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生源、学业到就业的视域跨界,以就业反观学业的分析思路,为中职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已有对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研究要么着力于理论介绍或探讨,要么着力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或学生毕业以后的状况,很少有将生源、学业和就业连贯起来剖析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本书基于生源、学业和就业关联性视角,以就业来反观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为研究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首先,在概念内涵上,本书突破了以往研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狭隘理解,重新界定了“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基于文献分析发现,人才培养质量包括培养过程和过程的产物毕业生质量,这是许多学者所认可的,但职业教育“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就业”应是中职教育培养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理论,学生发展是“输入—过程—输出”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本研究将生源和就业也纳入人才培养质量概念体系。并且,通过对76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文本的质性分析,进一步建构了与职业教育实践者达成共识的人才培养质量概念框架,最终将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分为培养准备阶段的生源质量、培养过程阶段的学业质量和培养完成阶段的就业质量,从生源、学业、就业的发展链上全面解析了人才培养质量内涵。
其次,在研究结论上,本书发现,中职学生的学业质量和就业质量有直接关联,人力资本始终是就业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筛选假设理论认为“文凭”仅仅是一个信号,不能证明学校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生产力,本研究通过对中职学生学业和就业的关联分析发现,学校教育与个体在劳动力市场的表现直接相关,驳斥了持阶级再制和社会拒斥观念的学者们的观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主、次劳动力市场中人力资本对收入影响的强度不同,次要劳动力市场面向的是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人力资本对劳动者收入没有影响,家庭资本更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查发现,中职毕业生主要流向次要劳动力市场;通过中职学生学业和就业质量的关联分析发现,人力资本对中职学生的就业质量有显著影响。
首先,提出了“提出问题—收集证据—评价证据—结合个人专业经验综合分析证据—试图解决问题”的循证研究过程。本研究将循证的核心理念运用于中职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研究,即通过获取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整个过程的实证数据,分析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查找原因,构建提升中职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同时,本研究将理论、政策和通过实地调研获得的科学证据整合,把问题分析建立在客观证据之上,把可能获得的最佳证据置于问题分析的核心位置,从而提出中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最佳方案和策略。
其次,对大样本进行持续调研和动态观测。本研究依据科学的抽样方法,从2013—2018年,以河南省118所中职学校近两万名学生为样本,进行为期五轮的追踪调查,证据的收集从中职学生入学起,到毕业后就业止,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经历和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变过程进行动态的观测和持续的问卷调查、访谈。
最后,采用“量化+质性”的混合研究方法,在分析学业质量和就业质量的关系时,用定性发现来验证定量统计结果;在剖析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时,利用定性数据来解释问题产生的原因。本书在循证理念的指导下,将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相结合,以“先量化后质性”的解释为主,辅之以“量化+质性”的嵌套设计,多维循证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由此得到的结论和提出的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策略具有创新性。
[1] 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765487.htm,2014年6月16日。
[2] 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907/t20190724_392041.html,2019年7月24日。
[3] 欧阳河:《未来职教重心应放在高职》,《中国青年报》2016年第7期。
[4] 石伟平、郝天聪:《新时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核心问题的再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18年第19期,第16页。
[5] 姜大源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专家笔谈》(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年第25期,第5页。
[6]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2010年7月29日。
[7] Woronov T.,“Class work:Vocational Schools and China's Urban Youth”,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8] Song Y,Loyalka P,Wei J.“Determinants of Tracking Intentions,and Actual Education Choices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ural China” Chinese Education&Society ,2013,p.30.
