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古南戏流传剧目稽考

学术界整理传世的南戏剧目,以有无剧本保存来判定剧目的存佚情况,将没有剧本存世的南戏剧目认定为佚失剧目。基于此,将南戏传世剧目分为三类:有剧本保存者、剧本佚失者、存残曲或散出者。已考证出有剧本保存者仅51种。若突破剧本标准,将研究视野投向民间,就会发现许多历来被视为佚失的南戏剧目至今仍传播在各地方戏中。这些剧目在地方戏中流传,与其有无剧本保存没有任何关系。

南戏剧目在各地方戏中的传播形式主要有三种:剧本形态、舞台演出形态、民间艺人口述形态。剧本形态仅是南戏在地方戏中传播的形式之一。在地方戏中传播的南戏剧目有些被刊刻成剧本保存下来。刊行的剧本,仅是对某南戏剧目在某特定时间表演情况的静态记录,与舞台传播并不同步,不能代表此南戏剧目流传的整体状况。剧本是辑录南戏流传剧目的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剧本之外,地方戏的舞台表演形式成为南戏剧目流传的重要形式。南戏作为舞台表演艺术,只要在地方戏中有剧目流传,不一定有剧本,但它一定有舞台表演。舞台表演是一个随时间推移而流逝的行为区间,每一次的表演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但参加演出的艺人群体,是相对稳定的存在实体,他们可以连续演出某些剧目,而且世代传承这些剧目。参与舞台表演的艺人,为确保自己承担的角色在表演中不出错,手中常常备份着一份用来随时温习的抄本。艺人群体及其手中的抄本,成为南戏剧目舞台表演的稳定性呈现形式。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保护戏剧文化遗产,各地方政府派专门工作人员,深入民间各地,从地方戏和老艺人处发掘出一批晚清与民国时期舞台表演的口述本和手抄本。这些抄本为我们辑录南戏流传剧目提供了重要依据。与舞台表演形态密切相关,有些南戏流传剧目还存活于艺人的口头。有些民间戏班的班头有祖传的衣箱,一个人能口授许多种南戏流传的剧目。如福建梨园戏老艺人何淑敏,口头传承着许多剧目,其中已知是南戏流传剧目的有《王十朋》《王魁》《朱买臣》《杀狗记》《孙荣》《刘文龙》《赵真女》《苏英》等多种;福建梨园戏老艺人蔡尤本,口头也传承着多种剧目,已知是南戏流传剧目的有《郭华》《刘智远》《吕蒙正》《蒋世隆》《董永》《陈三五娘》《高文举》《教子》(《商辂》)等。屏南县闽北四平戏老艺人陈官瓦、陈官企、陈官捧口头也传承着多种南戏剧目,主要有《赶白兔》《沉香破洞》《虎扑岭》等。浙江婺剧高腔老艺人江和义口述流传的南戏剧目有《三元坊》《古城会》《芦花絮》《槐荫树》《牡丹记》《白鹦哥》《合珠记》等。这样的老艺人各省都有,就每个省来说,遍布全省各地。安徽有徽剧老艺人王正月,海南有琼剧老艺人胡子才,广东有粤剧老艺人冯镜华,江西有赣剧老艺人马火泉、冯逸君、方步安、黄友兰等,不可胜数。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老艺人相继离世、民间戏班逐渐离散,口头流传的剧目也随着遗失。深入民间,走向民间艺人,记录他们的口述剧目,是辑录南戏流传剧目的另一条重要渠道。

本书综录南戏在地方戏中的流传剧目,主要以活态的舞台表演为依据,结合各个时期的刊本、演出本、抄本及艺人的口述本。综录范围以古老声腔剧种为主,以新兴地方戏为辅。 R/xxKr/qgWn3JIaDgUtaBihHdPNTf5v+SwZbdgzDHD3P3kpqg/z9O/21sRnbLlG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