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论

如果在古代思想家中找一位对章太炎影响最大之哲人,那一定是庄子,他在《菿汉微言》中列出一连串“终身以为师资” [1] 之古代思想家,庄子位列第一(亦见于《菿汉昌言》);同样,如果在庄学史上找一位对庄子品题最高之学者,那一定是章太炎。郭象曾云庄子“不经而为百家之冠” [2] ,即庄子尚在六经之下,且其地位也不如孔子;船山曾云“庄生之所以凌轹百家而冒其外者” [3] ,但船山著作中对庄子之不满和揶揄也很多。只有章太炎提出“命世哲人,莫若庄氏”(《庄子解故序》)这一震古烁今之语,他在他所知之一切古今中西哲人中将庄子许为第一。章太炎立说向来言不虚发,其如此推重庄子定原来有之,本书将全面检讨章太炎的庄学阐释学,以考察章太炎在何等意义上将庄子许为古今第一哲人。

事实上,无论是学术研究、情感投入还是思想服膺,章太炎一生都对庄子施以最大之精力、投以最密之情感、致以最大之思力,两千年庄学史,先生其为殿军乎!章太炎庄学思想集中表达于《齐物论释》一书中,另散见于《訄书》(包括初刻本、重订本)、《国故论衡》、《菿汉微言》、《检论》及其系列文录、演讲、信函中。庄子齐物哲学所抒发的自由平等、宽容异端、尊重异己、不伤害原则等哲学理念具有元伦理学、元政治学、元正义学的特色,故庄学成为章太炎思想的最终会归,齐物哲学成为章太炎会通古今中西、观照世道人心的不二法门,所谓“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菿汉微言》),此论诚不我欺也。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论及《齐物论释》云:“炳麟用佛学解老庄,极有理致,所著《齐物论释》,虽间有牵合处,然确能为研究庄子哲学者开一新国土。” [4] 欧阳竟无评骘《齐物论释》云:“此其是稷下谈士放言高论、搜陈迹,尽拔赵帜立汉帜,谈者故技臧三耳。” [5] 梁启超与欧阳渐这种颇有微词的评骘应该说没有看到章太炎著述的苦心孤诣,《齐物论释》以佛解庄存在间有牵合、拔旗易帜之情况可能是事实,但认为章太炎是稷下先生一样的放言高论或公孙龙子一样的口舌之利(“技臧三耳”)则不能进入太炎之学的深沟高垒。对于章太炎来说,无论是尚佛还是注庄,都不是泥执经义章句而做清儒考据式的学问,而是通过诠释经典对他的时代和世道进行观照。也就是说,《齐物论释》表面上是注经,实则是建构哲学体系;注经的家法是注不破经,疏不破注;哲学建设的要求则是截断众流,涵盖乾坤,直面宇宙人生的存在而造道立说。《礼记·学记》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如果说庄子之《齐物论》是一口钟,那么先生可谓善撞钟者,正是通过对庄子齐物哲学的重新诠释,章太炎构建了一个真俗互摄、世出世法两不相坏、求真与致用并举、内圣与外王并建的哲学体系。职是之故,进入章太炎的思想世界则不得不从其庄学阐释学入手,虽然本书的研究对象是章太炎的庄学阐释学,但实则乃是着眼于作为一个哲学家的章太炎的哲学体系以及随之而蕴含的济世情怀。本书是学术史研究与哲学论证之结合,既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意义上梳理其思想文脉,又在“截断众流,涵盖乾坤”的意义上重视其思想学说的哲学性和体系性。

