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尊刘歆:“专慕刘子骏,刻印自言私淑”

章太炎与旧时读书人一样,幼承庭训,课以举业,熟读经史。其九岁时,其外祖父朱左卿先生为之讲学课经,并言及船山、亭林著述大旨及明清易代之事,章太炎遂暗生民族大义之心。其十三岁时,偷阅蒋良骥(1723—1789)《东华录》,知戴名世(1653—1713)、吕留良(1629—1683)等汉族士人被清政府迫害案,民族之恨遂深埋于内。因此,章太炎渐渐对制义文章、经济事业失去兴趣,其十六岁时迫父命而应童子试,但因病未能举,随后便彻底放弃举业,“先君亦命辍制义,颇涉猎史传,浏览《老》、《庄》矣” [3] ,这是他读书生涯中第一次读及庄子。之后,章太炎博涉经史,最终负笈于俞曲园门下,主治小学。光绪十五年(1889)年,俞曲园(1821—1907)与廖季平(1852—1932)在苏州会晤,俞对廖放弃之前“平章古今”而变为“抑古尊今”极为不满。曲园尊古文,不能对章太炎无影响,章太炎自况,“余始治经,独求通训诂、知典礼而已;及从俞先生游,转益精审,然终未窥大体。二十四岁,始分别古今文师说” [4] 。当时其已经接受古文,并贯穿其一生而尊之。章太炎在南京俞曲园之诂经精舍受业近八年,此期间除受专业之朴学训练外,章太炎亦多涉猎明季稗史,反清之意虽未成为其显在思想,但已经潜含于其思想深处。

章太炎不甘心于埋首书斋,二十九岁(光绪二十二年,1896)时离开诂经精舍,赴上海参加梁启超(1873—1929)、夏曾佑(1863—1924)等人《时务报》编辑工作,并出资赞襄维新派的强学会。但后来相处中,他发现《时务报》为康南海弟子今文派之阵地,此派持托古改制、虚君共和之说,与自己政见完全相左,“康氏之门,又多持《明夷待访录》,余常持船山《黄书》相角,以为不去满洲,则改政变法为虚语,宗旨渐分。然康门亦或儳言革命,逾四年始判殊云” [5] 。彼时,南海以圣人自居,诸弟子奉之为教皇,“康党诸大贤,以长素为教皇,又目为南海圣人,谓不及十年,当有符命。其人目光炯炯如岩下电” [6] ,章太炎对近乎妖魔化之今文派十分不满,便愤然离开《时务报》,以避蛊毒也。

面对康派今文学对刘歆之贬抑,章太炎则针锋相对以尊刘子骏(刘歆)。他在《自定年谱》“二十九岁”条中云:“专慕刘子骏,刻印自言私淑。” [7] 当时康南海与俞曲园有交往,俞对康十分不满,他曾对弟子章太炎云:“尔自言私淑刘子骏,是子专与刘氏为敌,正如冰炭矣。” [8] 按,南海著《新学伪经考》,认为汉学家所研究之古文经传皆为刘歆伪造。章太炎深嗜古文,自不以为然,南海要辟刘,章太炎则尊刘,以学术立场之对立影射其政治立场之分野。

值得强调的是,从离开诂经精舍(1896)一直到戊戌变法(1898)期间,章太炎在经学上崇尚古文,与康有为、梁启超所代表的今文经学派形同冰炭,但在政见上,又对康梁一派的虚君共和思想抱有幻想,换言之,章太炎不同意康梁之学却赞同康梁之政。当然,其赞同康梁之政却也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忠实的保皇派,其思想中暗涌着革命的怒潮,戊戌当年,他对梁鼎芬指出:“内中国,外夷狄,《春秋》三家所同。弑君称君为君无道,三家亦不有异。” [9] 民族性的“内中国,外夷狄”与弑君性的“杀无道”都隐含着反清的革命思想。此期间其撰写的《客帝》(收入《訄书初刻本》)一文正是这种思想矛盾的体现,他一方面指出,孔子作为素王为“震旦之共主”,正如诸侯会接纳客卿,中华接纳一个客帝又有何不可;另一方面则呼吁:“客帝诚圣明,则必取谋于陆贽,引咎降名,以方伯自处。” [10] 此处委婉地劝诫清主放弃天子之号,以方伯自处,还天下于汉人。这是章太炎当时所理想的和平革命,不是后来的暴力革命,也不是康有为式的虚君共和,但时局最后将章太炎逼向暴力革命。 AW6Yx0xowEWY9sSOBYOvbaCQVPNztsKRjuhFpWKE+02z0P2B/Yd9EHzli6QQbKA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