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埃及资源禀赋

埃及地处亚非两大洲交界处,大部分地区位于非洲东北部,仅有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部。埃及国土总面积为100.145万平方千米,整个形状近乎正方形,南北长1024千米,东西宽1240千米。其土地资源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是94%为沙漠地区。同时,埃及东临红海,北接地中海,海岸线长2936千米。尼罗河纵贯埃及南北,在埃及境内长约1530千米。从气候条件来看,埃及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仅有尼罗河三角洲和北方沿海地区是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埃及地理环境中占主导地位的沙漠地区自然条件,对其资源禀赋的影响显著。

第一节 土地资源

在埃及100.145万平方千米的总面积中,土地总面积为99.545万平方千米,领水面积为6000平方千米。依据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条件,埃及分为四个主要部分: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的尼罗河谷及三角洲地区,其中三角洲地区拥有埃及最肥沃的农业用地;西部利比亚沙漠,它属于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面积约为68万平方千米,这里有埃及境内最低的洼地 ;面积约22万平方千米的东部阿拉伯沙漠,包含了毗邻红海的山脉,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该地区被认为是埃及自然资源的天然储库,蕴含着丰富的黄金及煤炭和石油等能源资源;西奈半岛是一个倒三角形的高原,面积约6万平方千米,这里包含了沙漠,其南部有埃及境内海拔最高的山峰。 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埃及土地主要有耕地、森林、内陆水域和其他四种利用类型(见图I-3-1),“其他”主要指沙漠。

图I-3-1 2018年埃及土地利用结构概况
资料来源:世界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土地利用情况,http://www.fao.org/faostat/en/#data/RL。

一 林地资源

埃及气候和地形地貌决定其林地资源稀少,全国森林面积为449.8平方千米,仅占领土总面积的0.045%,是世界森林覆盖率极低的国家之一,且林地资源仅有人造林,无天然次生林和原始森林等类型。分析1990—2018年埃及林地资源的变化,可以看出埃及人造林种植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10年是其森林面积的峰值(656.4平方千米)。相较1990年的438.1平方千米,在近30年里森林面积仅增加了2.67%,整体增量较少。

图I-3-2 1990—2018年埃及林地资源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世界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土地利用情况,http://www.fao.org/faostat/en/#data/RL。

埃及森林资源总量稀少,决定其类型相对单一,主要是常绿硬叶林树种(见表I-3-1)。森林资源的缺乏,导致埃及基本上没有林业。

表I-3-1 2009年埃及森林资源的主要类型

二 农用地资源

作为农业国家,2018年埃及农业劳动力占比高达21.6%,农业增加值为全国GDP贡献了11.5%。从资源禀赋来分析,埃及农业用地面积变化经历了持续增长(1961—1973)、逐步下降(1974—1983)、缓慢恢复(1984—1991)和快速增长(1992至今,等阶段(见表I-3-2)。2018年最新数据显示,埃及拥有农业用地38359.688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83%。

表I-3-2 1961—2004年埃及农业用地变化趋势

续表

(一)耕地资源类型

从类型上分析,埃及农业用地资源单一,可耕种土地面积总量即为农业用地面积。进一步讲,其可耕种土地主要由耕地和永久性耕地两类组成,2018年,前者面积约占总量的3/4。从发展历程和趋势来看,埃及永久性耕地增量显著,相较1961年的690平方千米,2018年增加至9250平方千米,其增幅则经历了慢、快和浮动三个阶段;耕地面积增长量则相对较小,2000年前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基本上与可耕作土地总量保持一致,经历了“增长—降低—增长”等过程,然而,自2001年起,埃及耕地面积起伏不定。综合来看,耕地面积在农业用地中的占比不断缩小,而永久性耕地则相对增加,两者的相对比例从1961年的36.22 ∶1降为3.15 ∶1;从绝对值来看,耕地在过去58年里增加了16.49%,而永久性耕地则增加了12.4倍。

图I-3-3 1961—2018年埃及可耕作土地类型及面积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世界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土地利用情况,http://www.fao.org/faostat/en/#data/RL。

(二)耕地资源作物类型分布

埃及农作物有夏冬季之分,冬季作物以蔬菜、小麦、苜蓿、甜菜、豆类和大蒜为主,夏季作物以蔬菜、大米、甘蔗、玉米、高粱和棉花等为主。

从过去10年里农作物的总产量来分析,埃及冬季作物尽管种植面积相对稳定,但其产量变动幅度较大,种植面积与产量并未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夏季作物种植面积在10年里基本上呈缓慢增长趋势,但产量未获得同步增长。出现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一方面受历年气候和水文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与每年种植的作物类型变动相关。

从变化趋势来看,相较2008年,2017年埃及冬季作物产量增长幅度较大的是甜菜、苜蓿、洋葱和蔬菜,降幅较多的是绿豆、大麦和大蒜;与此相对应,种植面积增幅最大的是甜菜,降幅最大的是小麦。

表I-3-3 2008—2017年埃及冬季主要作物变化趋势

续表

相较2008年,2017年埃及夏季作物产量增长幅度较显著的是“其他”和玉米,降幅较多的是蔬菜和大米;与此相对应,种植面积增幅较大的是玉米和“其他”,降幅较大的是大米和蔬菜。

表I-3-4 2008—2017年埃及夏季主要作物变化趋势

续表

埃及蔬菜种植主要有番茄、茄子、青椒等14个种类。相较2010年与2018年数据,埃及蔬菜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如番茄、哈密瓜、西葫芦等,仅有干扁豆、洋蓟等少数作物品种的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从产量变动来分析,埃及的蔬菜产量同样降幅明显,如番茄、哈密瓜、白菜、西葫芦等;茄子、胡萝卜、草莓和干扁豆等蔬果产量则有所增加。

