及以下博物馆1个(柯渡红军长征博物馆),有三级及以下文化馆1个(县文化馆),有三级图书馆1个(县图书馆)。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是云南省民族团结示范县,有2个民族团结示范乡镇,分别是六哨乡、七星镇;有1个少数民族特色集镇,是柯渡镇;有1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5.脱贫攻坚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属于乌蒙山片区;2017年该县通过多措并举稳增长、精准施策助脱贫、“五网”建设强基础、改革创新增动力、职能转变促发展实现了脱贫摘帽。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的旅游扶贫示范镇有1个,为七星镇;旅游扶贫重点村2个,分别为鲁噶村、横山村。

在主体功能区的国家级定位中,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属于集中连片重点开发区域。

十四 安宁市

(一)位置与范围

安宁市位于云南省中部,地处东经102°10’—102°37’、北纬24°31’—25°06’之间,东与西山区、晋宁区相接,西与易门县相邻,南与晋宁区相连,北与禄丰市接壤。全县总面积约0.13×10 4 平方千米,属于滇中城市群。安宁市人民政府驻安宁市人民路1号。安宁市下辖9个街道(连然街道、金方街道、八街街道、温泉街道、青龙街道、禄脿街道、草铺街道、太平新城街道、县街街道)。

(二)自然地理

安宁市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在综合自然区划系统中,安宁市属于亚热带北部地带的滇东高原地区的昆明—玉溪湖盆高原区;在云南省生态经济区划中,安宁市主要位于滇中高原湖盆生态经济区的中部湖盆城镇生态经济亚区;从生态保护红线功能类型上可以看出,安宁市为金沙江干热河谷及山原水土保持生态保护红线类型。

1.自然地理要素

(1)地貌

安宁市最高海拔高度约2713.00米,最低海拔高度约1659.00米,高差约1054米,平均DEM为2001.18米,处于Ⅴ级水平。坝区面积202.5平方千米,坝区土地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4.74%,坝区综合指数为73.11,属于坝区地区。地形起伏度指数为3.95,处于Ⅰ级水平;平均坡度指数为13.51,处于Ⅱ级水平。

(2)气候要素

安宁市总体处于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5.7℃,年降水量为802.2毫米,年日照时数约2084.70小时,气候资源指数为1366.69,处于Ⅲ级水平。

(3)水文要素

安宁市地处长江流域、红河流域,水网密度指数为24.98,处于Ⅱ级水平。

(4)土壤要素

安宁市的土壤类型主要是红壤。

(5)植被要素

安宁市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滇中、东部高原暖性阔叶林、针叶林亚区,植被覆盖度处于微显著区。安宁市生物物种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处于Ⅱ级水平。

2.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安宁市耕地面积183.38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4.11%;园地面积41.80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22%;林地面积833.54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4.12%;草地面积37.17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8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124.61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9.59%;交通运输用地面积31.84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45%;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22.81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75%;其他用地面积26.67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05%。在土地利用分区系统中,安宁市位于滇中湖盆高原城镇工矿建设与耕地保护区的滇中城市工矿旅游用地亚区。在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中,安宁市土地资源丰盈程度为一般。在三生空间结构类型系统中,为生产—生态主导型。

(2)水资源

安宁市的水资源总量1.95亿立方米,地表水径流量1.95亿立方米,径流深147.6毫米,地下水资源总量0.93亿立方米,在可利用水资源评价中,安宁市水资源缺乏。

(3)生物资源

安宁市分布着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翠柏、香果树、异颖草等,广泛分布着国家珍稀植物资源金荞麦、银杏等。有稀有鸟类黑鹳。

安宁市食用菌有松茸、鸡枞菌、干巴菌、黄皮疣柄牛肝菌、皱盖疣柄牛肝菌、糙皮侧耳、长根小奥德菇、梭柄乳头蘑、桃红牛肝菌、乳牛肝菌、松乳菇、红黄鹅膏、草鸡枞、油口蘑、卷缘齿菌、肝色牛排菌、双色牛肝菌、大孢地花18种。

安宁市水体景观资源中,有2处泉水景观,分别是曹溪市三潮圣水泉景观、安宁温泉景观。

(三)人文地理

1.人口和民族

安宁市2018年年末总人口数为38.10万人,性别比为117.66,人口城镇化指数为0.47,人口城镇化级别为Ⅱ级,人口老龄化指数为0.08,老龄化级别为Ⅴ级。安宁市少数民族人口约4.6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2.13%,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回族、彝族、苗族等,民族多样性指数0.67。安宁市主要说安宁话,属于滇中方言中的昆明方言。

2.经济

安宁市GDP(地区生产总值)为430.20亿元,人均GDP为112913.39元,地均GDP为3309万元/平方千米,第一产业产值14.82亿元,第二产业产值239.9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75.42亿元,处于发达经济阶段。经济城镇化指数为0.95,经济城镇化级别为Ⅱ级。

从农业产业来看,安宁市的粮食播种面积0.56万公顷,年粮食产量3.18万吨。安宁市有1个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中部现代产业园区。有1家国家级生猪产业有限公司,有1家省级生猪产业有限公司,是云南省肉牛产业、肉羊产业稳定发展区。有1个常年蔬菜优势产业区。

从工业园区来看,有1个省级工业园区,该园区为化工产业园区(安宁工业园区)。

3.旅游

安宁市有3个特色县城,是云南省美丽县城,是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是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

安宁市有国家3A级景区1个,国家2A级景区1个;在度假休闲区中,有温泉休闲区1个。

从遗产旅游特色来看,安宁市有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4项,分别是王仁求碑、安宁文庙、曹溪寺、石龙坝水电站;省级物质文化遗产有3项,分别是法华寺石窟、八街文庙建筑群、温泉摩崖石刻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项,是安宁小调。安宁市有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1个,是安宁市八街镇。

4.社会生活

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2018年年末,安宁市住户存款余额217.62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3.34%;职工平均工资7.82万元,较上一年增长5.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74亿元,较上一年增长2.53%;农村常驻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94元,较上一年增长8.50%。

从教育发展来看,安宁市的义务教育发展总指数为0.56,义务教育发展级别为Ⅶ级。人口受教育程度指数为1.07,人口受教育级别为Ⅴ级。

从文化设施来看,安宁市有三级及以下博物馆1个(市博物馆),有三级及以下文化馆1个(县文化馆),有一级图书馆1个(市图书馆)。

在主体功能区的国家级定位中,安宁市属于集中连片重点开发区域。 oeaQ2v6oZnI8dqlZDLVwxPlma1+c57zl+G68V4+tTUKWie0jQfX1N56/lRijlyN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