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写在前面

1997年7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工作后,我主要从事美国军控政策研究,并陆续在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这本书即为已发表部分论文的结集。

我对军控问题的探索始于美国的导弹防御政策。二十余年前,美国热衷于研究发展以及试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引发包括中国和俄罗斯在内的多国反对。美国为什么发展导弹防御能力?导弹拦截试验是否违背《反导条约》?如何区分战区导弹防御和国家导弹防御能力?国内政治如何影响美国导弹防御政策?这些问题成为我探究美国导弹防御政策的原动力。此后我的研究议题逐渐从导弹防御问题扩展到朝核问题、美俄军控互动、中美防扩散合作以及其他美国军控政策。在研究这些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我对美国国内政治如何影响其军控政策的研究兴趣越来越大,并以此为选题撰写了后来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位论文。与此同时,我也开始关注美国与国际军控机制、美国与核安全全球治理的关系等议题。

无论是美国自身的核与导弹政策,还是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军控议题,军备控制既是具体的、可见的政策行为,又是特定国际格局和国家间关系状态的体现,因而兼具“实”和“虚”的双重特性。如果研究者不了解诸如美国安全战略的总体态势、总统政策偏好、国会权力分布、行政部门利益博弈等美国国内政治过程,以及美国对外关系的总体构想、大国关系的基本状态、主要国家双边和多边博弈等外交过程,对某个或者某些具体军控问题的研究和判断就容易失之偏颇。为了提升对具体军控问题的理解和认知,将军控问题置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宏大背景之下和大国战略稳定关系的历史图景中进行研究,这既是必要的,也是恰当的。简言之,军控问题的研究如同一款拼图游戏,美国安全战略的总体态势、国内政治过程以及大国关系的基本状态是这个拼图的总体框架,每一个军控问题或者军控问题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表现都在这个拼图中有与此对应的特定位置,找到这个准确的位置才能更恰当地理解军控问题在双边关系中的地位与分量,才能通过军控问题还原双边关系的局部状态。为此,我一方面继续研究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军控问题,另一方面加强了对美俄和中美战略安全关系的研究。

这本论文集呈现的是过去二十余年中我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部分作品,另一部分作品则因为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已经没有收入的价值。除了这些较为严肃的学术性写作,在过去二十余年中我曾应邀撰写了百余篇与军控问题相关的中英文时评。那些评论类文字多数内容简短、切近当时正在发生的时政,当然,部分时评虽与当下事态密切相关但内容超越了具体问题。评论类文字因其属性和时效性,没有收入这本论文集。

回顾既往的研究成果,它们虽然未经事先规划,但将其汇总时仍可隐约看到其中的逻辑关联。为了阅读方便,这些文章被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美国军控政策,包括美国与《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美国与核安全全球治理、美国国会与军控政策、影响美国军控政策的若干因素、美国军控政策的调整与变革等内容。第二部分为美俄核关系,包括美俄《反导条约》博弈、冷战结束后美俄的军控互动以及从一个较为宏大的图景中考察美俄关系在后冷战时期的转型尝试等内容。第三部分为中美关系中的核问题,包括中美军控领域的合作与分歧,美国核政策调整与中国的政策应对、中美关系中的战略稳定问题等内容。第四部分为美国与朝核问题,包括美朝框架协议评析、朝核问题与中美战略共识、朝核僵局的根源与影响以及特朗普政府对朝政策等内容。

将这十五篇文章收入本书时,我对其进行了非常有限但必要的调整。这些调整并不是修改文章所陈述的事实或当时做出的判断,而是考虑到文章结构的逻辑关系以及读者可能关注文章中所引用的部分文献。为此,我调整了其中部分文章的标题,使之能够更好地呈现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校核了多数引证文献,确保其仍然可以回溯。对部分无法回溯的文献,我在修改时寻找了同样内容的其他文献来源,或者更新了同一文献的刊载平台。同时,我还尽量订正了个别讹误。重读以前的文章可以发现文字表达有很多稚嫩之处,文中所做的判断或者结论有明显粗糙或者武断之处,对于这些问题,我没有因其不足而进行修正,而是选择保留原状,以此留存学术成长的痕迹。

这本书得以付梓需要感谢很多人。第一,感谢曾经刊发这些文章的学术期刊和各位执行主编,一则感谢他们在我学术成长过程中的支持与帮助,二则感谢他们允我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这些学术期刊分别是《美国研究》《当代亚太》《国际安全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太平洋学报》《欧洲研究》《人民论坛·学术前沿》《国际经济评论》《国际政治研究》《外交评论》《现代国际关系》。第二,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的贺子皓和冯姜舒同学、经济学院的黄志伟同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靳风和张金勇同学,感谢他们协助我核校了各篇文章的原始文稿与发表版本的不一致之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成立之后推行学业导师制,贺子皓、冯姜舒和黄志伟是首批本科生,学生与学业导师互选的过程中,我很幸运地成为他们的“学业导师”,与他们有不定期的来往和交流,他们协助校核了书稿。第三,特别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本书出版提供了资助,感谢科研局金香老师在此过程中给予的无私帮助。第四,非常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各位委员经认真审读之后支持这本书申请出版资助,感谢美国研究所郑秉文所长、吴白乙所长、倪峰所长、刘尊副所长、陈宪奎研究员、董玉齐先生等同事对我的支持和帮助。

这本书原拟在2018年年初出版,但因我承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主办学术期刊《当代美国评论》的创刊工作,并兼任该刊执行主编,为确保该刊的正常运行、出版和推广,我在2017—2018年基本不可能抽出时间为出版这本书做前期准备工作,因而延宕至2019年期刊编校工作调整后方得以着手此项工作。

最后,特别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张林编审,她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编校把关为本书增色生辉。当然,书中出现的任何错讹、疏漏之处概由本人负责,期待学界同人不吝赐教。

樊吉社 BV9MhhY5ubM5YOwEDyzpYlTTzZtkqXQuJ2Tja7rt8nsBA91w8oowqIVJlxqTIOD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