表I-3-5 2010—2017年埃及蔬菜种植面积

续表

表I-3-6 2010—2017年埃及蔬菜产量

(三)农业灌溉的空间分布

埃及地处少雨的干旱沙漠地带,农业以灌溉为主,而灌溉用水量占埃及总用水量的90%。2008—2017年整个埃及灌溉用水总量呈现先缓慢降低后缓慢增加的波动趋势。相较10年前,共有13个省份农业灌溉用水量减少(见表I-3-7)。从区域尺度来划分,表I-3-7中第1—13个省份属于下埃及地区,其农业灌溉水量在全国的占比基本保持在57%—62.5%;第14—17的省份属于中埃及,农业灌溉用水量在全国的占比在18%—21%浮动;第18—22省份属于上埃及地区,农业灌溉用水量在10年里基本保持在19%—22%。在过去10年里,下埃及地区灌溉用水量全国占比最高,其变动幅度基本上与全国保持一致;中埃及和上埃及地区灌溉水量占比相近,且历年变化幅度也基本相似(见图I-3-4)。

表I-3-7 2008—2017年埃及各省份农业灌溉用水量

续表

图I-3-4 2008—2017年埃及不同区域农业灌溉用水量
资料来源:《埃及统计年鉴——农业2019》,https://www.capmas.gov.eg/Pages/Publications.aspx?page_id=5104&Year=23567。

第二节 水资源

相较世界上其他沙漠国家,埃及水资源拥有量丰富,人口多沿水源地分布。其境内拥有一条河流——尼罗河、一个天然淡水湖——泊加龙湖,一个人工湖泊——纳赛尔湖(又称“纳赛尔水库”),四个泻湖——迈尔尤特湖、伊德库湖、曼扎拉湖和布鲁卢斯湖,苏伊士运河以及两个地下水库。除上述水域外,埃及水资源还有其他来源(见表I-3-8)。

表I-3-8 2019年埃及水资源来源和拥有量

表I-3-9 2019年埃及水资源利用

一 淡水资源

在众多淡水河流湖泊中,尼罗河最为重要,是埃及的骄傲,有“埃及生命线”之称。尼罗河是世界上第一长河,发源于东非的布隆迪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全长6670千米,流经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肯尼亚、扎伊尔、苏丹和埃及等9个国家。尼罗河流域面积达287万平方千米,形成了7个大区,即东非湖区高原、山岳河流区、白尼罗河区、青尼罗河区、阿特巴拉河区、喀土穆以北尼罗河区和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尼罗河由其上游白尼罗河与青尼罗河两大源流在苏丹喀土穆汇合流向西北,在达迈尔以北接纳最后一条主要支流阿特巴拉河。尼罗河由此向西北绕了一个S形,经过三个瀑布后在苏丹城市瓦迪哈勒法附近向北流入埃及,注入纳赛尔湖(纳赛尔水库)。尼罗河在进入埃及后,纵贯南北,长1532千米。其中尼罗河到开罗后进入尼罗河三角洲,主要分为东西两条支流,分别为长240千米的杜姆亚特河,及长235千米的拉西德河,最终流入地中海。

尼罗河为地处沙漠的埃及提供了丰沛的水源,埃及97%的水资源是由尼罗河供给的。尼罗河上游主要有白尼罗河、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三条河流汇入,分别供水28%、58%和14%。其中,白尼罗河供水量相对稳定,而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则随着季节河汛期时有变动。 除埃及外,包括苏丹、埃塞俄比亚等东非国家也对尼罗河水有较大的需求。其中,埃及与苏丹在1929年、1959年两次签订尼罗河水资源分配使用协议,确定在尼罗河年度总流量为84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中,埃及可利用555亿立方米,苏丹可利用185亿立方米,其余100亿立方米主要为经流途中蒸发损耗。

埃及全年水资源需求量为800亿立方米,然而实际可供使用的水量仅为600亿立方米,其中555亿立方米来源于尼罗河水,其余来自深层地下水、海水淡化和少量降雨等。从人均用水量来分析,埃及人均用水量不足600立方米,仅为联合国测算的人均用水标准1000立方米的3/5,是典型的“缺水国家”。为解决人均供水不足问题,埃及一方面持续提升农业用水再利用程度(高达130亿立方米),另一方面提升对尼罗河谷地及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的利用率(达65亿立方米)。

二 海水资源

埃及水资源内陆淡水相对匮乏,但北临地中海,东接红海,海水资源丰富,因此海水淡化也成为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渠道之一。2000年埃及住房、公共建设与社区部发布了一项海水淡化建设计划,预期到2050年共投资1342亿埃镑兴建海水淡化厂,实现每天供应饮用水640万立方米的目标。该计划涵盖六个五年阶段,第一阶段截至2025年,政府将投资450亿埃镑建造47个海水淡化厂。当前,在西奈、塞得港和达卡赫利亚等多个地区已有19个海水淡化厂正在建设中,产量预计达55万立方米/天。此外,政府已向两座水处理厂投资200亿埃镑,用以农业废水的再利用工程,这一工程实施后每天能提供660万立方米的水,足以为46万费丹土地供水。

三 水利资源

(一)阿斯旺大坝

阿斯旺大坝是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1960年开工,在位于埃及的尼罗河干流段修建,距离首都开罗约900千米,经过10年建设后,于1970年竣工。作为一项大型综合水利枢纽工程,阿斯旺大坝兼具灌溉、发电、防洪、水产养殖、航运及旅游多种功能。

