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艺在高扬人民性中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契合——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的文艺视角解读

范玉刚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七一”讲话),在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百年历程中擘画了中华民族的未来,浓墨重彩地勾勒了我们党成立100年来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七一”讲话站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征程的新起点上,以整体性观念和系统性思维明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大逻辑,全面总结了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主题,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密码,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坚定走自己的路的决心,尤其是首次提炼出伟大建党精神,展示了带领中华民族迈入强起来的新境界的强烈自信。这是一篇在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有效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格局下,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一篇蕴含着重大理论创新的纲领性科学文献。如何深刻理解“七一”讲话特别是首次提炼的伟大建党精神?笔者认为从文艺与伟大建党精神高度契合的角度解读其内涵别有意味,其连接点正是对人民性的高扬和价值守护。它既可以深化对中国新文艺发展道路探索的理解,激励新时代以文艺书写中华民族的新史诗;也有助于新时代文艺在巩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思想基础中,不断拓展伟大建党精神的谱系,在立足中国发展新方位中增强文化使命的担当意识。

一 伟大建党精神的提炼与中国新文艺的参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这是党中央首次以清晰的语言、简洁的概念和明确的内涵提炼出伟大建党精神。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锻造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都是伟大建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历史上,每逢国家危难时刻、每到民族存亡关头、每遇人民危急境地,中国共产党人都会挺身而出,谱写出一系列气壮山河的精神凯歌。建党百年之际,党中央明确提炼出伟大建党精神,使之与此前所强调的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一脉相承,又有所升华,把过去多以地点、事件或代表人物命名的一个个鲜明具体的精神“坐标”,抽象概括为思想充实内涵饱满的伟大建党精神,以此来统领可以长久涵养后人的精神谱系,并随着实践创新而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如何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文艺是一个别有意味的解读视角。在伟大建党精神的锻造和生成中,中国新文艺不仅是其中的重要参与者和精神点染者,还在高扬人民性上与之形成了高度契合,从而深刻影响了新文艺的内在品格和价值诉求,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新文艺发展道路。

从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和锻造来看,中国共产党是有文化追求的政党。党的早期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中国新文艺的开创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早期翻译者和传播者,并在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人阶级运动。纵观党的百年历程,北大红楼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策源地。可见,中国共产党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成立的现代型政党,文化基因是中国共产党的基因之一,重视文化高扬文化理想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性。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又是现代新文化的创造者,更是一个胸怀人类远大理想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文化,如早期开展的文艺大众化运动,倡导文艺与工人、农民相结合,积极开展平民教育活动,在百年党史上是重彩浓墨的一笔。正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文学革命,倡导国民文学、社会文学等,充分发挥文艺对人民大众的思想启蒙作用,通过新文艺改造国民性和改造社会,在文艺与工农大众结合中唤醒人民,进而确定了人民文艺的发展方向。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党通过左联、文协等组织引导广大作家艺术家以笔为旗,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为保卫国家而奋战。正是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精神所感召,20世纪30年代,丁玲、何其芳、萧军、艾青、田间、卞之琳等一大批作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并创作出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新文艺作品,有些作品已成为时代经典之作。1936年9月,被国民党拘禁3年多的作家丁玲恢复了自由,她选择奔赴西北,成为第一个从国统区到达延安的文艺家。毛泽东对她的到来表示欢迎,并赠《临江仙》词一首: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不仅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问题;还明确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他说:“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其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之后,各解放区普遍掀起了学习热潮,也向国统区的进步作家进行了传达,文艺被视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其在民族解放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1938年4月,中国共产党还在延安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毛泽东在成立大会上指出,要在民族解放的大时代去发展广大的艺术运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指导下,实现文学艺术在今天的中国的使命和作用。可以说,作为中共领袖的毛泽东因其高度重视文化和文艺工作,并以革命家的人格和文人气质为中国共产党厚植了文化基因,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与新文艺在价值诉求上的高度契合。

