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上海总体碳排放强度和行业碳排放的变化趋势

碳排放强度是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反映经济增长对化石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也是经济社会低碳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上海提出2025年提前实现碳达峰工作,加快推进上海市绿色低碳发展,在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上,稳定把控全市碳排放强度对于尽早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上海总体碳排放强度的时间演变特征

根据上海市能源消费量以及《上海统计年鉴》公布的上海GDP计算,1997—2019年上海碳排放强度总体水平呈现稳定下降趋势,具体可见图1-7。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上海碳排放总量增加,但是单位GDP的碳排放量逐年降低。2000年上海市碳排放强度为2518千克/万元,2005年碳排放强度为1942千克/万元,比“十五”初期下降22.88%; 2010年下降到1403千克/万元,较2005年下降38.44%; 2015年碳排放强度为974千克/万元,较2010年下降30.58%; 2019年碳排放强度降到742.92千克/万元,比2015年降低了23.84%,相较于21世纪初下降了1776千克/万元,下降比例70.53%。根据国家对上海节能降碳的相关要求,到2020年上海市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20.5%以上,初步形成低碳生产、消费和生活模式,上海市超前完成国家对上海的目标要求,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图1-7显示,上海碳排放强度与全国碳排放强度相比,明显低于全国水平,碳排放强度差距也在逐渐增大。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碳排放强度水平波动下降。2000—2005年碳排放强度略微上升,2006—2019年开始稳步下降。21世纪初期上海与全国碳排放强度差距不大,2000年上海碳排放强度低于全国碳排放强度473千克/万元,2005年上海碳排放强度低于全国水平1462千克/万元,2010年低于全国水平1443千克/万元,2015年低于全国水平1333千克/万元,到2019年上海碳排放强度仅为全国水平的39%。21世纪初国际发达城市成立的世界大城市气候联盟(C40),重点关注世界大城市气候变化和低碳城市发展策略。C40成员大多数为发达国家城市及各国首都,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比较高,工业排放量的比例普遍不高。上海工业增加值占上海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1/3以上,而且其钢铁、石油化工等高碳行业较为发达,这是上海碳排放强度相对于国内其他发达城市较高的主要原因。

图1-7 1997—2019年上海、全国碳排放强度及人均碳排放量

上海人均碳排放量波动变化,小幅度上升。1997—2019年间上海人均碳排放量维持在6.5吨/人—8.6吨/人。在“十二五”期间人均碳排放量达到小高峰,2013年人均碳排放量最高,为8.6吨/人,比1997年增长1.67吨/人。“十二五”期间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可能是导致人均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进入“十三五”以来,上海人均碳排放量略有波动下降,2016—2019年人均排放量分别为8.05吨、8.11吨、7.87吨、7.94吨。2019年相较于2016年下降1.4%。与全国人均碳排放水平相比,上海的人均碳排放量整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差距在逐渐缩小。1999年上海人均碳排放量与全国人均水平差距最大,上海高于全国人均水平5.09吨,到2010年差距缩小到2.6吨。“十三五”以后上海人均碳排放量高于全国人均水平不足2吨。随着全国人均碳排放量的快速增长,上海人均碳排放水平变动比例不大,还有阶段下降趋势。综合考虑上海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和人均碳排放量变化情况,表明上海节能减排政策效果明显,上海正逐渐向绿色低碳城市转型发展。

2.上海碳排放强度行业间差异性及变化趋势

上海碳排放强度在行业产业间呈现明显差异。历年来第二产业碳排放强度最高,下降速度最快,第三产业碳排放强度最低,基本维持稳定低速下降趋势,第一产业碳排放强度呈现波动变化(见图1-8)。2000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及工业的碳排放强度分别为2034.46千克/万元、4189.85千克/万元、640.69千克/万元、4514.32千克/万元,工业碳排放强度最高。2005年三大产业及工业的碳排放强度为2255.53千克/万元、2794.33千克/万元、844.66千克/万元、2890.69千克/万元,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分别增加了10.87%、31.84%,第二产业和工业的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了33.3%、35.97%,工业部门单位产值的碳排放量降低速度最快。2010年相较于2005年碳排放强度均有所下降,分别下降了40.9%、30.27%、13.51%、31.21%。进入“十二五”时期以后第一产业的碳排放强度略微上升,2015年碳排放强度为1505.97千克/万元,主要是由于“十二五”期间农业产值下降导致碳排放强度增大。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以及工业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十二五”期末分别为1491.59千克/万元、491.06千克/万元、1505.07千克/万元。“十三五”期间上海力争实现产业低碳化、能源低碳化、能效水平的持续提升。2020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明显下降,天然气占比提升12%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17%;主要用能领域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到国际先进水平;航空、航运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19年上海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工业的碳排放强度分别为1231.46千克/万元、404.91千克/万元、1232.52千克/万元,较2015年分别下降了21.12%、17.71%、18.11%。

图1-8 1997—2019年上海分产业碳排放强度

结合上海市基本情况,上海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中,要特别注意在产业、能源、交通及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减排降耗发展。

在产业领域,由于上海长期以来是中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2015年上海工业用煤5821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51%,包括工业在内的第二产业是上海主要的用能主体。自“十一五”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以来,上海的工业节能取得巨大进展,尤其是钢铁、化工领域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因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体系合理布局、推进低碳制造等将是上海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点。

在能源领域方面,上海是典型的外部依赖型能源消费城市,能源消费主要以煤炭、原油、天然气和外来电力为主,煤炭是其主要的消费能源,占比50%以上。上海在能源发展方面要将能源结构优化作为主要任务,控煤增气、择优扶新,大力提高天然气、新能源等清洁能源,形成以煤炭、天然气、外来电、风能、太阳能等能源多元发展的良好势头,从能源供应上服务上海市的低碳发展。

在交通领域的低碳发展方面,“十一五”以来,上海交通进入大发展时期,航空、港口、铁路等对外交通设施能力显著提高,社会客货运输量增长迅速,交通能源消费总量逐年增加。2014年交通消耗约2084万吨标准煤,占上海能源消费总量的18%左右。对外交通方面,航空、水运和铁路运输业的能源消费强度有所下降,铁路等低能耗交通方式有待进一步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方面,能源消费总量保持平稳,碳排放量基本稳定,轨道交通能耗增长较快,集约化交通方式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海运输业仍将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等外部约束条件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节能减排技术的创新将给上海市交通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在建筑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方面,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的核心,今后是实施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现代服务业和建筑楼宇快速发展,公共建筑需求激增。目前上海建筑能耗每年以6%的速度递增。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能设备增多,居民生活用能刚性增长,建筑节能减排也将成为上海绿色低碳发展转型的重点领域。

城市碳汇也是上海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上海碳汇主要分布于农田、湿地、林地和绿地中,其中最大的碳汇便是农田。在上海城市碳汇领域的低碳发展方面,要因地制宜发展绿化,保护和修复湿地,形成绿地、林地、湿地三地融合的碳汇系统,同时要充分调动企业主、中小农场主建设都市农庄的积极性,迎合都市人群追求绿色环保的休闲旅游体验需求,降低上海碳排放水平,实现上海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xynCrPu/QigdlNXRMvQydYUXsiW/x3DJ8inwfRy9I/otByRAq/Gb84CE9GeAoLB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