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研究问题提出→文献查阅、形成综述→构建研究分析框架→课题设计、预试验→课题组专家、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技术人员、男同志愿者工作组人员深入现场开展定性、定量调查→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初步研究结果→利益相关方访谈、主要结果反馈研究→研究最终产出(专著、论文)。

二 理论基础与研究分析框架

安全性行为指感染艾滋病病毒机会较小的性行为,是有效预防经性传染艾滋病病毒的方法。艾滋病危险性行为根源于个体的性欲望、社会文化关系,以及环境与经济驱使。艾滋病危险性行为干预是一项复杂的多维度的系统工程,其实践均离不开相关理论指导。青年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危险性行为干预理论按行为干预层次可分为个体、群体和社会水平行为干预理论 [19] 。相关理论在第一章第一节“青年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危险性行为干预理论”中有较详细的描述。本部分主要简要介绍本研究用于构建青年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危险性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研究分析框架的4个理论,即“艾滋病危险减轻模式”“预防艾滋病性网络理论”“社会影响模式”和“社会建构理论”。

(一)理论基础

1.艾滋病危险减轻模式

艾滋病危险减轻模式(AIDS Risk Reduction Model)属个体水平干预理论。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健康信念模式、社会认知理论、创新扩散理论,描述个体或群体改变艾滋病危险性行为的过程。艾滋病危险减轻模式认为,要采取危害减轻策略阻止发生体液交换的性交行为,以降低艾滋病病毒传播危险性,包括三维度:(1)节制性欲。尽量避免发生婚外性行为(临时性伴性行为和商业性性行为)、婚前性行为。无法避免性行为时,用危险性较低的性行为(如口交)取代危险性较高的性行为(如肛交)。(2)忠实于自己的性伴侣。保持单一的性伴侣,尽量减少性伴数。(3)始终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人为地阻断人体的体液交换。该模式将减轻艾滋病病毒传播的过程分为三阶段:(1)行为认识阶段。变量为艾滋病传播的知识、艾滋病易感性的认识、情感上厌恶艾滋病。(2)承诺行为改变阶段。变量为行为改变的益处、自我效能(相信自己能采取行为改变的行动)、社会规范、情感上厌恶艾滋病。(3)采取行为改变行动阶段。变量为情感上厌恶艾滋病、性交流(即安全性行为或安全套使用协商,可作为不同情形下安全套使用的预期指标,也被作为提高性效能的方法)、寻求帮助行为、影响人们行为改变决策的社会支持因素。根据艾滋病危险减轻模式,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危险性行为干预策略主要是:(1)目标人群危险性评估;(2)通过目标人群自我效能或行为改变益处评估来促使目标人群作出实施风险较低行为的决策。简单地说是将“高危性行为”转变为“低危性行为”或“安全性行为”。(3)通过发放安全套、提供社会支持促使目标人群改变高危险性行为。 [20]

2.预防艾滋病性网络理论

预防艾滋病性网络理论属群体水平行为干预理论。该理论认为,艾滋病很难在普通异性恋中大规模传播,预防的重点应是高危人群。青年男男性行为者是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险人群,同时是“桥梁人群”,将艾滋病从高感染率人群向低感染率人群或一般人群传播。关于性关系,性预防艾滋病性网络理论关注性伴选择和性伴形式的差异性(如性伴持续时间、部分重叠)的影响。要降低青年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危险性行为需要通过性关系中双方的努力来实现。要针对性社会网络,明确性社会规范。要注意性网络中性伴性安全行为的态度。要了解该网络是否为行为改变准备了必要的帮助;要掌握其中是否有特别高风险的人并可能使其他许多人处于危险境地。 [21]

