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命世哲人,莫若庄氏

如前文所指出,章太炎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戊申完成《庄子解故》,《庄子解故·序》中提出“命世哲人,莫若庄氏,消摇任万物之各适,齐物得彼是之环枢”。(前揭)作为一位饱读古今、学贯中印并已广泛涉猎欧洲哲学之思想巨擘,章太炎提出“命世哲人,莫若庄氏”,想必并非信口开河之唐大之言,其之所以如此给庄子定位必有其独特之眼光和格外之关怀。接下来我们通过章太炎笔下之庄学与其他哲人或学派之对比以及其对庄学思想特质之厘定来考察章太炎提出这一口号之缘由。

一 庄子超越佛学与儒学而穷尽内圣外王之道

在因“苏报案”系狱三年期间,章太炎饱读佛经,“乃悟大乘法义” [52] 。此时他对佛学极为服膺,“知《瑜伽》为不可加”,“(法相)理极不可更改”,特别是,“此一术也,以分析名相始,以排遣名相终,从入之途,与平生朴学相似,易于契机,解此以还,乃达大乘深趣。私谓释迦玄言,出过晚周诸子不可计数;程、朱以下,尤不足论”。 [53] 章太炎之学本以朴学为根柢,朴学与近代科学类似,而重视名相分析的唯识学也是科学理论。故章太炎将所有溢美之词给予佛学特别是法相唯识学,但随着他对时局之关注和重读庄学,他对佛学之弱点与缺点也渐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前文已经指出,佛学之不足在于没有给出具体的世间法,不能应用于政治社会,而庄子有深刻的入世情结并有对世道的直接观照,正可以补足佛学之不足。亦即是说,佛学所有者,庄学有之;佛学所无者,庄学亦有之,此庄高于佛者。

之于庄子比孔子要高者在于孔子之学多经验之谈,“仲尼之功,贤于尧舜,其玄远终不敢望老庄矣” [54] 。且传统儒学有很浓的干禄意味,这种功利色彩使得儒学之纯粹性大打折扣,庄学则将这种世俗功利主义泠汰至尽。另外,庄子比老子要高者在于,老学没有涤荡干净权术,“老聃为柱下史,多识掌故,约《金版》、《六弢》之旨,著五千言,以为后世阴谋者法 [55] ”,并进而指出:“老、庄之为一家,亦犹输、墨皆为艺士,其攻守则正相反,二子亦不可并论也。” [56] 斯可见,章太炎对老学有一种成见(直到《菿汉微言》《检论》中才得以改观),《齐物论释》也有对老子“宰世”之批评,老子反对“民多利器”而提倡“国之利器不可示人”,乃以抽象的国家主义压制百姓的自由。

章太炎辩证地分析佛与老、孔各自之优缺点并最终认为庄学可以两全中印,是佛、孔、老之“合题”,我们不妨再征引一次《菿汉微言》对佛、老、孔、庄等思想家之判摄:

印度素未一统,小国林立,地狭民寡,才比此土县邑聚落,其君长则宗子祭酒之伦也。其务减省,其国易为,则政治非所亟,加以气候温燠,谷实易熟,裘絮可捐,则生业亦非所亟。释迦应之,故出世之法多,而详于内圣。(佛典有《出爱王经》,为世尊论政之言,绝无深语,足知非所措意也。)支那广土众民,竞于衣食,情实相反,故学者以君相之业自效,以经国治民利用厚生为职志。孔老应之,则世间之法多,而详于外王。兼是二者,厥为庄生。即《齐物》一篇,内以疏观万物,持阅众甫,破名相之封执,等酸咸于一味;外以治国保民,不立中德,论有正负,无异门之衅,人无愚智,尽一曲之用,所谓衣被万物而不为主者也。远西工宰,亦粗明其一指,彼是之论,异同之党,正乏为用,撄宁而相成,云行雨施而天下平。故《齐物论》者,内外之鸿宝也。(前揭)

印度佛学务于出世,对世间观照不够,详于内圣而拙于外王;孔老之学以“经国治民利用厚生”为直接目的,详于外王而拙于内圣。只有庄子才既详内圣又详外王,因此得出“《齐物论》者,内外之鸿宝也”之结论。在中国传统学术中,“内圣外王”是最高之学术造境,章太炎将之许以庄子,并给出自圆其说之理由。