回望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改天换地中不仅创造了强大的物质文明,更是在推动社会文明新提高中创造了鼓舞人心、凝聚民心的伟大的精神文明,伟大建党精神就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随着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凸显,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显现于文化的繁荣兴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中,文艺不仅是其中的重要业态和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主要供给产品,还表征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和审美的艺术想象力,甚至是为民族赢得国际尊严和敬意的重要力量,从而占据了文化的核心地位。在本文的语境中,所谓中国新文艺主要指肇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富有现代性价值取向和家国情怀、高扬文艺人民性的主流文艺形态。其在发展历程中经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左翼文艺、解放区文艺,再到新中国文艺终至汇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蔚为大观。新文艺既有胸怀民族复兴的振臂高呼、挽救民族于危亡的外向度价值,也有着立人启蒙、追求现代性价值的内在自觉,从而把文艺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关联起来。有学者指出:“在20世纪中国社会积贫积弱的历史语境下,文艺的政治化并不是作家、政党单方面的选择或强制,而是民族境遇、历史条件、社会思潮、创作风格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者说,中国的作家、艺术家是在寻找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道路上与中国共产党相遇,认可其执政理念和施政纲领,并自觉接受其领导的。” 可以说,这样的判断很有见地,切中了新文艺的功能发挥与中国共产党宗旨的相近性。纵览现当代文艺发展史,可以发现新文艺始终有着忧国忧民、为着民族解放振臂高呼的价值向度,从而把文艺和民族的命运关联起来。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中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有学者指出,“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党的一大通过的《党纲》中,明确提出要依靠无产阶级,组织工人运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之后不久,毛泽东同志在《政治周报》发刊词中进一步指出,共产党人革命就是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党的七大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写入党章,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为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奋斗”。 一切为着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是百年党史的鲜明主题。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以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为中国人谋求幸福作为奋斗目标,从而把自己的利益融入人民的利益诉求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与中国新文艺的价值诉求几近一致。正是伟大建党精神强烈感召着中国新文艺对发展道路的探索,中国新文艺也以其强烈的使命感一同参与了伟大建党精神的锻造,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新文艺携手走过百年,共同见证着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的落后中站起来、富起来、正在迈向强起来的时代变迁。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在伟大事业的征途中,文艺作品是点亮国民精神昂扬奋进的灯火,是凝聚民族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的助燃剂。“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在伟大建党精神的锻造中,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认识到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制度优势的彰显,同样是一种精神力量的生长。事实上,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收获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胜利,同样是一种全民族的精神成长与精神力量的增强。电视纪录片《落地生根》讲述的是云南怒江直过民族脱贫致富的故事,通过修路致富摆脱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贫穷,还是一个民族尊严的养成和在精神上立起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成长才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说到底,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

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国新文艺的价值感召及其内在的亲缘性,主要源自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有效回应了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与积贫积弱的中国社会的历史性要求,从而把一盘散沙的中国社会凝聚为具有向心力的理想共同体,并率领中华民族为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不止。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得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中华民族的愿望和追求有着高度的契合。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这是一群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人,心里装着整个民族和人民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正是因为红军是一支有理想信念的革命军队,才能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绝境重生,迸发出不被一切敌人压倒而是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为什么中国革命在别人看来是不可能成功的情况下居然成功了?成功的奥秘就在这里。” 正是这种伟大实践中孕育的革命精神增强了新文艺的精气神,开出了中华文化的经典之花。新文艺特别是红色文艺中的主人公大多是为了正义牺牲自己,而有着强大的思想启迪和道德感召力,犹如暗夜中的指路明灯,照亮了黑夜中的民族奋力前行。伟大建党精神的根基和土壤是人民,中国新文艺的蓬勃生命力同样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结果。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风雨征程,所创造的伟大建党精神深刻影响甚至决定了中国新文艺发展道路及其艺术表现形态。同样,新文艺也在高扬革命理想中参与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养成,点燃了中国先进分子的精神灯火,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七一”讲话在大历史逻辑中,首次明晰了党史的四个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几个阶段中,新文艺与伟大建党精神的锻造都有着紧密的内在互动与相互成全,并在文艺书写中高扬了正确的党史观。