在阿斯旺大坝建成后,该水库库区从埃及一直延伸至苏丹,形成了面积达6500平方千米,长500千米,宽10千米的巨大人工湖,即世界第二大人工淡水湖纳赛尔湖,其蓄水量高达1640亿立方米,包括活库容970亿立方米,死库容300亿立方米和防洪库容370亿立方米。

阿斯旺大坝的建成对埃及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大坝供应了埃及1/2的电力,其共装备12座175兆瓦发电机,总功率高达2100兆瓦,不仅向埃及提供电力,还向其他阿拉伯国家供电;其次,阿斯旺大坝的建立扩大了埃及的农业灌溉面积,提高了复种指数,上埃及盆地由一年一熟改为一年二、三熟;再次,大坝水库依靠强大的蓄水能力阻止和调节了尼罗河洪水泛滥问题;最后,大坝在历史上几次成功地降低了旱灾对埃及农业发展的危害。此外,大坝还发展了渔业、旅游业,改善了尼罗河的通航条件等。

阿斯旺大坝的修建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尼罗河沿岸土壤盐碱化、库区及尼罗河水质下降、下游三角洲地区河床侵蚀和水生生物过量繁衍等。

(二)苏伊士运河

除阿斯旺大坝外,苏伊士运河也是埃及重要的水利资源。苏伊士运河位于尼罗河三角洲东侧。

埃及是亚非欧三大洲的交汇通衢。北濒贯通大西洋的地中海,东邻联通印度洋的红海,修筑一条运河连接地中海与红海,早在远古埃及时代就有此构想。在历史上开凿苏伊士运河的最早行动可以追溯到前19世纪的埃及第十二王朝法老辛努塞尔特三世,他的名字就是“苏伊士”一词的由来。正是这位法老下令挖掘一条“东西方向”的运河,以连接红海与尼罗河。这条运河至少被使用到前13世纪的拉美西斯二世时期才逐渐被荒废。此后在波斯帝国、托勒密王朝、罗马帝国以及阿拉伯大将阿慕尔征服埃及后均先后做了再建运河的尝试。 但现代真正联通地中海与红海的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则是在19世纪。

尽管在17世纪,法国人莱布尼兹就提出开凿苏伊士运河以联通红海与地中海的计划。直到19世纪,法国人费迪南德·莱赛普斯(Ferdinand de Lesseps)才将这一计划变成了现实。作为法国外交官的儿子,莱赛普斯于1845年继承父业出任法国驻埃及领事,这期间他与尚未成年的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的儿子赛义德成为莫逆之交。1854年,赛义德继任埃及总督后,已卸任驻埃及领事一职的莱赛普斯赶赴埃及向赛义德祝贺。此时,莱赛普斯受法国政府委托,向赛义德推销开挖苏伊士运河计划,他轻而易举地从赛义德那里成功获得法国在苏伊士开凿运河的特许权。 1854年10月23日,莱赛普斯与埃及总督赛义德·帕夏签订了《关于修建和使用联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及其附属建筑的租让合同》,莱赛普斯因此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光荣军团勋章。在合同签订后,俄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方国家因运河大大缩短了东西方国际航运通道而纷纷支持,但英国却大为恼火,英国认为,运河将大大便利法国等国船只进入印度洋各地,对英国在印度洋的势力形成严峻挑战。而法国则得寸进尺。1856年1月5日,莱赛普斯又与埃及总督赛义德签署关于苏伊士运河的新的租让合同,该租让合同扩大了法国对运河的特权范围。该租让合同规定,埃及向运河公司出让运河开凿权和管理权;埃及无偿提供开掘运河所需的土地与石块,以及4/5的劳力,这些埃及劳力的工资由运河公司决定并支付;运河公司享有从运河通航之日起为期99年的租让权,期满后归埃及所有;租期内埃及每年可分享运河公司15%的净利。 1857年莱赛普斯正式成立“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

1859年4月25日,在由莱赛普斯控制的所谓的“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主持下,运河于北端的塞得港破土动工。在埃及付出近10万劳工生命的巨大代价后,1869年8月运河全面竣工,11月17日通航。通航后的运河曾被法国控制,当时运河公司股票的52%由法国资本家购买,4%的股票由少数西班牙人、荷兰人和意大利人认购,莱赛普斯使用花招迫使赛义德政府认购其余44%的公司股票,迫使埃及大举外债、债台高筑。1875年,英国政府趁埃及政府财政危机,从赛义德的继承者、埃及总督伊斯梅尔帕夏手里以397埃镑的低价买下全部埃及的股票,埃及失去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1882年英国又出兵埃及强占运河地区,自此控制运河达74年之久。直到1956年7月26日,纳赛尔领导的埃及共和国政府正式将运河收归国有。

作为现代极其重要的国际航道,苏伊士运河从埃及北部塞得港起,直至南部苏伊士城,连接了地中海与红海,是亚洲与非洲的地理分界线,也是亚洲、非洲和欧洲直接的水上便捷通道,提供了从欧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区的最近航线。苏伊士运河贯通了曼札拉湖、提姆萨赫湖、大苦湖和小苦湖,使它们成为运河重要的构成。运河总长190.3千米,其中双向航道78千米,水域面积5000平方米,船只吃水深度可达62英尺,过往船只吨位限度为22万吨。 苏伊士运河通航量约占全球航运的10%,集装箱运输量占全球的25%,作为世界上使用频率较高的航线之一,它大幅缩减了亚洲与欧洲航运的里程和时间,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纳赛尔政府将运河收归国有后,苏伊士运河隶属于埃及管理,对埃及国家经济发展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2014年,埃及政府启动了苏伊士运河扩建项目,将单向航道改为双向航道,将船只等待时间由11小时缩短到3小时,将每日通航船只数量从49艘增加到97艘,新航道于2015年8月6日正式开通。 由于世界航运市场发展不景气,2015年和2016年运河收益一度下降。但2017年苏伊士运河收入又出现回升(见表I-3-10)。

