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技术萌芽期(乾隆以前)

一 宋代以前

青铜器作伪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东周时期,在《韩非子·说林》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齐伐鲁,索馋鼎,鲁以其赝往。齐人曰:“赝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

虽然战国诸子的著作多寓言故事,但这个故事又见于《吕氏春秋》及刘向的《新序》,应有所本。这位鲁君在敌兵压境、国家存亡之际还弄此玄虚,也可以看出青铜器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唐代的《阙史·裴丞相古器》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丞相(裴休)河东公尚古好奇,掌纶诰。日有亲表调授宰于曲阜者,耕人垦田得古铁器曰盎,腹容三斗,浅项痺足,规口矩耳,朴厚古丑,蠹蚀于土壤者,既洗涤之,复磨砻之,隐隐有古篆九字,带盎之腰,曲阜令不能辨。兖州有书生姓鲁,善八体书,子男召致于邑,出盎示之,曰:“此大篆也,非今之所行者,惟某颇尝学之,是九字曰:‘齐桓公会于葵邱岁铸。'”邑宰大奇其说,及以篆验,则字势存焉。乃辇致河东公之门。公以为麟经时物,得以为古矣,宝之犹钟玦郜鼎也,视草之暇辄引亲友之分深者观之,以是京华声为至宝。公后以小宗伯掌文学柄得士之后,生徒有以盎宝为请者。裴公一日设食会门生,器出于庭,则离立环观,迭词以赞。独刘舍人蜕以为非当时之物,乃近世矫作也。公不悦,曰:“果有说乎?”紫微曰:“某幼专邱明之书,齐侯小白谥曰桓公,九合诸侯,取威定覇,葵邱之会是第八盟。齐桓公鲁庄九年即位,十六年会于幽,二十七年又会于幽,僖公三年会阳谷,四年会诸侯侵葵,五年会首止,七年会甯母,八年会兆,九年会葵,十五年会庄丘。又按礼经,诸侯五月而葬,同盟至,既葬然后又虞,既虞然后卒哭,卒哭然后定谥。则葵邱会实在生前,不得以谥称之,此乃世矫作也。”裴公洗然始悟,立命击碎,然后举爵尽欢而罢。 [1]

这个故事又见于《太平广记》,因为《阙史》《太平广记》均非正史,真实性无从考证,但也可看出当时社会上作伪之风气以及辨伪的思路和方法。

《洞天清禄集》云:

句容器非古物,盖自唐天宝间至南唐后主时,于升州句容县置官场以铸之,故其上多有监官花押。甚轻薄,漆黑,款细虽可爱,要非古器,岁久亦有微青色者。世所见天宝时大凤环瓶,此极品也。

这是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关于仿古器的著录,可惜其器罕传于今,当时的仿铸技术如何亦无从考证。

总之,在宋代以前,还没有青铜器的大规模著录及研究,关于作伪和辨伪的资料也很少,就仅有的资料可以追溯铜器作伪肇始于战国时期。但由于当时可做参考的出土器物较少,此时的伪器大多出于臆造。

二 宋代的仿古及作伪

在谈仿古与作伪之前,首先要对其概念做一个界定。所谓仿古,是指出于对古器物的喜爱而进行的仿制,其目的只是崇古而非欺世,一般仿制者都会铸上当时的年号或做器者的姓名,像宋还有明清内府就铸了很多这样的仿古铜器。当然,后人以此冒充三代古物而牟利那就另当别论了。而所谓作伪,则是出于经济利益或其他原因,刻意仿制古物,以假当真,从中牟利,或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伪器从古至今一直大量存在。仿古与作伪二者目的天差地别,我们必须要区别对待,但是就铸造工艺而言,却有很多相通之处,甚至在有些时候很有可能是同一批工匠所为。所以我们在研究作伪技术的时候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进行研究。

有宋以来,崇古好古之风气日盛,上至天子,下至文人士大夫,皆雅好古玩,再加上皇祐以后多有商周铜器出土,于是出现了大量青铜器的专门著录,像《考古图》《宣和博古图》等,这一方面促进了金石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作伪技术的发展。