二 庄学含摄唯识学、西方哲学等认识论并含摄自然科学

章太炎曾建议将“哲学”翻译为“见学”(《国故论衡·明见》),他认为哲学本质上应该是认识论。章太炎将庄学视为最高之“哲学”,他意识到庄学认识论是当时最高之认识论,能含摄理论性极强的唯识学、以认识论为基础的西方哲学甚至自然科学。

其一,关于庄学可以含摄唯识学。净土宗、密宗等派“近于祈祷,猥自卑屈”,禅宗则“末流沿袭,徒事机锋” [57] ,是一种近乎外道的玄幻迷信,只有法相宗有精深的理论论证,近乎科学。“汉学考证,则科学之先驱,科学,又法相之先驱也”,近代学术“渐趋实事求是之途”(前揭),因此,章太炎以法相学解庄则含有将庄学变成科学来观照世间的祛魅意识。当然,若庄学没有与唯识学之内在会通,这种努力将是空中楼阁。所幸的是,庄学正是“上悟唯识”“多契佛经”“内存寂照” [58] 之学。在《菿汉微言》中,章太炎将文王、孔子、老子、庄子许为东土四大菩萨,其中以庄子之造诣为最高,“至若庄生,则曲明性相之故,驰骋空有之域,委悉详尽,无乎隐尔” [59] ,这是以法相学为参照对庄子哲学之评骘,在哲学之意义上意识到庄子比文王、孔子、老子为高。

其二,关于庄学可以含摄西方哲学。侯外庐《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特别注意到章太炎治学注重中西之间的互相发明,他在章太炎论著中钩稽出一个长长的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哲学家名单。 [60] 章太炎真正接触西学是在他“苏报案”出狱、东走日本之后。其在《菿汉微言》中回忆他在日本读书情况时云:“既出狱,东走日本,尽瘁光复之业。鞅掌余闲,旁览彼土所译希腊、德意志哲人之书。” [61] 由于兼有西学、佛学之背景,章太炎《齐物论释》就不仅仅是庄佛格义而是中西印之间的会通,比如他将佛学之“种子识”—康德之“原型观念”—庄子之“成心”进行相互格义。不过,章太炎之目的并非要会通中西印,而恰恰是要揭示西学之缺陷或不足,以为他所钟爱的佛学和庄学张本,同时展开对西学之批判。在《齐物论释》中,在他看来,西学多是“不了义”,虽论证缜密但都不究竟;而庄学和佛学都是“了义”,为知识学术之“增上缘”。此仅举两例。章太炎在解“庄周梦蝶”时指出:“康德谓以有觉时故知梦妄,此非了义之言。” [62] 康德之说建立在“时序分处”之时空感觉之上,而事实上时空感觉本身亦不可靠。又比如章太炎认为庄子深知涅槃而不入涅槃,这就是“无生灭”与“有生灭”之两行,章太炎以黑格尔哲学比之,认为“海羯尔有无成之说,执著空言,不可附和庄氏” [63] ,黑格尔认为存在的本质是永恒的自我否定,因此存在本身也意味着虚无(“无成”),黑格尔这种观点犹是“未了义”,而庄子乃统合“成”与“无成”的“两行”之道名,无成之真不害有成之俗,是为“了义”。整部《齐物论释》都是这样,通过西学之“不了义”反衬庄学之“了义”,使得庄学不仅超越本土之老孔,超越印度之佛陀,还超越西方哲学。

其三,章太炎认为庄学可以含摄自然科学,庄学可以通过近代自然科学来证明。比如章太炎以物理学知识解释“天地与我并生”:“今因问彼,即我形内为复有水火金铁不?若云无者,我身则无;若云有者,此非与天地并起邪?” [64] 诸法皆由水火金铁构成,而这些物质从本以来就存在,这是在人与天地万物的物质统一性上论证“天地与我并生”。同时,章太炎解此语亦引入《寓言》篇“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之说,认为这个“种”即指分子、微分子、原子、细胞等化学、物理学、生物学概念;其论证黄金颜色与黄金物质相分离时(相当于“白马非马”),引入光照原理;其解《齐物论》寓言“罔两问影”引入光的传播原理,罔两问影,影待物和光,光之传播靠游气,游气传播靠的是“伊能尔(energy)”,而“伊能尔”究竟是什么,无从知晓,缘缘相推,未有了境。可见,“罔两问影”实则是在隐喻佛教的“缘起性空”之说。章太炎将自然科学、庄学、佛学熔铸于一炉,能经得起自然科学检验的哲学当然是能穷尽宇宙实相的哲学(当然,章太炎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在今天看来并非没有错误)。

