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异质性消费者框架下的消费理论发展

一 对同质性消费者假定的质疑

大量的经验研究表明,在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及其他消费理论基础上的研究发现,居民消费出现了过度敏感性及过度平滑性的现象(Flavin,1981;Evans,1988;Campbell and Deaton,1989),消费者并没有按照经典消费理论规划的路径那样,理性跨期安排消费进而实现效用最大化。因为经验研究发现暂时性收入变动所带来的边际消费倾向不为零,家庭资产组合与规模的差异也使财富在消费者之间越发不均等,该种差异同样影响了消费者的行为(Mankiw,2000)。而上述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预防性储蓄理论、流动性约束理论等,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过度敏感性和过度平滑性现象进行解释,但解释的力度却仍然有限(Kaplan and Violante,2014;Carroll et al.,2017)。Krueger和Perri(2006)利用1997—2000年美国消费支出调查数据发现,家庭工资性收入组间差异的扩大使家庭消费的不平等程度显著上升。为了更好地诠释现实经济,增强理论模型对现实经济的解释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便不断尝试着寻找另外一种框架,将研究焦点从同质性消费者框架转往异质性消费者框架,以寻求理论上的突破。

二 异质性消费者理论的提出

为了寻找与经验数据更为相符的理论,缩小理论预测与实证结果之间的差距,学者基于对同质性消费者的理论分析框架,逐渐摸索出异质性消费者框架。异质性消费者的概念最早由Campbell和Mankiw(1989)提出,他们不再认为消费者是同质的,而是将消费者外生设定为两类:第一类遵循生命周期模型所设定的跨期最优决策原则,即仍以跨期效用最大化为主要目标,消费主要由持久收入决定;第二类遵循“拇指法则”(Rule of Thumb),即消费取决于甚至等于当期的全部收入,消费决策不再依赖于跨期效用。在上述异质性消费者的设定中,第二类消费者的存在严重削弱了持久收入假说的解释力,也直接打破了“李嘉图等价”,因而习惯上,可以把第一类消费者称为“李嘉图式”消费者,把第二类消费者称为“非李嘉图式”消费者,或者异质性消费者。依据传统的同质性消费行为理论,居民对暂时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应当接近于零,而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并支持了“非李嘉图式”消费者的存在。如Misra和Surico(2014)发现居民对美国政府2001年退税政策临时所得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2—0.4。

除了上述影响较大的基于生命周期模型的划分,其他视角下关于异质性消费者的划分及理论也逐渐兴起。如在行为经济学领域,学者发现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一些基于理性动机的消费者的最终行为却是非理性的,其原因包括人的信念、认知能力、舆论信息等均存在异质性(Shiller and Akerlof,2009),从而出现了行为上的分化。

三 异质性消费者的形成机理及识别

20世纪80年代前后,Bewley模型(1977,1983)通过引入个体的异质性和市场的不完全性,试图克服传统经济中代表性个体和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陈彦斌等,2010)。这是较早的异质性模型,学者通过Bewley模型,可以研究政策影响下的异质性消费者行为,考察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异质性影响。

至于异质性消费行为的形成机理,主要是在禀赋异质性的角度下阐述的,沿着两个方向展开:其一,受流动性约束的消费者仅拥有少量的资产或者没有资产,缺乏信贷渠道,进而无法实现消费的跨期动态最优(Ganong and Noel,2019);其二,现实中消费者在进行最优决策获取最大化效用时,会受到信息不完全的约束,或者需要支付信息收集成本,从而出现黏性消费等有限理性和短视行为,收益与成本的权衡致使消费者选择的消费路径偏离理论上的最优消费路径(Mankiw and Reis,2006;Love,2013;Carroll et al.,2020)。Carroll等(2011)实证分析了13个发达国家的黏性消费特征,发现上述异质性消费者所占比例平均高达70%。

除流动性约束理论、预防性储蓄理论等关于异质性消费者的研究以外(Forni and Monteforte,2009;Cho and Rhee,2017;Guerrieri and Lorenzoni,2017),资产交易成本的存在对家庭消费的影响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Jappelli and Terlizzese,1996;Heaton and Lucas,1997)。Kaplan和Violante(2014)、Huntley和Michelangeli(2014)从家庭资产角度所做的开创性研究表明,资产结构和变现成本会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这种较容易甄别异质性消费者的方法也逐渐引起学界的更多关注(Carroll et al.,2014;Jappelli and Pistaferri,2014;Bitler and Hilary,2015;Wang and Zeng,2016;Kaplan et al.,2018)。不难预料,关于异质性消费行为的分析将在未来改写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zfVPEbj0KW6YfFwBD1rYukdoPKJo0tu8nQXqTS/IHoP4BeB0pS+GpwkcaHE0WKV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