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研究内容与意义

城镇化发展是世界发展的共同趋势,新型城镇化发展则是我国在当前形势下的理性选择。城镇化过程虽然首先表现为一种社会生产结构、社会治理方法等方面的变化,但同时城镇化也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变迁,并深刻体现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嬗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价值观念也伴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不断演变,而传统民俗文化作为广大社会民众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表现,也在其中经历着多元价值的冲击,其中一些陈风陋俗被摒弃或革除,而一些优秀的传统民俗也因为原有产生和存在场域的变化而受到了很大损害,甚至正在消失。这些正在消失的优秀的传统民俗虽然形成于过去,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化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丰富甚至引领广大民众的精神生活。基于当今时代的需求和特点,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时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而因为民俗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只有培养出过某种文化生活的人,才能真正实现某种特定民俗文化的传承。或者说,文化传承实质上是一种对人的教育,而传承民俗本身也是一种实施教育的途径和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科学有效地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的战略规划,有必要探讨优秀民俗文化的教育传承问题。通过学校之外的社会教育和学校之内的专业教育的有机配合,教育可以在优秀民俗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而且高效的作用。

(一)研究内容

基于对城镇化背景下民俗文化传承的以上认识,本书结合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在梳理我国当前传统民俗文化存在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传统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系统研究在教育系统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民俗文化的有效机制和具体策略。本书的研究主要分四个部分。

第一,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式微状况及原因分析。民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历史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的风俗、仪式、习惯、信仰、谚语、故事、艺术等的集合体,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形成的长期性特点。很多具有悠久历史、地方或民族特色的传统民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集中体现,它们就像历史文物、名胜古迹一样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精心维护和发扬光大。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许多国家都经历的城镇化过程,带来了传统乡村社会在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等人类社会聚居方式方面的巨大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传统民俗文化赖以形成与存在的条件,造成了传统民俗的存在危机。了解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不断被冲击、式微的过程、方式和现实状况,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助于掌握传统民俗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机制,从而更好地探索传承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基本路径和具体策略。

第二,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教育的价值关联研究。民俗文化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古代社会中有条件去官学、私学学习文化知识的人很少,广大民众的学习途径主要是参与以民俗文化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这是他们了解历史、培养性情的方式,也是最广泛有效地接受教育的方式。在当今社会,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仍然对民众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具有重要而深入的教育教化价值,尤其对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的学龄儿童来说,优秀民俗文化通过丰富多样的内容和方式能够对其发挥积极的教育和熏陶作用,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不同地域范围内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机构,可以借助本土而多元的民俗文化活动,有效地丰富青少年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增加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机会,从而提升教育的整体成效。

第三,学校教育传承与发展优秀民俗文化的机制与策略研究。在国家积极提倡和大力推动下,全国各地的学校教育系统,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在传承和发展优秀民俗文化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实践探索。但目前学校教育中的民俗文化传承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以感性经验为主,相对零散孤立,注重外部形式而对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等问题。对此,本书从探讨学校教育的民俗文化使命入手,详细分析学校传承民俗文化的应然立场、民俗文化入校园面临场域转换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方式,尝试对校园民俗文化教育从目标制定,到课程开发,再到教学实施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在具体研究中,根据不同民俗类型的功能和价值,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优秀民俗文化,纳入教育系统,研究其发挥教育教化作用的可行性、基本机制,有效传承和发展的具体途径、策略方法,以及相应的评价管理机制等内容。

第四,传统民俗文化的社会教育传承研究。虽然学校教育在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民俗文化最终是要在广大民众的日常社会生活中生根发芽的,把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局限于学校教育这条单一途径,不仅会降低民俗文化传承的效率,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民俗文化传承的效果。就如人们经常诟病学生在学校中接受五天教育后,周末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生活两天,结果五天学校教育的效果被全部遗忘和取代的现象,在民俗文化传承过程中,如果只在校园范围内开展相关的传承教育活动,校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没有倡导和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的氛围与环境,那么学校教育的结果也不可能真正延伸到学生的校外日常生活,更不可能真正改变当前社会中民众精神空乏、道德滑坡的现实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本书在重点研究学校教育传承民俗文化的价值、机制和措施的同时,也对当前社会中诸如传统文化古村落、民俗博物馆、家庭教育等同样可以发挥积极的民俗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的途径进行考察、调研和理性分析,以期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从而扩展民俗文化的教育传承路径,提升民俗文化的传承效果。

