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华各民族创造的具有重要价值的精神财富。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中南民族大学段超等同志的研究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即将出版面世,该著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设,就传承体系构架,传承体系要素构成,要素之间关系,民间传承、开发利用传承、数字化技术传承等传承方式要义展开研究,所讨论的具体问题和提出的观点对于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推动传承实践具有积极作用。

该成果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

1.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架。作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这个系统是由“传者—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传承策略、方法、技术—受者—传承场域(环境)—保障体系”等要素和环节构成。作者对传承体系各要素及其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传承体系良性运行的条件是各种要素有效整合、各种要素功能充分发挥,要从传者、受者、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传承场域、保障制度等方面,加强传承体系建设,使各要素环节间相互衔接、协调互动。从系统论角度建构文化传承体系,阐述传承体系要素环节及其关系,对于科学建构文化传承体系是有益的探索。

2.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传承方式。作者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间传承、学校教育传承、开发利用传承、数字化技术传承、博物馆传承五种传承方式进行剖析,分析了每种传承方式的要义。例如,作者认为,开发利用传承是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科学转化为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过程,涉及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符号资本间的转换,渗透了文化持有者和开发利用参与者经济理性与文化理性;要建立传承机制,加强制度建设,防止传统文化资源遗弃和流失,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旅游传承。在数字化技术传承过程中,要完善数字化平台体系,在国家级媒体上建立传统文化传承“专业平台”;提升数字化技术传承水平,生产更多数字化文化精品,提升数字化技术传承效果;防止媒体平台传播过程中过度娱乐化、恶搞等现象;实施一批数字化技术传承工程,选择文献、戏剧曲艺、故事传说、文物、工艺等,进行数据化采集、整理、制作、展示和传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要强化博物馆文化传承功能,建设虚拟博物馆,扩大文化传承覆盖面;重视藏品保护,做好文物研究和保护利用工作;博物馆要加强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联动,共同开展文化传承活动中,加强与学校合作,共建文化传承教育基地,让学生体验非遗;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提升其文化传承水平。与已有研究成果相比,作者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更为深入具体。

3.提出了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政策法规的措施。针对现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政策法规存在的不足,作者提出了完善政策法规的措施,包括突破现行非遗代表性名录制度局限,统筹做好非遗整体性保护传承工作;完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评选办法,细化部分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标准,增加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类别;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重视普通传承人作用;加强社会环境建设,形成全民保护传承非遗氛围;增强非遗法刚性,加强执法检查;各地制定落实非遗法律、法规的实施办法。作者的建议对于相关部门修订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法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另外,该成果田野调查资料丰富,在理论阐释同时,重视案例分析,这些都提升了其价值。

期望段超教授团队进一步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出新贡献。

冯天瑜
2022年8月于武汉大学珞珈山寓所 7uDnuh1xTIzG3EorEeSBjWrNIErmPt96l0zzPXBPU7XEFjWAzXPxuaMv4jyLU2J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