按照解释学循环的原则,一个周延的学术研究一定是最大限度地着眼于研究对象之全部文献的文本互证与义理互证,如此才能避免断章取义,才能给予研究对象一种更公允的思想评骘和更缜密的学术推阐。本书以章太炎之体系性哲学著作《齐物论释》为切入点来走进章太炎的哲学世界,但在对其庄学诠释学的检讨中则不限于此书;本书的研究重点是章太炎的庄学诠释学,但研究视野则不止于章太炎的庄子学,而是以其庄子学为核心,涉及其学说的方方面面,包括其佛学、经学、诸子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等。同时,为全面彰显章太炎庄学诠释学的系统性和复调性,本书极少部分内容在对章太炎相关思想之检讨与文献之征引方面有复现,这权当是《史记》书法的互见法。比如:第二章考察章太炎对庄子之四种定位,其四种定位之一即“以一阐提证法身之大悲阐提”,第四章检讨章太炎的“逍遥”与“涅槃”之辨,此两章皆会涉及章太炎以菩萨一阐提诠释庄子或庄学所造之境。当然,笔者在行文过程中对同样的文献和思想之处理方式很不一样,诠释视角不同、观照重点不同,这种不得已的思想互见是为整个章太炎庄学诠释学的思想体系服务,而非故作无谓的意义重复,如此方能更全面地展现章太炎哲学或者说章太炎庄学诠释学的系统性、周延性、融贯性。

除引论外,本书共十二章,另有附录一篇。现在我们将本书之主要内容介绍如下,以对全书内容有一更直观之了解。

第一章:学随政变:章太炎接受庄子之思想历程。本章的问题意识是,章太炎在何等时代背景、何等人生境域之中接受庄子以及他接受庄子的学术与心志历程。章太炎特立独行的性格气质和敢于质疑一切的批判精神使他和庄学有一种天然的契合,他臧否古今而对庄子则极少有贬语。章太炎本人著述甚宏,且学术关怀与时代脉搏紧合,其自道“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其本人学术流变亦颇为复杂,其对庄子之接受是一个逐步接受、进以登峰造极、卒于扬弃之过程。约略而言,章太炎的学术生涯先后经过尊刘、尊荀、尊佛、尊庄、尊儒等历史阶段,这是一个“学随政变,道与世降”之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见谛转胜的学术过程。

第二章:章太炎关于庄子之四种定位及其思想意蕴。如章太炎在其《庄子解故·序》中所言:“命世哲人,莫若庄氏。”于古今中西一切哲人中,章太炎最服膺庄子。在章太炎笔下,庄子至少有四种不同形象得以呈现,这是一个复调而具有多重身份的庄子。在战国之乱世中,庄子不隐不仕,是抱关击柝之处士;就其思想特质来说,庄子内证佛果却不言涅槃,是白衣示相之菩萨;就庄子师承来说,庄子远祧孔子、师承颜子,是孔颜一脉之儒者;就其哲学之含摄性和周延性来说,庄子是古今中西第一之哲人。章太炎关于庄子其人其学的不同定位,既有传统学术儒释道三教的际会离合,也有直面当下人间世而以东方古典哲学对近代西学进行回应的学术襟抱。章太炎对庄子的不同定位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意蕴,这里既包含他对庄子之了解同情与思想默会,也包含着他通过诠释庄子来回应时代难题的苦心孤诣。

第三章:世情不齐,文野异尚。章太炎《齐物论释》在以佛解庄背后渗透着浓厚的济世之心。他深知佛法虽高,却不能应用于人生社会,释迦毕竟是寂灭涅槃之学,庄学则是内圣外王之道。正是带着这种利用厚生之心来解释庄子,章太炎认为齐物的题中之义是齐文野,即他所谓“世情不齐,文野异尚”,这里强调“民族—种族”的平等性和“文化—文明”的多元性。章太炎这种解释是基于多元文化论而对19世纪一直到20世纪初期盛行一时的大国沙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黑格尔主义、蒲鲁东主义进行釜底抽薪之批判,其最终诉求指向对神州文明之维护与对中华文化之信念。值得注意的是,章太炎“文野异尚”并不是无条件地承认任何文化体、文明体、政治体、民族体皆具存在的合法性。按照其相关理论,文化体、文明体、政治体、民族体等任何抽象的团体毕竟不是一个具体而真实的存在,其在《国家论》里提出“团体为幻,个体为真”,每一个公民的个体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选择权、财产权等)“不被伤害”是任何抽象政治体、文明体、文化体存在的底线,其在《四惑论》提出庄子的齐物哲学最终保护的是“人所得自主”之权利,任何“有害于人”的行为都应该被苛问,国家权利、团体权利也不应该例外。