总体上看,新文艺在百年党史中始终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紧密参与者与精神之火的点燃者,在高扬革命理想的激情火炬中记录和雕刻了伟大建党精神,以文学艺术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底色和亮色,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和中国共产党形象的伟大。一定意义上,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文艺发展史上始终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在文艺创作的各个环节,甚至影响百年来中国新文艺的内在品质和价值诉求。有学者指出:“百年来的中国新文艺虽然并不直接等同于百年党史,但后者所蕴含的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精神力量,通过理论传播和社会实践深刻影响了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和文学艺术家,进而影响了整个新文艺的创作。” 可以说,新文艺与我们党同呼吸、共命运,与革命同步、与时代同步、与历史同步,在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参与了伟大建党精神的锻造,一系列红色经典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激励着广大党员和先进分子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英雄壮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全党同志都要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保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事实上,这种精神的激发离不开文艺作品,文艺既是伟大建党精神锻造的积极参与者,更是这种伟大建党精神的激发者和点燃者。

二 新文艺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契合缘于高扬人民性

生成于特定历史语境的中国新文艺,高举文学革命的旗帜,倡导平民文学,在与工农大众的结合中高扬文艺的人民性,并由此积淀为新文艺的基本品格。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自己融入人民的汪洋大海,以一叶红船乘风破浪,向着无边的广阔星际披荆斩棘!在对文艺问题的理解中,文艺性质是文艺的根本问题,直接关乎文艺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发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这一论断切中了文艺的本质,是一切文艺创作思想和创作活动的总开关。在党的文艺政策中,文艺历来是为人民的。在和平建设时期,当代文艺要反映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由此指明了新文艺发展的方向,进一步坚定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而形成了与伟大建党精神的高度契合。

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上,毛泽东同志到会讲话,对文艺工作者说,“你们是人民的文学家、人民的艺术家,或者是人民的文学艺术工作的组织者”,“人民需要你们”。“人民”是一个神圣的术语,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中是可以依靠的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在其心目中,人民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但在文艺发展史上,“人民”的概念从来不是现成的僵化的,而是历史的流动的,是一个在历史演变中不断生成的概念,而有着意识形态意味和现实性价值诉求,只有在新文艺特别是社会主义文艺中其内涵和外延才逐渐明晰化。在中国共产党的话语体系中,“人民”的概念始终有着特定的阶级内容,不是指公民意义上的全体国人(民族、国族),也非单纯指某一种社会成分,而是一个集合体、联盟体,主要指那些推动特定历史阶段社会进步的基本阶层与同盟力量。在对“人民”概念的界定中,毛泽东同志赋予了“人民”以积极肯定的正面价值,被其视为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主体力量,是一个具有阶级性价值意味的集合概念,主要指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体力量。

伟大建党精神的根基和土壤是人民,中国新文艺的蓬勃生命力同样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结果。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可以洞察到伟大建党精神的沃土是人民,其奋斗的出发点和价值诉求是人民,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密码在于充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时时刻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积极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缘于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就源自深深扎根在人民的沃土中,在心中把人民高高举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正是人民的小推车,推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现了人民性与党性的高度统一。2020年,在遭遇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的抗疫战中,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并率先控制住疫情,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巨大信任。历史充分证明,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唯有不忘初心,方可赢得民心。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我们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始终与人民血脉相连,从而凝聚起共创伟业的磅礴力量。党的百年奋斗史表明,伟大建党精神的基石是人民,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和人民共同铸造的。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始终遵循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逻辑。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票通过宪法,明确“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百年奋斗征程中,从“为人民服务”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标尺,持之以恒答好人民考卷,并在伟大实践中诠释了为人民的初心。人民就是江山,为人民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在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赢得了民心,彰显了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强烈认同,这是中国共产党何以能的密码之一。可以说,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其中内蕴了历史逻辑和人民追求的统一,无数的红色文艺经典以其诗史结构生动地诠释了党的宗旨和新文艺价值诉求的同构性。“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文艺起源于人的劳动,肇端于人的生产实践。“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诉求,是社会主义文艺活动的核心价值观。在文艺实践中,文艺的人民性既关乎文艺创作,即在文艺创作中“为了谁”(艺术的初心)、“依靠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也关乎文艺批评即坚持“人民的”批评观,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落到文艺实践中,进而在引领社会风尚中推动整个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 文艺的人民性概念因着整体性的文化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而有别于西方文艺观对局部利益和个体性价值观的追求,从而为文化共同体的建构提供艺术支撑。

