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梦”的文化“根”与民族“魂”
——人文精神的传承弘扬与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

提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才是关键,文化为根本。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的最高形态,其基本表现形式是思想理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发展的内在灵魂,是社会和谐与历史进步的根本保障。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和深刻影响国家战略实施与世界未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鲜明的人类意识、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指导性、学术创新性和专业系统性,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最新部署和纲领文献,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推动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成为承担文化大国责任、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有力证明。由此,《讲话》也必然成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梦”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最为亮丽的重要特色,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发展的思想精髓和“以人为本”文化理念的重要体现。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国家当今新文化建设战略的重要部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保障。

众所周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才是关键,文化是根本。文化孕育人才,人才创新文化。文化的最高形态是哲学社会科学,而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思想理论。理论根源于生活,形成于研究,应用于实践。从性质作用看,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发展的内在灵魂,是社会和谐与历史进步的根本保障。从学术层面讲,哲学社会科学是探讨规律的加速器和升华理论的催化剂,是人才培养的指路灯和引导创新的原动力,更是人类文化大厦的擎天柱和文明发展的智慧库。在人类命运共为一体的当今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并深刻影响着国家战略的实施与设定目标的实现,直接关系和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的质量与世界未来的发展。

正因如此,在国际局势瞬息万变、国内改革面临严峻挑战的关键时刻,中央于2016年5月17日在北京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引发学术界、文化界乃至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各种媒体发表了海量评论、认识、理解与体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从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的工作者,笔者仅就个人的认识与理解,略作绎理,就教于方家。

一 文化建设的新部署与学术理念的新界定

《讲话》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其基本内容和总体特点,是思想性很强、创新性很强、专业性很强、操作性很强、指导性很强,人类意识鲜明、中国特色鲜明、时代精神鲜明,而在学术理念方面也推向新高度。

1.文化建设的新部署:里程碑坐标和纲领性文献

《讲话》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新部署。中心主题“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准确鲜明地标示出了目标要求与方法路径。“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是目标、任务与要求,而“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则是指示的原则、方法和路径。这样不仅突出体现了实践与理论的关系,而且同时强调了“中国特色”这一基础与底色。《讲话》正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哲学社会科学的性质地位、指导思想、主体内容和组织保障四个方面,具体展开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讲话》首先指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其次强调了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基本原则;再次是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与任务;最后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的具体措施。这四大部分内容,分别从“中国特色”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层面立论,针对性、现实性和专业性都很强。既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性、系统的学理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又体现出高瞻远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体现出开阔广博的世界视野、强烈鲜明的国家观念和面向未来的前瞻眼光。毫无疑问,《讲话》加大了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强劲力度,成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里程碑坐标和纲领性文献,成为文化强国战略和新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推动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承担文化大国责任、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举措,这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梦”的文化之“根”与民族之“魂”。

2.学术理念的新界定:概念创新与本质发明

《讲话》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 。前者以“现实形态”来明确“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特点,后者以“涵盖”“囊括”来明确“哲学社会科学”的范围界限,既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是全新的概念、全新的表述,同时又体现着很强的针对性与时代性,蕴含着深厚的学理逻辑知识与历史文化背景,充分体现出科学的态度、严谨的学风和缜密的文风。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偏重于思想理论,因此,概念准确与内涵明确至关重要。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之中,就有以邓析、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学派,专门讨论和研究事物的“名”与“实”问题,“名”就是事物的名称,即“概念”。《汉书·艺文志》称“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孔子强调“正名”,提出“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人们由此概括出“名正言顺”的成语,可见“概念”的重要性。

