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运河文化资源

中国大运河最早始于春秋时期,较大规模贯通形成于隋代,唐宋时期得到较大发展。到了元代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道取直,明清时期经过疏通达到鼎盛时期。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开挖大运河之时,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向南分别为邗沟、江南河、通济渠三段,到杭州里程达到1400公里;从洛阳向北叫永济渠,到北京里程达到1000公里。大运河流经德州的区段,其在汉代称为“屯氏河”。因此德州段的“隋运河”就是当时利用屯氏河修浚而成。德州段运河自隋朝开凿以来就一直通航,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年)开通会通河、通惠河后,改称京杭大运河。

金、元时期大运河德州段已成为沟通中国南方和北方经贸发展的大动脉,先后在德州设置“将陵仓”和“陵州仓”。时年漕运量可达到每年335.1万余石。明及清早期漕运量达400万—600万石,德州已然成为当时中国的天下粮仓。当时的德州水次仓辖69个州县,年吞吐量位居运河各港口之首。当时的德州运河河道里,常常有“舳舻首尾相衔,密次若鳞甲”的景象。与此相呼应的德州码头已然形成各种专业的商贸市场。有道是“工商繁荣,客商云集,货物山集,交易繁盛”。彼时的德州“官于斯、商于斯、幕游于斯、侨寓于斯”,城内城外各色人等集聚。清代乾隆皇帝南巡先后20多次驻跸德州,并建有“德州行宫”。清朝咸丰时期(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运河遭到了较为严重地破坏。到清朝光绪时期(1902年)漕运全线停止了通航 [9]

目前大运河德州段水利工程体系基本完好,并且承担着行洪、调水和排涝的重要功能。从南运河四女寺水利枢纽到德城区第三店村运河段的河道基本上保持了原真状态,是数千里京杭大运河沿线各地原生态面貌保持最好、山东境内最古老的隋运河河段。大运河的开凿、贯通为运河流域营造了得天独厚的生活和生产环境,是域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德州市在运河全线更是有着一定的特殊地位。南运河德州段有五个显著特点:一是在京杭大运河全线保留了原真性、原生态的河道风貌;二是南运河德州段在大运河山东段中属于开挖时间最早、历经年代最长、文化积淀最厚的区段;三是重要的漕运仓储地位和繁荣的商贸文化;四是生活着源于运河文化的600多年古苏禄国东王的守灵部落——苏禄王墓及其守陵村落;五是有着被誉为中国北方都江堰的优秀水工文化——四女寺水利枢纽。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曾表示,京杭大运河德州段是当前保存最好、最原真状态的古运河。WCCO(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也表示,德州南运河段是京杭大运河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南运河德州段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水工价值对于开展大运河历史文化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RroQh2UByHiUV3H4A81nYPXs8DZWLl+ZwmKQQ9ybgPX8GPN9EvloSTUW+iI6COs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