3.社会影响模式

社会影响模式(Social Influence Model)属群体水平行为干预理论。该模式认为,群体会有自己的规范,而且群体会借助规范的力量,对其群体内个体心理形成一种群体压力,使其个体与群体保持一致。社会影响包括三个方面:从众、顺从、服从。从众是人们改变自身的行为以更像其他人,它同人们寻求其他人的赞同与友谊时所需要的归属感,以及获取尊敬的需求有关。从众可达到非常深的程度,比如人们改变自己的信念与价值观,以和同行及那些受尊敬的上级保持一致。顺从是一个人去做被其他人所要求做的事。他可以选择做或不做,尽管社会惩罚可能导致他去做自己并不真正想做的事情。服从与顺从不同。服从的对象往往是来自一个权威的命令,对象相信自己没有选择。对于顺从,对象认为自己有选择权。个体选择可能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的决策,相反,要受到社会准则和进程的影响。年轻人早期性行为部分原因是受社会影响,尤其是同伴的影响。该模式主张教育年轻人应对社会压力的技能。根据模式,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危险性行为干预要求在目标人群中物色并培训有影响力人物/领袖。由领袖向同伴传授如何认识艾滋病危险性行为、如何降低危险性行为、如何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知识和技能,讨论相关问题,以达到同伴教育行为干预的目的。 [22]

4.社会建构理论

社会建构理论(Social Construction Theory)属社会水平行为干预理论。该理论认为,性并不仅仅是个体的内在驱动力的作用结果,更重要的是由具体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环境所催生的 [23] 。社会文化的建构不仅影响人们的性行为,同时还通过性认同、性的定义、性的意识形态,以及对性的管理来塑造人们的性经验 [24] 。性的管理主要通过主体活动和环境影响两方面实现。主体活动包括个性特征(人格自评、心理自评)、健康自评(总体健康、居住状况)、独处程度(社交机会、活动类别)、上网程度(时间总计、闲暇时间)、相关行为(新型毒品、早独离家)、人口移动(地理移动、地位变迁)。环境影响包括家庭背景(出身等级、父母婚姻)、生育结果(子女人数、独生子女)、制度影响(处罚知晓、政治身份)、社会等级(文化、职业、收入、城乡)、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信仰倾向)。该理论关心社会结构中的价值系统、社会分层、社群文化、宗教、生活习俗等影响人类情感、性欲望(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等性欲取向)以及性关系的方式。 [25]

从社会文化视角分析,不同群体文化差异及结构分层是影响男男性行为、艾滋病传播的关键因素。根据社会建构理论,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危险性行为干预策略为改造社会结构,使社会结构更加人性化,增强干预的文化适宜性、人群针对性、活动场所适当性、交流技巧实用性 [26]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分析框架

1.艾滋病危险性行为

青年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危险性行为概念可从传染病学、行为学、社会学等三视角分析。本研究主要采用传染病学视角分析青年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危险性行为。

艾滋病危险性行为指具有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病毒有关的性行为,即发生在健康个体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之间的带有体液交换性质的性行为,或发生在健康个体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之间的无保护性行为(即性交中不经常使用安全套)。包括发生偶然性伴、固定性伴间,商业性伴、非商业性伴间,以及婚内性伴、婚外性伴间的无保护性行为。简言之,以往艾滋病危险性行为仅限定为无保护性行为。按艾滋病病毒感染危险程度高低依次为肛交、口交、指交、拳交、肛吻、股交、工具交、接吻等。 [27]

根据艾滋病危险减轻模式,减轻艾滋病危险性行为需在节制性欲、忠实于自己的性伴侣、使用安全套等3个维度阻止个体感染艾滋病病毒。本研究将艾滋病危险性行为内涵扩展,不仅研究无保护性行为即安全套使用频率及原因,而且还研究初次同性性行为、男友同性性行为、商业性伴同性性行为(买性商业同性性行为、卖性商业同性性行为)、临时性伴同性性行为、多性伴性行为等5类型同性性伴危险性行为特征;比较研究青年男同性恋者、男双性恋者、曾与男性发生性行为的男异性恋者等3类型青年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危险性行为的异同。

2.社会文化

广义的社会文化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从表现形式看,可分为物质文化/智能文化、制度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思想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规范文化是一定人群中的规范体系,包括社会制度、教育、法律、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通过社会行为的规范改变人们的行为。精神文化/思想文化/观念文化包括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通过影响人们心理过程和精神生活而改变人们的行为。狭义的社会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和组织结构,包括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宗教信仰、哲学、艺术、习俗等,主要由文化的认知成分(知识和信仰)、规范成分(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符号成分(文字和数字)组成。 [28]

