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重塑祥子与虎妞形象:老舍《骆驼祥子》的电影改编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鲁、郭、茅、巴、老、曹之说,分别指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六位作家。由此可见老舍具有非常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力。老舍的《骆驼祥子》与鲁迅的《阿Q正传》有相似之处,都着重塑造了典型的社会底层小人物形象。

改编自老舍小说《骆驼祥子》的同名电影由凌子风导演、改编,斯琴高娃、张丰毅主演,北京电影制片厂1982年出品。 这部电影揽获了中国影坛的三大奖:获1983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斯琴高娃); 获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 获1983年第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演员奖(斯琴高娃)。 众所周知,金鸡奖、华表奖和百花奖分别体现了专家标准、政府立场和大众趣味,由此可见它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佳作。凌子风是中国电影史上的著名导演,执导了《中华儿女》《红旗谱》《李四光》《骆驼祥子》《边城》《春桃》《狂》等许多优秀影片。凌子风非常喜欢自己导演的《骆驼祥子》。他在接受访谈时说,他像爱自己的兄弟姐妹般爱着作品中这些善良而又不幸的小人物。有人对比原小说,批评他从外形到内心都削弱了虎妞的分量,同时也没有写出祥子精神上的毁灭和由人到兽的蜕变,认为这种对人物的过分钟爱削弱了作品的现实主义批判深度。对此,他并不赞同。 凌子风有一个知名的改编理念,即“原著+我”。在将小说《骆驼祥子》改编成电影时,凌子风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了较为明显的二度创作。

凌子风导演的电影《骆驼祥子》面世以来,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和讨论。称赞者有之,批评者也有之。研究者关注最多的是电影对祥子和虎妞形象的塑造。王云缦的《电影〈骆驼祥子〉改编得失谈》(1983)认为,《骆驼祥子》的电影改编在艺术上有所追求和创新,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该文主要对虎妞和祥子的形象进行了分析,认为电影对虎妞的艺术表现采取了多角度的方式,刻画出了她的性格上既统一又变化的一面,出色地表现了原作的地方风貌、环境特色、生活细节,给人以一种高度的艺术上的精确感。她基本符合原著里的虎妞,又是有所变化发展的新虎妞。祥子形象比虎妞形象较为逊色,电影没有再现一个活的、真的、有性格魅力的艺术形象。他的最大弱点是缺乏历史感、时代感,缺乏独特的思想心理的深度。 潘平的《这样的改编是成功的吗?——电影〈骆驼祥子〉初探》(1983)认为,对人物的再创作不能只从改编者的美学理想出发,要充分挖掘、理解原作中人物内涵及其与主要人物的关系,必须顾及人物的改编给整个作品,尤其是给主要人物和主题思想带来的影响。《骆驼祥子》的改编者在这两方面做得欠妥当。虎妞的形象被简单化了,祥子的形象被一般化了。 郭慧明的《论电影〈骆驼祥子〉的改编》(1991)对照小说与电影,从影片结构、人物形象、环境表现等方面入手探讨了改编的成功与不足。认为影片在结构和情节上的处理比较成功,在表现小说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与损害,这在对祥子堕落结局的删改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王爱文的《谈〈骆驼祥子〉的电影改编》(2013)认为,该电影在人物塑造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没有把原著中虎妞又老又黑又丑又凶的一面表现出来,没有把祥子出身于农民的一面表现出来。电影中一些情节也偏离原著较多,且处理得不大合理,如“祥子的第一辆车”“祥子在杨宅拉包月”“虎妞引诱祥子”“祥子和虎妞的婚姻”等。“影片给人的感觉是主要讲述的是祥子的情爱史,当虎妞和小福子双双死亡之后,祥子的故事就走到了尽头。” oXCNfP3lvzrLxcVQPxDHxPlU1EQOpAZLA/HLH0ORajOwCucrvCKfQ4D09GaXjaq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