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最伟大的浩瀚工程之一,她历经数千年、跨越数千公里,是由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克服千难万险、共同协作完成的开天壮举。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市,南到杭州市,经过京、津两市和浙、苏、鲁、冀四省,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以及钱塘江五大水系,长度大约为1797公里。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中华民族用智慧和汗水,为人类贡献了卓越的运河水利航运工程技术,孕育了一座座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名城古镇。

德州是一个因运河而生、因漕运而兴的城市。京杭大运河进入德州后流经夏津、武城、德城两县一区,全长127.8公里。大运河德州段是由南运河、卫运河两个部分组成。四女寺水利枢纽节制闸向南至河北境内是卫运河,德州境内区段长度82.8公里。自四女寺枢纽节制闸开始一直往北到天津段称南运河,德州境内到德城区第三店区段长度45公里。作为京杭大运河漕运重要驿站码头,千百年来德州漫长的发展历程,构成荡气回肠的历史画卷。这幅画卷将逶迤的运河、林立的船帆、喧嚣的码头、成片的粮仓等一幅幅场景和智慧的能工巧匠、勤劳的纤夫河工、四方的文人墨客等一群群人物凝聚在一块,凝聚成德州人民不畏艰难、生生不息、与时俱进、协同创新、海纳百川、忠义诚信的大运河精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京杭大运河文化建设迎来发展的春天,目前已经列入国家战略规划,相继出台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规划要求立足新的伟大时代,强化大运河文化精神内涵的挖掘、继承和发扬,让中国大运河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当前从通州、苏州到杭州等沿运河各地,纷纷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命题,在生态、经济、文化以及旅游的层面,立意打造传承悠久文明的“历史文脉”,缔造生态文明的“生态水脉”,融合多种业态的“经济动脉”,彰显发展动力的“发展主脉”。根据国家关于大运河文化建设的部署,山东省出台了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鲁政办字 〔2020〕 44号)。从战略发展方向上明确规划要将大运河建设成具有文化交流互鉴、文化保护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文化旅游融合等功能的先行区、核心区、引领区、示范区。德州是京杭大运河自北京向南进入山东段的第一个区段。由于大运河德州段原真性的禀赋特点,被赋予了“尊重古运河原始自然风貌,建设运河自然风貌展示区”的差异化发展命题。

大运河德州段的文化建设起步较早。2015年2月,德州市政府在大运河沿线城市率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大运河(德州段)遗产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的通知》(德政办字 〔2015〕 6号)。《通知》主要依据“大运河山东省德州段遗产保护规划”,以规划建设“美丽德州,生态运河”为总基调,确定南运河德州段保护利用的工作思路是“一线三段一点”。此规划以德州码头、仓储建筑群、南运河弯道、四女寺枢纽船闸、苏禄王墓等运河文化遗产为重要依托,以建设生态运河、文化运河及科技运河为目标,同时积极推进德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公园项目建设。2021年,德州市进一步加强了大运河保护发展工作力度,成立了市县(区)两级“大运河保护利用指挥部”,实行专班推进、挂牌督战,从而开启德州大运河保护利用工作新的一页。

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发展是最好的传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大运河保护利用和发展传承最基本的定位。在目前国家大运河主题公园建设的大背景下,做好德州大运河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研究,对于运河沿线城市文化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书就是立足大运河德州段文化旅游发展,对如何进一步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释放大运河文化效应、培育大运河文化旅游、建设大运河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一定的分析研究。具体研究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大运河德州段宏观层面。主要通过梳理全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呈现德州文化旅游的总体特征,从而对全市文化旅游发展进行发展方向和布局的基本判断。二是大运河主城区核心层面。这是本书的核心,首先立足现有运河文化遗存以及文化旅游发展有效资源,进行梳理、挖掘和策划,提出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路径措施;其次,面对上位发展规划、横向发展态势,统筹谋划文化旅游发展的定位、目标、布局、项目。本书旨在基于全国上下建设大运河主题文化公园的背景下,探索如何以大运河为基准坐标,以大运河城市发展为载体,统筹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复兴大运河文化精神,建设大运河历史文化城市,进而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BnhiB3WrY2wBku1u86jsWzwbPjDv4JVgaVnMjESskrrlT1L4A8qG/cVUDJwAV11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