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实践证明(马克思、恩格斯也强调),任何国家都不能单纯地照搬马克思主义,而需要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具体历史与具体实际来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一直引起党内外、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不仅国内人民关注党是否能实现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的希望,国外也关注着中国是否能保持住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实际运用及在此基础上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具体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早期在中国的传播过程,革命与建设实际的运用过程,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总结等方面展开。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科学内涵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总结当时欧洲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优秀文化知识而形成的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体系。从其体系建构上来看,又可以根据理论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的、普遍的原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内容;第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第三,马克思主义对于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和具体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统一。它超越了一般性结论和经验总结,反对一切教条化、庸俗化、自由化,是关于中国道路的建设性理论。在此过程中,在现实需要、实际环境的影响下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因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因时而变、因势而变的。

中国共产党主张以科学头脑及科学方法,对待马列主义中国化问题。要坚持走这条理论发展道路,就必须要知其然且要知其所以然,搞清楚“化”之物、“化”之义、如何“化”。所谓“化”就是一方事物受到另一方事物的影响,加以改变进而重塑。这其中又有两方面的特征:其一,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方发生改变进而重塑,就谈不上“化”;其二,如果一方事物在此过程中失去了它本身的本质,也不是“化”。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历史回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不断深入发展。从研究其出现、确立、发展至今的规律与成就,这对新时代继续推进其学科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出现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始终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和解决中国问题,这也不断丰富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内容。

党的早期领导人也曾提出要把马列主义应用到中国实践中去,但对这一问题还未形成深刻的、统一的认识。直至延安整风之后,随着毛泽东思想的提出以及其在全党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工作群体才正式开始形成。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这句话直接指向的就是曾把中国革命引向绝境的教条主义思想,党在幼年时期缺乏对革命的深刻理解,犯过右倾或“左”倾的错误,而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正是党内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思想:大革命时期的右倾投降主义、土地革命时期对共产国际指令盲目遵从的“左”倾错误,其共同的根源都是教条主义。1941年9月,毛泽东再次讲到,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员,才算好教员。

(2)丰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深入。主要有以下两个研究方向:其一是以中共党史为研究基础,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革命成功的一项基本经验来分析;其二是聚焦于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和解读,对毛泽东思想进行普及式宣传和解释。这一阶段的思想研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长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回答,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生命力。在发展生产力方面,邓小平排除了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打破了以往固守的所谓“社会主义的原则”。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创造性地总结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为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树立了史诗性的里程碑。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把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放在了首位,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把经济发展作为了一切发展的前提,在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方面做出了定义,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研究,结晶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3)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三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形成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三次飞跃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研究范围和研究特点

(1)学科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理论可以具体展开为历史经验、基本规律以及相关理论成果,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来源、发展史、创新成果等。同时,也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可结合性,探索可以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中国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气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带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

实践是指在具体实践中的历史发展和现实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怎样与中国实际结合,在我们结合的过程中,有什么经验、得出了哪些教训、总结出了哪些规律,解决了什么问题等。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者就不是脱离实践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他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来解决现实问题,用马克思主义来拯救中国于水火之中。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对象必须包含实际的实践活动,以实践检验和发展真理。

(2)学科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组成部分和其运动。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探究历史进程。要以历史的视野,结合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脉络分别探索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走出了中国的革命道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总结其曲折年代的惨痛教训,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摸索和创新精神。

二是总结经验和规律。要研究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经验,吸取宝贵经验教训,总结出客观规律。

三是研究理论成果。探寻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理论逻辑和核心内涵,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分别研究的同时,也要将每个理论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发展历程当中联系看待,客观评价。

四是着眼现实问题。既要分析历史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和我们党的解决方案,又要立足时代,结合当代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突破问题。更好地在实践中把握理论,使理论服务于实践。

五是把握学科发展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统一。作为一门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设置目的之一就是为思政课提供理论和学术支撑,使思想政治工作更顺利地进行,因此以学科的发展为思政工作服务,让二者相互推动,也是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重点。

(3)学科研究特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一门带有创新性特点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具有综合整体性、相关互补性、动态开放性、意识形态性。它所围绕的基础性问题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需要中国化?为什么能够中国化?怎么中国化?如何继续推进中国化?怎样推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研究?在理论方面,学科要以“中国问题”为中心,处理好学术性和政治性问题。同时,实践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钥匙,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都是我们研究的实践基础。

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研究方法

每门学科都会有自己的基本原则指导而形成独特的逻辑体系和研究方法。

(1)学科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原则有以下几点。

第一,时刻把握政治性,充分发挥学术性。学科研究的是党的指导思想,对这些理论和思想的研究关系到整个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除此之外,学术性也是一个学科的生命性所在,只有充分发挥其学术性才能使学科发展更深入、更长久、更有底蕴。以学术性角度来看,在坚持政治思想原则的前提下,尊重学术自由。坚决抵制以学术研究或探讨为由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基本立场这个问题上不能动摇,不能忘掉学科的根本。

第二,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要在历史的传承与延续中,总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总结,研究当代的最新成果,分析其意义和地位。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实际中的问题,将理论带入实践,同时也要在实践中总结原理,丰富理论,武装头脑。每个时期、每个阶段、每个主体都会面对不同的问题,因此在任何时候,做学科研究都不能将理论和实践分离。