(二)研究意义

本书基于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现状的考察,分析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民俗的现代教育价值,研究通过教育传承民俗文化的机制和方法,以期通过教育系统的多层次多方位配合,有效发挥民俗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用。

第一,分析传统民俗的存在状况,促进民俗文化的生态保护。近些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速度加快,原有的传统乡村不论是外在形式还是乡村民众的精神面貌都与以往的传统形象有了很大的变化。离乡多年的人,偶尔返乡,已经很难找到记忆中乡村的模样。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淡化了曾经的乡村生活的特色,而逐渐与城市生活趋同。传统乡村中那些让生活其中的人在无意识之中就获得了生活、生产技能,能够使人产生安全感与归属感的风俗习惯越来越少见。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经济优先发展,并达到了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以后,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关注增强,不论是学者还是乡村民众,都深刻感受和意识到了乡村民俗迅速消失的现状及其导致的人们精神生活的匮乏。本研究认为,优秀的乡村民俗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主要载体和集中体现,它们就像历史文物、名胜古迹一样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精心维护和发扬光大。在现代城市中,由于人员的复杂性、流动性和现代技术理性观念的影响,已经难以找到相对完整的、典型的民俗内容和形式。在我国的大部分乡村,随着乡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乡村社会中一些传统成型的民风习俗也开始发生变化。一方面,一些陈风陋习逐渐被修正或抛弃;另一方面,一些具有较高教育教化功能的民俗文化活动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面临着式微和消解的危险。本书通过对当前乡村传统民俗存在现状进行考察,客观分析传统民俗文化的目前存在状态,以期唤起社会民众的广泛关注,促进对民俗文化的生态保护和有效传承。

第二,挖掘传统民俗的现代教育价值,充分发挥其育人化民的作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传统民俗发源于久远的过去,是人们在对自然、社会、自我等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观念、行为习惯,以及这些观念与行为的物质表现产品。在近百年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很多民众原本具有的观念和行为习惯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下我们能够看到的民俗形式,更多是原有民俗遗留下来的物化产品。这些物化产品,不代表一个生动的过去的生活世界,实际上,它们只是一些符号。研究民俗,并不是还原过去曾经存在的那种生活世界,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而是要以这些物化的符号产品或者文本符号材料为媒介或中介,从现在的视角去理解过去,赋予这些符号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因为“人类生活乃是一个有机体,在它之中所有的成分都是互相包含互相解释的。因此对过去的新的理解同时也就给予我们对未来的新的展望,而这种展望反过来成了推动理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动力” [10] 。正因如此,在国家现代化的图景中,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不应是将要消失的存在,而应在今天发挥其独特的继往开来的价值和意义。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促进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除了关注经济发展外,还应提高民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建国君民,教化为先”,化民成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尤其传统民俗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俗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与文化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生活于其中的个体具有整体教育教化、行为规范约束、心理宣泄补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无论是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创建和谐稳定的良好社会氛围,还是在学校中对青少年进行精神熏陶和习惯培养,民俗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本书对传统民俗现代教育价值及其实现策略的研究,将有效促进优秀传统民俗的教育教化价值的实现,进而通过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推动当今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第三,提升教育对传统民俗的传承功能,实现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相比社会的政治、经济等领域,教育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和抗干扰能力。教育本身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传递和更新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把优秀的民俗文化纳入教育体系,通过对其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的精心设计,使新生一代经济高效地获得民俗文化,并反作用于社会其他成员和实践领域,可以实现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良好传承与发展。

同时,从广大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来看,民风习俗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他们未来的成人和成才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从学校教育的视角关注民俗文化,一方面把民俗文化引入学校课程,让学生接受民俗文化教育,带动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借助民俗的内容与形式,推动学生接受传统民俗文化的滋养,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传统民俗与学校教育的联结,能够拓展教育研究的视域,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有助于二者的共同发展。 om6KT3Td4co8sB2koMCXC+2Aiw0rWPIVmhnorEAjUKL8IotdNqxjQHXlNJOfbCO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