宋代铜器主要以宫廷仿古为主,徽宗好古,每得一古器,必令良工仿制,故当时所仿,无论花纹锈色,都是上上之选。政和年间,徽宗数获古器,命翟汝文撰文铸方泽礼器二十八器,传于今世仅得二十铭, [2] 如政和盨 [3] (图1 -1 -1)、甲午盨(图1 -1 -2,《积古》7.14)、嘉礼壶尊 [4] (图1 -1 -3)、嘉礼牺尊(图1 -1 -4,《西清》9.27)、宣和尊 [5] (图1 -1 -5)等。后高宗及秦桧、贾似道、廖莹中诸人皆有祭器传世,如高宗所作绍兴洗 [6] (图1 -1 -6)等。这些都是当时的仿古之作,并非伪作,铸造目的及用途有根本不同。但由此也可看出当时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及铭文的书写风格。

图1-1-1 政和盨铭

图1-1-2 甲午盨铭

这一时期仿铸的特点如下:

1.多为仿古器,铸当时年号;

图1-1-3 嘉礼壶尊铭

图1-1-4 嘉礼牺尊铭

图1-1-5 宣和尊铭

图1-1-6 绍兴洗铭

2.器物种类较多,以三代真器为模型,器形、纹饰仿得逼真,但神韵不足; [7]

3.一般仿出范线、垫片; [8]

4.器形厚重,铜质粗糙发暗,无亮地子; [9]

5.纹饰的底纹较模糊; [10]

6.开始用技术手段做锈、做旧伪造熟坑器; [11]

7.铭文字口较浅,一般为翻砂或臆造铭文铸造,真器后刻字还未出现。 [12]

这一时期的伪器虽已不存,但在宋人的著录中还可以找到一些踪迹。收录伪器最早的要算宋皇祐三馆古器图,之后的《考古图》 (以下简称《考古》)、《宣和博古图》(以下简称《博古》)、《啸堂集古录》(以下简称《啸堂》)、《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以下简称《薛氏》)都有收录。从现存的宋人著录中所收的伪器,大致可看出当时伪铭的风貌。

从铭文内容看,伪铭或有所本删减截取真器铭文,如齐侯盘(图1-1-7,《啸堂》99.3)为仿真齐侯盘(图1-1-8,《博古》21.12.2,《啸堂》73.3,《薛氏》165.1-2)删减截取真铭而成。

图1-1-7 齐侯盘伪铭

图1-1-8 齐侯盘真铭

又如齐侯匜(图1-1-9,《啸堂》99.4)为仿真齐侯匜(图1 -1 10,《薛氏》116.1)删减截取所得,不只删减了文字,连顺序也抄错了,完全读不通。

图1-1-9 齐侯匜伪铭

图1-1-10 齐侯匜真铭

又或凭空臆造铭文,但由于这一时期人们对古文字的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多文理不通,或不符合历史文化常识,如庚甗(图1 -1 -11,《考古》2.27,《薛氏》45.3)、比干墓铜盘(图1 -1 -12,《啸堂》69.1,《薛氏》163)。

图1-1-11 庚甗铭

图1-1-12 比干墓铜盘铭

当时的伪器虽然都已不存,但当时作的仿古器图像还是有很多保留了下来,如前文列举的政和盨、宣和尊、嘉礼尊、绍兴洗等,可以从中看出当时铭文书写的一些特征。首先,整体的书写风格缺乏古朴感,更倾向于小篆,甚至隶书、楷书的风格,有时更将各时期不同风格的字体杂糅在一起,像绍兴洗(图1-1-6)就很有小篆和缪篆的风格。其次,由于对文字的认知水平不高,有些字会书写错误,像“帝”字,一般写作 (四祀 其卣,《集成》5413)、 (荣乍周公簋,《集成》4241)、 (墙盘,《集成》10175),中间一横是直的, [13] 而政和盨写作 ,嘉礼壶尊写作 ,嘉礼牺尊写作 ,甲午盨写作 ,都写成了折形,其错字的风格与结构极其相似,或许都出于翟汝文之手;又如“隹”字,一般写作 (利簋,《集成》4131)、 (大盂鼎,《集成》2837)、 簋,《集成》4317),像鸟形。《说文》:“隹,鸟之短尾总名也。”而政和盨写作 ,甲午盨写作 ,非像鸟形的象形字,明显不对。再次,在语法上也会出现不合金文语法的现象,像绍兴洗文首的纪时语句为“绍兴癸酉”,不仅直书年号,而且完全不符合金文的纪时形式(金文的纪时形式将在第五章第一节具体讨论)。

