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非洲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非洲经济一体化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泛非主义主张的“非洲一体性”是非洲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导。而经济一体化理论揭示的一体化的潜在效应是非洲追求一体化的现实依据。

1.泛非主义与非洲经济一体化

谈到非洲的一体化,泛非主义是绕不过的主题。独立后,无论是非洲统一组织的成立,还是非洲联盟的建立,抑或是非洲各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发展无不体现着泛非主义的价值追求。没有任何一个例子可以比非盟自身更好地体现泛非主义。非盟本身的成员不仅包括55个非洲会员国,而且包括整个散居在海外的非洲侨民。散居者被指定为非盟的“第六地区”,由居住在非洲大陆以外的非洲原住民组成,无论其国籍如何……他们都将为非洲大陆的发展和非洲联盟的建设做出贡献。因此,如果泛非主义是一条大河,那么各种非洲一体化及其联合自强的制度设计、政策举措无疑是汇入这条大河的支流。尽管对泛非主义的具体概念尚有分歧,但多种泛非主义和泛非主义者的共同基础是对非洲各国人民和非洲散居侨民的团结、共同历史和共同目标的信念,以及他们的命运是相互关联的概念。

(1)泛非主义的缘起

泛非主义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其理论最初是由曾经在反对奴隶制度、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中充当先锋角色的非裔侨民构建的。美国黑人沃斯特和布利登博士最先提出在美国的黑人和非洲人民共命运的思想。西印度群岛黑人马丁·德拉尼(Martin Delany)提出“非洲人的非洲”。1897年,美国黑人知识分子杜波依斯(W.E.Du Bois)继而又提出了“泛黑人运动”的思想。1897年,特立尼达律师亨利·西尔威斯特·威廉斯(Henry Sylvester Williams)建立非洲协会。至此,泛非主义的胚胎基本形成。早期,泛非主义思想的创始人和领导力量是非裔美国人和非裔加勒比人,如亨利·西尔维斯特·威廉斯、乔治·帕德莫尔(George Padmore)、杜波依斯、C.L.R.詹姆斯(C.L.R.James)等。其中,美国著名的黑人学者杜波依斯既是泛非主义思想的创始人之一,又是泛非主义运动的最著名的领袖,被非洲人民誉为“泛非主义之父”。泛非主义最先产生于美洲,但通过美洲黑人传回到非洲大陆、美洲黑人传教士到非洲大陆进行传教以及非洲大陆的黑人学生到美国学习等形式,非洲本土黑人与海外黑人发生了各种联系和交流。正是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联系,泛非主义逐渐在非洲扎根,并逐步在非洲黑人知识分子中传播。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在不同阶段、不同地理环境下,泛非主义的内容并不一致,因此得出一个关于什么是泛非主义的明确概念并不容易。但应该明确的是,历史上有两股主要的泛非主义思潮。即跨大西洋奴役时期出现的早期的泛非主义起源于非裔,强调所有非洲人的团结,并期待着他们的解放和非洲大陆的解放。最近的泛非主义出现在1945年后非洲大陆的反殖民斗争的背景下。这种形式的泛非主义强调非洲大陆各国的团结、解放和进步,常常承认散居非洲人和包容的重要性。 [3]

(2)泛非主义的发展

这里采用舒运国教授的划分,将泛非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0—1963年,泛非主义的初始阶段。这个时期泛非主义的主要目标是反对殖民主义和种族压迫,争取作为黑人的种族自由与整个非洲大陆的独立。1900年,在亨利·西尔威斯特·威廉斯的推动下,来自美国、非洲的57名代表在英国伦敦举行了第一次泛非会议。会议围绕全世界黑人境遇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黑人应享有与白人一样的权利,会议还强烈谴责南非布尔人实施的种族歧视政策。会议决定将“非洲协会”改为“泛非协会”。同时,会议决定创办机关刊物《泛非》月刊,宣传和介绍泛非主义思想。1919—1927年间,泛非大会先后在巴黎、伦敦、里斯本、纽约等地召开。第五届泛非大会于1945年10月在英国曼彻斯特召开。会议选举杜波依斯为大会主席,并推举夸梅·恩克鲁玛(Kwame Nkrumah)、乔莫·肯雅塔(Jomo Kenyatta)、彼得·阿伯拉罕姆斯(Peter Abrahams)等非洲民族主义领袖参加领导工作,这次大会预示了泛非主义的领导权将从非裔美国人转移到非洲人。这一时期,泛非主义最突出地体现为,1945年泛非大会后,泛非运动的政治影响力不断扩大,黑人文化认同、反对奴隶制和外来殖民统治等思想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在此影响下,非洲去殖民化的进程不断加快。1957年,加纳获得政治独立,标志着去殖民化时期建立新国家的开始。1960年,有26个非洲国家获得独立。

