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老舍及其作品的电影改编概况

老舍曾一度在教会工作,并由教会派出到国外任教。老舍的这种情况与同时代的鲁迅、郭沫若、胡适、徐志摩等人不同。老舍是出国教书,其他人是去海外留学拿学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全能型作家。他对小说、散文、戏剧、曲艺等各类文体的创作都很娴熟,并且都创作出了上佳作品。老舍有很好的文学创作天赋,又能勤奋写作,故能轻松地驾驭各种文体。

老舍跟文学创作相关的部分简历 如下。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属正红旗。

1913年,14岁,年初,考入京师市立第三中学,因交不起学费,半年后退学。七月,考入北京师范学校。

1921年,22岁,在日本广岛高等师范的《海外新声》(一卷三期)杂志上发表小说《她的失败》,署名舒予。

1924年,25岁,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国官话《口语》与《四书》讲师。期限五年。取名Colin C.Shu。

1926年,27岁,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十七卷七至十二期上连载,开始署名舒庆春,自八期起署名老舍。

1929年,30岁。

6月,结束在东方学的工作,离开英国,到欧洲大陆德、法、意等国旅游。

9月,滞留新加坡。在华侨中学任教。业余创作童话《小坡的生日》。

1930年,31岁,回国,受聘于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兼文学院教授。

1931年,32岁,与胡潔清结婚。

1933年,34岁,继续任教于齐鲁大学,完成长篇小说《离婚》。

1934年,35岁。7月,辞去齐鲁大学教职。8月,任国立山东大学国文系教授。

1936年,37岁,夏天,辞去教职,开始专职写作。9月,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在《宇宙风》二十五至四十八期连载。

1938年,39岁,在周恩来关注下与茅盾、冯乃超等人组成“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临时筹备会,任会刊《抗战文艺》的编委。

1944年,45岁,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1946年,47岁,应邀赴美国讲学一年。其间,应邀去加拿大参观访问。

1950年,51岁,任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文联主席、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

1951年12月,老舍因创作话剧《龙须沟》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

1953年9月,当选为中国作协理事并任全国作协副主席。

1957年7月,话剧《茶馆》发表在《收获》创刊号上。

1966年8月,老舍自沉于北京北城外太平湖。

1978年6月3日,中共中央统战部、文化部、中共北京市委、中国文联与中国作协联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为老舍举行骨灰安放仪式。

老舍经历过社会底层和上层的生活,人生经历十分丰富。这些阅历帮助老舍更好地认识了人性和社会,给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素材和思想资源,也使他更好地认识了自我。

老舍留下了丰硕的文学创作成果。他所著长篇小说主要有:《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二马》(1929)、《小坡的生日》(1929,长篇童话)、《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骆驼祥子》(1936)、《文博士》(1936—1937)等;中篇小说集有《新时代的旧悲剧》;短篇小说集有《赶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等。老舍与鲁迅两人都是文学大师,都擅长多文体创作,但两人的文学成就又各有特色。鲁迅的小说创作成就主要在短篇小说方面,而老舍的小说创作成就主要在长篇小说方面。鲁迅擅长写杂文,而老舍则创作了许多优秀戏剧和曲艺作品。鲁迅创作有散文集名作《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名作《野草》,老舍也有不少风格独特的散文和旧体诗作。

老舍比较注重表现转型时期文化整合中的传统中国人,擅长塑造异国他乡的中国人以及新思潮影响下的中国人。他喜欢用对立二元的人生图景展现小市民的悲喜剧。他在小说、戏剧以及散文等作品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老北京的面貌。老舍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具有浓郁的京味,其中可见《圣经》的影响。在人物塑造方面,老舍善于表现社会底层人的悲凉与欢乐。其小说中的代表人物有《骆驼祥子》中的祥子,《离婚》中的老李和老张等。

老舍作品自面世至今,有许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以下七部作品的电影改编:《骆驼祥子》《鼓书艺人》《我这一辈子》《龙须沟》《茶馆》《离婚》《月牙儿》。其文体主要包括小说和戏剧两大类。

1.《骆驼祥子》(小说):电影《骆驼祥子》由凌子风导演、改编,北京电影制片厂1982年出品, 讲述了一个城市下层年轻人奋斗的历程。

2.《鼓书艺人》(小说):电影《鼓书艺人》的导演、编剧为田壮壮,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于1987年出品。 《鼓书艺人》是一个艺人题材的作品。老舍曾担任过曲艺家协会的领导。同类题材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并不多见,使得这部小说具有了特殊的价值。《鼓书艺人》讲述了抗日战争背景下,传统艺人的悲惨遭遇和对新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其中有清晰的今昔对比。影片既表现了江湖艺人的悲欢离合,又涉及了文化层面——民间艺术的承传问题,并从侧面歌颂了新社会。

3.《我这一辈子》(小说):电影《我这一辈子》的导演、编剧为石挥,文华影业公司1951年出品。影片讲述了一个警察在旧社会中的悲苦人生,从侧面歌颂了新社会。

4.《龙须沟》(话剧):1952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导演、编剧为冼群,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该影片以小见大,通过龙须沟的今昔对比,展现了新社会的新面貌。

5.《茶馆》(话剧):同名电影的导演为谢添,北京电影制片厂1982年出品。《茶馆》作为一部话剧电影,忠于原著,以小见大,通过茶馆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在三个时代的不同遭遇,批判了旧社会,歌颂了新社会和新时代。

6.《离婚》(小说):不少文学史对《离婚》这部小说提及较少。它是一部有着深厚文化内涵,对人性心理有深刻揭示的作品。目前已有两种不同模式的改编电影面世。由王好为导演的同名电影于1992年上映,影片忠于原著。 电影《纳妾》的导演为马军骧,由著名喜剧演员葛优主演。 该电影不是专门摄制的电影,是由马军骧导演的电视剧《离婚》剪辑而成。

7.《月牙儿》(小说):《月牙儿》的题材很特别,叙事方式也很独特。它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讲述了旧社会妓女的人生故事。一对母女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去做暗娼。《月牙儿》的导演为徐晓星、霍庄、邢丹,编剧为霍庄、张帆、王志安,北京电影制片厂、辽宁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mO9HEqPjVNchDFudNGsvXG8nYEeMr2eSLo1MzhgEcdHLPxI5zBrDNwuim0f5zrv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