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

本书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首先是文献研究分析法。通过文献检索与阅读,获取法治信仰的有关知识与资料,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主要获得信仰、法律信仰、法治信仰的基础理论,为法治信仰的课题有效开展做好铺垫。

其次是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法。法治信仰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了解法治信仰的内在结构,又要对法治信仰的外在结构加以分析,还要从整体上分析法治信仰的功能。无论是对法治信仰形成困境的分析,还是对法治信仰路径实现的讨论都得益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与分析视角的运用。

最后是多学科交叉分析法。法治信仰的课题研究涉及宗教学、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文化学等交叉学科研究,其中有关信仰的研究涉及宗教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而法治本身则是法学或者说法学理论研究的天然课题。同时,法治或者说法治信仰作为一种文化其研究又涉及文化学领域的知识,具体到法治信仰的生成与建构又涉及法学、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的综合运用。

本书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

关于法治信仰课题的研究兼具探索性、解释性特点,从中国语境下分析法治信仰的建构助益于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推进和法治中国建设研究的文献不多,具有探索性的意义;通过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与视角洞悉法治信仰的结构,法治信仰形成的具体困境以及法治信仰的路径实现又具有解释性的特征。

从研究意义而言,法治信仰研究课题的提出既是基于当前道德底线的失守,又是基于当前法治建设不足与社会公平缺失的考量。探寻和解读法治信仰的中国意涵,构建和把脉法治信仰的生成机制,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和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具有根基意义和战略意义。

从研究方法而言,法治信仰研究是宗教学、法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交叉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既避免了单科研究的局限,又拓展了全书的研究视野;同时,运用结构功能主义这一社会学理论方法分析和探讨法治信仰的生成与建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从研究内容而言,中国的法治信仰不同于西方的法律信仰,不具有西方天然的宗教和自然法属性;中国的法治信仰有其特殊性,它与政治信仰一脉相承,法治信仰的中国建构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的具体展现,它不仅包含了对法律的信仰,对法治实施的信仰,对法治所承载价值的信仰,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仰,对法治中国的信仰。


[1] 关于道德的衰落与滑坡,阎云翔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就指出今天孝道的衰落与老人赡养的危机,并作出了“无效的法律与自相矛盾的意识形态、沉默的公众舆论、信仰世界的倒塌和经济剥夺与无情的市场逻辑”四种因素分析。参见[美]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龚小夏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208页。

[2] 孙安清:《马路哄抢事件频发究竟是何因素作祟》,《法制日报》2018年12月7日第5版;史洪举:《对哄抢闹剧依法严惩》,《人民法院报》2018年9月16日第2版;崔恒清:《哄抢事故货物敲响普法警钟》,《人民公安报》2016年3月31日第3版;陈家兴:《面对哄抢,不能只当道德判官》,《人民日报》2015年9月2日第5版。

[3] 戴先任:《“中国式哄抢”呼唤“法治终止符”》,《中国商报》2018年9月7日第P02版。

[4] [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第2版),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序言第16页。

[5] R.H.Tawney, The Acquisitive Society ,Wheatsheaf Books,1982,p.32.

[6] [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第2版),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序言第14—15页。

[7] 刘哲昕:《法治才是硬道理:从法治思维到命运共同体》,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5页。

[8]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9] 姚建宗、侯学宾:《中国“法治大跃进”批判》,《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10] 《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人民法院报》2015年12月28日第2版。

[1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8页。

[12] 马长山:《法治的社会根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13] 汪太贤、艾明:《法治的理念与方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168页。

[14]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386页。

[15] 刘作翔:《关于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几点思考——“新法治十六字方针”对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意义》,《河北法学》2016年第5期。

[16] 季金华:《法治信仰的意义阐释》,《金陵法律评论》2015年第1期。

[17] 孙国华、何贝倍:《人权与社会主义法治》,《法学家》2001年第6期。

[18] 付子堂:《坚定人权自信 全面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人权》2017年第6期。

[19] 汪习根:《全面推进人权法治建设的行动纲领——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人权解读》,《浙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20] [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48—149页。

[2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02页。

[22]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0页。

[23] [美]德沃金:《法律帝国》,李常青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7页。

[24] Benjamin I.Schwartz, The Religion of Politics Reflections on the Thought of Hannah Arendt ,March-April,1970,pp.141-161.