在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政策史中,毛泽东同志率先肯定了文化建设中的人民性倾向,推崇人民的文艺,在顶层设计上把文艺发展纳入社会主义事业。毛泽东同志指出:“一个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 邓小平同志一以贯之地强调文艺的人民性,“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文艺创作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在同各种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 “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民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社会主义文艺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的文艺要在新时代担负引导和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共同思想基础的使命。这对新时代文艺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明确必须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此而言,新时代的文艺要在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中实现彰显初心与守护理想的统一,从而凝聚起创造实践的伟力,以文艺的审美追求诠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伟大建党精神的强大价值感召力,从而激励中华民族向着远方的地平线无限前倾。

正是缘于在高扬人民性中实现了文艺工作和党的工作的内在统一,促使新文艺不断参与对伟大建党精神的锻造,并为着伟大建党精神所感召进一步激励文艺爱人民,在满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求中守护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伟大建党精神的不竭的动力是时时为了人民的初心,社会主义文艺同样要时时眷顾爱人民的初心,以文艺的方式守护民心。在艰难曲折的百年奋斗中,文艺是引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火炬,是引导中华民族富起来的明灯,是激发人民伟力迈入强起来的新时代的旗帜,并以其审美理想的高扬和艺术的卓越性追求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人心就是力量”。“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 社会主义文艺必须站稳人民性的立场,一以贯之地高扬文艺的人民性。“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文艺创作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在同各种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 立足于文艺实践提炼出来的文艺观,在高扬人民性中实现了与伟大建党精神的高度契合。“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民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 处于新发展方位,社会主义文艺要增强新发展阶段意识,进一步强化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放歌,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的观念。通过创作的精品追求,使文艺成为时代的信仰之光,不断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继续讴歌和描绘时代英雄,雕刻出正在迈向强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状态、精神风采和情感追求,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面向人类文明的思想创造。立足新发展方位,社会主义文艺还要增强今日之中国是“世界的中国”意识,要有胸怀世界的眼光和情怀,要有以高质量文艺创作赢得世界人民认可、实现民心相通的艺术卓越性追求能力;要有以高尚境界追求为人类文明做更多贡献的文化自觉,从而在世界舞台上为中华民族赢得尊严和敬意。因此,社会主义文艺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书写时代精神,为满足人民差异化的文化需求提供文艺精品,以弘扬理想信仰来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同时,还要有胸怀世界之心,在服务于世界舞台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持续建构,以及有效拓展中国海外文化利益中培根铸魂,并鲜明地亮出“我是谁”的旗帜。

