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国有企业改革与公司治理变革的历史与逻辑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处于中国经济体制大变革的中心环节。国有企业改革围绕所有权变革、公司化治理与效率提升等主线展开,而治理机制的转变与制度化在其中居于关键位置。与苏联和东欧国家不同,中国依循的是“渐进式”改革道路,相应的,国有企业改革也经历了不断试验和探索过程,由此使国有企业成为随整体经济改革和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一个动态概念 [1]

具体而言,这一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参见图1):“市场化探索”阶段,主要是放权让利、承包制、横向经济联合和企业集团组建;“公司化转型”阶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引入国有企业公司化战略和股份制试点,以1994年《公司法》为基准实施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抓大放小”(大型国企的“集团化”和小型国企的“私有化”),并在1998—2000年实施了国企三年脱困计划。进入21世纪后,以2003年国资委的成立为标志,重点转向“规范化监管”阶段,推动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本的效率。2013年后改革的方向可称为“多元化治理”阶段,在设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同时,将党组织嵌入国企公司治理,试验“外部董事”制度,并推行了“国有企业改革2020—2022年三年行动计划”。四阶段演进的重点分述如下。

图1 国企改革和公司治理的历史逻辑:四阶段演进 zDZIoXCWLCbhJcMjMn0oT1qxP0s6hteonaK7yYO2WEXJuiX7NyR0RcMMNTJ21UG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