第三,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做研究时,我们要善于以问题为导向,随时带着问题意识去研究,提前提出问题有利于让研究的目的更有针对性。自传入中国起,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2)学科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要运用以下研究方法。

第一,整体性研究方法。所谓整体性是指要把事物作为一个联系的整体来看待,不能片面地只关注一方面内容,而切断它与其他环节的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也是一个整体的体系,要在把握整体共性的基础上,具体研究每一阶段、每一部分的个性。

第二,注重文本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一方面要进行文本研究,分析已有的理论、思想;另一方面是要深入到实际中,充分了解现实情况。文本的研究对于一些概念界定性的基础性问题至关重要,对推动学科发展有一定作用。但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当中推动学科发展,文本研究绝不能脱离实际,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文本与调查相结合的重心应更偏向于调查。

第三,问题思维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应着眼于中国现阶段迫切要解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此为关键和出发点,组织学术团队或个人进行学习研究。学科的发展需要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是需要有实践的支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在新的历史阶段,在新时代的环境下,如何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旗帜解决中国问题,需要我们以问题思维展开研究。

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趋势

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当下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一)在研究过程中应该注重横向与纵向相结合

我们应该要扩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范围,在研究的时候,不仅要重视纵向上的研究,也要重视横向上的研究。在纵向研究方面,我们应该要注重研究历史,研究历史上曾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贡献以及推动作用的人,可以把历史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作为主线来研究。在横向研究方面,我们应该要注重同一个历史时期所发生的事情,所面临的考验,结合实际,来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

(二)加强对两大理论体系的联系研究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有着两大理论体系:一个是毛泽东思想为主的理论体系,另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个体系不能割裂开来,隔离开了便是历史虚无主义,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说哪个理论体系好,要以历史的眼光与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我们要加强对两个理论体系的连接,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学习。

(三)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习与传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习应该通过学校、报纸、广播等多种传播媒介来传播,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习,全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都得到了重视,大家对于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学习也越来越深入,广大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也越来越了解。这对于培养马克思主义学科的人才,以及帮助大家深入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是正确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深入了解,也有利于帮助国内外人民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个什么性质的政党,从而不断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党的领导。

(四)注重提高研究成果的实效性

中国共产党是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遵循着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原则。中国共产党先是在实践中,总结了失败与成功的经验,得出了属于自己的理论,又将正确的理论再运用到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去,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如今中国共产党应该重视当今社会的具体问题,如房价过高、老龄化严重、国外的舆论压力、是否能够守住脱贫攻坚、港澳台问题等。这都需要我们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宝贵经验,来对这些关系民生、主权、国家安全、经济、文化等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并予以解答。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后能够运用到实际中去,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将社会主义建设得更美好。

六 新时代如何推进学科建设

(一)当今的研究热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党的最新理论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聚焦人类共同面临难题的研究。

在党的最新理论方面,主要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现实意义、战略目标、科学布局、战略步骤等展开;在现实问题方面,主要围绕党的建设理论、党史学习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话语权和现代化治理等方面研究;在人类共同难题上,主要围绕中国道路、中国故事、中国方案、话语体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展开。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的一百周年,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强领导,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带领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的三次飞跃。在此关键时期,抚今追昔,回顾百年历史的成就,总结经验教训和规律势必会成为今年乃至未来发展的热点。

学术界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是进行专题式的学习,例如“五位一体”专题学习、“四个全面”专题学习、党的建设专题学习等从而对某一部分理论进行细化研究。第二是开展体系化的研究,即对某一理论的逻辑起点、发展历程、哲学基础、思想精髓、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更全面地厘清理论知识。第三是从事原创性的研究,主要是梳理最新理论成果的原创性、创新性贡献,述清其创新意义。

尽管许多方面的理论在近几年的研究中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的理论研究的创新度仍不够。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部突破,把握时代发展契机,针对问题逐个突破。

(二)在时代潮流中推进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到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当今世界处在大变化大发展当中,我们国家要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大势,在与世界的联系和互动当中赢得发展。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创新也要立足时代与世界发展背景,充盈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从而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三)立足传统推进研究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要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就必须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真正融入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中。以史为鉴,以史为镜,才可以知兴替,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没有文化的民族将如同行尸走肉,没有前行的力量。

懂得将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中最具特色的一点,例如在论述国家治理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每个国家的治理体系都是独特的,要将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改革创新相统一,要在牢固扎根于中国土壤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好的部分,将其与中国实际结合,化为自己的东西。在论述和平发展道路时指出,这一道路是现实时代和世界发展现状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思想上的自信和实践上的自觉的统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爱好和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论述奋斗目标时,习近平总书记生动地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括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中国梦,简单的三个字却饱含了一个伟大民族长远以来的沧桑历程。如今中国的实力和气派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和信心,凸显了融汇中外的话语魅力,对国内外同胞产生巨大感召力,增强民族凝聚力。饱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带有中国诗词的语言、融合中国哲学的道理都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认同感,同时也提高了民族的文化自信。 2yk9aeZcbuKE/S1hAqQaLl5xd36/W2Lf8wprDQoDTC4QevFG5SiegnAHKxYVivS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