受文化影响,主流文化人群与亚文化人群在艾滋病知识、信息结构、对艾滋病的观念、态度和行为上有较大差异 [29] 。中国青年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危险性行为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主要涉及社会主流文化和青年男男性行为者的亚文化特征等两层面。社会主流文化包括宗教信仰、中国传统性文化、法律法规、男同性行为非病理化、社会歧视、性安全教育及干预、人口流动与社会隔离等。青年男男性行为者的亚文化特征包括性取向、性取向形成原因、寻找性伴方式变迁、性观念、性伴持久性、婚姻状况与双重性网络、自我认同、出柜(即公开男同性恋身份)、预防艾滋病知识和技能等。

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社会文化因素对青年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危险性行为的影响程度,探讨相应的艾滋病危险性行为干预策略。故本次研究采用狭义的社会文化范畴,研究青年男男性行为者的性文化特征、艾滋病知识及威胁感知等艾滋病性传播中有别于其他人群的社会文化特点。

(1)性文化特征。包括青年男男性行为者一般性文化特征和青年男同性恋者/男双性恋者特定性文化特征。青年男男性行为者一般性文化特征包括性观念、性吸引、性取向、与异性隔绝、性伴性安全态度、安全性行为教育途径、寻求性伴场所类型、社会关心来源。青年男同性恋者/男双性恋者特定性文化特征包括公开性取向、家人知否、家人态度、非同志圈知否、非同志圈态度、社会歧视、喜欢同性年龄、同性恋/双性恋年龄、童年时代家庭环境、青春期性经历、男同性恋文化影响等。

(2)艾滋病知识及威胁感知。包括艾滋病知识、艾滋病威胁感知、艾滋病知识来源。

3.其他相关因素

艾滋病是一种社会性疾病,除与社会文化有关外,还与社会经济、社会支持等因素相关。本研究其他相关因素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和获得艾滋病预防服务两方面。

(1)社会人口学特征。包括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户籍及居住时间、文化程度、宗教信仰、职业、经济收入。

(2)获得艾滋病预防服务。包括艾滋病性病宣传材料、安全套宣传和发放、润滑剂发放、同伴(圈内人士)教育、医务人员艾滋病咨询、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性病检查或治疗、抗艾滋病病毒预防性服药、娱乐场所艾滋病干预、男同社群艾滋病干预、互联网艾滋病干预、社区戒毒药物维持治疗/清洁针具提供/交换等。

4.研究分析框架

艾滋病危险减轻模式、预防艾滋病性网络理论、社会影响模式、社会建构理论认为艾滋病知识、艾滋病易感性的认识、性交流、性网络对性安全行为的态度、社会规范、寻求帮助行为、社会支持、同伴教育、家庭背景、文化传统等因素对改变艾滋病危险性行为有影响。结合以上分析的艾滋病危险性行为和社会文化及其他因素,构建青年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危险性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研究分析框架。其中,社会文化因素包括性文化特征和艾滋病知识及威胁感知,社会人口学特征和获得艾滋病预防服务作为混杂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见图0-1。

图0-1 青年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危险性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研究分析框架 [30]

三 研究设计

本研究设计在维度上采取横断面研究,实地调查研究2016年青年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危险性行为及其社会文化状况。在性质上属于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相结合。描述青年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危险性行为及社会文化特征,统计分析青年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危险性行为与社会文化关系。

四 数据来源及收集

(一)数据来源地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地处中国西南腹地,与重庆、四川、湖南、云南、广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枢纽。辖贵阳市、遵义市、毕节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铜仁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17年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显示,贵州省总体疫情排在全国第八位,属一类疫情省份,成为全国艾滋病流行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 [31] 。该省青年男男性行为者不安全性行为问题突出,艾滋病病毒感染率较高 [32] 。选取有代表性的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铜仁市作为调查地。

(二)数据收集方法

1.问卷法

2016年1—12月,根据青年男男性行为者性交往场所的类别(如酒吧型、浴池型、公园型、互联网型、其他型),对青年男男性行为者采用分类滚雪球抽样调查 [33] 。另外,在调查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自愿咨询与检测门诊室,调查前来咨询的青年男男性行为者。现场调查由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调,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西秀区、铜仁市碧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当地男同志愿者工作组承担具体调查任务。当地男同志愿者工作组工作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经培训后担任调查员,在当地疾病控制中心艾滋病自愿咨询与检测门诊室、医院、学校、男同工作组办公室、酒吧、网吧、公园等场所、研究对象住所,本着自愿的原则,对研究对象进行艾滋病危险性行为一对一面访匿名问卷调查。调查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督查员,深入调查现场,认真仔细检查、指导现场调查,并进行数据现场查验、验收,把好质量关。

