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城市因人而美好。公园城市实质是一种城市发展的高级社会形态,旨在建构和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生活、生产平衡统一,从而达到“人、城、境、业”深度相融的现代化城市。公园城市体现高人文与高科技的平衡,蕴含了高深的东方哲学思想,自然为本,天人合一。公园城市建设是“以人为本”的城市,“以人为本”内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以自然为根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学会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自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人类发展中一切不以自然为依据的发展只会带来不可预估的灾难。在与自然的相处中,人类不能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作为发展的前提;相反,要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公园城市是中国式生态文明的生动案例,集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古代生态智慧,实现了人与自然有机结合,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和方略,厘清了视域融合和综合创新之间的权衡。中华民族是在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此,天人合一的自然本底要求人类活动必须秉持“天时”。
公园城市始终从系统的角度来阐释“天人合一”理念。从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公园城市中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全面发展的。公园城市建设秉持“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理念,体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观念。整个自然环境是有序统一的整体,也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相互耦合的循环链条。公园城市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循环耦合,二者不可分割。公园城市只有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理念,特别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纳入公园城市建设的框架中,才能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愿景。从社会可持续发展来看,中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的阶段,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中国的发展,中国需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融入其中,将绿色发展贯穿始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格局,形成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核。
公园城市是新发展理念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也是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城市典型案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重要实践,是坚持将人民放在首位,统筹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始终的重要探索。公园城市有利于探索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实践、城市人民高品质生活新方式、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公园城市的核心要求必须体现新发展理念,始终将人民置于首位,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命共同体,打造“人、城、境、业”高度统一的美丽城市新形态。公园城市奉“公”服务人民、联“园”涵养生态、塑“城”美化生活、兴“市”绿色低碳高质量生产,始终将生态兴的城市文明观念以及将绿水青山的优质生活环境留给人民的发展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城市生态观、将城市人文历史灵魂注入城市的人文观和绿色生活方式的生活观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新范式。
“公园城市”理念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如图2-1所示。
图2-1 公园城市的本质特征
公园城市建设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公园城市注重发展公园的游憩服务,并将之作为满足美好生活与建设幸福家园的必要条件,更加注重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惠性活动与多元化的活力。
公园城市建设生态筑基,绿色发展。公园城市的空间格局布置中更加注重基础要素配置,重点聚焦绿色本地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理念。
公园城市建设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公园城市建设将区域边界模糊化,将风景优美作为建设的重要抓手,更加注重强调城乡融合发展。
公园城市建设美丽引领,创新发展。公园城市建设首先将公园化作为城市面貌建设的始终,强调景观与景点的美观度来适应人民的需求。
公园城市建设多元共生,开放发展。公园城市将开放作为其重要特征,注重绿色开放空间与绿色开放文化的融合,更加关注城市公共空间以及场景的营造。
“合”。公园城市的建设顺应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新时代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成都构建了一套绿色、健康、智慧的全域园林系统,舒适的开放式空间使城市的环境得到了改善,居住质量得到了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山地公园打造了一片山景,展示了“西岭千年雪”的天府文化,在生态保护与涵养的作用下,更是一种休闲观光的好地方。郊野公园不仅塑造了乡村美景,还推动了“农商文旅”的融合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块可以承载乡愁的地方。郊野公园是农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是表征乡村绿色发展方式的集中体现。各种城市园林绿化再现了“绿蓉城,花重锦官”的繁华景象,充分展示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使居住环境得到优化,让人们的生活更舒适、更愉悦。而“天府”绿道将各公园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真正的“生态圈”。
“和”。从广义上讲,以公园为中心,建构新的都市建筑方式,使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公园城市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绿色、生态、景观等方面,还体现在城市发展方式上的创新,可以优化城市的资源配置,促进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推动新技术和新业态的落地,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并在市民的居住体验中创造一个充满创意的城市空间。