在参与伟大建党精神铸造中,不仅文艺创作要高扬人民性,文艺评论和文艺理论研究更要凸显鲜明的人民性品格。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评论才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引导作用,在引领社会风尚中使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理论研究,才能做到以中国理论有效阐释中国文艺实践和大众的审美经验。在提炼伟大建党精神中高扬文艺的人民性,就是以站稳人民性立场的文艺讴歌中华民族史诗般的伟大实践,讴歌伟大的党和伟大建党精神,在文艺创作中展示出中华民族思想创造和哲思的魅力,以对世界共同价值的追求和诉求文明共识的理念来征服人心,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中攀登艺术高峰,以当代文艺的经典化追求在世界舞台上为中国文明型崛起筑牢文化支点。对内新时代的文艺要在举旗帜、兴文化、展形象和育新人中凝聚人心,在以优秀文艺作品增强当代中国人的骨气、底气和志气中鼓舞士气,巩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对外新时代的文艺要能在艺术想象和审美创造中感召世界,以中国智慧(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两山理论等)、中国方案(中国减贫实践、中国抗疫实践等)和中华文明的整体性文化观念(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艺术供给回应人类文明跃升遇到的难题,从而在世界舞台上建构可信可亲可爱的中国形象,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认可。文艺发展史表明,能够赢得中外民心的文艺精品,也一定能够赢得国内外市场的检验和世界大众的认同,也一定会进入当代艺术史视野,而有着成为当代艺术经典的潜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都是绝不会得逞的!9500多万中国共产党人不答应!14亿多中国人民也不答应!” 从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有着鲜明人民立场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中国新文艺形象地诠释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 新时代文艺要在使命担当中拓展伟大建党精神的谱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新的历史方位。伟大的建党精神同样要有新时代内涵,文艺更要在增强新方位意识中自觉担当文化使命,在世界舞台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的传播鼓与呼,为在文明互鉴视野下增进人类文明共识、增强文明之间的相互通约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拓展伟大建党精神的谱系。新时代中国文艺在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的繁荣发展中,要自觉心系“国之大者”,担当起新时代铸就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的使命,发展出在世界舞台上以成熟的民族文学形态引领世界文学方向的能力。这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对伟大建党精神谱系的拓展,也是文艺与伟大建党精神锻造主体间性互动的必然。

在伟大建党精神感召下,社会主义文艺的血脉中始终激荡着红色文化的基因,高扬文艺的人民性,以精神之钙不断增强新时代文艺的骨气、底气和志气,不断纠偏那种“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以在国外获奖为最高追求的扭曲文艺观,并以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卓越性追求,肩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可以说在世界秩序变动中,文化能够看多高,我们就能够走多远。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需要扬起文化的风帆,防止民族自信心的消解,防止民族文化发展进步活力的消解。公民之气质,文以化育之;国家之精神,文以铸造之。在满足人民文化多样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中,使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成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表征。在现实中,只有切实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才能真正从内心里激发出一个民族在崛起中应有的昂扬精神和砥砺奋进的意志,从而展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有的样子。

在伟大建党精神与文艺的使命担当的高度契合中,中国共产党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政策从来没有忽视文艺创作的艺术性价值。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现在强调革命性,就把文学艺术的革命性所需要的艺术形态也不要了,这又是一种偏向。我们只是强调文学艺术的革命性,而不强调文学艺术的艺术性,够不够呢?那也是不够的,没有艺术性,那就不叫做文学,不叫做艺术。” 正是出于对文化艺术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在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时,也将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和文化革命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就是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目的。” 在毛泽东的思考中,政治与文化从来不是割裂的,它们汇聚在一起,共同为“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奋斗。说到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是文化的复兴,一定是对人类文明做更多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国当代文艺要有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要在中华文化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者向引领者转变中发挥先导作用,要在世界舞台上发展出引领世界文学方向的能力,以中国文艺的卓越性追求积极拓展伟大建党精神的谱系。

究其生成性而言,文学艺术的发生总是地方的和民族的,但就文学艺术成其为文学艺术而言,它原本就有着人类性或世界性的价值诉求。就此而言,“世界文学”作为一种“虚灵的真实”,自然是成熟的“民族文学”的价值祈向,而有着成为“世界文学”的冲动。契合中国发展新方位,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华民族的胸怀是为世界做更多贡献,新时代的文学要对此有着自觉的文化担当。诚然,在一些人心目中某些西方“民族文学”如英国文学作品、法国文学作品、德国文学作品以及美国文学作品,是当然的“世界文学”,这其中是否有着文学的偏见?毋庸置疑,“世界文学”应是世界各“民族文学”中最优秀的经典作品,但把某些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想当然地视为“世界文学”,无疑是西方中心论和某种傲慢的文化权力使然,以及缺乏民族文化自信的后果所致。这种文化不平等现象无意间揭示了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的某些落差,它警示我们即使在“世界文学”概念提出近二百年,甚至这个概念逐渐常识化的今天,汉语言文学创作仍面临如何成为“世界文学”的尴尬。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感召下,新时代的文学要有成为“世界文学”甚至引领其发展方向的意识和能力。

