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总书记上述论断背后是中国经济发展正在面临的重大结构性变化及外部冲击。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人均GDP于2019年超过1万美元,已接近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在推动需求结构升级的同时,也带来人力成本和工资水平的上升。更为严峻的是,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下降后,中国人口劳动力结构便开始出现逆转性变化,支撑要素和投资规模驱动模式的人口红利加速消失,进一步推高劳动力成本。需求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重大变化,加上资源生态环境等外部约束,迫切要求加快推动宏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机器人替代无疑是对冲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而2015年前后加速演进的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则为推进机器人替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以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机器人由工业经济时代的电气化、自动化装置改造为具有感知能力和交互能力的智能化设备,机器人替代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也更为显著。
近年来,在中国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各类基于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的新兴服务业,都在加速推动以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为基础的机器人替代,如制造业灯塔工厂中的各类装配机器人、电商物流业中的搬运机器人等。在传统行业,机器人替代已成为深入推进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和重点内容;而在新兴的消费互联网领域,快速膨胀的平台经济所引致的劳动力聚集,也加剧了传统行业劳动力供给不足、成本高企的矛盾,进一步增加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机器人替代的激励和意愿。
数字化转型和机器人替代既能给企业带来效率提升、品质提高和成本节约等有利影响,也会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产生潜在的负面冲击。即便中国当下的机器人替代主要目标是为对冲人口和劳动力禀赋结构变化的负面影响,但转型和替代过程中,也不可避免会对部分人群带来直接的失业冲击,给数字化发展的包容性带来挑战。当前,机器人替代所带来的影响(例如对生产率、就业的影响)不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业界都受到极大的关注,但总体来说仍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更有力的数据支撑,特别是缺乏针对中国现阶段国情特征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对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背景下机器人替代战略的实施状况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这不仅对数字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还能够为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