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意义

一 研究目标

通过对上文五个问题的深入探索,本书致力于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第一,基于自上而下的宏观—微观与自下而上的微观—宏观整合范式,构建能够解释新技术和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从技术创新到制度创新的理论框架。

第二,从多学科交叉对话的角度,建立起新的中国创新型企业外部制度环境的分析评价框架,从而具体指导新技术背景下,企业选择更为有效的路径提升企业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与制度创新。

第三,基于对中国技术创新的政策演进、发展现状、初始条件的研究结论,以及对影响技术创新的举国体制乃至制度与领导前因和机制的研究成果,提出操作性强的对策建议,致力于帮助中国政府优化制度环境和产业政策,帮助中国企业提升创新能力。

二 研究意义

(一)实践意义

本书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企业乃至国家构建为主题,以提升技术和制度创新为目标,研究成果对中国企业实现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打造创新型国家具有直接的启发与指导意义。如,一方面,政府需要在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方面有所作为,其方向应该是营造企业高管能够做出积极解读与回应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不可忽视微观层面对宏观层面要素的反馈影响。例如,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目标定位,要从利用制度和行业环境,转向影响甚至改变行业和制度环境,引导企业采取更为有效的创新战略,在新技术和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产业升级和制度变革,从而克服外部环境因素的干扰与束缚,最终获得竞争优势。总之,本书可以为优化营商环境、培育企业家精神、构建创新型企业、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更有针对性、更为有效的理论依据。

(二)理论意义

本书根据中国技术创新的现实特征,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提出宏观与微观整合的研究思路与框架,力图解释和发现中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培育与发展途径。新的理论研究框架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战略目的。所以,本书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理论意义:

第一,整合制度基础观和高阶理论,构建新的理论研究框架,致力于宏观与微观领域的有效连接。以往研究多分别关注影响技术创新的宏观或微观层面因素,这种割裂的视角未能充分揭示出现实技术创新实践的宏观和微观的统一性、互动性与复杂性,也不能解释在同一国家不同省份之间为何技术创新存在较大差异。由于理论研究纲领(Theoretical Research Program)探讨理论与理论间的关系,在这个层次上分析不同理论的联系更有助于做出理论贡献(杨治、王砚羽和夏军,2019)。本书整合制度基础观和高阶理论,构建新的理论研究框架来解读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一方面有助于推进在全球化与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深化和拓展制度基础观和高阶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提升相关内容理论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协同解释力度。

第二,深入剖析中国经济追赶过程中技术创新的初始条件,考察中国情境下宏观环境与微观企业行为的双向互动关系。本书分别从政府积极主义和地方政府的领导力两个视角,阐释中国经济追赶与技术创新的初始条件。并且,还将通过系统综述《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三种中文学术期刊中的宏微观研究,挖掘中国情境下影响微观企业行为的宏观环境因素。

第三,揭示制度企业家自下而上推动制度创新的路径。传统的技术创新过于关注自上而下的影响,忽视了微观层面能够反馈影响宏观层面要素的现实。本书旨在弥补这一空白。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为直接目标,以推动制度创新为落脚点,探讨其演进路径与增长的内在机制,从宏观与微观互动的角度,不但深入研究营商环境通过企业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更综合考虑战略领导如何影响制度创新。这一闭合回路的研究,是创新研究领域的新尝试。

第四,实现研究方法上的可能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全新的理论见解。在深刻把握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关键过程的基础上,本书将综合利用文献研究、政策文本分析、统计与计量分析、案例研究等,将技术创新乃至制度创新的产生、发展变化以及实施全过程有机贯穿到学术研究过程,实现研究方法上的可能创新,研究成果也预期能为新技术环境下创新型企业的构建提供全新的理论见解。 lrUO75q1yRfvdJqrxfzzmq8zdTZcV+AnIlxJ/jnsOR3ao2BVdd5jFzRzWMBdKaJ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