[9] 访谈编码依次为:20180402VETt01,20161028VETp02,20161027VETs03,20180111ohss02,20180304unit02;本研究访谈编码规则有两种,凡参与过问卷调查的样本,以数字进行编码;只参与访谈的样本,以日期进行编码。
[10] 访谈编码:20171217VETs01。
[11] 访谈编码:20171217VETs14。
[12] 刘晓玲、庄西真:《注重基础、选择多元——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探索与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35期,第38页。
[13] 徐鸿洲、何春梅:《中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27期,第69页。
[14] 河南省教育厅:《教育概况(统计公报)》,http://www.haedu.gov.cn/jygk/,2019年4月14日。
[15] 河南省教育厅:《2018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haedu.gov.cn/2019/04/15/1555295281651.html?tdsourcetag=s_pcqq_aiomsg,2019年4月9日。
[16] 教育部:《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907/t20190724_392041.html,2019年7月24日。
[17] 魏宏聚:《教育质量观的内涵、演进与启示》,《教育研究与评论》 (中学教育教学) 2010年第7期,第91页。
[18] 徐元俊:《试论职业教育质量观》,《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第5页。
[19] 姜进:《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的转变》,《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6期,第79页。
[20] 周明星、陈豪好:《职业教育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探析》,《职教通讯》2005年第7期,第17页。
[21] 严东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探析》,《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第58页。
[22] 刘虎:《比较视野中的职业教育质量观:历史审视与现实反思》,《职教论坛》2014年第1期,第85页。
[23] 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3页。
[24] 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4页。
[25] 王敏勤:《由能力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第65页。
[26] “A Quality Education For All:A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olicy Agenda”http://www.shankerinstitute.org/sites/shanker/files/CTE-POLICY-AGENDA-3-10-9-131.pdf,2019.
[27] 申文缙、周志刚:《德国职业教育质量指标体系及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第109页。
[28] “Framework of AQF.Australia Qualification Framework.AQF Qualification”,http://www.aqf.edu.au,2019.
[29] 邢悦、马莹:《多元主体定位下的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现代教育管理》2017年第9期,第91页。
[30]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Planning, Ex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 Options for Voca tional Education Manages Module ,Making Basic Choice for Ex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s,2012,p.20.
[31] 闫志利:《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
[32] 赵志群:《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21期,第235页。
[33] 闫志利:《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1页。
[34] 高红梅等:《辽宁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现代教育管理》2009年第10期,第1页。
[35] 赵志群:《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现状与展望》,《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第64页。
[36] Agbola F W,Lambert D K,“Skilling Australia for the Future?A Study of Quality Assurance in Australia'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 Training ,No.3,2010,p.327.
[37] Politynska B,Rijsseltc R V,Lewkod J,et al.“Quality Assurance in Gerontological and Geriatric Training Programs:The European Case”, Gerontology&Geriatrics Education ,No.1,2012,p.39.
[38] Buhren C G,“School-Based Evaluation: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Volume 8ⅡSchool Evaluation in Germany:A Means to Improve School Quality” Advances in Program Evaluation ,2002,p.261.
[39] Cervai S,Cian L,Berlanga A,et al,“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the Learning Outcom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Expero Model” 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 ,No.3,2013,p.198.
[40] Masson J.R.,Baati M,Seyfried E,“Quality and Quality Assurance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Mediterranean Countries:Lessons from the European Approach”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No.3,2010,p.514.
[41] Coates H.,“Building Quality Foundations:Indicators and Instruments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 Training ,No.4,2009,p.518.
[42] Hart J.,Rogojinaru A,“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Qualifications and Quality Assurance Frameworks in the Context of the TVET Reform in Romania”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No.4,2010,p.549.
[43] Coates H,“Building Quality Foundations:Indicators and Instruments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 Training ,No.4,2009,p.517.
