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方法述略

巴蜀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区域,零星的传世文献和丰富的考古发掘都证明,早在先秦时期此地区便已形成独特的区域文化形态,在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本书中涉及一些基本概念,界定如下。

巴蜀: 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地理范围主要涵括今四川和重庆。其西接青藏高原东南部,北缘大巴山与陕甘交界,东有巫山、七曜山与湘鄂西部山脉相连,南隔以娄山为主干的褶皱山地与湖南、贵州交界。

音声: 指一切仪式行为中听得见或听不见的声音,包括一般意义上的“音乐”;听得见的音声又可分为“器声”和“人声”

道场法事: 指道教或佛教的祭祀仪式。道教为宫廷祈祷国泰民安的宗教仪式,称为“金禄道场”;为民间亡人的超度仪式,称为“黄禄道场”;为生人消灾灭难、保泰延生的仪式,称为“法事”或“正坛法事” 。本书将丧葬仪式中法师主持的所有仪式称为“道场法事”。在“道场法事”中,会根据主持法师师承的坛门、道场法事时间,诵念与之相匹配的经和忏,演奏相应的曲牌音乐。

佛、法、僧三: 佛教名词。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一切之佛陀Buddha,佛宝也,佛陀所说之教法,法宝Dnarma也,随其教法而修业者,僧宝Samgha也。佛者觉知之意义,法者法规之义,僧者和合之义也。” 佛是佛法的源头,法是佛教的根本,僧是佛教的主体,三者缺一不可;三者和合,才成为完整的佛教。佛教信徒以佛、法、僧三宝为皈信或皈敬的对象,而非流行民间的诸神。

经: 对典范著作及宗教典籍的尊称。 是道场法事中主持法师念、唱的依据。念经时,木鱼伴奏,念、唱结合,完成对亡人的超度。

忏: 僧尼为人表示悔过所作祈祷。亦指拜忓时所念的经。 本书指僧、道法师代亡人忏悔时念的经文。“拜忏”即按照一定的礼法,颂念忏悔,是丧葬法事中的一个仪程。巴蜀地区“拜忏”常和“念经”穿插进行,念一卷经,拜一单忏,故常称“念经拜忏”。

赞、偈: 一种长短句式的文体格式。“赞”常在法事开始时演唱,“偈”为句式较整齐的文体格式,常在法事过程中或结束时演唱,可起到总结作用。

本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民族音乐学理论方法,从音乐本体和音乐文化的角度,对巴蜀汉族丧葬仪式音声进行综合研究。

笔者认为,巴蜀汉族丧葬仪式音声并非孤立的文化产物,是巴蜀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化石”,故本书将音声纳入文化生活背景中讨论,将音声置于历史现场解读,重点探究其蕴含的“彼时、彼地”的文化意义,力图做出新的诠释,具体研究方法和手段如下:

第一,民族音乐学分析方法。民族音乐学分析方法论,既注重艺术分析,又关注研究客体(音乐产品)与主体(人)以及历史、文化语境的相互关系。本书关注研究客体(音乐产品),更注重音乐传承的主体(人),兼顾“局内—局外”和“主位—客位”交互的视角,据“当事人”立场阐述对音乐的看法,从“研究者”角度考察、分析音乐现象,通过“局内、局外”双视角交叉分析,总结巴蜀汉族丧葬仪式音乐文化的特质。

第二,音乐形态学分析方法。音乐形态学分析在中国传统音乐学界,一直都处于音乐分析方法的主流位置。本书通过对巴蜀汉族丧葬仪式中音声(人声、器乐)的音乐性质、曲调类别、曲式结构、调式旋律和节拍节奏等的考察和分析,进而对巴蜀汉族丧葬仪式中的音乐文化特点作深入探析。

第三,田野调查法。本书使用现场采录艺人口述资料的方法,特别重视田野考察所获得有关音乐体验样品和相关文化语境的一手资料,并将音乐产品置入包括历史、社会诸要素的语境下,互视性、对比性、反思性地分析研究。

第四,文献研究法。本书在重视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大力搜集、鉴别、整理和研究丧葬音乐文献,力求做到文献资料、口述史料和口传音乐的印证,为抢救性记录和研究巴蜀濒危文化遗产尽绵薄之力。 E5bBQbeua+d9zj6tOjAIYzFjcPIIDNypv3zMjS/ICRVF/ZXUapo0lHEW/O4KlH3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