第四章:本来涅槃,毕竟不入。章太炎虽然推重庄子之齐物义,但丝毫不意味着他忽略庄子之逍遥义,齐物之最终目的必然会诉诸每个存在个体之逍遥。章太炎对庄子之逍遥与释迦之涅槃之同异关系进行思辨,一方面指出,庄子之逍遥即佛学之涅槃;另一方面指出,庄子虽然已达涅槃之佛乘,但他毕竟不入涅槃,而是企慕在世间之逍遥。就庄佛理论会通而言,他通过缜密之“名相分析”和“庄佛互证”将“吾丧我”解释为“阿赖耶识转染成净”;从而证明庄子“逍遥”之境即佛学“常乐我净”之境;佛学出世,庄学入世,章太炎在人类学的意义上给出中印两种文化的地缘原因。具体而言,庄子入于佛而又出于佛,庄子能证佛果却不入寂灭,是因为他不能忘怀众生之苦难,他为世间众生之逍遥而放弃涅槃,这是白衣示相,现身说法。面对佛学轮回为苦之责难,章太炎认为庄子实知轮回存在却不以轮回为苦,随顺生死而自甘于世间之乐。因为,与通向彼岸之涅槃相比,立足当下之此岸逍遥更具现实意义。本来涅槃而毕竟不入,世间出世间法两不相坏,乃庄子逍遥义之真谛。

第五章:以朴学立根基,以玄学致广大。《齐物论释》是一部以解经为形式而进行哲学创构的经典解释典范,他通过佛学与庄学的合参互济而构建起一套“内圣外王”的哲学体系。如何在经典解释与哲学创构之间维持一种自洽和融贯,必然会有一套与之相辅相成的经典“解释学—释义学”(方法论解释学、解释技艺)。章太炎《齐物论释》之“解释学—释义学”主要有:其一,庄学与佛学的深度格义,以法相学之概念与《齐物论》之概念一一相印证,字字皆有来历;其二,名相分析,章太炎深谙“以分析名相始,以排遣名相终”这种唯识学方法论,而庄子的“道—言悖论”“齐—言悖论”正与之类似,故他以此方法来解释《齐物论》,其中包括以语义学分析重要名相和以近代自然科学分析庄学相关概念,分析是为排遣,以排遣而遮拨实相,显发本体;其三,以意逆志,与古人神交,对经典进行素心体贴,从而理解古人著述的微言深旨。正是他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些解释方式使得这部“注”能将“经”的本意纵深推进,以达到钩深致远、返本开新的诠释效果。《齐物论释》是一种深度诠释,将经典之隐题转化为显题,以古代经典来观照现代社会。精湛的释义学使得解释者在进行哲学“创构”的同时,既能保证“解释”与“经典”之间的融贯,也能保证“解释”与“解释”的自洽。

第六章:齐物与忠恕。章太炎曾自称其学为“以庄证孔”(《菿汉微言》),即以庄子的“齐物”哲学解释孔子的“忠恕之道”,他因此提出“尽忠恕者是惟庄生能之”“齐物即忠恕两举者”(《菿汉微言》)等理论。章太炎将“齐物”与“忠恕”相贯通的内在理路是:他先以佛学之“真如”——“平等”证庄子之“无我”——“齐物”,再以庄子之“无我”——“齐物”证孔子之“忠恕之道”。如果说传统学界对忠恕的解释是“有己之忠恕”,那么,章太炎基于庄学和佛学的忠恕则是“无己之忠道”与“有己之恕道”两相并举,传统解释重恕道,章太炎更重忠道;传统之忠道是反己尽己,章太炎之忠道是虚己尽彼。他强调以“恕道”推度他者之时,同时需要以“忠道”整全地观照他者,此庶几有补儒学絜矩之道之所可能产生的为孔子所始料未及的种种负面影响。章太炎先“以佛证庄”再以“以庄证孔”之思想关怀,是以东方古典思想对所谓公理、自由、平等等近代西方启蒙理念进行批判和重建。

