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观点和理论方法的集中概括和充分总结,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在其理论形成、发展和广泛运用的全过程中经过理论实践反复探索、检验而最终确立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普遍性和真理性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性质和它的整体理论特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观点与学科内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综合、系统、指向现实的理论体系,其系统整体性集中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内在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体系以其科学完整而深刻的理论内涵给予我们世界观、人生观和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指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相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的‘具体学科’而言的。” [2] 所以,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第一个二级学科首先必须要从整体上对其基本内涵和意义进行把握。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分析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运动规律的本质特征进行总体的理论概括和分析总结。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这一原理给我们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一是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看来,首先,实践这种能动性体现着人类的活动方式,包括人类一切的感性活动。实践的观点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首要的观点,在于人所生存的自然世界就是人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过的世界,马克思从实践出发来理解客观世界,也就是从维持人生存的物质生产实践中来把握现实世界。其次,在马克思看来,实践就是人类的感性活动,没有人的存在就不会有实践,人的这种感性活动是与客观世界相联系的。最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还蕴含着自由的因素,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自由自主的选择性活动,人在实践过程中能自由地选择并且自主改造客观世界。

现实中的人的活动是马克思实践的对象,这种现实中的人的活动就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以人为核心的辩证的历史过程,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在具体的现实的历史中展开的。而现实社会历史中的人的关系是马克思实践哲学形成的起点,实践就是以人的物质生产为基础的人类活动。马克思的这种实践观念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悠久的渊源,从古希腊开始,人类就发现劳动实践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认识到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础性活动,并且认为这种活动是神所赋予的,人从事劳动实践生产就是人的使命。劳动创造了人,人也在实践劳动中实现了生存发展。马克思从历史中展开了对实践的分析,并且在对现实中人的活动的分析当中揭示了以劳动为基础的实践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基于历史从现实出发的一种具体的历史的展开,实践就是现实中人的活动。

二是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观点。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及其进步就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作用下不断稳步向前推进发展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始终贯穿于人类整个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发展的始终,是推动人类整个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内生动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展开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三是阶级的观点。社会基本矛盾决定了阶级的诞生,阶级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马克思看来,阶级是伴随着时代历史出现的,不是从来就有也不是永恒存在的,阶级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但也终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归于消亡。阶级的观点是我们认识阶级社会的根本观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观点之一。

四是人民群众的观点。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将传统的唯心英雄史观从其最后的避难所中彻底驱逐了出去,马克思看到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实现了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伟大的精神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内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最核心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以及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基本科学原理论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基本辩证关系及其原理深刻突出揭示了决定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客观历史基本规律,并且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内在矛盾的理论揭示,深刻突出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趋势,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内在矛盾本质,为我们批判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撑。此外,马克思主义阐明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图景,描绘了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最高追求。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些基本思想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科的研究就是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著作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逻辑和深刻内涵。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总体上的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中,不仅践行着实践的方法,还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代发展相适合,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回答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理论课题,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理论内涵,为人们提供认识当今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理论学科的具体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认识。首先,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观点和理论方法来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始终坚持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上,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政治中心,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不断谋取自身民主解放进而推动实现整个全人类的民主解放斗争提供理论思想武器,指导革命实践。对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经验总结等也是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一种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概念基础上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理论方法的集中概括和充分总结。其次,基于对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准确认识,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主要理论组成部分来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然,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还涵盖了社会政治学、历史学、法学以及军事学等各种领域。马克思主义的这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既各具有其理论特点以及独自的理论侧重点,又各具有密切联系的内在逻辑联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这三个组成部分显然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综合马克思主义全部基本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综合运用和发展理论实践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既是综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综合运用又是二者的理论落脚点。这三个组成部分共同组合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科学的基本世界观。

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而其基本特征是对这一立场的概括,具体来说,其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整体性、革命性、实践性、独特性、发展性等方面。

