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唐宋文人“元日”诗

农历新年正月初一谓之“元日”,又称“正元”“元会”“正会”等。《尚书·舜典》有“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之句,《孔传》称“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元日既是春节的又一重大时间节点,也是文人墨客赋咏的重要内容。

唐宋时期之前,较早将“元日”作为文学创作题材并流传于世的,是魏晋时期曹植的四言诗《正会诗》:“初岁元祚,吉日维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衣裳鲜洁,黼黻玄黄。珍膳杂沓,充溢圆方。笙磬既设,筝瑟俱张。悲歌厉响,咀嚼清商。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若东王。”虽然诗中描述的不是寻常百姓,而是“皇室”家族于“华梁”“文轩”中“衣裳鲜洁”“珍膳杂沓”的元日宴会,但内容的核心依然是庆贺新春,是人的“欢笑尽娱”和“寿若东王(周敬王的别称)”的期望。其诗题下注称“晋《礼志》:汉仪有正会礼,正旦受贺。公侯以下执贽来庭,两千石以上升殿称岁后,作乐宴飨。魏帝都邺,正会文昌殿,用汉仪”。 可知汉代已有此活动,可惜未见入诗。至唐宋时期,吟咏“元日”的诗词佳篇则以成百上千计。

在唐宋时期,文人吟咏“元日”的经典诗篇,影响最为深广者莫如宋代王安石的七言绝句《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作者紧紧抓取新年最为典型、最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意象,诸如“爆竹声”“屠苏”酒、“春风送暖”“千门万户”“新桃换旧符”等,以人们的行为与感觉到的“年味”,突出喜庆欢乐的节日气氛,亲切朴实,通俗平易。

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杜甫、白居易、韩愈、宋之问等都有作品流传。卢照邻的《元日述怀》“筮仕无仲秩,归耕有外臣。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面对新岁新景,诗人欣然喜气油然而生。“花舞大唐春”说尽春节时之热闹景象,卢照邻说出自己的愿望:愿得长如此,年年物候新。孟浩然的《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则从北斗星方位的变化写新年来到,而自己关心的是今年的农事年景,与“耕父”“牧童”一样期盼“年丰”。杜甫的《元日示宗武》“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通过回忆亲情与描述目前境遇,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杜甫的《元日寄韦氏妹》“近闻韦氏妹,迎在汉钟离。郎伯殊方镇,京华旧国移。春城回北斗,郢树发南枝。不见朝正使,啼痕满面垂”,则充分表达了杜甫对韦氏妹的关心和牵挂。

白居易则是以登楼远望表达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岁时销旅貌,风景触乡愁。牢落江湖意,新年上庾楼。”(《庾楼新岁》)其组诗《七年元日对酒五首》在感叹年老体衰之时,又表达了“入春”之喜与对朋友的想念:

庆吊经过懒,逢迎拜跪迟。不因时节日,岂觉此身羸。

众老忧添岁,余衰喜入春。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

三杯蓝尾酒,一碟胶牙饧。除却崔常侍,无人共我争。

今朝吴与洛,相忆一欣然。梦得君知否,俱过本命年。

同岁崔何在,同年杜又无。应无藏避处,只有且欢娱。

韩愈《元日酬蔡州马十二尚书去年蔡州元日见寄之什》“元日新诗已去年,蔡州遥寄荷相怜。今朝纵有谁人领,自是三峰不敢眠”。以唱和去年朋友诗作表达对友人的感激与怀念,真挚真诚之情溢于诗外。宋之问则在新春元日抒写壮志难酬、漂泊异地、思念家乡的凄楚:“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新年作》)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更是新角度新题材,选取“回辇阅师”,描述了“彩仗宿华殿,退朝归禁营。分行左右出,转旆风云生。历历趋复道,容容映层城。勇余矜捷技,令肃无喧声”的情景,表现人们不容易见到的另一社会侧面。