第二阶段:1963—2000年,泛非主义的探索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泛非主义在助推非洲大陆各国实现政治独立的同时,对非洲一体化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其中的标志性事件是非洲统一组织的成立。经过1960年17个非洲国家获得独立的高潮,到了1963年,非洲大陆上宣布独立的国家达到31个。显然,整个非洲大陆的总体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此时泛非主义关注的焦点开始转移到如何设计非洲大陆的一体化。围绕着具体路径,第二代泛非主义者之间产生了严重分歧,但最终达成妥协,非洲统一组织就是妥协的产物。客观来说,这一时期泛非主义并没有随着非洲各国获得独立而获得巨大生命力。民族解放和非洲统一是泛非主义的两大支柱。20世纪60年代,随着非洲多国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政治独立,巩固新生政权成为绝大多数非洲国家的强烈愿望。在国际舞台上,非洲各国寻求以“民族国家”的身份参与国际事务,彰显自身合法性。在发展领域,国家主义的发展思路主导着非洲国家发展。非洲统一方面的泛非主义思想从非洲统一组织话语中消失了。 虽然泛非主义在民族解放斗争期间成为非洲领导人和社会活动家的有力动员武器,但独立后它在非洲精英关于发展问题的讨论中几乎没有出现。政治的独立并没有使非洲经济发展变得“水到渠成”。尽管非洲各国付出卓绝努力,但均以失败告终。面对一系列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相继失败、新自由主义性质的“经济结构调整方案”无法奏效及以亚洲为代表的世界其他地区迅速发展,非洲步履蹒跚地进入了21世纪。为了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避免被继续边缘化的命运,非洲国家领导人及民众意识到必须重新举起泛非主义的旗帜。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是泛非主义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非洲一体化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其标志性事件包括:“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的通过、非盟的成立、《2063年议程》的出台、非洲大陆自贸区的建立等。这一时期,泛非主义与“非洲复兴思想”紧密结合起来,成为21世纪非洲经济一体化的指导思想。2001年7月,非洲国家领导人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召开的非洲统一组织第37届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PAD是泛非主义的产物,从指导思想来说,NEPAD的指导思想——“非洲复兴思想”的源头正是泛非主义思想。NEPAD是由非洲独立自主完成的一个全面规划非洲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蓝图,解决非洲大陆面临的贫困加剧、经济落后和被边缘化等问题。

(3)泛非主义是非洲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泛非主义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非洲一体性”。泛非主义主张非洲是一个整体,而非洲各民族尤其是黑人种族同样是一个整体,因此,非洲人民(包括海外非洲裔)在反对西方列强的斗争中,必须团结一致,首先要推翻西方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统治,取得非洲大陆的独立,随后建立非洲合众国最终实现非洲大陆的统一。 由于泛非主义“非洲一体性”的内在意蕴与非洲一体化的内在诉求相吻合。因此,19世纪就诞生的泛非主义并没有过时,而是在一个多世纪里不但引导非洲大陆各国相继获得政治独立,而且成为非洲一体化的理论基石和思想源流。正如非盟指出的,泛非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它鼓舞了全世界非洲人的团结。它基于以下信念:团结对于经济、社会和政治进步至关重要,并旨在“统一和提升”非洲人后裔。泛非主义主张,所有非洲人民和国家的命运是交织在一起的。泛非主义的核心是一种信念,即非洲大陆和散居在外的非洲人民不仅拥有共同的历史,而且拥有共同的命运。加纳的第一任总统恩克鲁玛就是一位杰出的泛非主义者。他相信一旦非洲人团结起来,殖民主义就会结束。正如他所说,如果非洲人不团结在一个泛非政府的领导下,非洲将走向灭亡或被殖民。

2.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与非洲经济一体化

世界范围内,区域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和加速与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发展和演变密不可分。理论和实践充分证明,经济一体化是实现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非洲经济一体化的实践正是在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和理论都取得进展的背景下,不断向前推进的。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理论,区域主义(regionalism)在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60年代被视为实现安全、和平、发展与福利的一项重要战略,欧洲绝非唯一。 [4] 尽管欧洲的区域一体化是最突出的例子,但世界其他地区(如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也采用了不同的一体化。

(1)“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区域化和某种制度形态只是“经济一体化”的表现,而其实质是强调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关于“经济一体化”的定义认为,在日常用语中,一体化被定义为把各个部分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在经济类文献中,关于这个术语的定义并不明晰。“一方面,两个独立的经济体之间,如存在贸易上的往来就可认为是经济一体化;另一方面,经济一体化又指各经济体之间的完全联合。” 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 Balassa)在《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一书中提出:“我们建议将经济一体化定义为既是一个过程(a process),又是一种状态(a state of affairs)。就过程而言,它包括采取种种措施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歧视(discrimination),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之间各种形式的差别的消失。” [5] 巴拉萨将经济一体化分为5种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从动因上来说,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动力不仅出自经济考虑,而且还包括社会、安全、技术和政治因素。例如就政治因素而言,经济一体化或至少是经济合作的基本动力源于这样一种假设,即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需要某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或相互依存。 [6]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及效应

