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运河文化是文化旅游发展的核心主题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基础和灵魂。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构成了德州文化的主脉。研究德州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立足德州发展的文化传统土壤,深入研究德州发展的文化根脉。

距今4500多年的龙山文化是当今德州文化的根脉,几千年来,德州市凭借其深厚的文脉资源、独特的区位条件、丰富的文化交织,演变成一座亟待深入开发的文化资源矿藏。如果要探求影响德州发展的历史文化因素,那么上古和中古的黄河农业文明、明清以后因运河漕运而兴起的商业文明是不可或缺的。黄河对于德州最大的恩赐当属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乐陵金丝小枣生态林和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位于夏津的3万余株古桑树群落,5000多亩的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是德州乃至山东独一无二的宝贵资源 [1] 。乐陵百万亩金丝小枣生态林,是黄河新生地对德州的无私回馈。位于黄河北畔的黄河生态城,是在黄河展宽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新城。另外还有禹城的大禹文化旅游景区、临邑的红塔寺生态槐林景区,无不深深的打上黄河的文化烙印,黄河文化与文化旅游发展交相辉映,开创文化传承新境界。

反观运河对于德州的影响,明清以来运河漕运为德州带来了长达数百年的繁荣与荣耀,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形成了与运河息息相关、代代传承的民俗民风,成为根植于内心的运河文化基因 [2] 。从影响的范围来看,德州市的主城区、武城县、夏津县是核心区域,平原县、宁津县、庆云县属于影响较大的区域,占到全市绝大部分区域。从德州市的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来看,运河沿线有着非常丰富的古文物、古建筑、古遗迹等遗产资源,以及与运河息息相关的城镇、村落、街巷、店铺、庙宇等重要生活场所。所有这些基本都紧邻河道、码头、船闸、堤坝、桥梁、窑址等,彰显了德州的运河文化内涵与属性。据粗略统计,从德州市德城区的胜利桥经迎宾路到小锅市区段,不足2000米的距离,共有30个有明确记载的文化节点。在大概5华里的北厂区段,就有沉船、粥厂等6处遗址,老奶奶庙、大王庙等13处庙宇。因此从文化的内涵、密度、强度以及覆盖范围上看,德州的运河文化当属主流文化,文化发展的根与魂要定位到运河文化上。也就是说,只有立足于运河文化推动运河文化与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汉唐文化等多元文化深度融合,才能够充分彰显德州千百年来所积淀成的文化特征。因此要坚定不移地围绕运河文化主题,坚定不移地打造“大运河历史文化城市”。

文化旅游是运河城市发展的重点。纵观国内外运河城市的发展历程,存在许多非常典型的案例。加拿大里多运河始建于1862年,全长202公里,该运河经历了从军事转为商用运输、继而转为文化旅游功能的变迁。美国的伊利运河是世界上第二长运河,全长584公里,是连接北美五大湖与纽约市,贯通美国东海岸与西部内陆区域的快速运输通道。目前已经建立伊利运河国家遗产廊道发展平台,对整个航道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打造营销。而日本1996年建成博多运河城,依托日本福冈城市工业区,最大程度借景运河,植入音乐喷泉、夜间彩灯等商业元素,长期开展民间文化艺术展演活动,打造成为日本最成功的大型商业中心。位于大运河南首的杭州市,在运河风景区核心区域规划建设了“三大街区、四大园区”和博物馆群。将城市景观、文化遗产、公共空间、休憩场所、文化消费等有机融合,构成多元开放共享的文化旅游经济带。扬州市作为大运河原点城市、地理枢纽城市、世界运河之都,统筹河城景、文商旅、古与今、城与乡等多种因素,建成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发展成中国大运河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标杆城市。

以上运河城市的发展均立足自身的历史文化、优势资源,走出一条传承发展特色地域文化的路径。他们都从一定的高度,统筹保护和利用两大任务,充分挖掘和展现了传统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实现了“个性化彰显、整体性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 [4] 。德州凭借特殊的地理优势,成为南北文化水乳交融的承接点和中转地,是大运河重要的节点城市,文化资源禀赋独特丰厚。但是就目前德州文化旅游的整体环境、基础设施以及民力财力来看,差异化发展路径成为时代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要发挥德州的文化优势、生态优势、通道优势等,规划建设以文化旅居运河、文创科技运河、生态田园运河、活力运动运河为主题的运河文化旅游经济带 [5] 。在建设发展的定位上,按照“保护与利用并重” “投资与运营并重”“借鉴与创新并重”的原则,坚持“布局大轮廓”“勾勒粗线条”“精雕关键点”的路径,共同推动德州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CtuvZfnkP8UV+k6hSMvaZwsm80G7kXFfqCaqkwrpqfLe4ga7ceEvX/0s6cpU6Yf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