三 庄学平等之眼光与包容之精神具有囊括诸家诸派之方法论意义

章太炎推重庄学并认为庄学造境最高之原因之一是意识到庄学极具平等之眼光和包容之精神。因为庄学“吾丧我”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主体性(人)和实体性(存在)之消解,既消解主体的主体性,又颠覆实体的存在性,不立一我之量,以空而摄纳万境。如果将这种存在论落实为一种方法论,如此,古今中西各家各派学说都可以在庄学的“齐物”和“天倪”中受到平等的审视和如其所是的还原,章太炎看来这种兼容并蓄、平等观照的精神在认识论上具有终极意义。《菿汉微言》指出:

顷来重绎庄书,眇览《齐物》,芒刃不顿,而节族有间。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拘者执著而鲜通,短者执中而居间,卒之鲁莽灭裂,而调和之效,终未可睹。譬彼侏儒,解遘于两大之间,无术甚矣。余则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割制大理,莫不孙顺。……执著之见,不离天倪,和以天倪,则妄自破而纷亦解。所谓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岂专为圆滑、无所裁量者乎? [65]

这段文字以“操齐物以解纷,明天倪以为量”为核心。章太炎将庄子之“齐物”与“天倪”作为评骘古今中西学术之最后原则,大凡古近政俗之消息、社会都野之情状、华梵圣哲之义谛、东西学人之所说都在“齐物”与“天倪”的观照下排闼而来,不将不迎,自在涌现,章太炎将庄子许为第一哲人,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四 庄学之自由平等具有究竟义

章太炎曾指出:“大概世间法中,不过平等二字,庄子就唤作‘齐物’,并不是说人类平等,众生平等,要把善恶是非的见解,一切打破,才是平等。原来有了善恶是非的见,断断没有真平等的事实出来。” [66] 一切观照世间的学问,其终极诉求一定是平等问题,庄子的齐物哲学正是以此问题为问题意识,不仅如此,庄子还最彻底地解决了此问题。换言之,庄子不仅思考人类的终极问题,还彻底地解决此问题。章太炎云:

庄子底根本主张,就是“自由”“平等”,“自由平等”的愿望,是人类所公同的,无论哪一种宗教,也都标出这四个字。自由平等见于佛经,“自由”在佛经称为“自在”。庄子发明自由平等之义,在《逍遥游》《齐物论》二篇;“逍遥游”者自由也,“齐物论”者平等也。但庄子底自由平等,和近人所称的,又有些不同。近人所谓“自由”,是在人和人底当中发生的,我不应侵犯人底自由,人亦不应侵犯我底自由。《逍遥游》所谓“自由”,是归根结底到“无待”两字。他以为人与人之间底自由,不能算数;在饥来想吃,寒来想衣的时候,就不自由了。就是列子御风而行,大鹏自北冥徙南冥,皆有待于风,也不能算“自由”。真自由惟有“无待”才可以做到。近人所谓“平等”,是指人和人的平等,那人和禽兽草木之间,还是不平等的。佛法中所谓平等,已把人和禽兽平等。庄子却更进一步,与物都平等了。仅是平等,他还以为未足;他以为“是非之心存焉”尚是不平等,必要去是非之心才是平等。 [67]