其实,任何概念都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凝练总结与高度概括,其准确性和鲜明性程度越高,科学性和严谨性就越强。任何概念都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和开放的知识系统,其内涵亦随历史发展而演变、而丰富。从内涵本质上讲,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历史实践的理论创造和智慧结晶,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知识载体和核心思想内容。其作用与意义,是促进人类健康发展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必须指出的是,“哲学社会科学”这一概念的使用,在中国学术界是约定俗成的,使用比较普遍,影响也比较广泛,但也有一些与此相近、相似的概念,诸如“人文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等等。其实,“哲学社会科学”这个概念乃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学习苏联学科设置与学术话语体系的产物,在中国当前的学术界和实际运用过程中,并没有取得广泛一致的高度共识和认同。“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本义为“爱好智慧之学”,后来独立成为重要的学科门类,其中包括宗教学、逻辑学等。而“社会科学”一般认为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甚至哲学等很多学科门类。其实,在最早使用汉语“人文”一词的中国古代典籍《周易》中,“人文”与“天文”对举,译成现代汉语当是“人类文化”,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所有文化,自然科学当然也在其中。“社会科学”应当是与“自然科学”相对应的概念 。国际上广义的“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包括哲学学科,也涵盖诸如政治学、行政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新闻学、法律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中文、英文或其他外文、翻译、宗教学、逻辑学等众多学科。我们知道,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学科分类只是近代的事情,而古代特别是远古、中古时代,不仅中国“文史哲”不分家,诸如西方的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中人文与科学也都是混合在一起的。《讲话》对“哲学社会科学”概念的定性与定界,不仅使全篇论述“名正言顺”,而且含纳着丰富的历史学术元素和时代发展理念,体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和学术性。

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发展的内在灵魂,是兴邦治国和繁荣发展的思想保障。而对哲学社会科学性质、地位、作用与意义的认识程度,往往体现着国家的文化发展、文化能力和文化方向。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实力不容小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软实力”中的“硬功夫”。《讲话》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定性也有新推进、新提升。《讲话》在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推动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的同时,还特别提出其发展水平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在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方面的特点,体现着一个国家在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达到的高度,并且强调,国家要走在世界前列,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这种新角度、新标准、新概括,突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党的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将理性认知推向新高度。《讲话》充分肯定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充分肯定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的重大贡献 ,表明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这不但让大家感受到极大的精神鼓舞,而且涌动起更多的专业激情,倍增文化自信,倍增创新活力。

二 中华文化的新阐释与历史影响的新展示

《讲话》引用了宋代理学家张载关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的说法,来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对于人类健康发展的巨大意义,而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时,又举出了20世纪末马克思被西方文化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的例子。毫无疑问,前者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新阐释,后者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影响的新展示。

1.张载“横渠四句”与苏轼“功并天地”:意义与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文化核心元素的重要载体,其推进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作用,中国宋代的理学家张载与文学家苏轼认识得最到位、最典型。《讲话》引用了张载的说法,概括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与作用,精辟、精彩,到位、有力,气魄宏大,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曾将其称作“横渠四句”。而苏轼在给欧阳修撰写的《六一居士集叙》中,将哲学社会科学的巨大作用与物质生产的生存环境相比并,认识更生动、更具体、更易懂,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但鲜为人知,这里略作介绍。

大禹治水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地球冰川末期发生的世界大洪水,曾经让人类的生存面临绝境。大禹亲自拿起工具,率领人们“导川夷岩”,“堙洪水,决江河”,“劳身焦思,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庄子》),征服了洪水,从而使华夏先民能够继续生存下来。大禹的盖世功德,千古传颂,唐代诗人李白写下了《公无渡》“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堙洪水,九洲始桑麻”的著名诗篇,来歌颂大禹的功劳。大禹治水的故事也从此历代传颂不绝,妇孺皆知。中国许多地方都有关于大禹事迹的遗址,如河南开封的“禹王台”、禹县“禹王锁蛟井”,浙江绍兴的“禹庙”和“大禹陵”,山西河津县的“禹门口”、夏县的“禹王城”,等等。这些遗址,都是人们对大禹怀念和尊敬的实证。大禹治水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人类的生存。李白诗中的“九洲始桑麻”,就是说在这之后,人们才能够有条件开展农业耕种活动,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宋代文化巨擘苏轼在为欧阳修文集作序时,将大禹治理洪水、孔子修撰《春秋》、孟轲批评杨朱与墨子、韩愈倡导古文、欧阳修创作文章相提并论,认为孔子、孟子、韩愈、欧阳修的功劳之大,是与大禹一样的卓著——“功与天地并”。

