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各国的学者对媒介素养包含的内容各持己见,命名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其中无不包含着对媒介的认知、使用、评价和创造性参与四个方面。笔者根据对各国学者意见的总结和自己对媒介素养的理解,将媒介素养的内涵总结为媒介认知理解、媒介接触使用、媒介批判评价、媒介参与创作四个层面。
媒介认知理解,也叫媒介知识或者媒介认识,也就是对关于媒介和媒介系统相关知识的理解。德国媒体教育学家迪特·巴克在对“媒介知识”这项媒介素养能力进行描述时指出,媒介知识就是关于媒体和媒介组织的知识,主要包括媒体有关的常识和媒体操作知识两个方面。 也就是说,媒介认知理解是指人们对媒介基本概念、内涵、运作机制、媒介功能、媒介符号和信息、媒介发展史等内容的知晓和掌握情况。
具体来说,媒介素养的认知理解层面主要包含媒介常识、媒介运行机制和媒介功能三大块。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闻学者们在印刷时代就已经提出了让公众了解“新闻纸是什么”的概念。这代表在早期的媒介素养萌芽阶段,媒介常识、媒介运行机制和媒介功能等内容都被认为是国民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
媒介常识主要是有关媒体的基本知识,包括媒体是什么、记者是为谁工作、电视台有几个频道或报纸有多少个版面等;媒介的运行机制则是考察人们对媒介集团内部运行制度的理解,包含了某个媒体是国营还是私营、媒体的收入从哪来等;媒介的功能则是考察在人们的心目中媒体主要作用是什么,是提供信息、还是获取国内外新闻,又或者仅仅是为了娱乐?这三大块构成了媒介认知理解层面的主要内容,是媒介素养的起点。
媒介接触和使用是媒介素养最重要的层面之一,它的含义较为容易理解,就是指运用媒体和操作媒体的能力。由于人们文化、教育程度及个人爱好和习癖的不同,他们对媒介的接触和使用是有一定的偏好的。
媒介接触和使用层面主要包含:媒介的选择偏好、媒介选择的动机、媒介内容的偏好、媒介使用的频次、使用的时长、使用的时间段、是否能利用媒介满足自身的要求等。其中,媒介的选择偏好指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及社交媒体中选择和使用的喜好;媒介选择的动机、媒介内容的偏好指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基于何种目的对媒介和其相关内容进行选择;媒介使用的频次、使用时长、使用的时间段是对媒介使用程度的最好考察;而是否能利用媒介满足自身的需要则是对农民主动利用媒介意愿的反映。
媒介的批判和评价是媒介素养最为重要的层面。媒介的批判能力是英国最早一批专家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发展沿承至今,依然被各国研究者们重视。因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人们的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够对媒体所传播的信息进行分辨和筛选,批判性接受,从而成为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
媒介批判能力包含两种不同的能力,一是媒介信息的分析能力,二是自我对媒介信息、媒介事件、媒介行为的反思。
在新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和多样化的媒介平台给了人们更多的信息接触机会和选择空间,但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复杂的媒介环境。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不仅带来了海量的信息,也使信息来源多元化成为常态。这意味着信息消费者正在面临更加复杂的信息环境,他们的信息选择会更加艰难。因此,作为信息时代的消费者,公众需要具备更强的筛选、判别与辨识能力,尤其是如何在过量信息中有效筛选并利用信息的能力。除了借助专业媒体的“过滤”外,公众还可以寻求搜索引擎和社会化媒体中的关系网络的帮助。一方面,个体的搜索技巧直接影响到其获取信息的质量,掌握足够的搜索工具与搜索能力是媒介素养的体现;另一方面通过自己信任的机构、组织、群体或个人,来完成信息的筛选。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信息源的判别与选择,将成为对信息准确分析的基础。媒介分析能力的核心在于,人们在接触并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对媒体的制作传播的相关背景和知识有一定的见解,根据自己的理解评判媒体信息的有用性,而不是听之任之,被大众媒介“牵着鼻子走”。
相比之下,媒介的反思能力往往是学者关注的焦点。在接触媒介信息之后,对媒介的反思主要包括自我反省、媒介信任度、媒体道德意识等更加宽泛的内容。自我反省是对自我媒体行为的反思和适应调整的能力,在前面分析媒体内容的基础上,将分析的知识用于自己的媒介行为中,即反映人们对媒体所传播信息的思考和行动能力;媒介信任度,是人们根据对各种媒介所传播信息的比较而产生的对不同类型媒介信息的信任程度,对媒介的未来发展将会有很大的帮助;而媒体道德意识,是人们作为一个普通媒体使用者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对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的态度和不良信息对自身、青少年的影响程度的认知。
媒介的参与和创作能力,是人们与媒介互动和创作激情的反映。如果说媒体的接触和使用是考察人们单方面接受媒体的能力,那么媒体参与和创作则是媒体互动的一种使用能力。
媒介参与即媒介互动,是媒体使用者在接触媒介信息后,通过大脑或意识的加工,主动传播并反馈给媒介的行为。如热线电话、短信互动、网上评论等行为都是典型的媒介互动参与行为。事实上,媒介参与一方面考察的是参与的行动能力,另一方面考察的则是人们参与的意愿,如:如果接触到某类信息,是否主动告知他人;是否愿意利用媒介表达意愿;表达意愿所选择的平台等。
媒介创作是媒体使用者对媒体内容进行技术处理、再次加工或创作的能力。创作的结果可以是媒介产品,也可以是对媒介内容改革的建议和意见。如网络上常见的博客或微博为人们提供了很好的创作平台,可以根据媒体的报道对某一事件发表文章或评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将相关的事件以视频或者音频的形式串联在一起,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像网友对很多电视剧和电影的二次编辑和加工,即是媒介创作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