总之,这一时期由于皇帝的喜好,推动了社会上的好古之风,从而使仿古铜器、伪作铜器大量出现,其中虽不乏制作精良之器,但在铭文的撰作方面还显幼稚,与商周古器差别较大。

三 元代的仿古及作伪

元代统治时间短暂,且战争频繁,社会生活动荡不安,对古器物的追求和热爱自然不及宋代,这一时期主要以宫廷仿铸宗庙祭器为主。成宗时,曾设出蜡局为诸路府州邑县庙宇铸春秋祭器。现在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都藏有大量元仿商周祭器,如永泽书院祭器(图1-1 -13),但大都模铸草率,去古甚远。

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有杭州姜娘子、平江路王吉,他们以仿南唐后主句容器著称于时,姜铸古器花纹较粗,但仍胜于王。《格古要论》:“元杭州姜娘子、平江路王吉铸铜器皆得名,花纹却粗。姜铸胜于王吉,俱不甚值钱。” [14] 《遵生八笺》:“元时杭城姜娘子、平江王吉二家铸法名擅当时。其拨蜡亦精,其炼铜亦净,细巧锦地花纹亦可入目,或作鏒金或就本色。传之迄今,色如蜡茶,亦为黑色。人多喜之。因其制务法古,式样可观。但花纹细小,方胜龟纹居多。平江王家铸法亦可,炼铜莹净,拨蜡精细,但制度不佳,远不如姜。” [15]

图1-1-13 永泽书院祭器铭

这一时期仿铸特点如下: [16]

1.多为仿古器,铸当时年号;

2.成组仿三代器,作为祭器置于庙内;

3.器形笨重,做工粗糙,铜质发黄,地子发乌,无光泽;

4.纹饰模糊不清;

5.铭文用缪篆,字体不工整,软弱无力。

四 明代的仿古

进入明代,仿古青铜器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胜之前。尤其是宣德年间,皇帝好古,内府大规模仿铸古铜器,高手频出,吴邦佐 [17] 、李澄德都是当时的佼佼者。好古之风也促进了民间私铸的兴起及发展,见于记载的就有琴书吕 [18] 、胡文明 [19] 、甘文堂 [20] 、周文甫 [21] 、张鸣岐 [22] 、高氏、且闲主人、学道、施家、蔡家、徐守素 [23] 、王凤江 [24] 、周文富、汤子祥 [25] 等,都是名噪一时的高手,可见当时仿古风习之盛。但是除宣德年间的内府仿器之外,民间仿器及其他时间的内府仿器质量都比较粗糙,较易辨识,如潞王鼎(图1-1-14、图1-1-15)。

这一时期仿铸特点如下: [26]

图1-1-14 潞王鼎

图1-1-15 潞王鼎铭

1.数量种类增多,大小器皆有;

2.仿器无铸痕和垫片;

3.宫廷仿质量尚佳、民间仿粗糙;

4.纹饰繁缛,常添枝加叶;

5.分量过重,有压手感。

这一时期仿古的精品主要出自宣炉,但宣炉只仿器形,铭文一般都铸“大明宣德年”的年号及工匠的名字,字体一般也都用小篆或缪篆,并不按金文的章法书写。民间的工匠在利益的驱使下逐渐转向作伪,仿古器比较粗糙。

五 明末清初的作伪

宣德年间,内府大量仿古,使铸铜工艺有了很大提高,这无形中也培养了一批仿作高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巨大的经济利益诱惑下,这些人大多转向了作伪,于是在明代中后期形成了历史上作伪的高峰。出现了山东、陕西、河南、金陵等作伪中心。 [27] 这一时期不止伪古器,还伪宣器。 [28] 有以施家、学道为代表的北铸与以蔡家、甘文堂为代表的南铸两大派别, [29] 还有北京打磨厂造,金鱼池义德成造等, [30] 另外还有周文富、汤子祥 [31] 、刘贞父 [32] 等人见于记载。

这一时期作伪特点如下:

1.多仿《考古》《博古》二书之图而作; [33]

2.采用分铸法,有焊接痕迹,无范线垫片,有补痕。 [34]

这一时期的伪器主要收在乾隆年间编的西清四鉴及阮元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以下简称《积古》)中。整理所收伪器,总结这一时期伪铭特点如下。

首先,从文字的书写角度看,受宋人著作的影响,铭文字体多写作尖头篆书,容庚称之为仿宋伪(图1-1-16、图1-1-17、图1-1-18 [35]

