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研究综述及述评

自2002年我国国家奖学金政策出台以来,由于其奖励级别高、奖励金额大而受到高校学生的广泛关注,也引起学者对其政策实施过程与成效的高度重视。通过对文献进行归类梳理后发现,部分学者将国家奖学金政策纳入奖学金政策体系进行研究,较少学者单独对国家奖学金政策进行专项研究,因此结合已有文献特点,本书从奖学金政策研究、国家奖学金政策研究两个方面梳理相关文献。

一 奖学金政策相关研究

(一)关于奖学金政策改革的理论研究

左显兰围绕高校奖学金改革是否符合现代教育发展需求展开思考,认为奖学金制度改革符合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了现代教育发展需要,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功能。 潘玉驹等提出奖学金政策应当随着高校教育思想与教育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和完善。 蒋笑莉等认为研究生奖学金政策在管理模式、资金来源等方面无法适应收费制度的顺利实施,主张拓宽奖学金的获取来源、优化奖学金管理办法。 孔丽丹等结合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分析研究生奖学金政策改革的必要性,认为研究生奖学金政策改革能够满足研究生生活需要,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培养工作能力,等等。 廖志丹指出研究生奖学金金额级差明显化、设置类别多样化及评定细则规范化能够更好地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实现奖学金制度改革的目标。

(二)关于奖学金政策的执行研究

1.关于奖学金政策执行的评审环节研究

现有关于奖学金政策的执行研究大部分聚焦于评审环节研究,针对评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例如,曲海富基于现代治理理论对高校奖学金的评审主体模式展开研究,提出应由教师一元主导型走向多元主体合作治理型,将奖学金的评审过程转变为学生自我管理、教育及服务的育人过程。 韩晓雨指出奖学金评审过程中存在信息发布平台不够完善、申报程序自我意识弱化、评审标准不科学、种类叠加、覆盖面不合理、评审体系滞后等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高校奖学金评审制度,提高评审标准和评审流程的公开性。 欧旭理、罗方禄认为奖学金在评定过程中存在“马太效应”,削弱了奖学金的激励导向作用。 于忠海、谢亚悦基于公平观的视角,提出当前奖学金的评审标准否定了个体差异性,无法促进学生自由发展,认为奖学金的评定应从既定资源分配公平观转变为以尊重个体自由发展为导向的关系正义观。

2.关于奖学金政策执行的综合效果与问题研究

部分学者围绕不同类型的奖学金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综合问题与效果进行分析。例如,王光大认为奖学金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作用发挥受到限制、评价标准尚需完善、金额设置有待调整、奖金使用不尽理想等问题,提出加强教育宣传、体现奖励层次、规范奖金使用、确保评选高效,以期改进高校奖学金政策的实施效果。 徐刚等围绕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政策实施过程进行研究,认为该项制度的实施存在等级标准与比例划分不一、评价标准难以把握、覆盖范围和具体发放存有争议等问题,并据此提出应当做好学业奖学金评定工作需要激发研究生主体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发挥奖助体系综合政策效果,加强研究生思想教育等完善对策。

(三)关于奖学金政策的育人研究

关于奖学金政策的育人功能研究。奖学金政策实行的初衷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王光大认为奖学金具有激励、资助、引导三种功能,是学生奋斗的原动力、学生前进的强心剂、学生行为的导航仪。 韩晓雨指出奖学金的教育功能可包括资助功能、激励功能、示范功能、导向功能及氛围营造功能。 周佳玲等通过对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学生进行实证调查发现,奖学金政策具有激励学生潜心于科研与学习的积极作用。 廖志丹基于奖学金政策改革的变化,认为现行的奖学金政策使全体学生获得公平参与竞争的机会,产生努力学习的动机,能够有效发挥其激励功能。 郑安波认为高校奖学金政策具有导向、激励及培育三大功能,并提出通过开设相应的单项奖学金、不断完善德育在奖学金评定中的考核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奖学金政策的宣传及在评定奖学金的过程中要公开透明等措施来促进奖学金德育功能的发挥。 总之,现有研究认为高校奖学金政策具有重要的资助、激励及导向等育人功能,能够促进高校学生积极开展学习和科研活动。