“阖”。公园城市不仅以高品质发展为主题,为城市寻找新的发展增长极,同时也为城市发展的生态动力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公园城市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为前提,必须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为基础。未来的都市发展要以人为本,以生态与安全为重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需求、安全需求,重视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建设。强调提升都市成长力、创造活力、创造绿色低碳、包容和谐、智慧韧性的人文环境。
“核”。公园城市建设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以自然为核心的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系统。其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两个中心”协调,强调“两种价值”。从GDP的角度看,从以人为本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公园城市把人的生活和自然的生态环境置于同等的位置,把“公园”作为一座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在此基础上,公园城市本质上是一种以生态文化为代表的都市规模的生态文化,是一种新型的都市发展方式。公园城市并非单纯地追求美丽的都市生态,而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方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是自然生态保护良好,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具有良好社会治安,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现代都市。
公园城市是以生态文明为引领,推动城市实现“两山”实践的重要探索,同时考虑生态价值与人文价值,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城市发展至高境界。“公园城市”的探索,也给未来新型城市形态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发展模式。
公园城市有别于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绿色城市等,它是都市圈、城市群、城市、乡村的核心组件,并将“市民—公园—城市”三者关系的优化作为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人们对美丽生态的需求不断提高,不断向人们供给高质量的生态产品是一种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公园城市的构建是“美丽中国”中“美丽”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森林和草地是土壤的命根,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在发展早期,国民的幸福感往往与GDP的增加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在 GDP继续增加的情况下,人们幸福感的提高幅度远远小于 GDP的增速。二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生态逆差”,即“生态效益”并未充分发挥。如果我们的生态状况和我们的经济发展一起下滑,这条道路必然无法继续走下去。这意味着,逆向发展的生态系统将导致经济的退化。为此,必须对生态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对未来所要建设的都市进行反思。
现代化的都市发展方式要求实现生态化的转变和提升。在整个文明的过程中,我们的文明历经了部落、农耕、工业等多个发展阶段,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迈向新的生态文明时期,构建美好家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的核心。公园城市是一种新兴的概念,某些地方政府部门经常将它与“城市公园”“在市区建设公园”相混淆,而学界对其概念的界定也并不一致。公园城市的实质是建设“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是以“绿色价值观”为指导,以“以善为本”的多元治理主体,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主体,在实现“资源分享”的基础上,构建人与自然共生的新的城市管理模式。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品质都离不开人们对其自身的认识与位置的认识,更多地依赖于城市的设计与建造。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何寻找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道路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追溯其根源,可以发现,城市发展既是人们对自我发展的一种空间反射,也是对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或者对文化的投射。为此,探讨我国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形态的转变与提升,必须从“美丽中国”的理念出发,从“一个核心、两个关键、三个维度、四个特点”入手。
“一个核心”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要求环境优良、生态安全、城乡优美、绿色发展、绿色生活以及制度健全。“两个关键”即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要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生产、生活、生态三种功能空间布局以及生态系统优化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三个维度”即外在美、内在美与制度美。外在美体现在生态环境健康安全与城乡人居环境优美;内在美体现在经济发展绿色高效与社会生活绿色幸福;制度美体现在生态文明繁荣昌盛与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四个特征”即整体性、协调性、多样性与现代性。整体性要求全国各地稳定跨过生态环境拐点,实现“美丽”的整体提升;协调性要求推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互动;多样性要求结合地区环境、发展、人文等优势形成多种多样的“美丽”气质;现代性要求秉持现代化环境治理理念、制度与手段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公园城市承载着城市人口、经济发展、蓝绿比例、蓝繁天数、生态价值、发展创新、高端人才等要素,包含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多重目标。目标间的相互融合与和谐共生,是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美丽中国中“美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正面临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城市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公园城市”,正是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范式,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城市建设新模式探索,也是现代城市发展走向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
公园城市的哲理基础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囊括“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等理念,公园城市建设应该融入自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要“天人合一”,要人与自然和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地球生命共同体”,城市应该是美好家园,建设在“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哲学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