第七章:“分异政俗,无令干位”:齐物秩序与理性的僭妄。章太炎的齐物哲学实则即对自发秩序的尊重,其中潜含着对“理性的僭妄”与“知识的自负”之警惕,章太炎与哈耶克可谓不谋而合。齐物哲学意味着对每个个体的自然权利、自由选择的无条件尊重,具有元政治哲学的特色,这一哲学放置在政治哲学领域,正是拒绝理性的僭妄以及警惕僭妄所造成的伤害。章太炎对庄子齐物哲学的接受与他早期对斯宾塞的接受有关,斯宾塞基于进化论而形成的自发秩序、有机社会等学说成为章太炎最终接受庄子齐物哲学的解释学前见。

第八章:“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章太炎在《菿汉微言》中称“自揣平生学术,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其中,“始则转俗成真”是由传统经史之俗谛转为法相学之真谛,他以法相宗阿赖耶识缘起变现天地万物构建起哲学存有论,并形成一套以无生论为核心的大同社会哲学体系。“终乃回真向俗”是由佛学之真转向庄学之俗,以庄学之俗谛补救佛学之真谛,将佛学之出世间法变为庄学之世间法,不过,庄学之“俗”是接受并含摄法相之“真”以后的“俗”,《齐物论释》称庄子“上悟唯识,广利有情”,此书是章太炎“回真向俗”的转捩点,也是最高点。最后,他以庄学“齐物”“天倪”为原则评骘天下古今中西学术之“俗谛”,此即所谓“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扬弃求真阶段以佛法为一真之态度,开始接受一切世间法(“俗谛”),故可以说,章太炎“回真向俗”是以“回佛学之真而向庄学之俗”,是以作为世间法的庄子齐物哲学取代作为出世间法的佛教真如哲学。当然,这种“回向”不是后者对前者之否定与扬弃,而是后者对前者之摄纳与推阐。

第九章:“以百姓心为心”与章太炎之平民主义。章太炎“回真向俗”是以佛学之真转胜为庄学之俗,从佛学的出世间法转胜为庄学的世间法,从佛学的“证生空”转胜为庄学的“适民意”,其实质就是从“以佛陀心为心”转胜为“以百姓心为心”。与佛学驰骛于涅槃寂静不同,庄学随顺自然、任运轮回更“适民意”,《齐物论释》两次以“以百姓心为心”揭示庄学与佛学之不同,殆非偶然,“百姓心”成为其庄学诠释学之核心。同时,根据《菿汉微言》相关语境,章太炎“回真向俗”是以庄学的“齐物”“天倪”哲学公允评骘古今学术,臧否历史人物,其评骘衡准也是是否“以百姓心为心”,一切学术皆随根普益,了无定法,学术之要义在“内以遣忧,外以利物”,利益百姓则肯定之,戕害百姓则否定之。最后需要指出,章太炎在《自述学术次第》中认为学术研究曲通于“百姓当家之事,小者乃生民常道”,他以晋人的“林下之风”自操,警惕学人不要以学术剥削百姓而成为民脂民膏的搜刮者,此其所恪守的学术伦理。要而言之,“以百姓心为心”实则即章先生读书治学之胸怀本趣,其一生之学术生涯始终难掩其平民底色,其“回真向俗”之义谛转胜实则即由见佛陀而回转为见众生。

第十章:章太炎与康有为:“不齐而齐”抑或“齐其不齐”。章太炎《齐物论释》本身是一部相对纯粹的哲学著作,不过即使如此,《齐物论释》在一些关键论点上既不能脱离其古文经学的基本立场,也不能脱离他对康有为的思想回应,康有为依旧是他的隐秘对话者,所谓隐秘对话,是说此书不是如其早期著作那样对康有为(康长素)进行直接批驳,而是在字里行间隐隐指向康有为。《齐物论释》对康有为的学术反驳主要有:针对公羊学“《春秋》为汉制法”的今文经学观点,章太炎对《庄子·齐物论》“春秋经世”做出古文经学式之解释,以《春秋》为史志,非为后世制法;针对康有为齐其不齐、野进于文、崇尚普遍性的大同理想,章太炎提倡不齐而齐、文野异尚、尊重殊异的多元主义文明观;针对康有为以科技进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大同学说,《齐物论释》指出“野进于文”的文明进化并不能给人类带来福祉,而甚至说是另一场苦难;针对康有为鼓吹孔教并以孔教为国教,《齐物论释》则借助佛与庄“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的无神论思想对之回应,消解一切圣人、圣王、神明的神圣价值。总之,康有为的大同理想是一个“齐其不齐”的具有尚同性质的圣人建构秩序,崇尚普遍性和一元性;章太炎的社会理想是一个“不齐而齐”的具有尊重差异性质的“依自不依他”的自发秩序,提倡差异性和多元性。