关于奖学金政策的育人问题及策略研究。奖学金政策自实施以来有效提升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并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效激励机制,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一些育人问题逐渐涌现。左显兰聚焦于因政策实施不当而导致的育人问题,例如由于指导思想不明确等原因导致政策的导向、激励及资助功能发挥出现问题,表现为导向功能的盲从性和失真性、激励功能的消极性和功利性以及资助功能的忽略性和缺失性。 邢晓英围绕学生的心理展开研究,认为国家和高校在奖学金政策执行中往往忽略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与科研活动的开展上产生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既无益于科研质量水平的提升,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长期发展造成影响。 陈亚丽指出,在设置奖励的等级方面缺少均衡性,容易导致科研兴趣降低、同学关系淡化等问题。 郭文凤认为,“先学后奖”的奖励模式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持续时间较短,缺乏激励效应的长效性。 周佳玲研究发现奖学金评定导致科研成果创新不足,重产量而不重质量,学习目的趋于功利化等。

二 国家奖学金政策相关研究

鉴于国家奖学金政策是我国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的用于奖励高校全日制本专科生及研究生中优异学生的一项政策,不同于地方政府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等其他类型的奖学金,且国外也没有与此性质完全相同的奖励政策,在此聚焦于我国学界关于国家奖学金政策的相关研究,分别从政策理论研究、政策执行研究、政策育人研究和获得者研究四个层面进行梳理归纳。

(一)国家奖学金政策变革的理论研究

目前国内仅有少部分学者针对国家奖学金政策的特点及变革展开理论研究。例如,韦丽红等基于国家奖学金改革的政策背景,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及国家助学金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认为国家设立的国家奖学金制度表现出政府投入资金、帮困奖优宗旨、资助强度增加的特点。 张景阳指出国家奖学金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肯定和自我审视,应当使国家奖学金成为所有大学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才能充分发挥政策的教育功能。 谯利平以新时代为背景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高校本科生国家奖学金政策的历史沿革,并指出在此历史过程中国家奖学金政策的价值观逐渐体现出由助困(公平)向奖优(效率)的变化。

(二)国家奖学金政策的执行研究

1.关于国家奖学金政策执行的评审研究

国家奖学金评审问题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纷纷采用理论或实证调查的方法展开研究。例如,周莉等以福建省为例,对国家奖学金与国家励志奖学金评选制度进行分析,提出通过数学模型科学分配名额、细化评选指标、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等举措充分发挥国家奖学金的激励、导向及助学功能。 滕明荣等聚焦国家奖助学金评定中的争议问题,选取十所高校开展问卷调查,针对评审主体、评审条件和资格、申请次数及评审程序方面存在的争议展开具体分析。 潘红祥等认为国家奖学金在评定过程中简单地以成绩高低来确定获奖对象,对于基础教育环境差、教育背景不同且第一语言为非汉语的民考民、民考汉大学生而言不公平,有违宪法规定的平等原则,并通过数据分析了此类大学生在评定过程中的实际生存状态与原因,基于此提出修改国家奖学金政策的相关建议。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者聚焦于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评审问题展开研究,例如,郭静虹等指出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存在信息公开不够全程化、国家奖学金和校级奖学金能否同时获得不明确、研究生参评动机功利化,提出设置不同等级国家奖学金等建议。 王爱芝等以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构建了由学习成绩、科研成绩、综合素质组成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经过三年实践后发现该评价体系能够激发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成绩及导师对学生培养的责任感。

2.关于国家奖学金政策执行状况与效果的研究

关于国家奖学金政策的执行状况与效果的研究有一部分蕴含在大学生资助政策执行研究之中,另一部分则围绕国家奖学金政策进行专项研究。

在大学生资助政策执行研究方面,王世忠对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实证评估研究,从资源分配和资助效果两大维度展开,构建了由“资助政策知晓度、获得资助机会、资助政策满意度及对受资助学生学业的影响”4个一级指标及24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资助政策执行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其中对受资助学生学业影响的评估包括资助政策对专业选择、专业学习、完成学业及学习成绩提高四个层面的影响,以某所民族大学为例进行抽样调查,共获得1600份有效问卷。研究发现,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容易获得优势;女生比男生的政策熟知度高,但获得资助机会并不如男生;资助政策对汉族学生专业选择影响程度低;获取奖学金等资助机会并不能够直接提高大学生学习成绩。 余春玲采用财务指标、客户满意度指标、学习与发展指标、内部流程指标评估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其中,客户满意度评估了学院、任课教师、学生代表群体、社会实践单位对受助学生的满意度,学习与发展指标则考核受助学生的专业认可度、专业知识结构、获奖情况、学习成绩、科研情况、社会兼职、人际沟通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指标。 陈绵水等构建了由政府、高校及学生三方利益主体组成的国家奖助学金制度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评估了奖助学金制度的目标绩效、过程绩效及效果绩效,共计3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21项三级指标,以此对全国9所高校进行实证评价,研究发现国家励志奖学金制度绩效优于国家奖学金制度绩效,且国家奖助学金制度的引导教育效益不佳。