[25] [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65页。

[26] [德]韦伯:《学术与政治》,冯克利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版,第29页。

[27] [美]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严蓓雯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页。

[28] [英]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页。

[29] [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7页。

[30] [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梁治平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66页。

[31] 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自20世纪90年代初由梁治平先生译介到中国,于1991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首版发行。

[32] 谢晖:《法律信仰与法律怀疑精神》,《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5年第6期。

[33] 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34] 谢晖:《法律信仰:历史、对象及主观条件》,《学习与探索》1996年第2期。

[35] 许章润等:《法律信仰:中国语境及其意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36] 夏泽祥:《中国语境下的法律信仰:涵义、对象、载体与表征》,《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37] 范进学:《论法律信仰危机与中国法治化》,《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38] 钟明霞、范进学:《试论法律信仰的若干问题》,《中国法学》1998年第2期。

[39] 丁一:《法律信仰在法治化进程中的作用》,《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40] 沈瑞英:《实现法治现代化必须树立法律信仰》,《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9期。

[41] 耿瑞珍:《法律信仰的价值及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6期。

[42] 王学俭、顾超:《依法治国进程中的法律信仰培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

[43] 刘涛:《中国法律信仰的传统根基与建构路径》,《法商研究》2016年第1期。

[44] 邓佑文、李长江:《论国家公务员的法律信仰——由我国公务员执法现状引发的思考》,《理论学刊》2004年第12期。

[45] 袁剑英:《培育领导干部的法律信仰》,《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1年第5期;邓佑文:《论领导干部的法律信仰与依法行政》,《领导科学》2005年第14期;孙艳艳:《领导干部的法律信仰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领导科学》2008年第14期;王鹏森:《如何培育基层领导的法律信仰意识》,《领导科学》2018年第27期。

[46] 陈占梅:《人民警察法律信仰的培养》,《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47] 胡冬华:《法律信仰与法官的角色义务》,《求索》2016年第9期。

[48] 王允武、潘高峰:《合理处置信仰冲突 积极培植少数民族法律信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1期;梁利:《论法律信仰与民族信仰》,《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马升:《论民族法律信仰是民族法治化的理性基础》,《青海民族研究》2016年第3期。

[49] 王曼倩:《依法治国进程中的青年法律信仰培育》,《理论视野》2016年第1期。

[50] 李珂:《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第12期;陈维铨:《试论帮助大学生树立法律信仰的关键问题》,《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30期;李先伟:《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的探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8期;施爱民:《试论大学生法律信仰形成机制》,《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17期;陈新开:《论法治社会条件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第2期;杨丽娟:《培植法律信仰之于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理论价值》,《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23期;杨彦增、粟远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调查》,《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1期;孙绪兵:《刍论大学生法律信仰之要求》,《学术交流》2012年第7期;王婷:《浅析道德信仰和法律信仰在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中国成人教育》2012年第16期;刘端端:《论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构建》,《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8期;范光杰、杨汉国:《法治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内涵》,《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1期;赵颖慧:《谈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教育探索》2015年第2期;邓巧蓉:《法治中国建设背景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5期;范光杰:《关于大学生法律信仰教育问题的思考》,《理论导刊》2016年第2期;肖中华、邹雄智:《“大众创业”背景下大学生法律信仰培养路径探讨》,《企业经济》2016年第4期;杨用才:《大学生法律信仰培育探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年第18期。

[51] 李朝开:《试论农民法律信仰的缺失与树立》,《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52] 李秀忠:《关于农村法律信仰危机的思考》,《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张学亮:《依法治国与农村法律信仰危机》,《长白学刊》2002年第6期;黄春:《中国农村法律信仰危机的表现、成因与解决途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李保平:《法律信仰与宁夏跨越式发展研究》,《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赵天宝:《论乡土社会法律信仰的建构》,《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第7期。

