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上海与国内外主要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水平比较

上海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总量规模跻身全球城市前列,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3万美元,经济增长世界瞩目,为中国经济贡献了重要力量。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得到持续改善,细颗粒物(PM 2.5 )年平均浓度从2015年53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2微克/立方米,劣V类水体基本消除,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8.5平方米,2010—2019年,碳排放强度下降近1倍。2019年全年全社会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1087.86亿元,相当于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8%。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方面,上海市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与国内外主要城市的比较分析,为上海判断目前所处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提供参考。根据数据可获得性和可比性,本报告选取同类型主要城市有北京、天津、纽约、伦敦、东京。

1.上海与国内外主要城市的低碳水平比较

上海在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污染物排放间整体呈现脱钩状态,与国内其他城市对比,更具备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能力。基于数据可得性和可比性,对标国际大城市,分析主要城市低碳水平,并对碳减排的重要驱动因素进行分解。

(1)国内外主要城市低碳水平比较

纽约、伦敦、东京分别于2006年、2000年和2012年实现碳达峰,上海市碳排放总量随年份呈现震荡趋势,目标于2030年前达峰。表1-2显示了上海、北京、天津、纽约、伦敦、东京六大城市的低碳水平,国外三大城市均已实现碳达峰,国内仅有北京于2012年实现碳达峰。与全球大城市相比,上海具有超大的城市规模,2018年城市常住人口达2423.78万,是纽约人口的2.89倍,伦敦人口的2.72倍,东京人口的1.75倍。从碳排放总量来看,上海市最高,纽约、伦敦、东京均未超过百万吨/年,上海能源消费总量也最高。2010—2018年六大城市碳排放强度均有所下降,中国城市碳排放下降幅度更大。北京碳排放强度下降52.01%,上海、天津分别下降47.69%、47.41%,伦敦下降37.09%,东京下降15.25%,纽约下降13.47%。上海2018年碳排放强度为0.57万吨/亿元,高于同期北京的0.34万吨/亿元,低于同期天津的0.78万吨/亿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纽约、伦敦、东京仍存在较大差距,纽约碳排放强度最低,仅有0.06万吨/亿元。从人均碳排来看,国内外城市差距缩小,2018年上海人均碳排为7.87吨/人,高于同期北京,低于同期天津,略高于纽约的6.70吨/人,伦敦和东京人均碳排放低至3.48吨/人、4.14吨/人。

表1-2 国内外主要城市低碳水平

国内外经济水平的差距导致碳排放强度存在较大差异,中国还未达到发达国家碳达峰阶段,但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较快,体现了中国积极进行绿色低碳转型。上海作为国内GDP第一大城市,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已经领先于国内水平,积极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绿色低碳城市是上海中长期发展目标。

(2)国内外主要城市不同部门碳排放

从分部门碳排放结构来看,工业、交通、家庭部门是国内城市的三大碳排放来源,国外城市不同部门碳排放存在一定差异性,纽约市主要来源为家庭、交通和商业部门,伦敦主要来源为工业、家庭和交通部门,类似于国内城市,但与国内城市不同的是,其家庭部门碳排放比重大于交通部门,东京为商业、家庭和交通。如表1-3所示,2010—2018年,除纽约工业部门碳排放比重有微小幅度上升外,其他城市工业部门碳排放均下降,北京工业部门碳排放比重下降幅度最大。除天津和东京交通部门碳排放比重下降外,其他城市交通部门碳排放比重上升,上升幅度最大的为北京。2018年天津工业部门碳排放占比最高,达到81.71%,纽约工业部门碳排放占比仅为8.19%,差异巨大,国内三大城市工业部门碳排放占比普遍高于国外城市,上海工业部门碳排放占比为60.40%,国外城市工业部门碳排放占比低于40%。国内城市家庭部门碳排放比重普遍低于国外城市,上海家庭碳排放比重仅为5.58%。商业部门是东京的最大碳排放来源,国内城市商业部门碳排放比重较低。

表1-3 2010-2018年国内外主要城市不同部门碳排放占比及变化 单位:%

表1-3 2010-2018年国内外主要城市不同部门碳排放占比及变化 单位:%续表

对比国内外城市碳排放部门来源发现,工业部门碳排放比重较高,这与上海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有关,由于仍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使得家庭部门碳排放占比较低。工业和建筑部门构成总体碳排放下降的来源,交通、商业、家庭和其他部门碳排放均上升。参考国外大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历程,上海未来工业部门碳排放比重将继续下降,家庭部门碳排放比重将上升。目前上海电气化水平仅为19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5 %左右,一方面与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航运、水运耗油量大有关;另一方面,上海主导产业钢铁和石化化工以燃煤、燃油为主。未来上海电气化水平的提升,如建筑领域的电气化,交通领域新能源车、电动车的推广,工业部门终端消费的化石能源替换成电力将为上海低碳减排带来巨大空间。但上海目前约45 %为外来电,可供消费电量的提升以及发电结构的清洁化都将是上海绿色低碳转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国内外主要城市不同部门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分解

本报告基于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方法将碳排放量变化的驱动因素分解为人口规模效应、经济发展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计算模型构建如下:

其中, C 表示碳排放总量, Y 代表地区生产总值, P 表示常住人口数量, E 代表能源消费总量, G 代表人均 GDP , I 代表能源强度, S 代表单位能源的碳排放。

上式分解碳排放变化率得到:

分解结果参见图1-18,除天津外,国内外城市碳排放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伦敦和北京的碳减排效果最为显著,上海碳排放量下降了2.49%,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成为国内城市碳减排的主要驱动力。中国城市碳排放强度的下降构成了碳减排的重要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效应对碳减排贡献最大,均达到40%以上,高于国外城市能源强度下降带来的碳减排效应,其中上海能源强度效应减排贡献度最高,达到51.11%。北京能源结构效应最为显著,碳减排贡献度高达30.61%,上海为13.69%,天津为16.67%。国外城市中,纽约能源强度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对碳减排贡献度处于10%以内,伦敦能源结构效应的减排贡献显著,达到26.52%,东京经济增长带来碳减排,能源结构效应增加了碳排放,这与其他城市存在明显差异。

人口规模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成为国内城市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上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贡献度高达57.17%,但由于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实现碳减排。伦敦和东京则由于人均GDP增长带来碳排放量的减少。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和人均收入的增长仍将带来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给上海碳减排带来压力。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4年的14922元提高到2016年的54305元,增长了264%,收入水平的增加使居民生活性的空间面积增加。首先,更大的居住空间增加了建筑能耗,其次,人均收入的增加和人均住房面积的增加推动了更多能耗设备的购置。结合表1-3结果可以看到,上海家庭部门碳排放比重较低,未来仍将增加。针对经济发展效应,上海建筑节能、电器产品能效提升将会改善家庭部门碳排放贡献度。

图1-18 2010—2018年上海与国内外主要城市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分解

注:P表示人口规模效应对碳排放贡献度,G表示人均GDP贡献度,E表示能源强度贡献度,S表示能源结构贡献度,单位为%。正值为增加碳排放,负值为减少碳排放。

3.上海与国内其他主要城市污染物减排的对比分析

本报告选取首都经济圈中的北京和天津、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广州和深圳四大城市与上海进行比较分析,判断目前上海污染物减排情况,对上海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环境污染水平的度量主要包括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污染物排放强度(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量)两类指标,针对报告绿色低碳发展的主旨,选取污染物排放量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工业为五大城市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产生的主要来源,因此选取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进行评价。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和《天津统计年鉴》,其中缺失值采用插值法估算得到。通过构建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评价五大城市2000—2019年污染物排放的整体情况,明确上海20年来污染物减排水平。

参考已有研究,本报告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污染物在综合评价中的比重。由于评价指标中三种污染物的计量单位不同,需要消除指标量纲影响。

首先,对三种污染物排放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其中, i 表示年份, j 表示污染物指标, p max(j) p min(j) 分别为第 j 项污染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s ij 为标准化后的取值。

其次,计算第 j 项污染物的熵值:在 m 个样本个数中, n 个指标个数中,第 j 项指标的熵值为:

最后计算得出第 j 项指标的熵权:

根据熵权法获得的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总量的权重分别为0.36,0.33和0.31。对五大城市的工业三废数据根据权重进行加总后得到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如图1-19所示。

图1-19 上海与其他主要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指数

图1-19显示,上海污染物排放水平最高,结合上一节上海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由于工业废气排放量的逐年增加,工业废水无显著减排趋势,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于2019年出现小幅度上扬,导致上海污染物排放整体水平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2009—2011年上海污染物排放水平逐年增加,与上海碳排放总量的小高峰相吻合,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带来大量的人员流动和资源消耗,成为上海近20年趋势变化的重要节点。上海是国内创造GDP最大的城市,同样,其污染物排放水平也具有同等规模。2000—2019年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的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均值分别为0.71,0.24,0.41,0.22,0.07。上海的优势产业为钢铁和化工,2020年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降至73千克标准煤/吨粗钢,但上海的主导产业目前为能源密集型产业,具备较高的能效和治污能力,但仍对其绿色低碳发展带来较大压力,未出现明显减排趋势。与其他城市对比分析发现,除北京环境污染综合指数呈缓慢下降趋势,其他主要城市综合指数均未出现显著下降趋势,其中天津综合指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污染物排放量也与其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密切相关,上海国内生产总值最高,污染物排放水平也最高。广州和深圳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污染物排放水平并未出现显著上升,排放趋势较为稳定,天津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明显的污染物排放增加。其中深圳工业产值比重虽逐年下降,2019年仍高达35.61,高于上海目前的25.35%,其污染物排放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与其文化创意产业、高新科技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有关,产出多为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

4.上海与国内外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比较

上海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空气质量稳步提升。根据表1-4显示,2017—2020年上海空气中 PM 2.5 浓度连年下降,与国内大城市相比处于中游水平,与国外城市相比仍具有一定差距。上海以钢铁、石油化工行业为支柱,同时是全球重要的航运中心,油品消耗对其低碳绿色发展带来较大压力。根据进一步资料显示,外高桥地区包括宝山港口外公路地区污染情况比较严重,上海不同区空气质量差异较大,浦东新区和崇明空气质量较好,而青浦和嘉定空气质量较差。地理位置与PM 2.5 浓度的高低有一定关联。上海在针对不同区制定发展规划时应针对地理位置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针对重点企业采取污染物减排措施,采用循环经济、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节能降耗,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表1-4 国内外主要城市PM 2.5 单位:微克/立方米

资料来源:IQAir,https://www.iqair.com/world-air-quality-ranking。 zTZyTBqEljYzdgmm8Yb7j6iezEUiUCUkpJn9r5yOjQNUtBybAZY2Bd/Xd+Uk0o3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