[44] 吴雪萍:《构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第77期,第49页。
[45] 陈竹韵、陶宇:《大数据背景下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年第8期,第77页。
[46] 丁文利:《英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教育与职业》2014年第20期,第21页。
[47] 丁建石:《第三方参与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现状、问题及法律政策建议》,《教育与职业》2017年第20期,第26页。
[48] 张宏亮、赵学昌:《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研究综述》,《继续教育研究》2016年第12期,第72页。
[49] 李桂荣等:《中职示范学校育人质量的抽样调查与试点评估》,《教育与经济》2016年第1期,第75页。
[50] 易红梅、张林秀:《中职学校专业技能教育质量的试点评估与改进构想》,《教育发展研究》2016年第5期,第34页。
[51] 刘志兵、黄榕:《中职生道德素质现状分析及对策——基于对江西电子信息工程学校学生的调查》,《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第S1期,第131页。
[52] 聂衍刚等:《中职学生自我意识与诚信态度的关系》,《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第1期,第87页。
[53] 池丽萍、王耘:《婚姻冲突与儿童问题行为关系研究的理论进展》,《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第4期,第411页。
[54] 林向英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问题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第7期,第70页。
[55] 洪良:《从学生行为透析中职生思想道德素质较低的根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第5页。
[56] 张文新:《初中学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1997年第6期,第504页。
[57] 王红瑞:《中职生人格特点、自尊水平及其与学业行为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第8期,第973页。
[58] 卢家楣等:《我国中等职业学校青少年学生情感素质的现状》,《心理科学》2011年第6期,第1338页。
[59] 张冲等:《中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调查和教育对策》,《中国特殊教育》2012年第3期,第80页。
[60] 郑富兴:《工作德育:中职德育的理念与方法》,《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第100页。
[61] 许援竺:《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8期,第80页。
[62] 项秉健等:《2012—2013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报告》,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4页。
[63] 郭成等:《学业自我概念及其与学 业成绩关系的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6年第1期,第133页。
[64] 陈维、刘国艳:《农村留守中职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学业韧性的中介作用》,《中国特殊教育》2016年第5期,第23页。
[65] 聂衍刚等:《中职学生自我意识与诚信态度的关系》,《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第1期,第87页。
[66] 戚亚慧、韦雪艳:《不同学业成绩中职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希望特质和心理韧性的关系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14期,第69页。
[67] 俞国良、董妍:《学业情绪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教育研究》2005年第19期,第39页。
[68] 赵金娥:《中职生学业情绪的现状与特点研究——以山东省某中等职业学校为例》,《中国特殊教育》2014年第10期,第78页。
[69] 卢家楣等:《我国中等职业学校青少年学生情感素质的现状》,《心理科学》2011年第6期,第1338页。
[70] 罗鸣春、邓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第7期,第456页。
[71] 钱平:《对中职学生厌学行为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2期,第11页。
[72] 杨大伟:《中职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实证研究》,《职教论坛》2012年第18期,第35页。
[73] 王福贵:《中职教育重在扬长教育》,《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12期,第37页。
[74] 余逸君:《新阅读时代中职生阅读现状分析及干预措施》,《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年第15期,第69页。
[75] 宋开永:《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第6期,第36页。
[76] 郑晓妹:《农村中职生闲暇生活特点与教育管理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年。
[77] 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教育研究》2019年第1期,第21页。
[78] 方健华:《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及其标准体系建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79] 曹华:《“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第91页。
[80] 赵晶晶:《中职学生职业准备分析与对策——基于对全国中职学校学生发展状况的调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年第33期,第102页。
[81] 宋开永:《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第6期,第36页。
[82] 卢敏、冯胜清:《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当代职业教育》2016年第8期,第106页。
[83] 张玲玲等:《普高生与中职生的个人未来目标和担忧》,《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第4期,第50页。
[84] 于凤杰等:《乡普高生与中职生对未来的规划和态度》,《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第2期,第161页。
[85] 项秉健等:《2012—2013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报告》,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4页。
[86] 张金梅等:《中职生亚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13年第8期,第129页。
[87] 郑晓妹:《农村中职生闲暇生活特点与教育管理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年。
[88] 周跃:《昆明市区省级中职学校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硕士学位论文,成都体育学院,2016年。
[89] 陈禧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29期,第94页。
[90] 程宏:《中职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34期,第94页。
[91] 罗鸣春、邓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第7期,第456页。
[92] 王玲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亲子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第7期,第444页。
[93]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第19页。
[94] 王瑶:《新时期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学术论坛》2013年第2期,第211页。
[95] Dang V.H.,“Parental Perspectives Towards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Sector in Vietnam”No.6,2015,p.37.
[96] 苏丽锋等:《初中后教育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普高、中职还是不再读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第146页。
[97] 苏丽锋等:《高中阶段教育选择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高中与中职在校学生的调查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第52页。
[98] Song Y.,Loyalka P.,Wei J.,“Determinants of Tracking Intentions,and Actual Education Choices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Rural China” 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 ,No.4,2013 p.30.