孔子和孟子时代,“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诸侯征伐,社会动荡,人类相互残杀,道德沦丧,所谓“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前代创造的人类文明惨遭破坏,人们的生命和安全没了保障,人类生存也受到严重威胁。孔子修《春秋》“惩恶而劝善”,借助了历史和舆论的巨大力量,来规范社会的道德和人们的行为,努力使社会处于安定、有序的状态;孟子则通过批评杨朱极端自私的“为己”说和墨翟泯灭是非的“兼爱”论,弘扬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并提出了“王道”学说。孔子、孟子称扬唐虞时代的社会安定统一、文明有序,反映了广大人民对于和平、稳定、有序发展的普遍愿望,真实地反映了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普遍要求。“自《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孟子之言行,而杨、墨之道废” ,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唐代的韩愈在世风日下、文风日浮、道德日坏、佛道日盛的时候,弘扬了孔子孟子学说,发动了古文运动,积极倡导“文以载道”,倡导“仁义道德”,努力辟佛兴儒,“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宋代的欧阳修则继韩愈而承孔、孟,在北宋社会矛盾日见突出、文风萎靡的情况下,提出文章要“切于事实”“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要“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 ,提出“文道并重”,并且奖掖、提携和培养了包括苏轼在内的一大批文化名人,领导了古文运动,成为一位领袖群英、扭转乾坤、树立了一代文风、推进了社会文明的一世宗师。

与大禹治水的情况有所不同,孔子、孟子、韩愈、欧阳修关注的都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现象,关心的都是人的行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范畴。孔子、孟子、韩愈、欧阳修提出的思想和主张,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体现出对促进人类健康发展的强烈历史责任感。这些思想和主张,同大禹治理洪水一样,都是造福人类,都直接关系甚至决定着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苏轼将他们的贡献与大禹治水相比并,认为都是“功与天地并”,形象而切实地说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巨大作用和巨大效能。进入21世纪,哲学社会科学关系人类生存发展的性质并没有改变。因此,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曾经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2.“千年第一思想家”与人类影响排名榜:活力与动力

《讲话》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时,举了20世纪末马克思被西方文化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的例子。20世纪即将结束时,英国的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了“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活动,评选的结果是,马克思得票高居榜首,爱因斯坦排在了第二位,艾萨克·牛顿第三,查尔斯·达尔文第四,中世纪意大利神/哲学家圣托马斯·阿奎纳第五,史蒂芬·霍金第六,伊曼纽尔·康德第七,雷内·笛卡尔第八,詹姆斯·麦克斯韦尔第九,弗里德里希·尼采第十。“思想家”自然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范畴,即便是爱因斯坦、牛顿,也首先是“思想家”。

其实,早在1978年,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就研究并出版了《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虽然这本书的排名结果和依据标准的科学性曾引起世人的诸多议论,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其中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有重大贡献的人物占了绝大多数。仅就中国入选的8位名人看,孔子(第4位)、蔡伦(第6位)、秦始皇(第18位)、毛泽东(第20位)、成吉思汗(第21位)、老子(第25位)、隋文帝杨坚(第82位)、孟子(第92位),都是属于哲学社会科学家。2014年海南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全球销量早已超过50万册!目前至少已经翻译成15种语言。

美国在1985年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中,将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2014年2月,美国《时代周刊》公布人类100位最伟大人物排名榜,组织评选者设计了“执政能力、个人才智、声望指数”等10多项人物评价指标,并在世界范围内大量聘用各国专家,经过千挑万选,评选出100名“最伟大人物”。排在前10名的是:隋文帝杨坚第一(中国隋朝开国皇帝,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1943)第二(其科学创作超前同期的水平至少300年,甚至达1000年以上。由于他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影响力,美国政府将他的一切生活细节与晚年45年间的作品都列入绝对机密),苏格拉底第三,亚里士多德第四,亚伯拉罕·林肯第五(美国第十六任总统,领导了美国南北战争,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托马斯·杰斐逊第六(第三任美国总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美国《独立宣言》起草者),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第七,释迦牟尼第八,耶稣第九(基督教的创始人),毛泽东第十(这是首次入选世界最伟大历史人物的前十名)。这个排名榜,有三点值得特别注意。一是前十名全是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人物,二是哲学家、宗教领袖和国家领导人占90%。三是当今世界知名度并不是很高的中国隋朝开国皇帝杨坚高居榜首第一名(他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1978年所著《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并列出了他的18项重大贡献,诸如创建了世界上影响最深远的政治制度、建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都城——隋大兴城(今天的西安)、人类历史上最早包容异教徒并实行儒释道三教合流政策、最早实行政治民主的帝王等等,而这些内容都是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范畴。