(一)整体性:科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一门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包含着其他许多重要知识科学领域,并且随着理论实践和社会科学的逐步发展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内容。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基本原理这一基本学科理论体系,就要从一个整体上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就是我们要从整体上准确把握客观研究对象,从整体与客观局部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本关系中深入研究客观主体对象的结构特征和运动变化规律,对研究对象的总体特征进行解释。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认为,“每一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4] 。马克思把整体性的原则运用于分析社会中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社会是一个整体,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因为整体的存在才赋予了个体存在的意义。

(二)革命性:为无产阶级服务

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刻的革命性。批判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学说的灵魂。马克思指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5]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从其本质上来说,是革命的和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反对把旧有的事物和旧有的制度关系看作一种永恒不变的,反对一切旧有的事物,以及为旧有的事物做制度辩护的理论,它用辩证发展的哲学观点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内在发展逻辑关系进行深入考察,既充分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各种历史必然,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产生后所带来的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进步性,又从社会经济、政治和社会思想等各个方面充分揭露其内在矛盾和不合理。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这种革命性不仅是对外部世界怀有革命的批判的态度,而且对自身学说的发展也采取积极的革命态度。在马克思看来,这种革命性的理论一经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直接掌握也一定会变成一种物质力量,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特征是面向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身解放,进而实现整个人类解放的重要思想武器。

(三)实践性:改变现实的思想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主要是围绕革命和批判展开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的基本精神。马克思在革命批判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实践观点,并且将批判性思维贯穿于其现实实践的各个领域,马克思主义在形成过程中从各个方面展开了自己批判性的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中的学问,不是纯粹的对世界进行简单的揭示的学说,而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理论工具。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6]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马克思给予我们的启示不仅要让我们对世界有科学的认识,而且更加要求我们致力于积极地改造世界。实践的观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全部的思想内容当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突出的实践特点,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实践运动紧密结合。

(四)独特性:辩证的思维存在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同样遵循着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又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承袭人类自古至今的优秀思想文化基础的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中的思想精华,并对其进行了辩证的扬弃。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传统的思想一脉相承,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有着完全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使人们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观,绝不妥协地反对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和任何资产阶级压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独特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同于其他思想体系的本质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思想的根本标志之一。

(五)发展性:开放性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在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不断探索吸收人类先进的优秀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创新发展自身的理论体系。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指导我们改造认识世界的历史过程中,不断与当代世界各国具体政治实际以及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征紧密结合,不断发展形成了新的历史理论实践成果。当今世界已经正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那个时代相比它发生了更深刻的历史变化,对于这个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问题,我们仍然需要从科学理论和社会实践上予以回答并且不断加以解决。为此,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不懈、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必须要在此基础上紧紧结合新的历史时代特征不断谱写新的思想理论篇章。

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领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一门学科也具有广泛的学科领域。其研究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种:一是文本研究。对于真正想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原著本身,“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 [7]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理论学科中,对文本的研究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为研究对象,在对第一手资料的研究过程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从整体上为这一理论学科提供科学的文本依据和理论支撑。

二是现实研究。理论的发展是要面向现实服务,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现实研究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现实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当今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问题,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体系,从其诞生起就与时代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不断回应着时代提出的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实研究集中体现了其现实实践功能。

三是比较研究。每个时代中都有多样的社会思潮,将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各种思想潮流进行对比研究,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置于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总进程中,通过与其他思想的对比来把握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的历史经验。不仅要对“一切重大思潮都全神贯注地进行考察分析” [8] ,更要从整体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事求是的方法对其他思想进行科学客观的判断。

理论知识学习的价值就在于指导社会实践。建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一学科,就是要求我们通过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体系来进一步改造我们的主观意识世界,进而回归社会实践,对现实世界进行科学的认识和主动的改造。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重要理论基础学科的深入学习,需要我们从总体上深入研究和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理论逻辑联系,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理论方法来研究分析现实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在当今世界中顺应时代潮流,实现伟大变革与发展必不可少的理论武器。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

(1)从原著入手研究马克思主义

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首先应从文本入手,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与文本对话,最终实现与经典作家对话,探析马克思主义者的经典作家对于其所处世界的批判与扬弃,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而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界定,一般而言是将马克思本人和恩格斯以及列宁在内的几个人统称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绝大多数学者普遍承认这几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主义绝不只是马克思一人的成果,他们几位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建设所做的贡献可谓是开拓性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是他们共同的智慧结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我党执政的理论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财富,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只有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才能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与基础” [9]