此段文献可见,正是在问题意识和对问题的解答的意义上,章太炎才将庄子许为古今第一哲人。庄子的自由平等思想超越了近代建立在个人权利意义上的自由平等,而是不粘滞他物、不起分别心的自由平等,近代的自由平等建基于主体性之上,主体性既是对自我自由的限制,也是对他人自由平等的潜在威胁,故无待的自由平等才是终极意义的自由平等,《庄子解故序》中提出庄学的核心思想是“消摇任万物之各适,齐物得彼是之环枢”,前一句言自由,后一句言平等。《齐物论释》中指出:“有君为不得已,故其极至于无王,有圣或以利盗,故廓然未尝立圣。” [68] 庄子不是无政府主义者,而是承认政府存在之必要性的同时最大程度上消解政府之权利,对“王”或“圣”之消解使得庄子哲学的立足点始终是民而不是君,也就是对公民个体性的关注,故他反复强调“齐物者以百姓心为心”。在《四惑论》中,章太炎力黜“公理”之权威而推重“齐物”之平等,从而开显出一个丰富多样的意义世界,齐物哲学意味着尊重个性、不排异己,以平等之眼光谛视一切存在。章太炎在《国家论》中提出“个体为真,团体为幻”,以个体性和多样性等殊相为基础而建构“一往平等”之世界。“道若无岐,宇宙至今如抟炭,大地至今如熟乳” [69] ,抟炭隐喻一片黑暗,熟乳隐喻一派洪荒,道本身意味着尊重差别,差别成就着世界的生机与活力,道若无歧,世界就是抟炭和熟乳。道正是通过差异性和多样性来涌现自身,差别性与多样性之并存是最原初的世界存在图景,故也应该是最理想的世界存在图景,齐物哲学之最后诉求即在于斯。

本章相对全面地检讨章太炎笔下之四种庄子定位,并通过考察这种定位来揭示其背后所蕴藏的哲学意蕴。不难发现,章太炎每次给庄子定位都非泛泛而谈,而是有其真诚而深刻的哲学信念在支撑着这种庄子定位。大体说来,在章太炎笔下,“抱关救世之处士”“示现白衣之菩萨”“师承颜回之儒者”“命世第一之哲人”四种角色一起构成了庄子之形象世界。可以看出,这个庄子不是一个抽象的、单面的、无生命力的、灰色的故纸堆中的庄子,而是一个复调而多面的、生动而具体的、有生命力而精神饱满的庄子。章太炎以起死回生之思力和笔力还原了一个元气淋漓、性情毕现的庄子,让两千多年的庄子来观照和拯救一百年前那个“人吃人”的时代。如今两哲俱逝而人间犹在,章太炎之才情与庄子之笔锋相磨相荡而形成的那个逡巡婉转的思想世界,依旧在召唤着我们和我们的时代,信乎古今之一揆,人我之同此乎!


[1] 章太炎:《菿汉微言》,《章太炎全集》(一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69页。

[2] 章太炎:《菿汉微言》,《章太炎全集》(一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1页。

[3] 章太炎:《齐物论释序》,《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页。

[4] (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页。

[5] 胡文英:《庄子略论》,载谢祥皓、李思乐《庄子序跋评论辑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37页。

[6] 崔大华:《庄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3页。

[7] 如章太炎指出:“孔子之徒,颜子最高,一生从未服官,无七国游说之风。自子贡开游说之端,子路、冉有皆以从政终其身。于是七国时仕宦游说之士,多以孔子为依归,却不能依傍颜子,故庄子独称之也。”章太炎后来认为庄子师出颜回,实则也是意识到颜子一生不仕,无游说之风。[章太炎:《诸子略说下》,《章太炎全集》(一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013页]章太炎还指出:“(庄子)愤奔走游说之风,故作《让王》以正之;恶智力取攻之事,故作《胠箧》以绝之。”[章太炎:《论诸子学》,《章太炎全集》(一〇),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55页]

[8] 章太炎:《齐物论释序》,《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页。

[9] 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3页。

[10] 参见陈少明《什么是思想史事件》,《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1] 章太炎:《菿汉微言》,《章太炎全集》(一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0页。

[12] 章太炎:《菿汉微言》,《章太炎全集》(一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7页。

[13] 章太炎:《菿汉微言》,《章太炎全集》(一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7页。

[14] 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98页。

[15] 章太炎:《菿汉微言》,《章太炎全集》(一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0页。

[16] 章太炎:《齐物论释序》,《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页。

[17] 章太炎:《自述学术次第》,《章太炎全集》(一九),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95页。

[18] 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98页。

[19] 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18页。

[20] 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18页。

[21] 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6页。

[22] 相关陈述参见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23] 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40页。