当下,西方强势文化依旧把持着何谓“世界文学”的文化权力,傲慢地排斥着诸多国家“民族文学”的经典化诉求。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对中国文艺发展是一个机遇,新生代文艺要增强使命担当的自觉意识。只有以“民族文学”的经典化引领“世界文学”的发展方向,在世界舞台上雕刻、传播可亲可爱的中国形象,才能有效拆解西方“双标”的虚伪。当下,中华民族正在进行着史诗般的伟大实践,也在召唤着中华民族新史诗的涌现,伟大的时代渴望着诗的命名和文艺经典的生成,从而为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当代中国的文明型崛起提供文化支点。文艺经典不仅丰富着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还架设了民心相通的精神桥梁,使世界人民认同中国的社会性成长。经典化的“民族文学”一定是复数的“世界文学”的一种形态,它在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中参与了世界精神的文化创造,成熟的中国文学就是世界文学,并以其经典化追求增强了当代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对一个伟大的民族而言,成熟的“民族文学”与“虚灵的真实”的“世界文学”具有同一性,都是对一个民族的艺术想象力、审美创造力和民族精神追求的褒扬。

新时代、新方位,世界秩序在变动中开始呈现“东升西降”的趋势,这既是新时代文学繁荣发展的机遇,也提出了如何引领“世界文学”发展方向的使命担当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然包括国际文化秩序的变化,也有着国际权力体的结构性变化,中国的文明型崛起本身就这种变化的积极推动力量,时代语境要求新时代文艺和文化发展要有着自觉成为“世界文学”的眼光和意识,甚至要自觉发展出在世界舞台上引领“世界文学”方向的实力和能力,从而匹配于中国发展迈入的新方位,以及为伟大建党精神拓展的契合所在。当歌德提出“世界文学”时,其目的在于希望通过汲取其他“民族文学”的精华更好地发展德国的“民族文学”,使德国的“民族文学”不至于在世界文坛陷入狭隘的圈子。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持续向好,要求我们在文化上、政治上更加成熟,尤其不能陷入文化部落主义的泥淖。对于处于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力量影响的新时代中国文艺学,“世界文学”的命题是一个不可绕过的话题,需要思考新时代文艺(文化)经典化的到来,如果已经来临何时完成“民族文学”的经典化?全球化思潮影响下的汉语言写作对世界意味着什么?对复数形式的“世界文学”有什么贡献?如何建构与传播和中国实力相匹配的中国形象?当下,紧要的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学”、提升汉语言写作能力,要求艺术家要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以“民族文学”的成熟和经典化丰富“世界文学”的百花园,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推动中华文化成为全球化舞台上的高势能文化。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坚持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制度,要求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 在回应时代关切中,旨在通过扎根中国大地、写出接地气的文艺精品和优秀的学术论文,诉求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表现好、展示好的价值实现,是在根本上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的一种文化努力。究其根本,文艺创作和艺术生产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文化事业的核心基础,是孕育艺术想象力、审美创造和文化创意的基础性力量;同时,艺术创作及其文化经典化追求又是国民精神的灯火、社会变革的先导力量,是促进人民精神力量增长、赢得世界人民敬意、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对此,新时代中国文艺要自觉增强担当意识,要描绘出我们党、我们国家强大的样子、自信的各族人民风雨兼程、奋力前行的样子,在创造中华民族辉煌的新史诗中,以文化的创新创造赢得世界人民的敬意,在世界舞台上积极拓展伟大建党精神的谱系。立足新发展阶段,以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与伟大建党精神的高度契合,不断攀登艺术高峰,进而以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夯实中华民族强起来的精神根基。百年党史表明,正是始终高扬文艺的人民性,促使中国文艺发展在守正创新中行进在文艺的正途,从而建构了一条有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 r6NtOOio53T3WPbDwgtDqCzde3oO7V/BX6rnmgB/fMZMhn45mGZUmdOsC/nhwZU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