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意义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有关中国学者如何参与国际学术的交流与对话、中国的学术研究如何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思考和讨论在国内学术界持续进行着。文艺理论工作者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贡献许多有益的思想。近年来,我国文艺理论界关于西方文论“强制阐释”的分析与讨论,愈加显示其构建全球视野、中国特色文艺理论发展格局的学术自觉、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当前,面对国际国内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和层出不穷的文学艺术成果,我国文艺理论界依然面临着诸多理论与实践层面的问题与挑战。在外国文论(尤其是西方文论)译介传播的影响下,中国学者如何开展适切的学术研究?如何恰当地运用中外思想资源和理论话语对中国的文艺现象和艺术作品进行合理的阐释与分析?如何批判地学习借鉴和运用外国的理论成果?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论话语和理论体系?尽管这些或许不是时下有些学者群体热情追捧、趋之若鹜的所谓时髦理论问题,但对于上述问题的处理态度和应对方式,确是每一位中国学者当下面临的“必答题目”。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应对,决定着每一位文艺理论工作者从事学术研究的动机、立场、方法和成效,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必须持续探索并努力践行的现实课题。

从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论建设与发展所取得的经验来看,以综合、比较的视野与方法研究文学艺术领域的古今中西问题,对我国当代文论的建构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文艺学学科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当代文论的建构与发展,需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思想成果,更需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的文论传统。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文学研究领域对于中国文论话语阐释效力和外国文论话语移植滥用的焦虑和论争不绝如缕,其中既有对中国文论“失语”症候的担心忧虑,也有对当代西方文论“强制阐释”的高度警觉,还有对百年西学汉译以来中国文论话语体系建构的深刻反思。这些学术探讨和理论争鸣都显示我国文艺理论研究者直面问题、回应时代的学术勇气和人文关切。与此同时,在一度紧随西方最新思潮的盲目跟跑之后,国内学界对于反思来路、取资传统的研究取向给予了高度珍视。深入发掘和反思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史的经验和教训,助益新时期我国文学艺术事业发展日渐取得学界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

在对20世纪中国文论发展史的回顾和反思中,有夏中义“痛感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格局的‘不对称’”,相较于大多数学者“倾心”投入的“作家—作品”研究,对于“思潮—理论”以及理论家、批评家的专题研究则“尤嫌单薄”。夏中义在深表担忧的同时,直陈“如此情况,弊端有二:一是创造了百年文论的那几代批评家,本是以评论奠基其历史影响的,却长年得不到后人的精心勘探与郑重评估,这似有失学术公正;二是着眼于学科建设,若作为百年文学的有机构建的百年文论迟迟得不到学术善待,则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乃至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难免有遗珠之憾” 。的确,理论家和批评家是参与和见证文学理论建构和文艺事业发展的重要“在场者”,追索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学术活动,分析他们的治学经验和理论成果,对于总结和把握我国20世纪文学理论发展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鉴于此,笔者尝试在中国文论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选择一位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论家作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他的相关研究切近更多的历史细节与鲜活思想,以期在重返历史、回溯传统的过程中,为学界贡献一份现代学人的精神档案和研究专论,为当代文论与艺术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伍蠡甫先生(1900—1992)是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画家和翻译家。他的一生主要在三个领域成就卓著、贡献良多,即外国文学译介、文艺理论研究、国画创作与研究。20世纪30年代,伍蠡甫与同人一道在上海创办黎明书局,翻译出版外国名著,并自办《世界文学》杂志。身为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他长期致力于西方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由他主持编译和编著的《西方文论选》和《欧洲文论简史》等著作,为我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文论教学与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他挚爱国画创作并深研绘画义理,凭借自己多年潜心钻研和创作体验,为学界贡献了《谈艺录》《中国画论研究》《名画家论》等论艺专著。年逾八旬的他,先后主持编著了《现代西方文论选》《山水和美学》《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和《中国名画鉴赏辞典》等辞书文选,为传承和汇总中国绘画艺术精品和西方文艺理论经典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伍蠡甫的一生恰好贯穿20世纪中国历史,而其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学术活动正好置身于中国百年文艺理论发展的现场。笔者怀着崇敬之心将他作为学术“标本”,以他在外国文学译介、文艺理论研究、国画创作与研究等领域的思想成果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前辈学人接受传播西方文艺理论和传承光大中国传统艺术的艰辛历程,分析他在从事文艺美学研究中的思想观念、理论与方法,期望能够对我国20世纪文艺理论发展史的学术史研究增添新的思想资源,对我国文艺理论的传承与创新、中西比较艺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鲜活的学案典范和思想启迪。