表I-3-10 2013—2014财年至2017—2018财年苏伊士运河的经济贡献值

根据苏伊士运河管理局(SCA)发布的数据,2019年共有18880艘船舶通过苏伊士运河,总净重为12亿吨,埃及苏伊士运河收入达到创纪录的58亿美元,增长了1.3%。 在全球经济萎缩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石油产品需求和国际石油价格双双下跌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2020年仍然有18829艘船只通过苏伊士运河,总净吨位为11.7亿吨,是运河历史上第二高的年度净吨位,而其中有5006艘油轮穿越了苏伊士运河。2020年苏伊士运河的收入共计56.1亿美元,是苏伊士运河历史年度收入中的第三高。 这反映出苏伊士运河运营政策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专业性。显而易见,苏伊士运河仍然是埃及重要的外汇收入来源。对国际航运业尤其是能源运输业而言,苏伊士运河的地位依然举足轻重。当今全球贸易的12%和天然气出口的8%需经苏伊士运河运输,每天进出苏伊士运河的原油便在100万桶以上。2021年3月23—29日,中国台湾地区货轮“长赐号”搁浅苏伊士运河导致苏伊士运河断航危机,在整个危机期间全球各界高度关注,充分证明苏伊士运河对当今世界经济不容小视的重要价值。

第三节 矿产资源

埃及矿产资源种类相对多样,但只有少数资源储量丰富,如金属矿产中的铁矿石探明储藏量高达3.41亿吨,非金属矿产中的磷酸盐约有70亿吨。就所有权而言,埃及矿产资源产权分别属于私有公司、上市公司和国有公司等所有,同时还有一些国际采矿公司与当地上市公司和国有公司成立了合资企业。从管理权限来看,埃及石油和矿产资源部(MPMR)管理着国内的采矿和碳氢化合物行业,国防部对国内矿产资源具有实质性控制权。从矿产资源的开采能力来看,埃及的铝、水泥、化肥和钢铁产量主要取决于政府能否提供足够的电力、天然气和其他矿物燃料来进行常规生产。

一 金属矿产资源

埃及常见的金属矿产资源除储量丰富的铁矿外,还有铝、铜、金、锰、锡等。从总体上看国内金属资源多为伴生矿,相对有限的储量也制约了其产量。

表I-3-11 2011—2015年埃及主要的金属矿产品种类和产量

(一)铁矿

埃及已探明的3.41亿吨铁矿石主要分布在三大区域:拜哈里耶绿洲(2.55亿吨)、阿斯旺(1.33亿吨)和东部沙漠地区(5500万吨)。 丰富的铁矿石储量为埃及增加钢铁产品产量和丰富产品种类提供了条件。

表I-3-12 2011—2015年埃及钢铁产品种类及产量

二 非金属矿产资源

除丰富的磷酸盐外,埃及还有石灰石、石膏、滑石、石棉、石墨等非金属资源,种类丰富多样。

表I-3-13 2011—2015年埃及非金属矿产资源产量

续表

埃及是世界上第七大磷酸盐生产国,当前探明储量为15亿吨,主要分布在塞法杰港和古赛尔以西、伊斯纳和伊德福之间、拜哈里耶绿洲和达赫莱绿洲等地区。 当前埃及已有磷矿开采地50多处,年产量保持在500万吨左右(见表I-3-14)。

表I-3-14 2011—2015年埃及磷酸盐产量

第四节 能源资源

埃及能源资源中不可再生能源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则主要有沙漠地区的太阳能资源。

一 不可再生能源

埃及是非洲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据2019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截至2019年末,埃及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居非洲国家第6位(4亿吨)和第3位(2.1万亿立方米)。 [1] 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煤炭在埃及的储量相对稀少,尽管政府一直试图寻找投资者,以重新开发位于西奈北部的国内最大的马格哈拉(Maghara)煤矿,该矿已探明煤炭储量为2100万吨,但由于产量低和环境问题,近年来马格哈拉煤矿一直处于闲置状态。目前埃及是煤炭净进口国,近期每年从外国进口的煤炭超过200万吨。

(一)石油

尽管埃及石油不及阿拉伯国家丰富,但储量也相当可观。据2020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截至2019年末,埃及已探明石油储量为31亿桶(1吨=7.3桶),占全球总量的0.2%,储采比为12.3年。 [2] 据有关媒体报道,埃及近几年在地中海海域接连发现几个储量较大的天然气气田,比如祖哈尔(Zohr)气田探明储量高达8500亿立方米,储量可观的诺尔(Noor)、阿托尔(Atoll)等气田,均未计入BP统计报告。从总体上而言,埃及原油产量的一半以上来自西部沙漠,其余部分来自东部沙漠、苏伊士湾、地中海、尼罗河三角洲、上埃及和西奈半岛。

从石油产量来分析,埃及是非洲成品油的主要生产国,炼油能力居非洲大陆首位。从总量上讲,埃及现有8座炼厂,炼油能力为75.8万桶/日,产出为58.6万桶/日,利用率为77.2%,油品需求为79.9万桶/日,总供需缺口为21.3万桶/日。2018年,埃及石化重心移至炼油化工上,发展油气深加工,提高油气附加值,计划在未来4年里投资约90亿美元,实施5个大型炼油项目。

