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日本已经是一个人口结构深度老龄化的国家。据《令和3年版(2021年)高龄社会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10月1日,日本总人口为1.2571亿人。65岁以上的人口为3619万人,占总人口的28.8%。按性别来看,65岁以上人口中男性有1574万人,女性有2045万人,性别比(男性人口与100名女性人口)为77.0,男女比例约为3 ∶ 4。在65岁以上人口中,65—74岁人口1747万人(男性835万人,女性912万人),占总人口的13.9%。75岁及以上人口为1872万人(男性739万人,女性1134万人),占总人口的14.9%,超过了65—74岁的人口。 [6] (见表1-1)日本的人均寿命也在不断增长。截至2018年,日本的平均预期寿命为:男性81.41岁,女性87.45岁,与前一年相比,男性增加了0.16岁,女性增加了0.13岁。 [7]
表1-1 日本老龄化的现状
注:“性别比”是指男性人口与100名女性人口的比例。
资料来源:[日]内阁府:『令和3年版(2021年)高齢社会白書』。
归纳起来,日本的老龄化现象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日本老龄化进程发展较快且程度较深。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70多年来,日本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老龄化率来看,1950年,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不到总人口的5%,但1970年超过了7%,1994年达到14%。之后,老龄化率继续上升,截至2020年10月1日,已高达28.8%。其中15—64岁的人口在1995年达到峰值8716万人,然后开始下降,到2020年达到7449万人,占总人口的59.3%。 [8] 近年来,伴随“团块世代” [9] 逐渐由壮年步入老年(平均于2015年达到65岁,2025年达到75岁),形成了数量庞大的高龄老年人群体。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得到稳定的提升。1950年日本男性平均寿命为58岁,女性为61.5岁。2019年,日本男性平均寿命为81.41岁,女性为87.45岁,男女平均寿命为84岁,预计日本人的预期寿命还将升高,到2065年,男女预期寿命预计将分别达到84.95岁和91.35岁。 [10] (见图1-1)
图1-1 战后以来日本人均寿命的变迁
资料来源:[日]内閣府:『令和3年版(2021年)高齢者社会白書』。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日本老龄化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惊人。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老龄化率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尚处于低水平,90年代升至中等水平,2005年达到了高水平。老龄化率从7%上升到14%,法国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美国用了72年,英国用了46年,德国用了40年,而日本仅用了24年。 [11]
二是日本的少子化与老龄化相遇。
日本不仅仅是超老龄化社会,还是世界上少子化现象最为严峻的国家之一。少子化表现为出生率不断下降、每年新出生人口和低年龄人口持续减少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日本经历了两次人口高峰期,即第一次婴儿潮(1947—1949年)和第二次婴儿潮(1971—1975年)。第一次婴儿潮的3年间总计约出生806万人(其中1947年出生268万人,1948年出生268万人,1949年出生270万人) [12] 。1975年之后,生育率下降势头明显,1975年,总和生育率 [13] 从1950年的3.65下降到1.91,已低于人口替代水平2.1。1989年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57,被称为“1.57冲击”,为日本社会敲响了人口危机的警钟,也就是在这一年,少子化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被日本朝野广泛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的总和生育率继续下降。2000年,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47,2005年再次下降到1.26 [14] 。2016年虽小幅上升至1.44,但到了2019年又跌至1.36 [15] ,距离维持人口平衡所需的2.1还有较大距离,与欧美一些国家相比也处于较低水准。
晚婚、晚育、不结婚是少子化产生的直接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年轻人的婚恋观逐渐发生变化,不少年轻人对恋爱和婚姻持不积极态度,男女平均初婚年龄逐年上升。2019年,日本男女平均初婚年龄分别达到31.2岁和29.6岁(见表1-2)。晚婚直接造成了晚育,2019年女性初次生育平均年龄为30.7岁,而1975年是25.7岁。 [16] 还有一些夫妻因为结婚太晚,干脆不要孩子。50岁时仍处于未婚状态的“终身未婚率” [17] 也呈迅速上升趋势。1970年,日本男女终身未婚比例分别为1.7%和3.3%。此后,男性比例持续上升,而女性比例在1990年之前一直较为平稳,此后持续上升。日本的“国势调查”显示,2010年日本男性“终身未婚率”上升至20.1%,女性也达到了10.6%,到了2015年,这一比例又分别上升至23.4%和14.1%。 [18] 预计未来日本人的“终身未婚率”还将进一步上升。
表1-2 日本夫妻平均初婚年龄
表1-2 日本夫妻平均初婚年龄续表
资料来源:[日]厚生労働省:「人口動態統計」。
另外,养育子女费用高、支持工作与育儿兼顾的环境不够友好、企业劳动时间过长、男性对家务劳动和育儿的参与度不高等,都成为少子化产生的原因。特别是双职工家庭育儿与工作冲突导致不少女性因养育幼儿不得不辞去工作。据统计,2012年10月到2017年9月的5年期间,因为生孩子和育儿原因而离职的有102.5万人。 [19] 沉重的育儿负担阻碍了日本女性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一些女性为了保住工作而选择不生或少生孩子。这不利于男女共同参与社会的实现,又会加剧少子化现象让日趋严峻的老龄化雪上加霜。
三是独居老人增多。