二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本书以伍蠡甫的文艺美学思想为研究论题,是研究对象本身与研究视角自然契合的结果。在此,笔者首先对论题中的“文艺美学”概念进行简要界定说明。本论题的“文艺美学”概念不是学科名称意义上的使用,而是笔者在对伍蠡甫相关学术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后,对其主要学术思想成就的命名,亦是笔者对伍蠡甫的学术成就予以考察观照的研究视角。其所认同的学理依据在于,“文艺美学以所有文艺现象和领域为对象,有更为宏阔的对象视野,这对以往相对单一的文学或艺术研究都将是一个拓展和丰富,并且这种拓展也为更具包容性和涵盖性的理论综合奠定了基础” 。综观伍蠡甫的学术活动,从他的青年时代直至晚年,其教学和研究工作始终兼顾文学理论研究和绘画理论研究,始终以中外文学艺术活动和现象为对象进行艺术本质、审美特性和审美规律的研究。他在西方文论、中国画论研究领域的主要成就,体现融通中外、会通古今、打通文学艺术美学义理的宏阔视野和兼容气象,这与文艺美学的学理内涵和研究取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本书重点探究伍蠡甫在外国文学译介、文艺理论研究、国画创作与画论研究中生发出的文艺美学思想及其历史贡献。

结合上述研究论题,笔者特别关注了与伍蠡甫学术活动密切相关的20世纪中国外国文学翻译史、文学理论发展史和画论史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前人研究成果。当然,专治其中某一个学科领域的断代史都已是艰难甚巨,更何况同时纵览三个领域。对此,笔者将本论题的研究焦点和重点时段分解定位为“一个中心,两个领域,四个时段”。即,以伍蠡甫较为集中的学术活动及其学术成果产出时段为中心,主要关注伍蠡甫在西方文论、中国画论两大领域的学术成就。根据伍蠡甫的生平活动,主要集中在四个历史时段:他在20世纪30年代的主要学术活动是外文译介和主编《世界文学》杂志;他在20世纪40年代的主要学术活动是撰写画论专著《谈艺录》;他在20世纪60年代的主要学术活动是编译《西方文论选》;他在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活动是编著《欧洲文论简史》《中国画论研究》《名画家论》等。为了收缩论域、聚焦问题,笔者努力在相关时段选取伍蠡甫学术成果中与文艺美学问题密切相关的理论成果予以重点考察,着重探究其文艺美学思想的理论、方法和贡献。

查询1978—2018年国内出版的学术专著和学术期刊, 笔者发现以伍蠡甫为专题研究对象的论著数量不多且以回忆性文章为主。此类文献大多是对伍蠡甫生平、外文翻译、绘画和画论研究成就的简要介绍。较为详细的研究性著述主要有一部专著、一篇硕士学位论文和十余篇学术期刊论文。现就这些研究性论著的研究内容、思想观点和存在的问题述评如下:

汤胜天的《承故纳新笔墨间——伍蠡甫艺术美学思想与山水画研究》一书,是国内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关于伍蠡甫的研究专著。该书对伍蠡甫在艺术美学、中国画论和山水画创作方面的主要成就进行了总结和探究。该书作者围绕伍蠡甫的生平与思想,美学思想与艺术风格形成的背景,伍蠡甫的艺术美学思想、中国画论见解及其山水画创作等论题分别进行了集中解析。 从该书涉及的研究论题来看,作者把握住了伍蠡甫在艺术美学和中国画论领域的主要成就,并提出了作者的思考和认识见解。但从该书所征引的文献著作来看,作者主要使用的是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伍蠡甫艺术美学文集》《中国画论研究》等著作中的文章作为文献资料和立论依据,而对伍蠡甫在其他时期的学术文献有所忽视。从中国画论史研究的学术史来看,伍蠡甫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撰写的画论研究系列文章,对中国绘画的笔墨技法、艺术风格和美学意蕴所作的阐释分析,以及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古代多位画家所作的专题研究,对中国画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历史价值,有待于引起学术界进一步的重视和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美学专业2012届毕业生蒋悦的硕士学位论文《伍蠡甫绘画美学思想研究》,结合伍蠡甫先生不同时期的几部绘画作品以及文集论文,对伍蠡甫先生的绘画美学思想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该文突出强调了伍蠡甫先生在继承传统文人画精髓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绘画技法特点进行理论和艺术实践的创新意义。该文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在论述伍蠡甫的美学思想观点时,能够辅之以伍蠡甫的部分画作进行相互释读,并对伍蠡甫画作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技法进行富有见地的点评。但是限于硕士学位论文的篇幅和论文作者研究方向的设定,作者没有能够对伍蠡甫先生的绘画美学思想进行系统把握和有机贯通。同时该文作者对伍蠡甫美学思想特色和贡献的总结和阐释也值得斟酌和商榷。例如,该文仅凭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的《伍蠡甫艺术美学文集》中数量有限的几篇论文及其个别表述,总结出伍蠡甫艺术创作论的三个层面:艺术的直觉表现性、艺术抽象、抽象与形式的关系,并结合克罗齐、康定斯基、阿恩海姆等人的思想观点与伍蠡甫的相关表述进行比较和阐释。 但是从该文引用的伍蠡甫的相关论述来看,作者主要引用的是伍蠡甫发表于1983年的《试论艺术抽象和艺术形式美》中的个别表述。首先,伍蠡甫写作本文的意图并非其个人“艺术创作论”的系统阐述,而是他有感于当时学界发表的理论文章中,有关“抽象艺术”与“艺术抽象”之间区别与联系的认识不够充分。他撰写此文旨在希望通过对艺术抽象、艺术概括、艺术典型塑造等概念的辨析,“既可比较正确地对待西方抽象艺术,也好进一步说明艺术形式美是从艺术抽象出发,并以典型塑造为终的” 。伍蠡甫在文中对克罗齐、康定斯基、阿恩海姆等人观点的引述,只是出于对个别概念术语以及抽象派艺术观念进行分析的需要,并不表明伍蠡甫的“艺术创作论”深受他们的思想影响,而蒋悦却认为“要研究伍蠡甫的艺术观就要先来探究一下克罗齐的艺术观” 。这种“缘木求鱼式”的探究,不仅导致了作者对伍蠡甫“艺术创作论”进行“总结”时的偏颇,而且对伍蠡甫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观点产生了误读。

汤胜天的《比较艺术的先行者:伍蠡甫关于中西艺术的形式美观念研究》一文,从伍蠡甫的有关论著中总结了其关于中西艺术形式美的主要观点。该文抓住了伍蠡甫艺术美学研究中的一项突出成就,即中西比较视野下的艺术形式美研究。该文能够结合伍蠡甫的论点及相关论述进行观点梳理和总结,但遗憾的是,限于篇幅或作者写作意图,该文大多系转述伍蠡甫的论述,未能结合中西方的观念演进,对伍蠡甫的具体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该文将艺术形式、形式主义、形式美三个概念并置论述,未加必要的概念界定。 由此展开的古今中西的观念比较难免有失严谨,其对伍蠡甫有关中国艺术形式美的核心观念的归纳也显得过于简单。

郝孚逸的《伍蠡甫先生的学术成就及其理论特色》是一篇简短但有深度的学术论文。作者曾在20世纪60年代编选《西方文论选》期间与伍老一起共事并建立了学术往来,因此对伍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成就有着较为贴近的了解和体会。作者没有将伍蠡甫所涉猎的中西学分开来看,而是将其融为一体去把握伍老学术研究的理论特色,这样的方法论是比较适切的。 该文针对当时文艺界的某些消极现象,借用作者总结的伍蠡甫有关“心为主导”的创作理论,阐述了艺术与现实、再现生活与表现艺术家自我、艺术创作与艺术想象等问题,显示作者较为扎实的文艺理论素养和剖析问题能力,给笔者的研究以宝贵的启迪。

在穆纪光主编的《当代美学家》中有一篇由邱立新撰写的文章,着重介绍了伍蠡甫在中国画论研究和艺术美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对伍蠡甫在上述领域的主要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概述和简评。 但由于作者参阅和使用的文献资料主要限于伍蠡甫20世纪80年代后出版的有关画论、艺术美学专著,因此该文主要侧重于针对伍蠡甫艺术理论研究成果进行“静态化”的总结和提炼,未能将伍蠡甫的学术研究成果放置于学术发展史和个人成长史的背景下进行有机贯通的分析和研究。同时作者对伍蠡甫在西方文论领域的研究和其他众多有关伍蠡甫个人文献史料的收集和研究也尚未顾及,这对评述和勾勒这位当代美学家未尝不是缺憾。