与经济一体化紧密相连的概念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自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国际经济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弗里茨·马克卢普(Fritz Machlup)批评巴拉萨的观点,提出经济一体化不仅适用于不同国家,还可指在一国内部的各地区之间的融合。自此以后,“区域性”和“全球性”两个特征成为研究经济一体化的新视角。 [7] 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指某一区域的若干国家和次区域通过相互之间的协定,较少或甚至取消贸易和要素流动限制,拓展合作,使产品和要素在这些国家和区域内自由流动,从而实现各成员体产品资源和要素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或状态。 世界银行前副行长约翰内斯·林恩(Johannes F.Linn)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做了一个更加具体的定义,即在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不同国家的经济主体之间通过贸易、运输和通信、资金流动和迁移形成的经济联系。也有学者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被描述为各国齐聚一堂,以分享知识、促进政策制定和增长、促进和平与安全、促进贸易和教育发展。 [8] 世界银行将区域一体化描述为,在一个区域内,要素和商品市场的一体化以及跨主权管辖区的政策协调,兼备深度和广度。 [9]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区域一体化可以带来更高的回报和更多的消费,从而对成员国产生广泛的有利影响。 [10] 这些影响包括降低生产成本和消费价格。市场规模、生产率和生产可用性(availability of production)等因素的改善将确保为更大的市场提供服务,这将对增加区域对进入这些市场的外国公司的吸引力产生积极影响。

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阶段: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货币联盟,政治联盟(a political union)。前四个阶段被称为初步一体化(shallow integration),而后三个阶段则代表了深层次一体化。初步一体化是指无论是哪种形式或阶段的经济一体化,其范围仅限于与边境有关的问题,即关税壁垒和非关税贸易壁垒(Non-Tariff Barriers,NTB)。深度一体化则超越了与边境有关的问题,它需要协调成员国的重要经济机构,以及法律、产品安全、标签、环境和技术标准。 [11]

一般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通常有4个潜在的效应,即静态效果(static effects)、动态效果(dynamic effects),贸易偏转(trade deflection)和伪造标签(counterfeit labeling)。静态效应通常是指一体化对区域内外有关国家带来的贸易方面的变化,如贸易创造、贸易转移、贸易条件改善、交易成本降低等。动态效应是指一体化对成员国经济产生的一些长期影响,如技术外溢、竞争力提高、规模经济、投资扩大等。贸易偏转是指在进口商或出口商的有意努力下,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进入自由贸易区内低关税的成员国。因此,在一个自由贸易区内,高关税成员国可能会因贸易偏转而失去许多潜在的进口关税收入,使低关税成员国受益。规避这一问题的唯一合理方式是,成员国考虑建立关税同盟,或者更高形式的经济一体化。伪造标签即参与贸易偏转的贸易商可能试图欺骗任何特定经济集团的低关税成员国当局,将所涉进口品指定为当地制成品,以获得该经济一体化安排原产地证书,用于将外国货物从低关税国家自由出口到其他成员国。由于缺乏一个统一的概念,旨在作为这种现象的指定,可称之为“假冒标签”。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推进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学界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收益和可能带来的问题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好处有了更深理解,这推动了世界上各类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或安排的出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什么会给参与的经济主体带来利益?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其内在动力机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互补性与竞争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规模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交易成本机制。 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互补性与竞争性为例,如果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的是现实的互补性,那么不同空间经济主体之间产品范围差异较大,要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之间发生大量的产品贸易并且贸易的范围比较广。如果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的是现实的竞争性,即不同的空间经济主体之间产品范围差异较小或基本一致,产品之间的替代性较强。这种一体化内部替代性贸易效应导致的优中选优、劣中选好,以及产生的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有利于内部效益的扩大,而且有利于强化区域竞争优势,提高一体化区域的对外竞争力。 无论是互补还是竞争,区域经济一体化都将产生显著的生产或消费效应。正是基于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动力机制的深刻把握,才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非洲国家除非彼此经济融合,否则就不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取得任何进展。非洲大陆大部分国家面临巨大的发展障碍,包括国内市场有限,无法进入的外国市场,缺乏外来投资以及与工业化国家的贸易条件不利等问题,这些都要求非洲国家开展“南南”经济合作,以改变目前非洲大陆的社会经济衰退和落后现象。 [12] 因此,非洲区域一体化的首要目标是促进非洲国家之间的发展,同时减少债务和对西方国家的依赖。区域一体化的想法本身被视为非洲国家能够“汇集其经济主权”的一种方式,以便改善其人民的生活条件,并将争取政治非殖民化的斗争扩大为经济非殖民化的斗争。 [13]

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为非洲经济一体化提供了经验和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政治精英积极探索恢复经济及消弭战争根源的路径和手段,其中欧洲经济一体化战略成效显著,在数十年内逐步将欧洲经济从各个国家单打独斗整合为内部相对一致的单一市场、共同货币区和关税区,将欧洲打造成世界第二大国际货币区和最大的几个经济体之一。尽管欧洲一体化不尽完美,但欧盟仍然被视为区域一体化成功的典范……欧盟仍可能是达成非洲一体化所渴望的同样理想的协议的最佳范例。 [14] 尤其是1985年,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内部统一市场的“白皮书”,明确提出了1992年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内容与日程。欧共体的这一突破性进展,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建设。 +Mi5BVavjp4MeiiEj0MF3WHLci35WtR+AO5OfoXnuqnWg8um58bl/N2dgIgsUGJ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