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全民富裕、全面富裕、渐进富裕和共建富裕。
(1)全民富裕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利益,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因此,共同富裕是包括每个中国人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富裕,而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更不是特殊阶层的富裕。
(2)全面富裕
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层面的物质生活富裕,又包括精神层面的精神生活富裕。物质生活富裕包括收入层面、财富层面、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精神生活富裕包括社会公民身份平等、机会平等、待遇平等、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水平等。
(3)渐进富裕
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以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内部不同内容之间,实现富裕必然存在先后顺序,要允许人民群众在追求美好生活进程中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渐进富裕。因此,推进共同富裕要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前进、循序渐进,包括不同群体、不同内容、不同地区三个方面的循序渐进。
(4)共建富裕
共同奋斗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方法,通过共同奋斗实现共同富裕,即人人参与、人人努力的共建是共同富裕的基础,而人人共享则是共同富裕的结果。从“共建”走向“共富”,要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能动性和创造力,鼓励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创新劳动、创业劳动实现增收致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时,不断完善公平分配机制,按照多劳多得、不劳不得、按贡献分配的原则,允许富裕存在先后差别和合理差距。
共同富裕的基础是强大的价值创造能力。价值创造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蛋糕”做大了才能更好地进行财富分配,否则只能是共同贫困。中国彻底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都是以经济高速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
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出现超预期变化,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是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实现更大的价值创造。未来要实现共同富裕,更需要长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激发企业、员工以及全社会的活力和积极性,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为收入分配和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需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特别是广大民营经济在创造财富、提供就业、创新创业中的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坚定不移地通过市场化改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共同富裕包括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的统一。其中,物质生活富裕是基础需求,精神生活富裕是高层次需求,是更高层次的富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平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现共同富裕要缩小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其中收入差距是核心问题。
对于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需要国家出台乡村振兴等相关政策协调城乡间、地区间的发展,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升转移支付绩效来支持农村和落后地区发展。
对于核心难题——收入差距,一方面需要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需要营造创新创业、包容试错的社会氛围,大力鼓励企业家创办新企业、创造新就业;另一方面则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占比。一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再分配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加强对中低收入群体的支持。三是发挥慈善等三次分配作用,更好地激活社会的慈善意愿,促进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快速规范发展,推动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键是要通过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特别是要提高劳动力价值和报酬,从而减少低收入群体规模;激发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高素质农民等重点群体活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