图1-1-16 伪铭

图1-1-17 伪铭

图1-1-18 伪铭

其次,从铭文内容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照抄宋人的著录。如文王鼎,相同铭文在西清四鉴里就收了十几件(图1-1 -19《西清》2.1,图1 -1 -20《宁寿》1.12,图1 -1 -21《西甲》1.5,图1-1-22《西乙》1.5等),都是照抄宋人著录的周公作文王方鼎(图1-1-23《集成》2268、《博古》2.3、《薛氏》81、《啸堂》7.2);又如友史鼎,四鉴中也著录多件(图1-1-24《西清》3.20,图1-1-25《西甲》1.13,图1-1-26《西乙》1.10),都是照抄宋人著录的父乙鼎(图1-1-27《集成》2710、《博古》1.7、《薛氏》13.1、《啸堂》1);再如仲偁父鼎(图1-1-28《西乙》1.17)是照抄宋人著录的仲偁父鼎(图1-1-29《集成》2734、《博古》3.16、《薛氏》87.1、《复斋》15、《啸堂》15);另有晋姜鼎、伯姬鼎、仲驹父簋等。由于当时工匠的文字水平不高,很多字都抄写错误,只要仔细观察,很容易分辨。

图1-1-19 伪铭

图1-1-20 伪铭

图1-1-21 伪铭

图1-1-22 伪铭

图1-1-23 真铭

图1-1-24 伪铭

图1-1-25 伪铭

图1-1-26 伪铭

图1-1-27 真铭

图1-1-28 伪铭

图1-1-29 真铭

第二,删减截取宋人的著录。如伯克尊(图1 -1 -30《西甲》5.8)为删减伯克壶(图1-1-31《集成》9725、《考古》4.4、《博古》6.32、《薛氏》103、《啸堂》25.3)所成;叔孙簋(图1 - 1 - 32《西甲》12.33)为删减叔孙父簋(图1 -1 -33《集成》4108、 《博古》17.18、《薛氏》128、《啸堂》55)所成; 簋(图1-1-34《西甲》12.31)为删减 簋(图1 -1 -35《集成》4153、 《考古》3.7、 《博古》17.14、《啸堂》51、《薛氏》127)所成等。这类铭文由于直接删减截取铭文的某一部分,大多文理不通,不合金文的表述方式。

图1-1-30 伯克尊伪铭

图1-1-31 伯克壶真铭

图1-1-32 叔孙簋伪铭

图1-1-33 叔孙父簋真铭

图1-1-34 簋伪铭

图1-1-35 簋真铭

第三,增加铭文。如乙公鼎(图1 -1 -36《宁寿》1.14)为对宋人著录乙公鼎(图1 -1 -37《集成》2376、 《博古》3.22、 《薛氏》83、《啸堂》16.2)增加所成。这一类大多文理不通,容易辨识。

图1-1-36 乙公鼎伪铭

图1-1-37 乙公鼎真铭

第四,把此类器物的铭文移至彼类器物。如仲驹父簋(图1 -1 -38《集成》3937、《博古》16.30、《薛氏》124.1 -2、《啸堂》54.1 -2),直接把铭文移到尊(图1 -1 -39《西清》9.12)、壶(图1 -1 -40《宁寿》8.6)、匜(图1-1-41《宁寿》12.53)上等。

图1-1-38 仲驹父簋真铭

图1-1-39 仲驹父尊伪铭

又或者如伯和父簋(图1-1-42《集成》4311、《博古》16.27、《薛氏》138、《啸堂》53),经过删减后移于鼎(图1-1-43《西乙》1.19)、尊(图1-1-44《宁寿》3.25)、卣(图1-1-45《西清》15.15)上等。

图1-1-40 仲驹父壶伪铭

图1-1-41 仲驹父匜伪铭

图1-1-42 伯和父簋真铭

图1-1-43 伯和父鼎伪铭

这类器物一般会出现自铭与器形不相符的现象,像仲驹父尊、壶、匜等都自铭为簋,这些明显的错误比较容易辨识。

图1-1-44 伯和父尊伪铭

图1-1-45 伯和父卣伪铭

明末清初这一时期,由宫廷仿古开始转向民间作伪,伪器大量充斥市场,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作伪的技术有所发展,但就铭文的撰写水平来看还是比较幼稚,与真器相去甚远。

综上,第一阶段属于技术萌芽期,基本以宫廷仿古为主,民间作伪技术比较落后,无论器形、纹饰、铭文都与真器有很大差别。明中叶以后,民间作伪开始兴起,器形、纹饰方面也出现了一些精品,但受当时古文字认知水平所限,铭文的字体书写恶劣,错字很多,文理不通,不合金文语法,与商周真器相去甚远,极易辨识。 I2iwDo2hYpbyqfwPKfSHem3/OZzpKNgCSEQDBG084rKG2D3U0MbmENVIJdc0Vk7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