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增进民生福祉与现代化新征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维持了长达四十多年的长期稳定与和谐发展,创造了历史上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中国奇迹”,在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历史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增进了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提升了国际地位,成功开拓了一条带有显著东方特色的、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模板。

中国社会之所以能够形成长期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大环境,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与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不断创造经济发展动力、激发社会活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在民族大团结中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格局,在民生保障建设中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

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既改善了产业结构,也优化了社会结构,将中国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并继续向以数字社会为表征的后工业社会转型。新中国成立之初,绝大多数居民生活在农村,城镇化水平仅为10.6%。那时民间的话语体系中,对工业产品经常用洋火、洋布、洋枪、洋车、洋戏匣子等来表述。但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七十多年的发展,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已经提升到2021年底的64.72%,并以每年1%以上的速度递增。中国的城镇化将中国的绝大多数人口带入城市并享受现代城市文明。中国名副其实地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中国制造”也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在波澜壮阔的城镇化运动中,中国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积,也历史性地增长到城镇居民人均3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47.3平方米。

从产业结构上来说,1952年,中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高达83.5%,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仅仅分别为7.4%和9.1%。但到2000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则分别为50.0%、22.5%和27.5%。到2017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又发生了划时代意义的转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降低到27.0%、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稳定在28.1%左右,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则上升到44.9%。截止到2020年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占比分别为23.6%、28.7%和47.7%。

从业人员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转移、人口居住区位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生活方式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转变等,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道路,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基本面貌。

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社会转型。在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定居化社会转变为迁居化社会、村落社会转变为城市社会的过程中,中国顺应时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治国理政思想,系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通过治理能力的提升把控时代大局,形成稳中求进的改革发展战略,将中国从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推进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然后又推进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现在,中国已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在完成2035年和2050年的“两步走”任务后,中国将历史性地转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走好未来的路,就必须在历史自信中察古知今,以史为鉴,以史为师。

改革开放至今,农村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推行,改变了僵硬的计划模式,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投入水平,提升了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效率。一方面解决了第一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将中国的饭碗稳稳端牢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也把剩余劳动力从土地解放出来,大大减少了单位面积农田的劳动力投入,增加了进城务工农民工数量。当前正在推进的基于自愿的土地流转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升,推进了农村的第二次产业革命,推进了家户小农向现代化中小型或大型农业的进一步转型。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现代化应用,将继续释放技术红利,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更进一步地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现在,在土地流转化、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村落居民化、人口城镇化等社会合力的作用下,中国的农村也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村落终结潮”——每年都会有无数的自然村在城镇化中“终结”。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居民也会从传统农业劳动力意义的农民转变为生活于农村的农村居民。而农村的居民化与居民的老龄化将同构并进,形成转型期的社会政策托底需求。农村的“居民保”,不管是脱胎于“新农合”的医疗保险,还是逐渐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都形成了低缴费、广覆盖、有保障的基本模式,解决了千百年来农民没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问题,支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

1978年以来的城市体制改革,转变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经营方式,改善了生产环境,不但解决了几千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还在开放搞活的市场体系中建成了规模庞大的乡镇企业。随后,乡镇企业又在产权明晰中形成现代集体企业和民营企业。中国开创的渐进改革与增量改革模式,以现代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代替了原有传统单位保障制度,历经十几年的制度改进、通过政府对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财政补贴与缴费的连续提升,有效解决了社会转型期的“病有所医”和“老有所养”问题。从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推行到高等教育的扩招,正在将中国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这支撑了整个国家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推广。现在,中国大学的毛入学率达到57%左右——这预示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变到大众教育阶段。2021年,中国新出生人口仅仅为1062万人,但2022年的大学毕业生却达到了1076万人。未来,在生育率下降态势中,几乎所有的适龄人口都有上大学的机会。当前就业的主要困难群体,已经不再是农民工,而是大学生——这是就业市场的重大转型。虽然学历越高,其在劳动力市场找到合适工作岗位的搜寻成本也会越大,但大学生的就业,将为未来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创新创造新的人口红利——人力资源提升中的红利。自1978年以来的发展经验表明,改革开放为中国注入了强大进步动力,支撑了来自亿万人民的良好预期,而社会政策与民生保障则从源头化解了转型期可能发生的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安全,这进一步提升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科学解决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问题。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使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与比重迅速提升的同时,还造就了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既有利于在橄榄形分配格局形成中缩小收入差距,也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稳定协调发展。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为人民通过辛勤劳动改变生活面貌不断创造的机遇,造就了和平、和谐、合作的安居乐业环境,形成了良治与善治局面。现在,不同口径计算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达到4亿—5亿人口。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其中的主要经验,就是改革开放疏通与拓展了社会流动渠道。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及其子弟流动到城市转变为农民工,形成世界上迄今为止最为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户籍制度的改革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又逐步将农民工转变为新市民。高等教育的扩招,为中国供给了庞大的白领工作者,支撑了整个社会的中产化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新社会阶层,是经济与社会建设的新主体。不管是横向的社会流动,还是纵向的社会流动,都优化了社会结构,奠定了人心思稳和安定团结的社会基础。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一再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促稳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中国之所以能够避免其他发展中国家社会转型中的诸多弊端,就在于比较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流动问题,防止了城市贫民窟的形成,为社会各个群体和各个阶层都提供了发展机遇。

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经济低迷不前的影响下,欧美各国乱象丛生,政局动荡不安,乌克兰危机又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中国之所以风景这边独好,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首先办好了“自己的事情”,遵循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稳定了国内大局,解决好了民生问题。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作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只有在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改善中,才能实现一个又一个“中国梦”,推动一轮又一轮消费升级,实现一年又一年内需的稳步提升。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21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不足100元和50元提高到47412元和18931元,文盲 率从80%降低到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时的2.67%,以现行贫困线确定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全部消除,农村发展进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将继续提升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与生活水准。

人均收入的提升,迅速降低了家庭食物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这一指标在国际上以恩格尔系数表示,常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程度:一个国家生活越贫困,恩格尔系数就越大;生活越富裕,恩格尔系数就越小。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社会,处于50%—60%为温饱社会,处于40%—50%为小康社会,处于30%—40%为相对富裕社会,处于20%—30%为富足社会,降低到20%以下则为极其富裕社会。2020年,我国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降低到29.2%和32.7%, 2021年,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我国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降低到了28.6%和32.7%。 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教育、旅游、保健以及其他休闲消费的比重,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健康水平,将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5岁延长到当前的78.2岁左右,其中女性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80.88岁。

现在,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新发展阶段。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因地制宜、顺应时势地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使上层建筑适应于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并促进了经济基础的顺利发展。市场对资源的决定性配置作用与更好发挥的政府作用,将中国从高速增长阶段推进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证了人民对改革开放成果的共享。社会流动渠道的拓展,造就了中等收入群体,优化了社会结构,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安全发展。所以,只有继续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我们才能一如既往地激发社会活力,夯实现代化建设之基,永续长治久安之道,在保障与改善民生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GG5zjy+Y6+NU/kMPWOqTsDZWnzMjFlZ8OY2Miox1aMjHC0uciiKKhW0nyiOg7y1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