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1949—2019年重大疫情防控中的医疗保险相关政策回顾

(一)1949—2019年中国经历的重大疫情回顾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重大疫情是指传染病的突然暴发、流行,对人民身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很大。2005年世界卫生大会修订的《国际卫生条例》对“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强调重大疫情具有“严重危害、广泛传播”的时空特征。《2020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解释“重大疫情”是指一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涉及范围广泛,出现大规模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高于常年发病率水平的特殊情形。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多次正面抗击疫情,保障人民健康。新中国成立初期重点控制短期内危及人民生命安全的烈性传染病,改革开放后则着重防控影响人均寿命的慢性传染病,非典疫情暴发后加大力度监测和防治新发传染病。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上下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社会卫生状况,保障人民基本身体健康。这一时期医疗卫生部门的重点任务是防治各种流行病,其重点防治对象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鼠疫、天花、霍乱等烈性传染病。同时在世界其他区域暴发的重大疫情也影响了中国,分别为1957年2月在中国贵州西部出现,病毒源自“野鸭”的“亚洲流感”,1968年7月,由亚洲流感病毒的抗原转变,进化为新型病毒的“香港流感”。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卫生工作方针发生变化,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也从烈性传染病防治转向了慢性传染病防治,以结核病、麻风病、艾滋病等慢性传染病为重点;疫情防控方法与手段开始与国际接轨,规范和完善了相关制度和法规。虽然部分传染病在一定时期有所反弹,例如上海的甲肝暴发,但是逐渐制度化的防治规划和防治方案发挥了关键作用。

第三阶段,2003年对于公共卫生领域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关键年份。这一年非典疫情暴发,随后的有效防治,推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建设与逐步健全。非典疫情的暴发是中国抗击重大疫情从传统常规防治转入突发应急防治新阶段的重大标志。随后中国先后成功处理了2009年猪流感病毒疫情、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2014年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2019年鼠疫疫情等,中国传染病防治领域,尤其是应对重大疫情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完善。

2020年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267万例,报告死亡2.6万人。

(二)1949—2019年重大疫情防控中的医疗保险相关政策

1998年12月,依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基本确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0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13个配套文件,着力改善医疗保障现状。2003年《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通知》与《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的出台,农村的医疗保障制度初步确立。这一时期,尚未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其他配套的医疗卫生制度不健全,对于大范围的疫情暴发医疗保障工作的开展缺乏实践经验以形成有效的应对机制。因此,在非典疫情暴发期间,并没有及时地出台医疗保险免费救治的相关政策。但是该疫情推动了国家对公共卫生的制度、法规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的快速建设及完善,加大了国家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此后,国家进行了一系列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促进了相关医疗保障机制的建设,扩大了医疗保险覆盖范围。2009年,中国初步建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对象从城镇职工逐步延伸扩展到城乡居民。2011年中国已实现了95%全民医疗保险覆盖率。

2013年,在中国暴发人感染H7N9禽流感,这时中国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基本建设完成,但是相关救治费用并未纳入医疗保险。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厅于2013年4月3日发布《关于加强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提出,医疗机构医疗救治费用按照规定渠道解决,不得因费用问题延误救治或推诿患者,各地随后推出一系列医疗救助及医保报销政策,但当时没有出台明确统一的经费来源政策。随后各地的散发疫情,都以卫生部门发布的各项防控工作要求为主,医疗保险相关政策并未明显发挥作用。 hHqo+f2KJ6UZH40USGtbfOb1cB7S7Sj7MPAydZyq3dq+DBH8dICztXwtfV29Koj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