要加强并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然要先弄清楚什么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掌握了其基本原理,才能谈得上理论创新;只有准确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与实质,才能谈得上推进理论创新。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推进与发展,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学习和宣传普及为重要方式。要想清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丰富内涵,唯一有效的途径便是认认真真、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离开原著,研究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无从谈起。

(2)只有掌握原著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1884年,恩格斯在给福尔马尔的信中就曾写道:“研究原著本身,才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1894年,恩格斯也曾在《资本论》第三卷序言中指出:“一个人如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在利用著作的时候学会按照作者写的原样去阅读这些著作。” [10] 列宁也曾告诫大家要多花时间研究与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就是从翻译与阅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开始的。只有长期坚持并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才能厘清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正确研读与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而辨别并反击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历史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误解与诽谤,才能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进而甄别隐藏在马克思主义外表下的反马克思主义和伪马克思主义,并将其打倒。如果不学习原著,我们党所引领的社会主义发展工作以及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进而失去根基,偏离正确发展的轨道。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一定要以实践性的眼光看待问题,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其与时俱进性以及其批判精神,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切不可陷入教条主义的错误。究其本源,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使当今的中国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科学体系研究

决定一种理论是否能够被称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看它是否系统,二是看它是否回答了所研究的领域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11] 按照这种评判标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毫无疑问的。研究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只有将它的科学理论体系加以系统把握,才能真正了解这个学科体系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与理论,以及各个原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的精神实质。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首先要把握构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而对于范畴而言,列宁认为,“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梯级,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梯级,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 [12] 。范畴的展开就构成了原理,没有范畴也就无所谓与之相对应的原理。有无自己的范畴,也是衡量一个体系是否完整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指导思想以及其他一切理论的根基,在这个思想体系当中,概念与范畴是最基本的单元。要深入理解和运用这一科学体系,就必须了解和掌握构成这一科学体系的基本范畴。因为正是这些基本概念与基本范畴,支撑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系,基本范畴在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这些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尽管马克思所处的历史时期有所变化,其理论研究的范畴也有所转向,但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解放以及全人类的解放这一主题始终没有改变,并终其一生为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着。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1)《反杜林论》的诞生

自《共产党宣言》问世至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主义经历了欧洲革命以及法国巴黎公社运动的两次革命风暴检验,并且在不断与工人运动结合的同时,实现了更加广泛与深入的传播和发展。进入19世纪70年代以来,客观形势的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系统化并向多方面展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逐渐形成并在多方面展开。1871年至1875年间,德国工党的合并虽然扩大了德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但党内思想、组织上开始出现不纯洁的现象。在这种背景条件下,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思想家杜林向马克思主义展开了全面的攻击,相继发表了许多著作,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即所谓杜林主义。当时的马克思正致力于《资本论》的撰写,为了提高党内思想觉悟的水平,破除思想上、组织上的不纯洁现象,保证德国工人政党运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恩格斯毅然决定放下手中正在撰写着的《自然辩证法》,主动担任起了批判杜林及其杜林主义的责任。在马克思以及德国工人阶级的帮助下,恩格斯历时两年多时间创作出了《反杜林论》这一鸿篇巨制,站在科学的角度与立场上对杜林主义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批判,进而形成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反杜林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部联系,并将其有机结合在一起。虽然在创作《反杜林论》的过程中,恩格斯并非刻意将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部分去与杜林主义对抗,但由于其敌对论点的丰富性使得恩格斯的驳斥不得不涉及多方面的领域并采取积极的批判方式逐一批判。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捍卫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批判杜林价值论的同时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科学的总结。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