除了上述有关伍蠡甫美学思想研究的专题之外,另有几篇期刊论文曾分别论及伍蠡甫在外文译介或画论研究方面的成就。郭恋东的《几本专载译文的现代文艺期刊》一文,简介了《译文》《世界文学》《西洋文学》《文学译报》等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专载译文的六种期刊,分别以1500字左右的篇幅对每种期刊的起讫时间、主编人员等基本情况进行介绍,间或引用时人言论对创刊缘起、办刊宗旨和刊物特色进行概略说明。 在对《世界文学》的介绍中,作者结合发刊词和有关“文学的世界性”等论文和外国文学作品,对主编伍蠡甫在发刊词中关于“文学对社会的作用”观点进行了简短的说明阐释,但没有对伍蠡甫的“世界文学”观念进行文本分析和细致阐释。

袁丽梅的《展世界于中国,融中国入世界——民国翻译杂志〈世界文学〉 探幽》一文,对20世纪30年代伍蠡甫主编的《世界文学》杂志给予了专题介绍。作者从翻译史研究的角度,对这份办刊时间仅一年的杂志,从办刊宗旨、译介方针、译者队伍等方面进行概述和简评。 该文作为一篇期刊论文,作者在有限的篇幅内,能够结合伍蠡甫的部分言论观点、杂志刊载的相关篇目进行关联论述,对伍蠡甫在刊物策划、编辑、选稿方面的良苦用心和历史贡献进行了客观评价。该文显示出作者对《世界文学》杂志现存史料的精心收集和细致研读,同时也为学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展示了探究的空间。

张静的《诗的现代意义何在?——雪莱 〈为诗辩护〉 在中国(1905—1937)的反响》,以雪莱《为诗辩护》的译介为关注点,兼顾与其具有紧密联系的英国诗人皮科克及其作品《诗的四个时代》的译介,通过梳理1905—1937年的史料,发掘出鲁迅、郭沫若、于赓虞、梁实秋、伍蠡甫等人对雪莱和皮科克诗学理论的选择、译介与吸收。 该文作者明确指出“伍蠡甫是第一位完整将雪莱的《为诗辩护》译成中文的人”,伍蠡甫与曹允怀合译的《诗之四阶段》(即《诗的四个时代》)是“第一个完整的中文译本”。通过简要分析上述两篇译文的《译者序》,指出伍蠡甫在文艺观念上一直寻求着社会功能与艺术表现的平衡,其诗学分析方法中体现出的“辩证法”思想和“科学至上”观念。

曹铁铮、曹铁娃的《论民国时期传统美术史观的现代转型》一文,从民国时期美术起源的英雄史观的瓦解、美术史观由传统伦理本位转移到审美本位、狭隘的民族主义美术史学观的开拓以及发展的美术史观的形成四个方面,对民国时期传统美术史观的现代转型问题做了系统梳理和研究。在论述到民国时期“美术史观由传统伦理本位转移到审美本位”的转型特征时,作者不仅认同伍蠡甫关于“中国画学在方法论上主要是受儒家支配”的观点,而且认为“中国画学史观伦理本位的形成也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但该文仅引用了伍蠡甫在20世纪40年代发表的《中国绘画的意境》一文中的个别观点,没有对伍蠡甫的画论研究及其学术思想进行深入探讨。

此外,还有几位在伍蠡甫生前曾有共事经历的学者撰写的文章也值得珍视。曾供职于复旦大学档案馆的杨家润先生撰写的《伍蠡甫先生的绘画艺术》一文,把伍蠡甫的绘画创作时期分为三个时期,探讨了不同创作时期伍蠡甫的绘画艺术呈现的特点:第一时期为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这是伍蠡甫认真学习传统技法、研究中国画论打基础的时期,其画偏重于传统风格;第二时期自20世纪40年代初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其绘画及绘画理论偏重于革新一路,他将西方美学与中国画论,东西方民族审美差异作比较,欲寻找拯救古老中国山水画的良方而倡导将现代事物搬进山水画;第三时期为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伍蠡甫对前一时期的绘画作了反思,追求线条的拙朴简古,意境的静穆幽深之艺术境界。 从文中的论述内容和反映的历史细节来看,该文作者对伍蠡甫的生活经历和绘画艺术成就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描述和勾勒。由于该文以回忆性论述为主,因此作者无意进行过多学理性探究,但是文中所述伍蠡甫的生平事件,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部分参考。