从2006—2015年产量变化来分析,埃及原油生产相对稳定,基本在2.5亿桶和2.6亿桶之间浮动。图I-3-5展示了不同炼油产品历年的变化趋势(汽油产量由于会因不同年份统计标准而变动,因此不列入该图中),其中,2015年残油相较2006年降幅显著,下跌了26.49%;沥青相较10年前减少了40.32%;馏分燃料油产量有所增加,2015年相较2006年产量增加了22.65%;液化石油气在2011—2013年产量显著提升,保持在原有产量的4倍左右,但自2014年起其产量大幅减少,2015年基本上又回归到2009年的产量水平;尽管煤油和喷气燃料的总产量在整体炼油产品中不高,但其产量较2006年增加了34.57%;润滑剂产量则相对平稳。

表I-3-15 2006—2015年埃及石油产量变化趋势

图I-3-5 2006—2015年炼油产品产量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USGS, The Mineral Industry of Egypt ,2007-2016.

(二)天然气

埃及天然气资源丰富,是仅次于尼日利亚和阿尔及利亚的非洲储量第三大国。据2020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截至2019年末,埃及已探明天然气储量2.1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总量的1.1%,储采比为32.9年。自2018年末以来,埃及已实现天然气自给自足,并开始向英国、约旦、以色列等国出口。除通过管道向约旦运输天然气外,埃及还有两个天然气液化设施,年液化能力超过700万吨。因为当前天然气储量充足,液化能力尚有富余,一方面,埃及与以色列签订了10年的天然气进口协定,计划将天然气液化后出口欧洲;另一方面,埃及也开始与塞浦路斯、希腊探讨建设跨地中海输气管道项目。

从过去10年间产量变化来分析,埃及天然气总量和干燃气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液化天然气产量变动频繁。

表I-3-16 2006—2015年埃及天然气产品产量变化趋势

续表

二 可再生能源

埃及丰富的光照和风力资源使其成为非洲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极佳目的地之一,可再生设备市场的潜在价值达到了数十亿美元。

埃及被称为“太阳带”国家,日均太阳光照时间达9—11小时,每年阳光直接辐射量高达2000—3000千瓦时/平方米。面对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埃及2011年在库拉耶马特(Kuraymat)地区修建了第一座太阳能光热发电厂,实现总装机容量140兆瓦。该电厂由全球环境基金(GEF)和日本国际开发银行共同提供资金支持。随后,2015年锡瓦(Siwa)地区的10兆瓦发电厂也开始运行,2016年,其他发电厂项目逐步投产。从总体上讲,埃及太阳能计划的目标是在2027年实现3.5吉瓦装机容量,包括2.8吉瓦的聚光光伏和700吉瓦的聚光太阳能。

第五节 生物资源

埃及共有2788种物种被列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无危类别的物种占绝大多数(见表I-3-17)。从类别上分析,真菌仅有2种,植物有369种,动物有2417种。

表I-3-17 埃及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埃及物种的生存威胁主要包括生物资源利用,比如狩猎和诱捕陆生动物、伐木、捕鱼和捕获水生动物等;环境污染,例如城市居住废水、工业废水、空气污染、垃圾和固体废弃物;气候变化,主要包括洪水、极端高温、干旱和生境转移与改变等。此外,还有类似生物入侵和疾病、人为干扰、自然系统修复等次要威胁。

一 植物资源

埃及气候干燥少雨,因此既无茂密的森林,也无广袤的草原。植物资源除大麦、小麦、大米等粮食作物,花生、芝麻、橄榄、向日葵等油料作物,日常各类水果蔬菜等外,其棉花种植享誉世界,是埃及主要的出口农产品;睡莲是埃及的国花,树木包括枫树、槐树、白杨、柏树、棕榈树、榆树及仙人掌等;其中椰枣树是埃及最常见的树种,其四季常青且耐旱,其树皮、树叶、枣核、枣肉等均可被利用,据传共有500种之多的用途。

埃及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植物有369种。其中,极危物种(CR)3种,濒危物种(EN)5种,易危物种(VU)2种,近危物种(NT)4种,无危物种(LC)350种,数据缺乏物种(DD)5种。这些植物主要包括木兰科和百合科,它们以湿地(内陆)、人工水域、草原、森林和灌木丛为主要栖息地,其濒危的主要诱因是农业与水产养殖、住宅与商业发展的侵扰、生物资源利用和恶劣天气等。

二 动物资源

埃及动物资源丰富,首先,鸟类品种繁多,有200多种候鸟和100多种本地鸟,包括太阳鸟、白鹭、鹌鹑、沙锥鸟、鹳等;其次,尼罗河和内陆水域中拥有100多种鱼,如罗非鱼、绿鲑鱼和海鲈鱼等,在地中海和红海中鱼类更为丰富;最后,埃及的野生动物包括羚羊、狐狸、蜥蜴、蛇和老鼠等。此外,埃及沙漠十分常见的养殖动物是骆驼、水牛和驴,埃及有单峰骆驼约13.7万头。

尼罗鳄作为非洲最大的爬行动物和最大的鳄鱼,是世界上鳄鱼种类中获得人类关注和研究最多的一种。尼罗鳄常见于非洲尼罗河流域,现主要在上游生存,埃及境内数量稀少,仅见于纳赛尔湖中。

埃及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动物有2417种。其中,极危物种(CR)24种,濒危物种(EN)41种,易危物种(VU)146种,近危物种(NT)139种,无危物种(LC)1871种,数据缺乏物种(DD)192种。这些动物主要以浅海盆地、湿地(内陆)、灌木丛、草原、人工陆生环境(如耕地、村庄等)、森林等为主要栖息地,其濒危的主要诱因是生物资源开发、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与恶劣天气、住宅和商业开发侵扰、其他物种入侵和疾病、人为干扰等。