《反杜林论》这部科学巨著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从此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严密科学体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多方面展开。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与科学观,揭示了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逐渐过渡的辩证法以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科学观;马克思主义的伦理观,论证了道德的本质和根源及其社会历史性问题,揭示了家庭婚姻方面的道德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揭示了宗教的本质以及宗教的社会作用,以及其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亡;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揭示了文艺的社会本质以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文学艺术内部的特殊规律与创作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观,深刻阐述了战争、暴力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并深刻揭示了战争的社会历史性。马克思恩格斯在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化与多方面发展的同时,也关注着世界形势的发展以及唯物史观的命运,并朝着历史的深处与前人涉及较少的领域探索,继续深化与发展他们建构起来的唯物史观的大厦。

(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研究

(1)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的关系

随着当今世界的日益发展,作为为数不多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执政党,处于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正面临着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之外的一些其他社会思潮的影响。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主要包括新自由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和新儒家思潮等各种思潮,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所代表着不同的当代社会主义思潮,这些社会思潮从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与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思想争夺地位,试图消解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从而在宏观上起到影响甚至改变当代中国已经建立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以及走向。马克思主义与上述社会思潮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相互斗争、互为消长。只有认真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从容面对当代社会思潮的挑战与冲击,从被动回应转为主动引领,只有了解“敌人”才能打败“敌人”。“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是理论批判、实践批判和自我批判的内在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

理论批判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立足于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早在1957年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会议上,毛泽东就曾谈道:“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不但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必然还是这样。” [13] 马克思主义自形成之日起,就不断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其他社会主义思潮展开过激烈的斗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革命、不断斗争、不断批判的发展史。在与其他阶级思潮的斗争中,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也留下了一系列富含批判精神的论战性著作。如马克思为批判蒲鲁东所著的《哲学的贫困》,恩格斯为批判“杜林主义”所著的《反杜林论》,列宁为批判“经验主义”所著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

(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批判

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批判作用进而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的过程,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满足社会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诉求、创造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的重要理论成果和思想增长点。而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社会思潮是一项巨大、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原则与其他社会思潮进行坚决斗争,综合运用多种机制多方位、多渠道、全方面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引领机制。

(4)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批判

发挥马克思主义的自我批判作用进而引领当代社会思潮的过程,就是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进而在与当代的社会思潮相互博弈中影响与争取人民群众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便是与时俱进与发展性,善于自我批评与吸收其他一切文明成果,并在自我批评的过程中不断扬弃,发展自己。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也深谙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运用马克思主义主导主流意识形态并有效引领当代社会思潮,这与其善于自我批评的作风是紧密相连的。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和方法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无产阶级的政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教育与武装广大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者、受教育者与教育环节为主要因素的互相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者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作为主体接受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科创建于1995年,其建立时间虽不长,但却取得了极为丰硕的理论成果。我国一向注重对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并形成了优良的社会传统。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相继开设过新民主主义论、革命的人生观与世界观,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与研究,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科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学科体系中的一支,在教育与研究过程中自然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与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与规范。

(1)遵循政治导向

正如列宁所言:“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要求在对事迹作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 [14] 马克思主义的党性集中体现在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性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政治导向,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而服务。对于新时代的中国而言要学习与宣传马克思主义,即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者要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作为政治导向,推动马克思主义教育不断发展。

(2)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资政育人功能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天然具有资政育人的功能,是高等教育哲学与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基础与核心。发挥资政育人的功能,就需要以史为鉴,发挥好党史教育在马克思理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教育人员要把资政育人作为己任,自觉结合时代的要求,以“认识世界,学会做人”为宗旨,帮助受教育者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以及认识社会与自己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从而成长为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马克思与恩格斯终其一生致力于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写成了一系列的著作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紧随其后的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根据现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进而形成了当今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一生中没有留下关于其基本原理的总体概括,更没有留下原理式教科书。马克思曾打算写一本关于专门论述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小册子,但并未如愿。恩格斯所著的《共产主义原理》,对于什么是共产主义的二十六个问题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解答,这是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一种阐释。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并非不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括与阐释,而是其忙于理论研究与从事工人运动,无法将马克思主义的庞大理论体系概括起来。 S+N7i7xBNG1Ewsarw4n317euwxMYb4nPvItZGhPPPlpqF0d++aOfJikgXSVw2TO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