伴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日本有老年人的家庭数量也在增长。2018年日本全部家庭户数为5178.5万户,其中有65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2558.4万户,占49.4%。而1980年,三代同堂家庭占比最大,占到了一半。2018年,夫妇二人家庭的数量最多,约占30%,加上单人家庭,约占到全部户数的60%。 [20] 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65岁以上独居老年人增加显著。1980年,约有19万男性和69万女性独居,分别占65岁以上人口的4.3%和11.2%;而2015年,约有192万男性和400万女性独居,分别占65岁以上人口的13.3%和21.1%。 [21] (见图1-2)在东京、大阪等大城市,单身或离婚导致老年人口中独居老年人比率上升尤为明显。由于女性平均寿命普遍比男性长,因而独居老年人中女性多于男性。
老龄化致地方社会活力不足、邻里关系疏远、社区功能减弱,一些地方城市公共交通减少,商业街店铺纷纷倒闭,老年人出行和购物越来越不方便,成为“购物难民”。一些老年人在配偶死亡后,跟亲属、朋友的联系变少,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和陪伴。老年人独居风险高,易陷于贫困状态。日本总务省统计局在2016年对老年人的贫困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5岁以上老人的贫困率达27%,即4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处于贫困状态。 [22] 老年女性面临的经济、健康、护理等问题尤为显著。结婚和生育等原因使得女性就业累积时间短,领取养老金额度也相对较低,因此,单身老年女性的贫困率高于单身老年男性。NHK纪录片《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真实地再现了老龄化背后残酷的社会现实。近十多年来,独居老年人因无人照护,在寓所内突发疾病导致死亡的“孤独死”事件时有发生。
图1-2 65岁以上独居老年人的动向
资料来源:内閣府:『令和3年版(2021年)高齢社会白書』。
四是护理人才短缺。
平均寿命与健康寿命之间存在着时间差,时间差越大,意味着患慢性疾病、失能或半失能、患认知症 [23] 等需要护理的老年人比例越高。传统日本社会对老年人的护理大都由家庭成员承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日本家庭结构的不断变化,大家庭为主的家庭结构逐渐过渡到以核心家庭为主。21世纪以来,夫妻二人家庭、单人家庭、老年人家庭数量增长较快,有子女家庭大幅减少。家庭结构变化使得家庭照护能力减弱,单纯依靠家庭成员照顾老年人,特别是对长年卧床不起老人的照料和护理变得越来越不现实。同时,地方社会邻里关系的疏远,互助功能降低,街坊邻里对老年人的护理也难有实质性的帮助。
近年来,无人照顾的老年人家庭以及低龄老年人照顾高龄老人的家庭数量持续增加。家庭成员对患病老人特别是失能老人、认知症老人的照料和护理负担十分沉重,导致一些人迫于工作和护理老人的双重压力不得不辞职或转行。据总务省《平成29年(2017年)就业结构基本调查》显示,2016年10月到2017年9月期间,以护理为由辞职的人数达9.9万人,占该年度辞职总数的1.8%,其中男性为2.4万人,女性为7.5万人,女性约占80%。 [24]
另一方面,养老护理机构工作强度大,护理人员地位和待遇不高,护理人员流失和短缺现象较为普遍,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据统计,2019年度需要护理人才211万人,预计到2025年,即“团块世代”进入75岁时,护理人才将出现32万人的缺口,预计到2040年需要280万人,将会出现69万人的缺口。 [25] (见图1-3)
图1-3 未来所需护理职员的人数
资料来源:「第8期介護保険事業計画に基づく介護人材の必要数について(令和3年7月9日)」,https://www.mhlw.go.jp/content/12004000/000804129.pdf。
为此,2015年,安倍内阁提出了“一亿总活跃社会”的发展蓝图,就是希望通过“孕育希望的强大经济”“构筑梦想的育儿支援”“安心的社会保障”即“新三支箭”迈向“一亿总活跃社会”。实现“一亿总活跃社会”的一个具体目标就是通过政策和措施支援老年人家庭。另外,政府希望通过“护理休业制度” [26] “护理休假制度” [27] 等全面消除因为护理家庭成员而辞职的现象。日本政府还希望通过减轻劳动者负担,改善养老护理从业人员待遇提高其社会地位,以确保日本拥有足够应对老龄化的护理人才。
指的是日本战后1947—1949年“第一次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一代人(约800万人)。1976年,日本作家堺屋太一在其小说《团块世代》中描绘了这一群体,由此“团块世代”成为这一群体的代名词。“团块世代”具有如下的特点:诞生在战后美军占领时期,父辈多为军人,不少人成长在单亲家庭,没有亲历过战争,从小竞争意识强烈,自我意识较强。很多人在青年时期参加过“安保斗争”等学生运动。他们走向社会后,热爱工作,勤劳奉献,成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推动日本经济腾飞的主力,也被称为日本经济的脊梁。这一群体的生活普遍较为富足。2007年开始,“团块世代”陆续退休。
日本老龄化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医疗技术、公共卫生的提高。随着新技术和新药品的开发以及新医疗器械的制造,一些困扰人类多年的疑难病症被逐一克服,导致日本人均寿命的延长。二是国民收入水平上升,生活环境改善,健康意识提升,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更加健康,国民总体健康状况向好,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促进了人均寿命的延长,特别是健康寿命的延长。男性健康寿命从2001年的69.40岁,增长到2016年的80.98岁。女性健康寿命从2001年的72.65岁,增长到2016年的74.79岁。 [28] 三是日本少子化的进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的总和生育率处于不断下降的态势。生育率下降导致14岁以下少儿人口数量减少,年轻人口占比减少,老年人口的数量和占比相对增加。四是20世纪60年代,日本建立了包括医疗保险、养老金保险、工伤保险、雇佣保险、护理保险等在内的“国民皆保险”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制度不断修改和完善,政府和民间提供的养老方式也比较多元,有利于老年人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五是战后日本第一次“婴儿潮”出生的一代人即“团块世代”在2007年以后陆续退休,集中进入老年人口行列,增大了老年人口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