复旦大学历史系邹振环教授对伍光建、伍蠡甫父子的历史活动曾给予特别关注。他曾撰写的《伍光建、伍蠡甫:两代文化名流》 《伍蠡甫创办黎明书局》 《赛珍珠作品最早的译评者伍蠡甫》 等文,对伍蠡甫在外文翻译、创办书局、小说译介等方面的成就进行了介绍。尽管上述文献并非偏重文艺理论方面的探讨,但作者对伍氏父子历史活动的掌握,为笔者考证伍蠡甫的部分生平活动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信息。另外,丁羲元的《伍蠡甫先生及中国画论研究》、 程介未的《伍蠡甫的 〈欧洲文论简史〉》、 陈炳的《著名画家伍蠡甫情系辞书》 等文,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伍蠡甫在中国画论、西方文论和辞书编撰等方面的活动和贡献,都为笔者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在考察和掌握了与伍蠡甫研究直接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现状之外,笔者还对与该论题密切相关的西方文论、中国画论等领域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了解和把握。

西方文论在中国的译介、传播、接受及其对我国文论建构与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21世纪以来,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果,其中的专题研究成果多以出版专著和博士学位论文为载体。既有宏观历史轨迹的描述,也有西方理论流派或文论家的“接受史”个案研究。前者如杜书瀛、钱竞主编的《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代迅的《西方文论在中国的命运》、曾繁仁主编的《中国新时期文艺学史论》等;后者的个案研究中,就笔者查阅的资料显示,在中国文论发展历程中产生较大影响的西方理论流派和代表性文论家已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呈不断深入之势,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西方文论译介传播的影响研究远未达到应有的细致深入程度。介于宏观通史描述与微观个案研究之间的分时段、多侧面的专题研究有待开展,其重要意义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对于当前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艺学来说,古代的传统和经验固然重要,但是本世纪以至上个世纪中、下半叶的传统和经验则更加直接,影响也更加强烈和深刻”。其研究的重点在于,“梳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特别是百年以来文艺学的研究脉路、研究历程和研究成果,总结经验教训,弄清前人已经做了些什么,根据当前现实的要求,我们在前人已经作过的基础上还应该和能够做些什么” 。比如“十七年”期间的西方文论译介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西方文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情况,以伍蠡甫为代表的文论翻译家的活动、成就及其影响等,这些事关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史和西方文艺理论传播史的“历史细节”和“研究空白”都有待填补充实。

20世纪的中国美术研究,同21世纪中国社会一样,发生了重大捩转。研究队伍的壮大,研究领域的扩展,研究方法的更新以及取得成果的显著,都是前所未有的。就美术理论研究领域而言,既有对美术现状及发展趋向的评论,也有对美术美学的基础理论和美术史论的研究。面对当下中国的美术理论与评论中出现的“宏大叙事”“堆砌大词”等浮躁现象,许多学者呼吁理论家和青年学者应该静下心来研究历史与现实,脚踏实地,“多研究些问题,少提些主义”,认真研究国内外的当代文化现象与文化理论。其中,除了应加强美术理论针对当下的文化评论功能之外,有学者特别强调,“虽然研究文化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很重要,对西方文化的宏观研究也是必要的借鉴,但是对中国美术进行文化评论,必须立足于中国美术的历史与具体作家、作品,在这一过程中,有必要对20世纪近现代美术史的重点(事件、人物、作品等)进行研究梳理,因为这与我们的当代美术发展有着直接的文脉延续” 。这也正是本书选取伍蠡甫作为研究对象的目的和初衷所在。

根据对现有相关文献的掌握和分析,笔者认为关于伍蠡甫文艺美学思想的研究,以及与他关联的文艺理论问题,仍有许多具有学理价值的课题有待深入开掘。关于目前国内有关伍蠡甫的研究现状,除了前文逐篇论述的内容之外,还存在较为突出的共性问题和薄弱环节,即现有研究成果大多只征引伍蠡甫20世纪80年代论著的观点,而对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期间的论题、观点及思想观念关注不多。笔者认为,恰恰是这些研究论题是伍蠡甫日后学术思想的灵感来源和思想母题,学界只看到远流而忽视其源头的研究,是对伍蠡甫学术研究原创性和问题意识的时代性的遮蔽和割裂,不利于对伍蠡甫的思想缘起、发展脉络和时代贡献予以合理的认识、理解和判断。