表I-3-18 埃及濒危动物物种分布

第六节 遗产资源

在埃及大地上遍布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中心目录》的一系列珍贵的文明古迹与文化遗址。

一 世界遗产资源

(一)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

在远古时代,作为埃及最古老的首都,孟菲斯曾是当时世界上十分壮丽的伟大城市之一。及至今天,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还是古埃及王国首都令人叹为观止的墓地古迹,包括石冢、装饰华丽的墓室、庙宇和金字塔,这处遗址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孟菲斯(Memphis)位于尼罗河西岸泛洪区的中心地带,今开罗西南23千米的米特·拉辛纳村。孟菲斯处于相当关键的地理位置上,既可通往尼罗河三角洲,也可联通重要的国内外贸易路线。通常认为,作为历史上最早的上埃及与下埃及实现政治统一的古埃及帝国都城,据传孟菲斯于前3000年为古埃及国王美尼斯所建,时称“白城”,后改称孟菲斯。曾作为古王国(前27—前22世纪)的古埃及帝国都城长达800年之久,在前2000年为底比斯所取代,但仍为埃及宗教、文化名城。7世纪,阿拉伯大将阿慕尔征服埃及后孟菲斯被毁。

在远古统一的埃及帝国,孟菲斯除了作为国王的住所和国家行政中心外,还被认为是神明的圣地。孟菲斯遗迹反映了古埃及城市的生活状况,寺庙是其重要构成之一,包括最重要的米特·拉希纳(Mit Rahina)的普塔庙。普塔(Ptah)是孟菲斯的地方神,是创造神和手工艺匠。这里其他主要的宗教建筑包括阿布古拉布(Abu Ghurab)和阿比西尔(Abusir)的太阳神庙,孟菲斯的阿辟斯(Apis)神庙,塞拉皮雍(Serapeum)以及塞加拉(Saqqara)的希布·塞德(Heb-Sed)神庙。作为八个朝代的王室所在地,孟菲斯这座城市还拥有可居高临下俯瞰城市的阿比宫殿废墟。宫殿和庙宇周围环绕着工匠的作坊、造船厂和军械库以及居民区。

孟菲斯墓地包含了埃及历史上第一座复杂的巨大石制建筑。这里拥有从早期的帝王陵墓玛斯塔巴 发展到金字塔形状的法老陵墓的证据。孟菲斯及附近一带拥有超过38座各式金字塔,包括吉萨金字塔群,其具体由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组成,胡夫大金字塔是古代世界幸存的唯一奇观,也是人类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古迹之一。除了这些极具纪念意义的历史建筑外,还有超过9000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岩石墓葬,墓葬的历史范围从第1—30王朝,一直延续到古罗马时期。而孟菲斯所包含的众多较小规模的庙宇和定居点遗址,对于了解该地区的古埃及人的生活同样是非常珍贵的。

(二)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

其后,底比斯(Thebes)取孟菲斯而代之。底比斯是上埃及古城,濒临尼罗河,位于今埃及中部,即在今天的卢克索附近。它是中王国和新王国时期的埃及都城。作为皇室居地和宗教膜拜的宗教中心,它从前22世纪中期到前18世纪曾繁荣一时。

在古王国时期,底比斯只是一个寂寂无闻的小型商道要镇,作为通往西奈半岛和彭特的水路及通往努比亚的陆路枢纽。在古王国末期的埃及分裂内战年代(第一中间期,约前2181—约前2040年),古埃及第11王朝在底比斯兴起,依靠底比斯的有利地理位置,最终灭亡了第10王朝,重新统一埃及,开创古埃及中王国时期(约前2040—约前1782年)。第11王朝第一位国王塞赫塔尼·安特夫(Sehertani Antef,前2120—前2118年)就考虑迁都底比斯并开始建设,到第四位国王孟图霍特普一世时决定把首都定在底比斯,并在此为阿蒙神大兴土木,兴建了很多神庙,底比斯从此成为古埃及的圣地。之后直到新王国及后王国时期,在底比斯建都的王朝包括第12王朝(前1991年)、第13王朝(前1785年)、第16王朝(前1622年)、第18王朝(前1580年)、第19王朝(前1314年)、第20王朝(前1200年)、第21王朝(前1085年)和第25王朝(前716年)。底比斯成为古埃及的九朝古都。作为帝国都城,底比斯在历史上几经磨难。在中王国后期与第二中间期,埃及遭到了喜克索斯人的入侵,喜克索斯人定都阿瓦利斯,埃及人建立的底比斯王朝呈现偏安一隅的现象,这是底比斯的首次衰落。以后底比斯又重新兴起,在新王国时期,底比斯再次成为埃及首都和宗教中心。在东底比斯,法老为阿蒙神和他们自己建立了很多壮观的神庙和宫殿。与此同时,法老亦在西底比斯修建了一系列华丽的陵墓,当中较为著名的是拉美西斯二世墓和图坦卡蒙墓。在前11世纪尼罗河三角洲的土著贵族门德斯篡夺政权,开创第21王朝后,埃及再次陷于统治阶级内部不断加剧的内战冲突中,并受到来自地中海的“海上民族”腓尼基的不断攻伐入侵,新王国开始分裂衰亡,底比斯亦随之逐渐衰落。约前663年,亚述军队入侵埃及,火烧并洗劫了底比斯,底比斯从此告别作为帝国都城的命运。

底比斯是阿蒙神(God Amon)之城,与卡纳克(Karnak)和卢克索(Luxor)的神庙和宫殿、国王陵墓谷和王后陵墓谷一起,构成了古代埃及文明繁荣鼎盛的见证。底比斯被古希腊大诗人荷马称为“百门之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其建筑壮丽,拥有大量宝贵的古代文化遗迹。