在国家奖学金政策执行的专项研究中,刘文政对重庆市5所高校的国家奖学金政策综合实施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发现90.5%的大学生表示积极关注国家奖学金政策;81.2%的大学生认为所在高校的国家奖学金评选合理;87.9%的获奖同学表示奖金能解决自身学习和生活费用,但在消费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16.8%的获奖同学表示获奖对人际关系和心理有造成一定影响。 陈艳华通过在江西省六所高校发放850份调查问卷,探究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政策执行状况,研究存在学生对政策不甚了解、评选中学生干部优势明显、导师名望影响评选公平度、评选制度不规范、量化评定存在异议、存在负面效应六大问题。 徐伟等以北京市15所高校为例,分析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政策实施情况,发现所有学校国家奖学金评选工作均落实到位,较好地发挥了政策指挥棒及育人作用,并提出加强宣传力度、优化评选标准、挖掘导师作用、把关学术道德、完善心理辅导等建议。 洪柳借鉴美国科学基金会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项目经验,指出我国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制度存在与国家需求结合不紧密、评审合理性欠缺、评审标准操作性不足、评审机制有失公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

(三)国家奖学金政策的育人研究

学界现有文献倾向于将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政策育人功能区分开来进行分析,由于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国家奖学金政策的育人功能各有特点。

1.关于国家奖学金政策的育人功能研究

关于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政策的育人功能研究。例如,苏伟刚指出高校国家奖助学金肩负着资助和育人两大功能,资助功能体现为物质资助,育人功能则体现为激励性、导向性及教育性,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让学生在良性激励竞争机制中摒弃依赖和索要心理,积极主动参与竞争,自立自强,塑造自身高尚的人格和品质。 翁文香阐述了国家奖助学金的育人功能,认为该项政策的根本宗旨在于奖助育人,体现为“帮扶”和“育人”的功能。

关于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政策的育人功能研究。部分学者聚焦于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将其与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政策区别开来,有针对性地探究其政策育人功能,取得了诸多有益成果。例如,胡元林等认为国家奖学金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具有重要的榜样与示范教育功能,是物质与精神激励的重要载体,可以充分利用该载体开展研究生思想教育活动。 马世洪着力剖析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政策的价值功能,认为能够有效激励学生将学习研究转化为自觉的内在行动,通过获奖宣传能够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 曹雷等基于某所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工作的实践,指出国家奖学金政策能帮助研究生形成强大的心理需求与内驱力,促进研究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2.关于国家奖学金政策的育人效果研究

关于国家奖学金政策的育人问题研究。苏伟刚认为国家奖学金育人功能的发挥面临着重“学业”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重“发放”轻“效果”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国家制度缺失且监管不到位、高校疲于应付且注重事务性工作、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 王管认为国家奖学金政策的设立容易诱发学生功利化、教育碎片化、宣传短期化及参与边缘化的育人问题,要求从保障机制、阵地机制、监管机制、动力机制及考核机制等方面加强学生对奖学金政策实施的参与度。 翁文香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国家奖学金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并未有效发挥其育人功能且已偏离制度定位,表现为物质利益诱导下失信行为、受益学生感恩与责任意识彰显不足、缺乏奖金发放后的持续性教育监督。