调查问卷参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试行)操作手册》男男性行为者调查问卷 [34] 自行设计,并进行预试验及专家审核后使用。调查内容包括一般状况、性文化、初次同性性行为、男友男男性行为、临时性伴男男性行为、商业性伴男男性行为、多性伴性行为、艾滋病知识及威胁感知、获得艾滋病预防服务情况9个部分。

2.专题小组讨论法

召开利益相关方小型调研座谈会进行专题讨论。参加人员包括调查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男同志愿者工作组代表等。专题讨论内容包括调查地青年男男性行为者基本情况及特征、青年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流行状况、青年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危险性行为干预策略及措施等3方面。

(1)青年男男性行为者基本情况及特征。主要包括数量、分布、特征。数量指调查地男男性行为人群(简称同志)总数、15—40岁青年同志数量、同志占全人口比例、同志占男性同龄人口比例。分布指调查地同志聚会或活动的场所(如酒吧型、浴池型、公园型、网络型、其他型),每个场所名称和所在的位置,去该场所人员特征、外地同志所占比例、非同志圈人员所占比例、有无男男性工作者,该场所男男性工作者人员、年龄范围、本地与外地的比例,该场所的活动形式、活动时间。特征指调查地同志群体类别、每种群体的特征(人群数量、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活动地点和活动形式)。

(2)青年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流行状况。包括艾滋病病人总人数、感染者人数,人群、地理、时间分布情况,危险因素。

(3)青年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危险性行为干预策略及措施。包括参与高危性行为干预工作的有关部门、社区、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情况;已实施的干预策略及措施情况;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同志的需求;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及建议。

3.文献法

通过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CALIS外文期刊网等资源收集国内外青年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危险性行为与社会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收集男同性恋亚文化及艾滋病防治专著;在政府网站、学术会议上收集已公开发布的有关青年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流行状况及防治策略相关文件资料。

五 研究对象及样本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青年定义为15—40周岁。男男性行为者指与男性发生性交行为的男性。本次研究对象青年男男性行为者定义为在调查之前一年内,与同性发生过插入性口交(即生殖器与口腔性交的行为)或肛交性行为(即生殖器与肛门性交的行为),岁龄15—40周岁的男性,又称青年男性同性性行为者、青年男男性接触者等。

本次收集问卷971例,去除无性行为问卷110例,有效问卷861例,有效问卷率为88.67%。其中,贵阳市云岩区/南明区245例,铜仁市碧江区216例,遵义市红花岗区/汇川区和安顺市西秀区各200例。见表0-1。

表0-1 不同数据来源地研究对象频数分布(n=861)

按调查地点分类,本次研究一对一面访匿名问卷调查主要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室、酒吧、男同工作组办公室、研究对象住所,其他地点为网吧、公园、学校、医院。见表0-2。

表0-2 不同调查地点研究对象频数分布(n=861)

六 主要测量指标及赋值

(一)社会人口学特征

“年龄(岁)”分5组,分为15—19、20—24、25—29、30—34、35—40,分别赋值为1、2、3、4、5。

“婚姻状况”指与异性婚姻的状况,分为未婚/离异/丧偶、在婚/异性同居,分别赋值为0、1。

“户籍所在地”分为调查区、本省非调查区、外省非调查区,分别赋值为1、2、3。

“居住时间(年)”指在调查区居住的时间,分为≤2、>2,分别赋值为0、1。

“民族”分为少数民族、汉族,分别赋值为0、1。

“文化程度”分为≤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分别赋值为1、2、3。

“宗教信仰”分为无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分别赋值为0、1。

“职业”分为学生、待业、白领、蓝领,分别赋值为1、2、3、4。“白领”指有良好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的人士,是西方社会对企业中不需做大量体力劳动的工作人员的通称,又称“白领阶层”,与“蓝领”对应,“白领”一般都有稳定收入。本研究中的“白领”指教师、医务人员、干部职员、健身教练。“蓝领”这一概念来自西方的生活形态,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被提出,指代那些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如建筑工人、流水线员工、矿工等。这部分群体属于中等收入群体,以所穿的蓝色工厂服为标志。本研究中“蓝领”指餐饮食品业及商业服务人员、工人、民工、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司机。 [35]