(三)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

阿布·辛拜勒至菲莱的努比亚遗址位于埃及尼罗河上游河畔,拥有大量极具考古价值的宏伟古迹,包括阿布·辛拜勒(Abu Simbel)的拉美西斯二世神庙(Temples of Ramses II)和菲莱(Philae)的伊希斯女神圣殿(Sanctuary of Isis)。这里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大量的神庙在设计建造时,吸收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地理、天文和数学知识。这些古迹在1960—1980年曾险遭尼罗河涨潮、洪水泛滥的毁坏,多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国际保护行动,才最终使众多古迹遗址获得不同程度的保存与修复。

(四)阿布·米纳斯基督教遗址

这是位于亚历山大城市南部的埃及早期基督教的圣城。修建于3世纪,旨在纪念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殉教者、死于296年的米纳斯(Menas)。米纳斯是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Diocletian,284—305年在位)的一名军官。在戴克里先军队取得战争胜利后,米纳斯拒绝屠杀任何基督教徒,并公开宣扬自己的基督教精神。

圣城的核心建筑阿布米纳斯修道院位于亚历山大城市的南部,处于瓦迪·埃尔—纳特龙和亚历山大之间。传说米纳斯的尸体在由弗里吉亚运回的途中,骆驼突然停止行走,于是米纳斯的尸体只好就地掩埋。就在同一地方,一口水井出现在沙漠中。水井的出现使得该地长满了野葡萄和橄榄树。这片绿洲被称作神圣的米纳斯葡萄园。之后有无数基督徒前往其墓地朝拜。为了容纳越来越多的基督徒朝圣者,在5世纪,这里修建了热水池贝西丽卡,为周围的浴室和浴池提供圣水。在5世纪和6世纪期间,热水池贝西丽卡周围建造了许多建筑,一个拥有5300多平方米的阿布·米纳斯修道院与贝西丽卡热水池的北部相通。考古学家后来在此挖掘出一个完整的城镇,城中的建筑包括教堂、洗礼池、长方形会堂、公共建筑、街道、修道院、民居和工场等遗址。只是现在,绿洲早已不见,圣城也只剩下断壁残垣。

(五)圣卡特琳娜地区

圣卡特琳娜正统修道院坐落在西奈半岛中部的何烈山(Mount Horeb)脚下,即基督教《旧约全书》记载摩西接受“律法石板”的地方。这座山以“杰别尔—穆萨”之名在穆斯林中享有盛名、广受尊敬。这个地区是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在内的世界三大宗教共同的圣地。修道院始建于6世纪,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修道院。修道院的墙体和房屋对研究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修道院内有大量珍贵的收藏,包括早期基督教徒手稿和圣像。修道院所在的地区山峦高峻,蕴藏着无数的考古遗迹和宗教古迹。

(六)开罗古城

开罗(Cairo)位于埃及的东北部、尼罗河三角洲的南部,横跨尼罗河。由开罗省、吉萨省和盖勒尤比省组成的大开罗(Greater Cairo)不仅是当今埃及的首都及最大城市,也是非洲及阿拉伯世界的最大城市,为整个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和交通中心。

开罗伊斯兰古城位于现代开罗的东部,被现代化的商业地区所环绕,是世界上十分古老的伊斯兰城市之一。开罗古城始建于10世纪,但其渊源于阿拉伯人在尼罗河畔所建立的兵站福斯塔特(Fustat)。阿拉伯人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Umar)的手下大将阿慕尔(Amr ibn al-As)率军于642年征服埃及后,在古都孟菲斯不远处、今开罗的南部建立兵营福斯塔特,后发展为阿拉伯帝国在埃及的首府。10世纪,法蒂玛王朝第四代哈里发派遣西西里籍大将昭海尔(Jawhar al-Siqilli)率领10万大军于969年征服埃及后,又耗费数年在福斯塔特东北建立新都查希拉(Al Qahira),它成为今天开罗城的雏形。开罗后来成为伊斯兰世界的重要中心,在14世纪达到鼎盛。开罗伊斯兰古城以汗哈里里市场为中心,向南北两方扩展,包括爱资哈尔清真寺、萨拉丁城堡等著名伊斯兰古迹。

(七)鲸鱼峡谷

与上述文化遗址不同,鲸鱼峡谷是埃及的自然遗址。该遗址位于埃及西部沙漠,有珍贵的鲸化石。这种鲸类属于最古老的、现已绝迹的古鲸亚目。这些化石生动地反映了地球生物重要的进化历程:鲸由早期的陆生动物进化为海洋哺乳动物。这是世界上反映这一进化阶段的最重要遗迹,鲸鱼峡谷鲸鱼化石的数量、集中程度以及质量可谓首屈一指,且其所处环境风景迷人,受到严格保护。鲸鱼峡谷的化石展现了鲸后鳍退化最后阶段的原始状态。这些鲸鱼尽管在头骨和牙齿结构方面仍保持着原始面貌,但已显示了现代鲸典流线型的身体形态。加上该遗址的其他化石材料,完全可能使人们重见当时的环境和生态。

二 其他遗产资源

埃及是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目前已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五项,其中一项为联合申报,四项为单独申报。联合申报的一项是“椰枣树相关知识、技能、传统和习俗”,由非洲多个国家联合申报,201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由埃及单独申报的四项是“黑拉里亚史诗”“塔提布棍戏”“传统木偶戏阿尔戈兹”和“上埃及手织品萨伊德”,其中“传统木偶戏阿尔戈兹”和“上埃及手织品萨伊德”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亟待保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黑拉里亚史诗