与上面以人排名的案例不同,《影响世界历史的100名著排行榜》以书排名。这本2004年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书,作者胡作玄先生乃是自然科学科班出身的学者。入选此书的六部中文名著为:《论语》、孙武《孙子兵法》、鲁迅《阿Q正传》、老聃《道德经》、《毛主席语录》、曹雪芹《红楼梦》,全是属于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前20部名著依次为:《圣经》、《古兰经》、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达尔文《物种起源》、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亚当·斯密《国富论》、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卡逊《寂静的春天》、马克思与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论语》、孙武《孙子兵法》、拉瓦锡《化学原论》、麦克斯韦尔《电磁通论》、M.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J.S.穆勒《论自由》、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卢梭《社会契约论》、希特勒《我的奋斗》、麦克卢汉《理解媒体》。其中哲学社会科学著作有16部,占前20部名著总数的80%。

由上可知,无论是人还是书,对人类发展影响最深刻、最广泛、最持久的都是哲学社会科学,这是由哲学社会科学自身的思想性、理论性、引导性和潜移默化性、时效滞后性诸特点所决定的。《周易》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如果说哲学社会科学更多地偏重于“道”、自然科学更多地体现于“器”的话,那么,二者则更多地统一于具体事物的“形”中,故《周易》又有“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之语。

三 历史规律的新概括与时代机遇的新把握

《讲话》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 ,这不仅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巨大作用的高度评价,而且是对人类发展历史规律的深刻总结与精辟概括。作为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承担相应责任与义务的中国,作为五千年文明持续发展不曾间断的文化大国,如何为人类文明发展继续做出更大的贡献?《讲话》立足中国实际,做出了深刻解答和阐述。

1.历史规律的新概括:人类文明发展与中国优良传统

《讲话》立足人类发展,审视古今中外,以中西方丰富的史实深刻阐述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与规律,既描述了中华民族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优良传统,特别是“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事实,又特别强调了“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 这样一个科学的方法与途径。

《讲话》历述西方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文艺复兴,从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到美国的独立战争,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20世纪以来,此间涌现的大批思想家对西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如苏格拉底、莎士比亚,孟德斯鸠、卢梭、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凯恩斯,等等。同时,《讲话》也描述了中华文明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学术思想体系的繁荣发展,涌现出诸如老子、孔子、庄子、孟子、韩非子、董仲舒、韩愈、朱熹、李贽、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

《讲话》对于中西方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清晰地勾勒和展示了人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及其深广的影响。由此深刻说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对于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2010年6月25日,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总部发布了研究报告,突出强调了社会科学对于人类当前生存与未来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报告指出,为了有效应对人类面临的诸多重大挑战,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社会科学。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主席古德芒德·赫尼斯(Gudmund Hernes)认为,社会科学已经成为真正全球性的学科,如果世界想面对今天和明天的严峻挑战,那么,它就得需要更多、更优秀的社会科学家

2.当前态势的新把握:“五大成绩”与“十大问题”

《讲话》充分肯定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目前取得的“五大成绩”。一是学科建设方面,表现为三个“不断”与一个“取得”,即“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 。二是研究成果方面,表现为两个“坚持”与一个“大批”,即“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是理论创新方面,提出一批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新概念和新理论。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不断根据新的实践推出新的理论,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推进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四是在解决国家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并形成突出优势。比如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等17个领域都有出色的建树和表现 。五是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设智库热情很高,成果不少,为各级党政部门决策提供了有益帮助。

《讲话》特别指出了当前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的“十大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与国家地位不相称。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2010年6月25日,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发布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发端十年,中国的社会科学发展较快,国家经费投入每年递增15%—20%,而国际数据库收录的论文,中国增长率高于拉丁美洲国家和印度 )。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和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与水平,同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相称。二是原创能力不够强。学科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水平总体不高,学术的原创能力还不强。三是体制建设,哲学社会科学训练培养的教育体系不健全,学术评价体系也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四是队伍建设,人才队伍的总体素质亟待提高,学风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五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的功力不足、高水平的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方面功力不足、高水平的成果不多。六是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和标签化,出现了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情况。七是一些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八是有的智库研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有的存在重形式传播、轻内容创新问题,还有的流于搭台子、请名人、办论坛等形式主义的做法。九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不良风气,甚至有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闭门造车、坐而论道,甚至剽窃他人成果、捏造数据。十是教材建设总体看还是一个短板,而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讲话》对成就的总结与问题的分析,把握精准,分析深刻。

四 伟大时代的新课题与学术体系的新创造

《讲话》号召,“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1.伟大时代的新课题:历史机遇与述学立论

