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杨庆存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古代文学学者,同时也是一位卓有才能的学术领导者和行政管理者。他早年潜心研究宋代文学,尤其在宋代散文方面造诣精深,曾接连推出《宋代散文研究》《黄庭坚与宋代文化》《诗词品鉴》等多部学术著作,以其在理论上的胆识、严谨、扎实的学风,得到古典文学界众多前辈学者和同行的赞赏。作为他的同事和朋友,我对此是深有体会的。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厚重的学术著作,就是他在过去的五年左右写下的文字之结晶,真实地记载了他在步入花甲之年后的学术道路和著述生涯,对未来的学术研究者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和著述特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正如杨庆存教授所自言,“笔者自曲阜师范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致力于教学与科研,逐步走入学术研究的神圣殿堂。在山东大学读完硕士课程,又考入复旦大学师从王水照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其后入职中宣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参与国家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管理。退休后受聘上海交通大学,重执教鞭,回到教学科研第一线”。应该说,正是上述这一独特的经历,使他能在繁忙的学术管理和教学之余写下本书中的这些文字。作为他的同事,我的专业并非中国古代文学,而是比较文学和西方文论。但是我自幼对中国文学钟爱,日后虽然从事西方文学和文论研究,却总忘不了阅读一些古典文学名著以及研究者的学术著作,以充实自己的中西比较文学和文论研究。因此庆存教授书中提到的不少学界前辈和同行也是我的前辈学人或同辈友人,例如傅璇琮、程千帆、唐圭璋、邓广铭、李学勤、任继愈、袁行霈、汤一介、陈贻焮、叶嘉莹、章培恒、曾繁仁、刘中树、杨义等,我和他们或有过直接的交往或聆听过他们的教诲。而陈尚君、詹福瑞、刘石等则是我的同辈学者或朋友,和我的交往就更多一些。

尽管学界有“隔行如隔山”之说,但我读阅此书稿却丝毫不感到枯燥乏味,而倒是十分亲切,仿佛上面提及那些已故或健在的学界前辈或同辈学人又浮现在我们面前,不仅与本书作者同时也与广大读者进行直接的交流和对话。应该承认,一部以古代文学和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著作能吸引我这个非专业学者和读者,足见其作者的行文风格和本书的雅俗共赏之特色。

当然,我是带着学习的态度来阅读本书的,因此当庆存教授将书稿发给我并嘱我为之作序时,我不免诚惶诚恐。但我作为庆存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继任人和现任院长,向广大读者推介本书自然是我义不容辞的义务,于是我恭敬不如从命,权且将下列文字作为自己的读书心得充数为一篇序文,以就教于庆存教授。

收入本书的文章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纯学术论文,这其中足见作者扎实的中国古代文学学术功底;一类是作者作为一位学术管理者为报纸杂志撰写的长短不一的文章,或在学术会议上的主旨发言,即使在这样一些并非作者专业的学术或评论文章中,也足以见出作者宽广的知识面和宏阔的视野;一类则是他本人应邀为一些学界同行和青年同事的著作撰写的序以及一些学界前辈和同行为他的著作撰写的序或评论。这些文章也体现了作者在离开学术管理部门回归教学之后对后学的提携和帮助。确实,熟悉庆存教授的学术生涯的读者都知道,他的“探索重心一直集中在中国古代散文研究、黄庭坚与宋代文化研究、社会科学研究三方面”。但是贯穿其学术著述始终的则是一条主线,即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因此当本书最后交由出版社付梓时,庆存教授将其定名为“人文论稿”,我以为这是十分准确和精当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提升,人们越来越感到我们这个社会是否缺少一种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因而关注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便被提到了各级领导者和教育工作者的议事日程上。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中国经济建设和制定治国方略之余也表达了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他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以及文学艺术创作和研究的一系列讲话,对我们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和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以及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走向世界、进而成为全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的一部分,都有着总体的和宏观的指导意义。确实,为了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发达的现代化强国,我们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和国防力量,也应该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

但是,今天的许多大中学生对人文学科的作用和功能还有着种种不解和疑问。其中的一些人甚至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究竟学文科——或更具体地说——学习人文学科有没有用呢?我的回答是既无用也有用:所谓“无用”是指学习文科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条件;有用则指的是人文学科的重要性往往体现在对人们的认识观念的影响以及对人们的世界观的改变上,而受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人们可以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而担任领导工作的人的观念一旦发生变化就会带来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变革。因此就这一点而言,人文学科所产生的作用又是一种“大用”,它的价值是无法用经济效益来衡量的,但是它反过来却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因此,我始终认为,不管我们的社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总是不可缺少的,看不到这一点,一味追求短期的效应就会造成人文精神的失落。同样,在建立中国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应该是大有作为的。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的智慧和经验,这一点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越来越得到证实。几十年前,毛泽东主席就教导我们,中国应当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现在,中国的经济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也应该跟上。但在当前的情况下,与中国的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的政治大国的地位相比,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和所产生的国际影响却是不相匹配的。因此作为人文学者,我们不仅要在本专业领域内着力打造学术精品,同时也要服务于整个社会,为当前的这个商品经济社会带来一些人文气息和人文精神。这样我们就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国际学界对我们中国的人文学者的期待。因此,对于我们高校教师来说,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人文教育应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历史使命。因此就这一点而言,本书的出版是非常及时的。

无论是在教学科研岗位,还是在学术管理和领导岗位,庆存教授都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位人文学者,力图在自己的著述中表达深切的人文关怀。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同样,这也贯穿本书之始终:无论是那些艰深冷僻的考据式论文,还是轻松自如的序跋或评论性文章,也都洋溢着作者作为人文学者所特有的行文风格。当然,作为一部涉猎广泛的人文学术著作,本书之特色恰如陈尚君先生为作者的另一部著作所作的序所言,庆存先生确实“得王先生倡文章学真传而有所创见者”,此外又“得刘先生所授而潜心精研之所得”。我不妨借此句来概括本书之特色,不知广大读者以为如何?

是为序。


2021年5月24日于上海 O3dtU0S5GY0ibd647UfFgJ+nIPwwYnYC5vexw30DTII5HBrSh1YBp6X8Wa4TF5X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