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其连续而悠久的发展历史蕴育生发了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一方面显性地展现在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和仪式之中,另一方面也隐性地存在于广大民众的思维惯习和精神信仰之中。这些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对群体乃至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自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历经数次重大转型,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和现代化发展,使中国从“乡土中国”跃升为“城乡中国”,广大乡村不断萎缩和凋敝,很多优秀民俗文化逐渐丧失了赖以存在的传统乡村的熟人社会场域。在这一过程中,受“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四旧”运动的打击,乡村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冲击,“离农”性乡村学校教育的引导,现代传播媒介带来的多元文化的稀释等影响,民众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主观需求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客观存在场域的逐渐丧失和民众需求在主观上的不断游离,使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下社会难以为继。

在传统民俗文化式微与消解的同时,我国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没有随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跨越式发展而改善和提升,相反,因为剥夺了文化浸润在时间延续性和空间稳定性方面的条件,当前很多经济的、流行的文化活动,反而走向了文化的反面,并最终造成民众精神文化内涵的空乏。综观民俗文化的发展历史和当下民众精神文化的困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选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并使之有效传承对于我国民族精神振兴的价值和意义。

在此背景下,本书尝试把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教育结合起来,探讨在新型城镇化进程背景下,教育如何利用其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筛选、再生功能。在研究过程中,项目组采用社会实证调查、口述史等方法,选择具有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典型性的山东省曲阜市、潍坊市和安徽省安庆市、黟县、凤阳县等地区,深入调查传统民俗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变迁的实际状况、学校教育机构开展民俗文化传承的状况、其他社会文化机构在传承民俗文化方面所开展的工作情况等,获得尽可能全面、系统、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已有民俗文化研究的理论成果,结合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实际,探讨在教育系统中,发挥优秀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并传承与发展优秀民俗文化的基本方式和具体策略。然后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在曲阜、济南、淄博、青岛等地市的部分学校对传统民俗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发挥教育价值的基本途径和通过教育有效传承与发展优秀民俗文化的方式与策略进行实践和实验,检验其可行性、有效性,并进一步修正完善。

研究发现,虽然民俗文化经常被学者们作为一个抽象的符号概念使用,但真正可以考察和认识的民俗,总是存在于广大民众的日常行为和实际生活中。现实中的民俗从来都不是平面的、单维的,而是立体的、丰满的。认识一种民俗,至少应该从其所属的特定层次、类型、时间、空间四个维度进行把握。在人类群体生活的整体视野中,民俗文化往往是一个民族精神意蕴的表征形式,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社会群体生产生活的习惯法,对个体的精神信仰、心理归属、行为道德等具有全方位的熏陶和影响作用。参与所处社会群体的民俗文化活动,是民众了解历史、培养性情的方式,是其社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最广泛有效的接受教育的方式。

传承优秀民俗文化的途径有很多,而教育,尤其学校教育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为民俗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天然的逻辑共通性。民俗文化从起源之初,便蕴含着教化育人的内涵与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民俗文化中不断积淀的丰富的生产生活智慧影响着一代代人。而学校作为社会影响力最广泛的组织机构,其有别于其他教育方式的优势使其必然要承担起民俗文化的传承责任。可以说,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诸多共通性。在价值取向上,二者都以育人为本质目标;在核心属性上,其现实意义都是为了借传统之意化当代之人,承过往开未来;在实践方式上,都强调关注现实,以人为本,塑造个体精神。

近年来,学校教育机构已经在传承民俗文化方面开展了诸多的探索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时,学校民俗文化实践在相对狭隘和片面的民俗观指导下,机械强调传承性,造成了师生角色与民俗文化的主客错位,物化活动与精神体悟的本末倒置,以及实施形式脱离生活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学校的育人本质,导致了民俗文化传承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双重低效。要克服以上问题,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民俗文化传承观,澄清传承民俗文化不是把所有的传统民俗文化都机械照搬到今天的民众生活中,而是需要精心评判和选择那些具有维度清晰的结构性内容、切合当今民众生活的实际需求,而且具有存在与传承的特定场域的民俗,因为只有这样的传统民俗,才有在今天传承复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要明确学校传承民俗文化的教育立场。只有从教育视角精心选择和挖掘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为学生创设一种蕴含丰富意义的民俗文化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践行民俗文化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才能使优秀民俗文化在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获得自然而有生命力的传承。

针对当前学校在民俗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民俗课程系统性不足、传承方式形式化明显和不同传承路径之间缺乏配合呼应等问题,学校有必要在一体化设计、层次化实施、多元化评价和多样化路径等方面做更多思考和尝试。尤其在学校民俗教育课程开设方面,应在充分论证特定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的基础上,灵活开设以民俗为内容的课程、以民俗为形式的课程和民俗既为内容又为形式的课程等不同课程类型,并通过有效的管理和评价切实促进学校各种民俗文化教育活动形成一个协调配合的有机整体。

鉴于民俗文化课程的融合性和实践性特点,在开展具体教学活动时,往往不以专门的知识内容为核心,而是根据特定民俗的文化主题,综合选择和组织其内容以及开展方式。从当前民俗文化课程的教学设计实践和成功经验来看,民俗文化课程适合采用主题式教学设计,即以特定民俗文化主题为线索,综合考察这一民俗的历史变迁、现实意义,挖掘其内含的知识与技能、观念与思想,明确其实践中的行为表现,并把这些内容有机组合起来,让学生全面感受和体验。以主题的方式对民俗文化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更符合民俗文化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传承的需要,可以有效实现民俗文化教育从行为、认知、情感、观念等多方面和多层次熏陶和教化学生的效果。

学校教育是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有效传承的重要途径。但同时,诸如家庭、民俗博物馆、传统古村落等机构也可以与学校教育衔接配合,积极推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既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理性认识问题,又是一项具有极强时代性的实践工程。对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的研究,既要从理论上剖析传统民俗文化形成发展的根本属性和演变规律,明确民俗文化传承的基本观念和立场;又要立足特定社会背景,探讨满足具体时代发展需求的民俗文化内容及形式,并寻求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与策略。不论采用哪种途径或策略,传承优秀民俗文化,都需要明确三点基本认识。首先,传承传统民俗文化需要把握其时代发展性。任何民俗,都是既在历史长河中萌芽、发展、形成和延续,也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被评判、选择、调整和扬弃的。要在当今时代传承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就要以当今时代的标准去评判和选择传统民俗文化,根据当今时代的需要去调整和创新传统民俗文化。其次,传承民俗文化的根本是传承特定价值观念。传承民俗,核心是传承民俗文化中蕴含的价值和精神,这是民俗文化真正的丰富内涵和活力之源。因为,物质可以消亡,而精神则可以世代流传。最后,服务当今生活是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根本。过去的事件不能和活生生的现实隔离而保存其意义,民俗的真正起点总是某种现实的情境和它的问题。只有抓住服务当今民众生活这一根本,民俗传承的内容选择和路径把握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民俗文化才具有生命力。 nzAipld5Hd7U+5EZwKt6uJ0b5cNsCoKEvQ9OelDPLV3BcClpw7mBgAbX81pPW1p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