三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一是结合相关史料文献和前人研究成果,对伍蠡甫的生平活动、学术研究历程及学术成果进行整全贯通式的爬梳和整理。以史料文献为支撑,重构伍蠡甫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发展历程,探究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学术贡献和学术影响。

二是对伍蠡甫的现代文学观念、西方文论编译思想与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依据伍蠡甫在外国文学翻译、西洋文学史研究、西方文论译介的文献著作,结合所处时代和社会历史语境、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对伍蠡甫在上述领域的历史贡献、治学方法、学术思想以及局限性给予总结、分析和评价,为当代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是结合伍蠡甫的中国画论研究成果,对其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和学术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主要将伍蠡甫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和80年代撰写的画论著作放置于当时的学术语境中予以审视和评价,在与相关学者及其相关研究成果的比较分析中,辨析伍蠡甫画论研究的特色及其学术史意义。

(二)重点和难点

一是生平活动方面。尽管已尽力收集,但受时间、精力和文献缺失等制约,笔者只能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对伍蠡甫的生平活动以及学术历程进行整理和研究。特别对其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生平活动史料和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努力收集和考证,以期较为完整地呈现其人生历程和学术成就,从而形成较为详细、准确的伍蠡甫生平活动年表。

二是伍蠡甫西方文论编译思想研究。该论题的主要研究对象有:直接反映伍蠡甫个人有关西方文论研究思想的著作,主要是他在20世纪80年代编著的《欧洲文论简史》以及相关学术论文和书籍序言。此外,尽管《西方文论选》是20世纪60年代集体智慧的结晶,但由于伍蠡甫作为该书的主编,对于该书目的确定、篇目的校阅审定以及作家、文论家评价等方面具有主导性作用,而且对该书的研究对于我国当代文论教学与研究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所以笔者也将该书作为其西方文论编译思想的分析对象。由于上述著作涉及漫长的西方文论发展史,而且这些著作产生于我国较为特殊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历史年代,对这些文献进行语境化研究,还需要历史、政治以及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学识素养,由于个人能力和理论修养等原因,笔者仅选取了伍蠡甫论著中较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论题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可能在具体阐释中存有不足和缺憾。

三是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成就与方法。伍蠡甫在中国画论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涉及美术史、画论史、美学史、国画创作技法、历代画家及作品等诸多内容。为了梳理勾勒出伍蠡甫画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术成就,笔者对伍蠡甫的画论研究著作进行了认真研读和分析。此外,为了探讨伍蠡甫画论研究的特色与贡献,还就相关论题涉及的其他学人著作进行了对比分析。笔者尽力呈现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的基本样貌和主要观点,分析总结其画论研究的方法论特色。但由于本人知识结构所限,在艺术作品分析、绘画理论阐释等方面仍需继续加强、提高和深化。

四是鉴于伍蠡甫在西方文论和中国画论研究方面均有建树,为了对伍蠡甫的文艺美学思想进行整体贯通研究,需要同时对其在上述领域的著述成果进行细致研读和分析阐释,这就对研究者的知识储备、学术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对其中所涉及的学术问题、专业理论和史料文献的思辨、解读与分析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尽管笔者在导师的指导下已全力以赴,但囿于个人学养能力和时间精力,在诸多方面仍有待提升。

(三)研究方法

本论题的研究涉及人文学科的多个领域,如文艺学、艺术学、历史学、翻译学等;同时,本论题在内容上既有理论阐释,还有艺术风格学分析和美学鉴赏等,这就决定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维度:

一是历时分析与共时分析相结合。既要将伍蠡甫的学术成果及学术思想置于历史语境中进行审视和定位,又要追根溯源,探究其学术思想与理论方法的来源。

二是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相结合。既要对伍蠡甫学术研究涉及的领域、论题做整体宏观上的把握和认识,又要对其具体的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做文本细读和微观分析。

三是比较研究法。对伍蠡甫学术成就和历史贡献的评价,需要通过与其前代及同时代学者进行比较,凸显其学术研究的特色、价值和意义。

四是史实梳理与理论阐释相协调。本论题的研究,一方面需要根据伍蠡甫的生平活动及其相关史料进行考证和梳理;另一方面还要对他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阐释分析,努力做到论从史出、严谨规范。 EgAm1TOcO4OrE+3/+uNn1MR7ZTsE9NPI/5L6NTlxCEg/+iTw7tl4t/JAAzmt01q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