[99] 颜苏勤:《中职学生网络过度使用与情绪行为的特点研究——从中职生与普通高中生的比较引出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6期,第26页。
[100] 郑晓妹:《农村中职生闲暇生活特点与教育管理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年。
[101] 周跃:《昆明市区省级中职学校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现状调查》,成都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102] 汪江胜:《中职生学习倦怠心理原因及其对策》,《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第162页。
[103] 田媛等:《网络社会支持对中职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和感恩的中介作用》,《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年第2期,第175页。
[104] 曾庆玉等:《家长投入及其影响子女学业成就的机制探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第39页。
[105] 吴妮妮、姚梅林:《中职生家长投入与子女学业投入的关系:教养风格的调节作用》,《心理科学》2013年第4期,第899页。
[106] 李桂荣、李向辉:《中职学生学业成绩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南省的经验研究》,《教育经济评论》2016年第2期,第68页。
[107] 王红瑞:《中职生人格特点、自尊水平及其与学业行为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第8期,第973页。
[108] 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0/201006/t20100621_92822.html,2010年5月20日。
[109] 杨应红:《浅谈中职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普洱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第139页。
[110] 陶红、高先燕:《中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原则与途径》,《职教论坛》2012年第33期,第31页。
[111] 李梦卿、安培:《卓越中职教师培养的基本认知、价值追求与实施路径》,《教育发展研究》2015年第17期,第34页。
[112] 孙海燕:《中职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教师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
[113] Parker E.L.,“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a Successful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 in the State of Mississippi” Dissertations & Theses - Gradworks ,2008.
[114] 方艳娇、苏丽丽:《青少年学生的同伴群体交往及其影响》,《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38页。
[115] 张月云:《论同辈群体对中职生的影响及对策》,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16] 本刊评论员:《关注中职毕业生高就业率背后的就业质量问题》,《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第11期,第5页。
[117] 丁小浩、李莹:《中国城镇中等职业教育就业状况分析》,《教育科学》2008年第4期,第25页。
[118] 李莹、丁小浩:《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待业时间的生存分析》,《教育与经济》2008年第2期,第26页。
[119] 魏立萍、肖利宏:《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失业者失业持续时间和再就业机会的差异分析》,《教育与经济》2008年第1期,第40页。
[120] 汪歙萍:《2010年上海高校和中职校毕业生就业与人才培养研究报告》,《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5期,第28页。
[121] 陈嵩:《上海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第21期,第65页。
[122] 共青团中山市委课题组:《青年就业创业特点与青年工作对策——以中山市中职(技工)青年调研为例》,《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第12期,第69页。
[123] Jung C,“A NEW MOD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BRAÅžOV COUNTY” Bulletin of the Transilvania University of Brasov ,No.56,2014,p.331.
[124] 赵珍:《中国青年初次就业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125] 共青团中山市委课题组:《青年就业创业特点与青年工作对策——以中山市中职(技工)青年调研为例》,《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第12期,第69页。
[126] 陈嵩:《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中职人才——对上海及周边地区百家企业的调查与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第10期,第49页。
[127] 田慧生:《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教育报》2017年5月16日,第4期。
[128] 胡立:《高等职业教育就业质量生态系统的平衡》,《大学教育科学》2016年第2期,第44页。
[129] 王秀瑾:《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10年。
[13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2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青年与技能》,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8页。
[131] Hanushek E.A.,Woessmann L.,Zhang L.,“General Educ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and Labor-Market Outcomes Over the Life-Cycle”,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No.1,2017.
[132] [美]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陈耿宣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
[133] Spence M.,“Market Signaling,Information Transfer in Hiring and Related Processes”, Cam bridge , M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p.50.
[134] 赵金娥:《中职生学业情绪的现状与特点研究—以山东省某中等职业学校为例》,《中国特殊教育》2014年第10期,第78页。
[135] Spence M.,“Job Market Signaling”,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No.3,1973,p.3.
[136] [美]伯克·约翰逊、拉里·克里斯滕森:《教育研究: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马健生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54页。
[137] 张慧颖:《中职卫校护生实习中进行自身知识管理的现象学研究》,河南省护理学会,《2013年河南省护理专业成长与职业环境规划研讨班论文集》,2013年,第4页。
[138] 周伟:《学生适应视角看民族教育政策跨文化执行》,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39] 谯欣怡:《“供给侧改革”视域下的中等职业教育个人需求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140] 朱孝平、张剑平:《困惑职校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因素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7期,第5页。
[141] 龚翠钻:《基于学生自我评价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第60页。
[142] James C.,Prashant L.,Guirong L.,et al.,“Stereotype Threat and Educational Tracking:A Field Experiment in Chinese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Socius : Sociological Research for a Dynamic World ,2019.