[24] 此处,“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于色究竟处”一语,王仲荦先生标点本原作“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于色究竟处”,似为破句。按此语见《大乘起信论》,据高振农点校本(高振农校释:《大乘起信论校释》,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52页)改。

[25] 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40页。

[26] 章太炎:《菿汉微言》,《章太炎全集》(一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7页。

[27] 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38页。

[28] 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38页。

[29] 章太炎:《菿汉微言》,《章太炎全集》(一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6页。

[30] 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39页。

[31] 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42页。

[32] 根据杨海文教授之考察,“章太炎至少有五种文献涉及‘庄子即儒家’议题:早年两种尚属消极评论,晚年三种已是积极参与”参见杨海文《“庄生传颜氏之儒”:章太炎与“庄子即儒家”议题》,《文史哲》2017年第2期)。

[33] 章太炎:《与人论国学书》,《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上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71页。

[34] 章太炎:《国学十讲》:《章太炎全集》(一〇),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33页。

[35] 章太炎:《菿汉微言》,《章太炎全集》(一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6页。

[36] 章太炎:《菿汉昌言》,《章太炎全集》(一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8页。

[37] 章太炎:《菿汉昌言》,《章太炎全集》(一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8页。

[38] 章太炎:《检论》,《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437页。

[39]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册,第1909页。

[40]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册,第2140页。

[41] 章太炎:《诸子略说上》,《章太炎全集》(一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981页。

[42] 章太炎:《诸子略说上》,《章太炎全集》(一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982页。

[43] 章太炎:《菿汉昌言》,《章太炎全集》(一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80页。

[44] 章太炎《菿汉微言》最后一节论述其治学次第,大致来说,辛亥之前基本是“以佛证庄”,形成《齐物论释》;辛亥之后特别是被袁世凯囚禁龙泉寺期间开始“以庄证孔”。《菿汉微言》有大量“以庄证孔”之言论,详见本书第六章。

[45] 章太炎:《菿汉微言》,《章太炎全集》(一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1页。

[46] 章太炎:《菿汉微言》,《章太炎全集》(一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3页。

[47] 章太炎:《诸子略说下》,《章太炎全集》(一一),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005页。

[48] 章太炎:《菿汉微言》,《章太炎全集》(一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7—38页。

[49] 章太炎:《菿汉昌言》,《章太炎全集》(一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80页。

[50] 杨海文:《“庄生传颜氏之儒”:章太炎与“庄子即儒家”议题》,《文史哲》2017年第2期。

[51] 参见张春香《章太炎伦理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5年。

[52] 章太炎:《自定年谱》,《章太炎全集》(一九),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59页。

[53] 章太炎:《菿汉微言》,《章太炎全集》(一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0页。

[54] 章太炎:《菿汉微言》,《章太炎全集》(一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0页。

[55] 章太炎:《訄书》,《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8页。

[56] 章太炎:《訄书》,《章太炎全集》(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34页。

[57] 章太炎:《答铁铮》,《章太炎全集》(四),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87页。

[58] 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6、98、118页。

[59] 章太炎:《菿汉微言》,《章太炎全集》(一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8页。

[60] 侯外庐云:“(章太炎)关于西洋哲学,在古代则谈及希腊的埃里(利)亚学派,斯多噶学派,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等;在近代则举凡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叔本华,尼采,培根,休谟,巴(贝)克莱,莱布尼兹,穆勒,达尔文,黑(赫)胥黎,斯宾塞尔,笛加(卡)尔,以及斯宾诺沙等人的著作,几于无不称引。”(侯外庐:《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5页)

[61] 章太炎:《菿汉微言》,《章太炎全集》(一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1页。

[62] 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37页。

[63] 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99页。

[64] 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07页。

[65] 章太炎:《菿汉微言》,《章太炎全集》(一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0页。

[66] 章太炎:《佛学演讲》,《章太炎全集》(一〇),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57页。

[67] 章太炎:《国学十讲》,《章太炎全集》(一〇),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35—336页。

[68] 章太炎:《齐物论释定本》,《章太炎全集》(六),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76页。

[69] 章太炎:《国故论衡先校本》,《章太炎全集》(一四),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22页。 zerwrntH0JWyoBKszgv6jTR6Sqsctu+7Prl9Oz8x8ZPjJEMTDwNeQQycALGscCf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