黑拉里亚史诗在2008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首诗讲述的是巴尼黑拉勒贝都因部落的传奇故事,在10世纪,巴尼黑拉勒贝都因部落从阿拉伯半岛移民至北非。这个传奇式的部落曾统治北非中部的大片领土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后来亡于摩洛哥人。

从中世纪到19世纪,阿拉伯的民间文化中出现了12部口头传唱的史诗,其中只有黑拉里亚史诗以其完整的音乐形式流传了下来。它曾经在中东阿拉伯世界广为流传,到今天埃及以外的地方都已失传。

自14世纪以来,黑拉里亚史诗由专业诗人吟唱并自奏打击乐或“拉巴布”(一种二弦琴)。这种表演一般出现在婚礼、割礼仪式和私人聚会等场合,可持续数天。吟唱黑拉里亚史诗是一种重要而独特的文学和音乐表现形式,同时它还汇集了阿拉伯民族历史、习俗以及宗教信仰。许多与黑拉里亚史诗相关的谚语和谜语现在仍在整个中东地区流传着,而且很多地区的地名以黑拉里亚史诗中的英雄名字而命名。过去,其传承人是在家族内部培养出来的,吟唱黑拉里亚史诗是他们唯一的收入来源。一般而言,学徒要从5岁开始学习,并坚持10年的学习生涯,进行各种专门训练以提高记忆力,学习声乐和掌握器乐演奏技巧。同时他们还必须学会即兴评说,使故事情节更加贴近当代观众的喜好。

(二)塔提布棍戏

2016年,塔提布(Tahteeb)棍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古埃及,被称为塔提布的戏被视作武术表演。此后,它被更改为节日游戏,但与实践相关的一些象征性和价值仍然存在。在表演时,主要由两个对手进行明快简短的非暴力交流,每个对手挥舞着长长的棍子,而在后台则播放民间音乐。从业者男女老少皆宜,主要来自埃及上层的某种社群,尤其是农村地区,使用塔提布棍成为那里的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被视作男子气概的标志。游戏规则基于相互尊重、友谊、勇气、力量、骑士精神和自豪感等价值观。在公共和私人社交场合表演塔提布棍戏,有时会举行比赛来鼓励新玩家加入,并在特殊的晚会上进行。在有的省份,塔提布晚会持续近一周时间。传承可以发生在家庭、社区和任何想学习的人中间。该游戏使参与者从拥有的技能中获得自信,并在他们的团体面前表现出自豪感,它还有助于加强家庭联系并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三)传统木偶戏阿尔戈兹

埃及的传统木偶戏阿尔戈兹在2018年被列入急需保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阿尔戈兹(Al-Aragoz)是埃及的一种使用传统手工木偶表演的旧戏剧形式。它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活动,在木偶戏表演过程中,表演者会藏在一个小型便携式舞台后面,其助手则与木偶戏和人群互动。阿拉戈兹的名字来自主要的那个木偶,其独特的声音是使用特别的语音修饰而创建的。表演者和观众在整个表演中都充满活力,洋溢着喜剧和娱乐的气氛,表演者必须精通对木偶的操纵以及即兴演奏和音乐技巧。表演涉及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主题,其中一个经常出现的主题是反腐败斗争。这种艺术曾经是由一群旅行表演者呈现的,他们通常是在民间庆祝活动时进行呈现。然而,当这些庆祝表演活动减少时,表演者及其助手就会定居在固定的地方,主要是在开罗。伴随着社会、政治、法律和文化环境的不断变化,如有关公共聚会的法律,宗教激进主义的兴起,年轻一代的整体兴趣下降以及主要从业者年龄的增长,这种表演的存在空间越来越受到限制。不但幸存的主要从业者人数日益减少,而且许多曾经参加传统木偶戏阿尔戈兹表演的拥趸者现在也逐渐消失了。

(四)上埃及手织品萨伊德

上埃及手织品萨伊德在2020年被列入急需保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手织品萨伊德的制作是一个工艺精巧的复杂过程,包括从准备织布机到穿线、编织,再到最终成品等一系列的步骤和技术,需要时间、精力、耐心和实践。几个世纪以来,一些埃及男人和女人利用其传承的知识和艺术才能来创造萨伊德这种绣花纺织品,既作为家庭遗产也作为谋生职业。无论是亚麻、棉、羊毛或丝绸,其基本原理和生产技术都与过去一脉相承。只是过去编织所用昂贵的丝线逐渐转为棉线,而较小的窄幅织机已被较宽的织机所代替,这主要是考虑到经济收益。尽管这项传统手工是群体认同和自豪感的源泉之一,但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包括编织萨伊德越来越无利可图,在家编织还需要空间来容纳织机,其原材料和机器十分昂贵等因素,导致这一传统编织工艺越来越失去人们的重视和传承。

埃及以七千年的文明史著称于世,号称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古迹的埃及旅游资源举世无双,其旅游收入不仅构成其外汇来源的四大支柱之一,旅游业成为埃及国家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埃及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吸引成千上万各国游客的魅力所在。


[1]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20 ,69th edition,https://www.bp.com/content/dam/bp/business-sites/en/global/corporate/pdfs/energy-economics/statistical-review/bp-stats-review-2020-full-report.pdf.

[2]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20 ,69th edition,https://www.bp.com/content/dam/bp/business-sites/en/global/corporate/pdfs/energy-economics/statistical-review/bp-stats-review-2020-full-report.pdf. SYOFcgz8PGq2MRvFOF03dAUbVqbreZTHOM/FPWNl78nE65C4Ot446F9ZoxtQd7+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