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指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涉及的体制机制性因素和条件。 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原则,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而不断丰富完善。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需要建设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概念首次出现在党的重要文件之中。营商环境建设的重点在于推进市场化改革和经济治理法治化水平。
伴随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的推进,为构建开放性经济新体制,实现营商环境同国际规则的对接,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赢并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这是党的重要文件首次对营商环境建设的原则提出系统化的要求与论述。中国在加大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推进国内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领域采取一系列举措,包括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设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在提升治理能力、优化治理体系方面,中国推进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核心要求的行政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工作。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在营商环境建设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强调营商环境建设对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意义,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原则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将“完善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中国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的理念也逐渐步入成熟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以下简称《外商投资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陆续颁布实施,一系列配套制度随之加快制定。2019年10月23日颁布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优化营商环境的原则明确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其也是世界首部专门的优化营商环境立法,从制度层面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同“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 的目标直接对应,具有丰富的制度内涵。
市场化指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这要求政府破除不合理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保障市场公平竞争。中国主要在五方面推进市场化营商环境建设。一是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证照分离”等改革,降低市场的准入与退出壁垒,提升市场进入与退出效率。二是推进面向市场主体创新的激励政策,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创新效率。三是坚持对各类所有制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减少政府对市场不当干预,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四是创新和完善市场监管,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制度,优化监管规则,确保质量和安全。五是通过推进政府服务优化,便利投资兴业,降低企业运营和人民生活过程中所面对的制度性成本。根据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统计,2020年全国负面清单由40条减为33条,《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与2019年相比增加127条、修改88条。2020全年减少企业用电、用气支出超过1080亿元,可量化降低物流成本超1300亿元。
法治化指坚持依法行政,以法治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这要求政府需要明确市场运行和监管规则,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引导市场主体预期;要求政府做到监管的公平公正,使各种所有制类型的市场主体平等适用各类法律法规。中国主要采取三类措施推进法治化市场环境建设。一是建立健全营商环境法规体系。二是加强对市场主体的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三是优化政策制定的协调性,避免政出多门或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截至2020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地区已累计修订废止不符合《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规定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等约1000件。同时,中国依托中国法治国际论坛等平台,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在贸易与投资争端、知识产权等领域的法治合作。2018年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和机构的意见》,就化解“一带一路”贸易和投资争端提出制度设计和机构建设上的要求。
国际化指对接国际规则,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切实提升中国营商环境对外资的吸引力。中国主要采取三类措施推进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一是不断加强同国际经贸规则的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已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同时,中国已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国际经贸协定,在制度型开放上迈出更大步伐。二是提升外资管理和服务水平。中国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保障外资平等参与中国市场竞争。三是优化外贸发展环境,通过规范口岸收费和推动发展海外仓等方式,降低跨国企业的营商成本,推动开展跨国贸易。根据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统计,2020年全国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减少34.91小时和1.78小时,较2017年分别压缩64.2%和85.5%。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和市场采购出口分别增长31.1%、25.2%。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逆全球化”思潮阻碍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发达世界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政策更使全球经济复苏蒙上巨大阴影。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中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
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建设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动力。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使企业享受更高效的市场资源配置、更便利的政府服务以及对于创新更加坚定有力的支持。中国良好的营商环境一方面让在中国扎根立足的企业不断增强创造力和竞争力,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商品和服务供给,另一方面令全球经济获得极具吸引力的广阔市场需求,让全球经济增长共享中国发展的红利。
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建设为优化经济治理贡献智慧。伴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的原则和目标也相应发展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引下,中国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生产力总体上显著提高,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从优化营商环境的角度,为优化政府与市场关系、持续释放经济增长动力贡献中国智慧。
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建设为捍卫多边主义提供力量。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遭遇民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挑战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坚定不移地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中国同国际市场的要素流动、市场融合、制度对接,与世界共享中国的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发展机遇,展现了中国维护和捍卫经济全球化与多边主义的大国担当。 (本条执笔:陈逸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