[143] 纳讷、徐颖:《中职生家庭变量与自我和谐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年第10期,第1554页。
[144] 蒋凯:《涵养科学精神——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省思》,《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63页。
[145] 张瑜:《近1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新进展》,《思想教育研究》2019年第5期,第34页。
[146] 郑立:《国际比较视野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特点与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年第5期,第82页。
[147] 许援竺:《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8期,第80页。
[148] 周正:《谁念职校——个体选择中等职业教育问题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9] [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陶志琼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页。
[150] Theta O.T.,“An assessment of the Historical Argument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Journal of Career & Technical Education ,No.1,2000,p.14.
[151] Scott J.L.,Sarkees-Wircenski M.,“Overview of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Home wood : IL American Technical Publishers , Inc ,2008,p.4.
[152] 邹恩润:《职业教育研究》,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11页。
[153] 国务院办公厅:《中等职业教育》,http://www.gov.cn/ztzl/2006- 08/27/content_370667.htm,2006年8月27日。
[154] 教育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406/t20140623_170737.html,2014年6月23日。
[155] 蒋腊芳、宋敏主编:《质量管理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156] 蒋腊芳、宋敏:《质量管理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页。
[157] 中国认证人员国家注册委员会:《质量管理体系国家注册审核员预备知识培训教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158] 闫志利:《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页。
[159] 蒋腊芳、宋敏:《质量管理学》,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160] 程凤春:《教育质量特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教育质量内涵新解》,《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第45页。
[161] Sallis E.,“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Kogan Page Limeted ,No.28,1993,p.32.
[162] Kaufman R.D.,“Quality Management Plus: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Cor win Press Inc ,1993,p.23.
[163] 冯建军:《教育质量及教育质量均衡》,《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年第6期,第1页。
[164] 赵莉:《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矿业大学,2017年,第26页。
[165]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4页。
[166] 袁振国:《教育质量的国家观念》,《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9期,第27页。
[167] 刘铭:《当代教学管理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168] 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671页。
[169] 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s7055/201601/t20160126_228908.html,2016年1月12日。
[170] 徐中舒:《汉语大字典》,http://www.guoxuedashi.com/kangxi/pic.php?f = dzd&p =4209,2019年5月2日。
[171] Sackett D.L.,Rosenberg W.M.,Gray J A,et al,“Evidence Based Medicine:What It Is and What It Isn't”,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No.7023,1996,p.3.
[172] 徐文彬、彭亮:《循证教育的方法论考察》,《教育研究与实验》2014年第4期,第10页。
[173] Davies P.,“What Is Evidence-Based Educ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No.2,1999,p.108.
[174] 陈进等:《循证教育研究与实践》,学苑出版社2013年版,第7页。
[175] 俞可等:《循证:欧盟教育实证研究新趋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3期,第142页。
[176] Briner R.B.,Denyer D.,Rousseau D.M.,“Evidence-Based Management:Concept Cleanup Time?”,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No.4.2009,p.19.
[177] Falzer P.R.,“Cognitive Schema and Naturalistic Decision Making in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 ,No.2,2004,p.86.
[178] 李幼平:《循证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
[179] Tripney J.,Kenny C.,Gough D.,“Enabling the Use of Research Evidence Within Educational Policymaking in Europe”, European Education ,No.1,2014,p.55.
[180] 王亚军、郭义:《最佳证据医学教育对中医教育研究的启示》,《西北医学教育》2016年第5期,第697页。
[181] Fraser M.W.,Richman J.M.,Galinsky M.J.,et al.,“Intervention Research:Developing Social Programs”, Intervention Research : Developing Social Program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182] IRT理论即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是国际通用的分析考试成绩或问卷调查数据的数学模型。通过IRT建立的项目参数具有恒久性特点,意味着不同测量量表或试卷的分数可以统一在一个水平上进行比较。这样的试卷对于同一学生在学年初和学年末的两次测试成绩差异可以被认定为学生在该学年的学习所得。
[183] 蒋逸民:《社会科学方法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99页。
[184] Young,Kimberly S.,“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9.
[185] [美]伯克·约翰逊、拉里·克里斯滕森:《教育研究: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马健生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