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概念。如在政府历年发布的有关统计公报中,人口的信息是经常被提及的。看一个具体的事例,即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写道:“2019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400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6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484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
只要是受过适当基础教育的人,对上述信息的理解通常是不存在困难的。然而,如果问人口的定义是什么?对此问题的答案,似乎并不是显然的。虽然“人口”一词几乎是人人皆知的概念,但是关于其确切的定义却很少见到。或许有人说:人口就是人,或人口是人的另一种名称。的确,“人口”与“人”是有着直接关系的概念,因为人口的主体自然是由人构成的。
一般而言,人口指生活在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联合国将人口(population)定义为一定区域的全体居民(inhabitants)。在此定义中,人口包含居民的规模(size)和个体的总数(total number)两方面的含义。然而,这样的定义并不易于理解,并未体现人口概念的本质内涵。只有对人口的概念给出确切的内涵,对人口相关的其他概念以及人口相关问题才能进行准确地表述。这是学术研究规范性、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必然要求。因此,本书作为在经济学框架内讨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书籍,明确人口的基本定义及其本质内涵,是首先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有这样的解释:“人口是居住在一定地域内或一个集体内的人的总数,或是人的总称”。 [1] 可见,在该词典中是将“人口”解释为“人的总数”或“人的总称”。客观地说,这样的解释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在此解释中没有真正表明人口概念的本质内涵究竟是什么。难道人口概念的本质内涵是“人的总数”或“人的总称”?
若将人口的本质内涵界定为“人的总数”或“人的总称”,实际是不充分的,因为这样的解释会导致在现实中对“人口”有关的问题不易理解。例如,人们经常提及的“人口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若是根据上述词典中对人口概念的解释,那么对“人口问题”的意思解释,是否为关于“人的总数”的问题?或是关于“人的总称”的问题?
显然,在现实中人们经常提及的“人口问题”,绝非仅限于“人的总数”或“人的总称”的问题。事实上,“人口问题”是涉及有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诸多方面的问题。如在目前的现实背景下,有关的人口问题涉及人的生育、人的素质、人的性别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有关“人”作为总体的一些实际问题,而不是有关“人”的总数或总称的问题。如人口问题中的生育问题,主要是有关生育能力、生育水平、生育意愿等问题;素质问题,主要是有关人的教育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道德修养等问题;性别问题,主要是男女数量比例关系、性别歧视及性别文化等问题;年龄结构问题,主要是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量比例关系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实际就是关于人口年龄结构的问题。
事实上,“口”字既有表示人的意思,也可以用作人数的计量单位。于是产生一个问题:当用“口”字指代人时,有何特别的意义?这是理解人口概念的一个关键点。
不难理解,当将人视为“口”时,实际上是抛开了具体人的特点或特征,其结果是所有的人都是“口”。这意味着,当将人视为“口”时,每个人都是客观存在体。即人口是从人的客观属性方面看待人的结果。人的客观属性指人所具有的客观存在的特征,如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居住地、身高、体重、健康状况等,这些都是人的客观属性特征,即这些特征是同人的主观意识无关的特征。或者说,无论你或他如何看待一个人,这个人所具有的性别、年龄、民族、身高及相貌等特征,不会因为你或他怎么看此人而变化。因此,人口是将人作为客观存在的“物”或“对象”来看待的结果。
人的客观特征可以成为观测或考察人的角度或视角。而“口”就是从人的客观特征角度看待人的结果。因此,成为“口”的人,彼此都是平等的“物”或“对象”,而无关于人的主观意识或态度。对这种客观存在的“物”或“对象”,本书称为客观存在体。这意味着当从人的客观特征方面看待人时,人就成为人口。可见,客观存在体是人口的一种本质含义。
将人视为客观存在体,在现实生活中是经常需要的。例如,当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人口普查时,这时作为被普查对象的人,就是一种客观存在体。而当人成为客观存在体时,即意味着对这些人的关注点是在人的某些客观特征方面,如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民族等方面,而无关于人们的主观思想等非客观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