“月均收入(元)”分为3组,即<1000、1000—、3000—,分别赋值为1、2、3;或根据样本情况分为<1000、1000—、3000—、4000—,分别赋值为1、2、3、4。

“享受低保”指是否享受政府低保户或贫困户补助,分别赋值为1、0。见表0-3。

表0-3 社会人口学特征各变量赋值情况

(二)性文化特征

由于青年男同性恋者/男双性恋者具有特定的性取向,本研究中的性文化特征分为青年男男性行为者一般性文化特征和青年男同性恋者/男双性恋者特定性文化特征。青年男男性行为者一般性文化特征包括性观念、性吸引、性取向、性伴性安全态度、安全性行为教育、寻求性伴场所、社会关心等要素;青年男同性恋者/男双性恋者特定性文化特征包括性取向公开、家人知否、家人态度、非同志圈知否、非同志圈态度、社会歧视、喜欢同性年龄、同性恋年龄、童年时代家庭环境、青春期性经历、男同性恋题材网络文化影响等要素。

1.青年男男性行为者一般性文化特征

“性观念”分为不开放(很保守)、比较开放、非常开放,分别赋值为1、2、3。

“性吸引”指在性方面哪些人具有吸引力,分为完全是男性、多数是男性、男女差不多、多数是女性、完全是女性,分别赋值为1、2、3、4、5。或根据样本情况,分为完全是男性、多数是男性、男女差不多(包括男女差不多、多数是女性、完全是女性),分别赋值为1、2、3。

“性取向”分为男同性恋者、男双性恋者、有过男男性行为的男异性恋者,分别赋值为1、2、3。

“与异性隔绝”指是否曾长期处于与异性隔绝的单性环境(如监狱、兵营、海轮等)中。是为1,否为0。

“性伴性安全态度”指性伴朋友圈对性安全行为的态度。分为性安全无所谓、性安全很重要,分别赋值为1、2。

“安全性行为教育途径”分为以下几类。“家庭性教育”指是否接受过家庭人员的安全性行为教育。“朋友性教育”指是否接受过朋友的安全性行为教育。“工作同事性教育”指是否接受过工作同事的安全性行为教育。“社区邻居性教育”指是否接受过社区邻居的安全性行为教育。“学校教师性教育”指是否接受过学校教师的安全性行为教育。“媒体性教育”指是否接受过媒体的安全性行为教育。“医务人员性教育”指是否接受过医务人员的安全性行为教育。是为1,否为0。

“寻求性伴场所类型(可多选)”分为以下类型。“酒吧型”指寻求男性性伴的主要途径是否为酒吧、歌舞厅、茶室、会所。“浴室型”指寻求男性性伴的主要途径是否为浴池、桑拿、足疗、按摩。“公园型”指寻求男性性伴的主要途径是否为公园、公厕、草地。“互联网型”指寻求男性性伴的主要途径是否为同志网站或聊天室或BBS或QQ或微信群。“朋友型”指寻求男性性伴的主要途径是否为朋友介绍。“聚会型”指寻求男性性伴的主要途径是否为通过聚会。是为1,否为0。

“社会关心来源”分为以下类型。“家庭关心”指生活中帮助与关心的来源是否主要是家庭。“男同社群/男同关心”指生活中帮助与关心的来源是否主要是男同社群/男同。“非同志圈朋友关心”指生活中帮助与关心的来源是否主要是非同志圈朋友。“医疗机构关心”指生活中帮助与关心的来源是否主要是医疗机构。“文化管理部门关心”指生活中帮助与关心的来源是否主要是文化管理部门。“民政部门关心”指生活中帮助与关心的来源是否主要是民政部门。“工作单位关心”指生活中帮助与关心的来源是否主要是工作单位。“教育部门关心”指生活中帮助与关心的来源是否主要是教育部门。是为1,否为0。见表0-4。