卢纶的《元日早朝呈故省诸公》《元日朝回中夜书情寄南宫二故人》描述元日早朝“济济延多士,跹跹舞百蛮”“鸣珮随鹓鹭,登阶见冕旒”的朝廷庙堂景象与“浮名老渐羞”的个人感受。杨巨源则详细描述“丹凤楼前歌九奏,金鸡竿下鼓千声。衣冠南面薰风动,文字东方喜气生”与“瑞色含春当正殿,香烟捧日在高楼。三朝气蚤迎恩泽,万岁声长绕冕旒”(《元日含元殿下立仗丹凤楼门下宣赦相公称贺》)之朝廷恭贺新春的情形。成文斡的《元旦》“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描述了敬祭祖先的风俗与个人的感慨。上述文人诗作或写民间,或写朝廷,都从不同方面表现了春节元日人们的生活与情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民族风俗习惯,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生活画卷。

宋代“元日”诗不仅数量空前,而且表现内容丰富多彩。王禹偁《元日作》“献岁在商州,依然想旧游。前年捧玉册,此日对珠旒。御酒尧樽畔,仙韶舜殿头。自惭非贾傅,宣室讵重求”。作者既抒发对友人的怀念,又表达了以身许国的抱负。苏轼的《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三首》虽是酬和之作,但既深切表达了与胞弟“等是新年未相见”的遗憾,又介绍了自己“白发苍颜五十三,家人强遣试春衫。朝回两袖天香满,头上银幡笑阿咸”的春节生活快乐幸福之情景,让弟弟宽心放心。而他的《次韵秦少游王仲至元日立春三首》(其一)“省事天公厌两回,新年春日并相催。殷勤更下山阴雪,要与梅花作伴来”,更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抒写了新年“元日立春”重合并致的特殊情形与庆贺新年的愉悦快乐。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元日”题材至宋代开始进入词的表现领域。毛滂的《玉楼春·元日》:“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祇与东君偏故旧。”词的上片描述“元日”象征性意象如计时的“莲花漏”、庆新春的“屠苏酒”、代表春意的“苗条柳”,以此来写旧的一年过去而新的一年已经开始,透出庆贺与欣喜之情。下片通过佳人的劝酒与春风的相知,表达对新春到来的欣喜。全篇构思新颖,语言典雅而又易懂,情趣盎然。

辛弃疾的《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这是作者淳熙十五年(1188)正月初一(立春),在宴会上即席赋写的词。上片写“元日”,描述席间“椒盘簪彩”的佳人形象与热闹场面,并暗含“往日不堪重记”的对比;下片写“立春”,即所谓“今岁花期消息定”,而以“只愁风雨无凭准”收住,含蓄地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全词比兴深婉,借元日立春,将个人感受与国事忧愁融为一体,感人至深。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辛弃疾流传于世不多的数首诗中竟然有《元日》一首“老病忘时节,空斋晓尚眠。儿童唤翁起,今日是新年”,诗意深沉而幽默。

姜夔的《鹧鸪天·丁巳元日》“柏绿椒红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三茅钟动西窗晓,诗鬓无端又一春。慵对客,缓开门,梅花闲伴老来身。娇儿学作人间字,郁垒神荼写未真。”词的上片写除夕夜间贺年的景象与时光逝去的惋惜心境;下片写元日白昼“慵对客,缓开门”的心态行为,抒写“梅花闲伴”“娇儿学字”及亲画门神“郁垒神荼”的生活情趣。全篇意境清新细腻,家味甚浓。

诸如此类的“元日”词,不仅开拓了新的体裁表现形式,让人耳目一新,而且由于词的配乐歌唱,无疑加快了传播的速度,也有效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2017年2月2日草拟于固安
2020年2月3日修订于奉贤 ipJ7R48lLPGxXkhcqMTYvVuDaDDRX5tWXufHes/E4xpj+G5BrFLjQV8609TsFrV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