第十一章:返本开新:章太炎之作为哲学家。此部分反思在何等意义上我们说章太炎先生是一位哲学家。第一,作为哲学家的章太炎。章太炎为何不只是思想家、革命者、学者、清学殿军、史学家,而且是一个哲学家,我们甚至能在严格的而非宽泛的意义上将章太炎定位为哲学家。第二,在古今中西交汇的近代思想格局中考察章太炎的典范意义,贞下起元,返本开新,章太炎可谓近代新道家、新子学的集大成者;就其构建两个新经学系统而言,章太炎甚至是一个新经学家。

第十二章:章太炎之思想使命与哲学遗产。作为一位中国近代从前现代到现代过渡中的哲学家章太炎,其对于今日中国哲学研究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无论是作为哲学普遍性的汉语哲学研究还是作为哲学特殊性的中国哲学研究,章太炎都在他的时代做到了极致。此章对章太炎的思想使命与哲学遗产进行总结。

附录:《齐物论释》初本定本刊刻源流与内容勘异。此部分对章太炎《齐物论释》之“初刻本”与“重刻本”的创作时间、刊刻源流、内容差异进行考察。

钱宾四先生论太炎庄学云:“孙仲容、梁卓如皆盛尊墨子,谓可拟之耶氏。独章枚叔惄焉异趣,谓急切觊晋宋,已属逾望,遑论汉唐!故枚叔颇能窥寻《庄》旨。” [6] 钱先生同样是衰世治庄,故他对太炎之衰世庄学有惺惺相惜之意。章先生之学中西映照,古今交发,融会三教,弥贯四部,本书若能在漏万中挂一已是万幸,以蠡测海,诚惶诚恐。章太炎在《菿汉微言》中评骘庄子云:“所谓摩尼现光,随见异色,因陀帝网,摄入无碍,独有庄生明之。” [7] 我们以为,此等对庄子之评骘也正可以用来评骘章太炎先生的哲学,庄周在两千年前观照着天下,在两千年后则观照着世界,庄周的起死回生端赖章太炎四万余言的《齐物论释》这部思想巨制。音实难知,知实难遇;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学记》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读章先生之书者,莫不为其渊雅博识所折服,为其郁怒深情、胸中块垒而扼腕叹息,为其论证绵密、言中肯綮而心悦诚服。章太炎嫡孙章念驰先生称章学是一座富矿,此洵非过誉之论,此精神富矿在召唤着后世学界去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正如知交乌目山僧释宗仰对《齐物论释》所期许:“近人或言自《世说》出,人心为一变,自《华严》出,人心又为一变。今太炎之书见世,将为二千年来儒墨九流破封执之扃,引未来之的,新震旦众生知见,必有一变以至道者。”(《齐物论释后序》)章太炎已经叩响庄周,而章太炎先生依旧需要后学叩响,叩大叩小,宏之在人,我们期待着中国思想界能真正地重建一种章太炎主义。


[1] 章太炎:《菿汉微言》,《章太炎全集》(一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8页。

[2] 转引自(清)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页。

[3] 岳麓书社编:《船山全书》第13册,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93页。

[4]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80页。

[5] 欧阳渐(字竟无)于章门弟子缪篆(字子才)所撰之《齐物论释注》之“题词”(转引自姚彬彬《“章门弟子”缪篆哲学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第9页)。

[6] 钱穆:《庄子篡笺序目》,《庄子纂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7页。

[7] 章太炎:《菿汉微言》,《章太炎全集》(一二),第69页。 OPelE7w5ROURYPlgc7cbyUmSLCDtMSlZfm5YjAU/nXU2v7vPiKoN6ziUKWMujaj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