表0-4 青年男男性行为者一般性文化特征各变量赋值情况

2.青年男同性恋者/男双性恋者特定性文化特征

“公开性取向”指若是男同性恋者/男双性恋者,是否对家人/朋友公开同性/双性性取向。是为1,否为0。

“家人知否”指家人是否知道其同性/双性取向。是为1,否为0。

“家人反对”指家人对同性/双性性取向的态度。分为反对、默许、支持,分别赋值为1、2、3;或根据样本情况分为家人是否反对,是为1,否为0。

“非同志圈知否”指非同志圈朋友是否知道同性/双性性取向。是为1,否为0。

“非同志圈反对”指非同志圈朋友对同性/双性性取向的态度。分为反对、默许、支持,分别赋值为1、2、3;或根据样本情况分为非同志圈是否反对,是为1,否为0。

“社会歧视”指因同性/双性性取向遭受下列情况。被疑精神问题:指最近1年是否因同性/双性性取向被怀疑精神问题。被疑身体问题:指最近1年是否因同性/双性性取向被怀疑身体问题。威望受损:指最近1年是否因同性/双性性取向社会威望受到损害。失业:指最近1年是否因同性/双性性取向失去工作。被人殴打:指最近1年是否因同性/双性性取向被人殴打。受到勒索:指最近1年是否因同性/双性性取向受到勒索/诈骗。感到焦虑:指最近1年是否因同性/双性性取向经常感到焦虑。自杀行为:指最近1年是否因同性/双性性取向有过自杀行为。是为1,否为0。

“喜欢同性的年龄”指发现自己喜欢同性的年龄。分为4—14岁、15—19岁、20—24岁、25—40岁,分别赋值为1、2、3、4。

“同性恋/双性恋年龄”指确定自己是男同性恋者/男双性恋者的年龄。分为7—14岁、15—19岁、20—24岁、25—40岁,分别赋值为1、2、3、4。

“童年时代家庭环境”指在童年时代是否与母亲亲近、是否被当成女孩养育。“与母亲亲近”指童年时代是否与母亲特别亲近,跟父亲作对以争取母亲的爱;“当成女孩养育”指童年时代父母是否把自己当成女孩养育。是为1,否为0。

“青春期性经历”分为几种情况。“过早性经历”指青春期是否有过早性经历。“异性交往受挫”指青春期是否有异性交往受挫经历。“同性性诱惑”指青春期是否有同性性诱惑/同性性游戏经历。“乱伦经历”指青春期是否有乱伦经历。是为1,否为0。