《讲话》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我们不能辜负这个时代。

《讲话》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怎样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了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真理与道义制高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研究和把握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时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做出新的理论创造。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讲话》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核心是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的伟大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聚焦人民的实践创造,自觉地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与民族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多出能够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好成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落实到研究我国发展和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实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 。要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分清楚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的问题又看发展的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提出的观点、做出的结论必须客观准确、经得起检验,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地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历史发展的大逻辑和大趋势。

《讲话》提出了“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的“五大时代课题”,即“五个面对”与“五个如何”。一是“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是“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是“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五是“面对全面从严治党进入重要阶段、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的新形势,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体系设计的新创造:“三大特点”与“十项举措”

《讲话》全篇的主旨和重心是如何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界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讲话》明确提出了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思路、根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即“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讲话》提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体现三大特点:一是必须“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二是必须“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三是必须“体现系统性、专业性”。对于如何达到这样的要求和实现这样的目标,《讲话》也指出了具体的方法与途径。

关于“体现继承性、民族性”的“三种资源”与“六条要求”。继承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而民族性则是体现区域特点与形成多样色彩的重要方面。《讲话》提出了“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的基本原则,尤其强调要充分利用“三种基本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资源,包括基本原理、中国化形成的成果及其文化形态,诸如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党建等领域形成的思想和成果。这是主体内容,也是最大增量。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都可以成为有益滋养。由此可知,这里的“继承”是对人类文化的继承,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讲话》还明确提出六条要求:一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二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三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四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五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六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关于“体现原创性、时代性”。原创性是决定文化生命力与传播力的重要元素,而时代性则是决定文化当代价值和历史意义的重要方面。根据当代发展实际,只有发现和研究重大现实与重大理论问题,服务于国家建设与人类发展,才能体现原创性和时代性。《讲话》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

关于“体现系统性、专业性”。系统性是文化成熟、学科成熟、体系成熟的重要标志,而专业性则是学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讲话》在提出要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基本原则的同时,提出了八项具体要求。一要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二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三要加快完善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四要注重发展优势重点学科;五要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使这些学科研究成为重要突破点;六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七要从学科建设着手,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和话语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八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为了实现以上“三大特点”,《讲话》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国际化方面和充分利用国内相关资源方面,提出了十项新政策、新举措。一是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国外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 二是要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推出并牵头组织研究项目,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三是要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四是要支持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文章。五是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六是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各领域创新。七是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等思想理论工作平台的作用,深化拓展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八是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九是要创新科研经费分配、资助、管理体制,更好发挥国家社科基金作用,把财政拨款和专项资助结合起来,把普遍性经费资助和竞争性经费资助结合起来,把政府资助和社会捐赠结合起来,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十是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

五 推进实施的新保障:“五大”政策与具体要求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际上是一项全社会都要参与的重大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协调与配合。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亮点就是组织优势。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需要党的坚强领导,借助和发挥党组织的巨大优势。

第一是将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纳入党委议事日程。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党委要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二是深化体制改革。要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统筹管理好重要人才、重要阵地、重大研究规划、重大研究项目、重大资金分配、重大评价评奖活动。三是优化科研布局。要统筹国家层面研究和地方层面研究,合理配置资源,处理好投入和效益、数量和质量、规模和结构的关系,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能力。四是提高干部素质。各级领导既要有比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有比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以不断提高决策和领导水平。

第二是加强智库建设,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一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二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三要建设一批国家急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四是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五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把党政部门政策研究同智库对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作用

第三是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使他们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二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三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四要完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职称评定和人才遴选制度,建立规范的奖励体系,表彰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获得感。五要共同努力,形成培养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良好激励机制,促进优秀人才不断成长。

第四是政策落实到位。一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二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哲学社会科学,尊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研究成果。三要主动同专家学者打交道、交朋友,经常给他们出题目,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四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使用,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五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六要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 七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八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第五是倡导学术道德。一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二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三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总之,《讲话》提出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新思想、新思路、新举措、新政策,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努力方向,学习和落实《讲话》精神,将是紧迫而长期的历史任务。相信学界乃至全社会将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贡献,相信中国当代新文化建设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将呈现阳光灿烂、姹紫嫣红的新局面。

2016年5月草拟于上海徐汇广元西路公寓 bbc8aRFhi2aZT8rNzA28yQRPFLTRXCh9YBsR3oI3m15kQrSsm7lm+YutFIyDM/I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