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大运河流经德州,为德州赐予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德州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大了保护力度,发布了《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汇编》等。到目前为止,德州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项目4项、省级项目23项、市级项目122项以及县级项目490项。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10人、市级非遗传承人89人、县级非遗传承人288人。

表1-2 德州市级以上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统计

表1-2 德州市级以上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统计续表

资料来源:《德州统计年鉴(2021)》。

德州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概括为“一黑、一红、一彩”。

“一黑”就是德州黑陶。德州黑陶是中国黑陶的一种,起源于龙山文化,距今已有约四千年的历史。德州黑陶取材黄河冲积平原特有的红胶泥做原料,经过传统手工轮制拉坯成型、软刻、烧制、硬刻等工艺处理完成。德州黑陶产品“望之如金,叩之如磬”,给人以“乌金墨玉”之感。德州黑陶烧制技艺经过德州匠人的多年钻研,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复产。经过多年的创新摸索,已经生产出10大系列1000多种产品,涌现了梁子黑陶、东夷黑陶、龙山黑陶、刘浩陶艺、张辉黑陶等黑陶品牌。德州梁子黑陶是全国业内的龙头企业,建有中国黑陶城博物馆、现代黑陶精品馆、黑陶产业文化园等,集聚了毛军、张务福、孙连伟等一批黑陶大师,涌现了《飞天》《五虎上将》《一百单八将》《盛世欢歌》《薪火相传》等一大批精品力作。2014年,德州黑陶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红”就是德州剪纸。德州剪纸是鲁北剪纸的代表,融合江南和北方剪纸艺术的不同特点,采用阴阳结合及单色、套色、点色等多种形式,将风土人情、飞禽走兽、山水名胜等有机结合,融代生活、历史事件、神话传说为一体构成一幅幅寓意深邃、栩栩如生的图案。主要有张贴类、摆衬类、刺绣底样类、印染类几大类别数千个品种,拥有宁津山花剪纸、德州建志剪纸、陵城朔之乡剪纸、平原寇宝岭剪纸、武城徐楠楠剪纸等剪纸品牌。宁津山花剪纸是德州剪纸的代表。创始人张长俊师从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剪纸学会会长仉风皋先生,是业内有名的“神剪快刀”。他先后办起了山花剪纸培训学校、宁津剪纸博物馆、剪纸产业园区,承担了中国民间剪纸《鲁北卷》的编纂工作。他创作的《红楼梦》《五十六个民族》《清明上河图》等作品荣获多项大奖,《洛神赋》等3幅作品荣获文化部举办的民间剪纸艺术大赛一等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另外,武城徐楠楠剪纸主要以运河、四女寺等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地域文化作品。

“一彩”就是德州红绿彩。红绿彩是京杭大运河的产物,源于宋金时期的德州窑。德州窑分布于大运河德州段的岸畔,随着运河漕运的发达曾一度站在中国民窑制瓷业的顶端。红绿彩的主要特点就是用红、绿、黄等彩料勾画纹饰。勾画的纹饰以花枝、云纹等纹样为主,局部施红彩,并有浓淡之分。红绿彩整体装饰以红彩勾勒为主,填涂为辅。由于红、绿、黄这三种颜色色彩对比强烈、明快艳丽,能够给人以非常强烈的冲击感。在烧制技艺上,首先是拉坯成型后进行高温烧制,然后在白釉器型上作画,再入窑800℃低温烧制完成。古代德州窑出品的红绿彩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作为古代首个有色彩的瓷器,被称为“中国彩瓷的鼻祖”。但是由于宋金多年的战火,以及明代燕王扫北的战乱,匠人远走他乡,德州窑风光不再。近年来德州古窑的考古发现,又让红绿彩这一曾经消失800年的艺术门类回归公众视野。德州目前建有红绿彩博物馆,拥有藏品千余件。研发生产的产品有工艺品、日用品等5大系列600多个品种。

另外,德州扒鸡、德州杂技、德州一勾勾与德州黑陶四项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德州扒鸡”全称为“德州五香脱骨扒鸡”,是鲁菜的经典菜品。德州扒鸡出产于1692年,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德州扒鸡就被列为山东贡品。随着运河漕运的发达,以及京沪铁路的开通,德州扒鸡闻名全国,远销海外,被誉为“天下第一鸡”“神州一奇”。“德州杂技”是德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州杂技主要集中在德州城区和宁津县,有“中国杂技之乡”的美誉。德州市杂技团成立于1958年,是新中国最早的杂技艺术表演团体之一。多年来德州杂技的足迹遍及中华大地,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各大中城市以及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了无数场的演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在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代表作品有《草帽》《蹬伞》《晃板》《转毯》《钻地圈》《水流星》《舞中幡》《快乐的炊事员》等,出演了《齐鲁英豪》《红牡丹》《天涯怪客》等影视作品。作品《高椅》荣获黄鹤金奖。“一勾勾”是源于德州市临邑县一种民间戏曲艺术,是由明清以来流行于北方地区的花鼓衍化而成。“四弦”是一勾勾的主要伴奏乐器,因而“一勾勾”又叫作“四根弦”或“四音戏”。“一勾勾”的特点是德州方言、真声吐字、假声托腔、婉转悠扬。“一勾勾”主要行当有青衣、花旦、胡生、小生、花脸、丑等。演出传统剧目有《东秦》《西秦》《坐楼杀惜》《三进士》《李香莲卖画》《锦断记》等70多个。2006年“一勾勾”研究传播中心在临邑师范学校成立,学生们经过邝淑云、龙传英、信红霞等老艺人悉心传授,合作演出的首个传统剧目《王小赶脚》深受广大农村群众欢迎。

表1-3 大运河德州段资源概况

表1-3 大运河德州段资源概况续表

资料来源:《德州统计年鉴(2021)》。


[1] 田玉茂、史好泉:《山东文化通览·德州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 孔祥龙:《康熙 〈德州志〉 述要》,《中国地方志》2016年第6期。

[3] 石兴邦:《一部研究古代鬲文化的开山力作—— 〈鬲和鬲文化〉 评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4] 梁国楹:《董仲舒学术研讨会综述》,《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5] 江林昌、李笑笑:《黄河改道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形成》,《民俗研究》2021年第6期。

[6] 岳广燕:《明代运河沿线的水马驿站》,《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7] 曹文堂:《德州的由来》,《中国地名》2019年第3期。

[8] 德州黄河河务局:《德州黄河志(1986—2005)》,黄河水利出版社2013年版。

[9] 俞孔坚、李迪华、李伟:《京杭大运河的完全价值观》,《地理科学进展》2008年第2期。

[10] 张秀岭、张淑红、张宝泉等:《德州历代要籍题录与资料索引》,敦煌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11] 王珊珊:《关于京杭大运河德州段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文化学刊》2018年第2期。

[12] 李海霞、陈迟:《山东古建筑地图》,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13] 张从军:《山东运河》,山东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

[14] 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5] 德州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德州大事记》,方志出版社2016年版。

[16] 张毅:《阴阳五行与天地之美——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审美理念》,《南开学报》2001年第4期。

[17] 季桂起:《论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及其在汉代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fmM2XwVtXv4cJb88ir8HZTwYmKPRaf+kITKOpVzFRjxReiSUcRqMPduoG9L4irY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