“读过男同性恋文章”指是否读过耽美小说、男同性恋题材的文章。是为1,否为0。

“男同性恋文化影响”指是否受耽美小说、男同性恋题材网络文化影响。是为1,否为0。见表0-5。

表0-5 青年男同性恋者/男双性恋者特定性文化特征各变量赋值情况

(三)艾滋病知识及威胁感知

1.艾滋病知识指艾滋病传播知识知晓率,包括以下内容。

“听说过艾滋病”指是否听说过艾滋病。是为1,否为0。

“输血感染”指是否知道血液传播艾滋病。是为1,否为0。

“共用针具感染”指是否知道共用针具(注射器)传播艾滋病。是为1,否为0。

“健康的人携病毒”指是否能从外表看出(辨认出)艾滋病感染者。是为1,否为0。

“安全套降低危险性”指是否知道正确使用安全套能降低艾滋病传播。是为1,否为0。

“肛交增加危险性”指是否知道肛交时未使用安全套增加艾滋病病毒感染概率。是为1,否为0。

“口交增加危险性”指是否知道口交时未使用安全套增加感染艾滋病病毒机会。是为1,否为0。

“固定性伴需使用安全套”指与固定性伴性交需不需要使用安全套。是为1,否为0。

“吃饭感染艾滋病”指是否知道与艾滋病人吃饭会不会传播艾滋病。是为1,否为0。

“未感染的性伴降低危险性”指是否知道只有1个未感染性伴会不会减少艾滋病传播。是为1,否为0。见表0-6。

表0-6 艾滋病知识各变量赋值情况

2.艾滋病知识来源主要是电视、广播、报刊、书籍、朋友、医生、咨询服务、免费宣传材料、宣传栏、互联网、学校教育。是为1,否为0。见表0-7。

表0-7 艾滋病知识来源各变量赋值情况

3.艾滋病威胁感知指是否感受到艾滋病对自身健康的威胁或了解到艾滋病的易感性。

“认识艾滋病人”指是否认识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是为1,否为0。

“亲戚/朋友感染”指是否有亲戚、朋友感染艾滋病。是为1,否为0。

“感染艾滋病可能性”指自我评估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大小,分为根本不可能、可能性很小、有一定可能、可能性非常大,分别赋值为0、1、2、3;或根据样本情况分为可能性很小(包含根本不可能、可能性很小)、有一定可能、可能性非常大,分别赋值为1、2、3。见表0-8。

表0-8 艾滋病威胁感知各变量赋值情况

(四)获得艾滋病预防服务

分为是否获得艾滋病宣传材料、是否获得安全套宣传发放(是否获得润滑剂发放)、是否获得同伴教育、是否获得医务人员咨询、是否获得艾滋病抗体检测(是否获得艾滋病抗体确诊)、是否做过性病检查治疗、是否进行过(抗艾滋病)预防性服药、是否获得娱乐场所(艾滋病)干预、是否获得男同社群(艾滋病)干预、是否获得互联网(艾滋病)干预、是否获得清洁针具提供。是为1,否为0。见表0-9。

表0-9 获得艾滋病预防服务各变量赋值情况

(五)艾滋病危险性行为

1.初次同性性行为

(1)“初次性行为”指第一次发生阴道交/肛交/口交性行为。

“初次性行为年龄(岁)”指第一次发生性行为(指阴道交/肛交/口交)时的年龄(岁),分3组(10—19、20—24、25—40),分别赋值为1、2、3。

“初次性行为时间”指第一次性行为发生在婚前还是婚后。答案为婚前、婚后,分别赋值为1、2。

“初次性行为性别”指第一个性伴是男性还是女性。答案为男性、女性,分别赋值为1、2。

“初次性行为对象”指第一次发生性行为时的对象。答案为配偶、恋爱的女朋友、临时异性性伴(指无恋爱关系的偶尔有性行为的非商业性的女性性伴)、商业异性性伴(指以金钱或物品进行过性交易的女性性伴)、男友(指和自己互有感情和稳定性关系的男性)、临时同性性伴(指无恋爱关系的偶尔有性行为的非商业性的男性性伴)、商业同性性伴(指以金钱或物品进行过性交易的男性性伴),分别赋值为1、2、3、4、5、6、7。见表0-10。

(2)“初次同性性行为”指第一次与同性性伴发生肛交/口交性行为。是为1,否为0。

“初次同性性行为年龄(岁)”指第一次与男性发生性行为时的年龄(岁),分4组(10—19、20—24、25—29、30—40),分别赋值为1、2、3、4。

“初次同性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指第一次与男性发生肛交性行为时是否使用安全套。答案为是、否,分别赋值为1、0。见表0-10。

表0-10 初次同性性行为各变量赋值情况

(3)“初次同性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原因”指初次同性性行为没有使用安全套的最主要原因。答案为手边没有安全套、性伴健康、使用安全套会破坏关系、安全套质量差降低快感、从未想过使用安全套、使用安全套花钱、从未用过、不知道去哪里买、不好意思去买、其他(请注明)。是为1,否为0。见表0-11。

2.男友同性性行为

(1)“男友同性性行为”指最近1年是否与BF(和自己互有感情及稳定性关系的男性)发生过性行为。答案为是、否,分别赋值为1、0。

(2)“最近1年安全套使用”指最近1年与BF发生肛交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频率如何。答案为从未使用、有时使用、每次都用,分别赋值为0、1、2。

(3)“最近1次安全套使用”指最近1次与BF发生肛交性行为时是否使用安全套。答案为是、否,分别赋值为1、0。见表0-12。

表0-11 未使用安全套原因各变量赋值情况

表0-12 男友同性性行为各变量赋值情况

(4)“最近1次未使用安全套原因”指近1次与BF发生肛交性行为时没有使用安全套的最主要原因。答案为手边没有安全套、性伴健康、使用安全套会破坏关系、安全套质量差降低快感、从未想过使用安全套、使用安全套花钱、从未用过、不知道去哪里买、不好意思去买、其他(请注明)。是为1,否为0。见表0-11。