[53] 孙文恺:《中国语境下“法律信仰”的内涵——从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谈起》,《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卢刚:《中国当下法律信仰的悖论——基于对伯尔曼〈法律与宗教〉的分析为视角》,《长白学刊》2009年第4期;范进学:《“法律信仰”:一个被过度误解的神话——重读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政法论坛》2012年第2期;罗伦:《“法律信仰”危机与选择:伯尔曼的问题与方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杨震、席春玲:《法律教育改革与法律信仰的培养——评〈信仰与秩序:法律与宗教的复合〉》,《高教探索》2018年第9期;俞学明:《“伯尔曼之思”:从法律信仰到现代性反思——以当代中国“法律信仰”的流行成因探讨为线索》,《世界宗教文化》2019年第1期。

[54] 刘小平、杨金丹:《中国法律信仰论的内在悖论及其超越》,《法商研究》2014年第2期。

[55] 许章润:《法律信仰与民族国家》,《读书》2003年第1期。

[56] 刘春兵:《法律信仰:依法治国的内驱力》,《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57] 常桂祥:《法律信仰:法治国家之灵魂》,《齐鲁学刊》2005年第2期。

[58] 李海青:《现代性视野中的法律信仰》,《思想战线》2005年第4期。

[59] 卢泽铭:《法律信仰——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学术论坛》2006年第8期。

[60] 张永和:《信仰与权威》,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95页。

[61] 张永和:《法律不能被信仰的理由》,《政法论坛》2006年第3期。

[62] 魏敦友:《理性的自我祛魅与法律信念的确证——答山东大学法学院谢晖教授》,《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63] 刘焯:《“信仰法律”的提法有违法理》,《法学》2006年第6期。

[64] 刘焯:《“信仰法律”的提法有违法理》,《法学》2006年第6期。

[65] 范愉:《法律信仰批判》,《现代法学》2008年第1期。

[66] 检索日期截止到2022年1月27日,具体详见表0-1。

[67] 本报评论部:《营造法律至上的法治环境》,《人民日报》2013年2月27日第5版。

[68] 本报评论部:《在每个案件中体现公平正义》,《人民日报》2013年2月28日第5版。

[69] 本报评论部:《让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人民日报》2013年3月1日第5版。

[70] 张永和、孟庆涛:《法治信仰形成路径探析》,《人民论坛》2013年第14期;马怀德:《如何让法治成为信仰》,《人民论坛》2013年第16期;姜明安:《如何让法治成为国民信仰》,《人民论坛》2013年第18期。

[71] 毛杰:《论公民法治信仰的培育路径》,《中州学刊》2016年第10期;魏长领、宋随军:《全面从严治党与法治信仰的培育——学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周军虎、何祥林:《法治信仰的培育探究》,《理论月刊》2017年第2期。

[72] 刘同君、夏民:《大学生人文教育与法治信仰》,《江苏高教》2002年第2期;徐蓉:《法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与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思想理论教育》2015年第2期;张兵:《大学生法治信仰的误区及其化解路径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16年第12期;宋随军:《培育大学生法治信仰具有多重意义》,《中国高等教育》2019年第1期。

[73] 权麟春:《在文化认同的视域中培育法治信仰》,《学习论坛》2016年第2期;张善根:《文化断裂中的法治信仰逻辑与构建》,《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10期。

[74] 周志非:《关于法治信仰的思考》,《理论前沿》1999年第19期;阎海燕:《试论法治信仰》,《理论探索》2001年第4期;郑红:《坚守法治信仰 强化法律监督》,《人民检察》2014年第2期;陈云东:《树立法治信仰 建设法治中国》,《学术探索》2015年第6期。

[75] 叶立周:《当代中国法律接受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8年。

[76] 林坤:《论法律认同——基于中国语境的考察》,博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77] 夏丹波:《公民法治意识之生成》,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78] 王明文:《论当代中国法律信任的建构》,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5年。

[79] 张静焕:《法治思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8年。 YqReTUuAmxqSTvMFiwkEIcuFQnzdrOlszsnPjpOS4XSQEzkM0goclFZSRcPqqrn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