关于国家奖学金政策的育人效果研究。韦丽红等侧重于对国家奖学金政策的思政教育效果进行研究,认为新国家奖助学金政策体现出对大学生求知求学的人文关怀,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能够收获利益,更能够获得荣誉;但同时也有部分学生无法正确对待奖励,面对他人获奖容易产生嫉妒或失落心理,认为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开展感恩教育和友爱教育塑造学生团结友爱、积极上进的品质。 冯涛等认为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在增强学生科研实践活力等方面具有较显著的绩效,但仍存在部分学生为获得国家奖学金而采取学术不端行为的问题。 魏红梅等认为我国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政策只能对少数优秀学生产生积极作用,难以实现政策激励育人的初衷。 刘佳则进一步聚焦到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政策对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行为所产生的影响,认为该项政策增加了博士生的学术投入时间,提高了对学术产出的重视程度,但同时也导致博士生投机行为增加,博士论文有效投入减少。

(四)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研究

1.关于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研究

部分学者针对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群体开展了性别差异和能力素养研究。李文道等较早针对大学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进行性别差异研究,通过网络搜集个别年份国家奖学金获奖名单来统计获得者的性别频次分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的男生人数及比例远远落后于女生,反映出大学男生的学业落后问题突出。 程化琴等则围绕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能力素质结构进行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和焦点团体等技术,以北京大学医学部近5年来的23位获得者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以能力素质模型为理论基础提出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能力结构包括处己力、处人力、处事力和处学力,提出应当针对上述核心能力开展针对性人才培养。 李玉文等通过对“双一流”高校的国家奖学金评审条件进行扎根分析,依据2014年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起以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为基础,以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实践参与、责任担当四大素养为框架的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能力素养模型。

2.关于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研究

不同于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研究,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研究。尹晓东等以西南大学为例,对以首届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及部分导师为调查对象,对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科研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获奖者本科阶段主要就读于“985”和“211”高校,硕士阶段就读于“211”高校的获奖者占84%。除此之外,参与课题研究和学术会议、导师指导等均有助于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三 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相较于高校奖学金研究而言,目前学界围绕国家奖学金政策进行的专门研究相对较少,绝大部分文献或将国家奖学金政策纳入高校奖学金政策体系进行研究,或将国家奖学金政策与国家励志奖学金政策合并进行研究,或将国家奖学金政策与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政策统一起来作为奖助政策体系进行研究,或将国家奖学金政策纳入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进行研究,只有极少数学者围绕本科生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政策进行专门研究。现有关于国家奖学金政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国家奖学金政策变革、政策执行、政策育人及获奖者能力素质研究。

上述文献为本书的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发现,现有文献尚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第一,聚焦于国家奖学金政策进行专项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少,自2002年政策颁布至今仅有五十余篇文献,且高质量文献极为有限,绝大部分文献倾向于将国家奖学金政策与其他奖助政策合并起来进行研究。国家奖学金政策作为一项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的高校学生奖学金中最高级别荣誉的政策,显著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奖学金政策与助学金政策,若研究时不加以区分容易忽视国家奖学金政策本身的价值取向与育人功能。例如,将国家奖学金政策纳入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中研究,往往会忽视其政策本身的奖优功能,在分析政策实施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时可能会出现“一刀切”倾向;将国家奖学金政策与国家励志奖学金政策合并研究也忽视了国家奖学金政策本身的特点,国家励志奖学金政策面向家庭经济困难且表现优秀的大学生,而国家奖学金政策则不限制家庭经济情况,两种政策的奖励范围存在差异,且只有本专科生群体中设有国家励志奖学金政策,研究生则不设。第二,现有文献多采用理论分析或经验思辨的方法开展研究,而真正通过实证调查方法进行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第三,现有的关于国家奖学金政策的实证调查类研究在调查广度和深度方面存在不足,大多数研究以某一所学校或学院为研究对象,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的推广意义有限,还需扩大调查范围并加大调研基数,以加强研究问题的代表性与对策建议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本书聚焦于高校国家奖学金政策,系统梳理政策历史起源与演变过程,深入剖析国家奖学金政策的管理体制机制及委托代理关系,采用文献分析法分析高校国家奖学金政策宣传实践与评审文本内容,结合问卷调研与访谈调研情况针对国家奖学金政策的执行情况与育人成效展开实证分析,旨在探究国家奖学金政策的执行现状与问题以及育人成效与问题,通过结果反馈的形式推动我国国家奖学金政策的有效执行,充分发挥政策育人价值导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1] Charles O.Jon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 2nd ed, North Scituate, Mass: Duxbury Press, 1977, p.139. 8L1tS1E8+QW3O8vGCuIT3yfYxAulX9v0ZiM6hmtSVvppBlPndZtQD++qBhkh8p0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