3.临时性伴同性性行为

(1)“临时性伴同性性行为”指最近1年是否有过419行为(与偶尔有性关系非商业性的男性性伴发生性行为,如一夜情)。答案为是、否,分别赋值为1、0。

(2)“最近1年安全套使用”指最近1年与临时男性性伴发生肛交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频率。答案为从未使用、有时使用、每次都用,分别赋值为0、1、2。

(3)“最近1次安全套使用”指最近1次与临时男性性伴发生肛交性行为时是否使用安全套。答案为是、否,分别赋值为1、0。见表0-13。

表0-13 临时性伴同性性行为各变量赋值情况

(4)“最近1次未使用安全套原因”指最近1次与临时男性性伴发生肛交性行为时没有使用安全套的最主要原因。答案为手边没有安全套、性伴健康、使用安全套会破坏关系、安全套质量差降低快感、从未想过使用安全套、使用安全套花钱、从未用过、不知道去哪里买、不好意思去买、其他(请注明)。是为1,否为0。见表11。

4.商业性伴同性性行为

(1)“买性商业同性性行为”指最近1年是否付过对方钱或物得到过男性为您提供的性服务(即买性服务)。答案为是、否,分别赋值为1、0。

(2)“卖性商业同性性行为”指最近1年是否为了得到对方钱或物而为对方提供过同性性服务(即卖性服务)。答案为是、否,分别赋值为1、0。

(3)“最近1年安全套使用”指最近1年卖性商业同性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频率。答案为从未使用、有时使用、每次都用,分别赋值为0、1、2。

(4)“最近1次安全套使用”指最近1次卖性商业同性性行为时是否使用安全套。答案为是、否,分别赋值为1、0。见表0-14。

表0-14 商业性伴同性性行为各变量赋值情况

(5)“最近1次未使用安全套原因”指最近1次卖性商业同性性行为时没有使用安全套的最主要原因。答案为手边没有安全套、性伴健康、使用安全套会破坏关系、安全套质量差降低快感、从未想过使用安全套、使用安全套花钱、从未用过、不知道去哪里买、不好意思去买、其他(请注明)。是为1,否为0。见表0-11。

5.多性伴性行为

(1)“多性伴性行为”指最近1年是否与1个以上性伴发生过性关系。答案为是、否,分别赋值为1、0。

(2)“多人性交行为”指最近1年是否参加过3人以上的群交。答案为是、否,分别赋值为1、0。

(3)“仅同性性行为”指最近1年多性伴中是否仅与男性发生性关系。答案为是、否,分别赋值为1、0。

(4)“异性性行为”指最近1年多性伴中是否仅与女性发生性关系(包括阴道交、肛交、口交)。答案为是、否,分别赋值为1、0。

(5)“最近1年异性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指最近1年与女性性伴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频率。答案为从未使用、有时使用、每次都用,分别赋值为0、1、2。

(6)“最近1次异性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指最近1次仅与女性性伴发生性行为时是否使用安全套。答案为是、否,分别赋值为1、0。见表0-15。

表0-15 多性伴性行为各变量赋值情况

续表

(7)“最近1次异性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原因”指最近1次仅与女性性伴发生性行为时没有使用安全套的最主要原因。答案为手边没有安全套、性伴健康、使用安全套会破坏关系、安全套质量差降低快感、从未想过使用安全套、使用安全套花钱、从未用过、不知道去哪里买、不好意思去买、其他(请注明)。是为1,否为0。见表0-11。

用Cronbach系数测量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性文化、艾滋病知识及威胁感知、艾滋病预防服务信度等87项主观性变量的Cronbach系数为0.76。表明问卷内部一致性好。

七 统计分析

运用SPSS22.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采用 χ 2 检验、精确概率法、 t 检验、 F 检验、 Kruskal Wallis 检验及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 2CwhhaeCawydXMVCbQIrjK4XmFBlj4ANAU5koBpItOLRVi3p1mKIq1TzVNUvGX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