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中国青年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流行状况

一 中国艾滋病流行趋势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重大传染病 [1] ,是人类面临的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潜伏期较长。发病以青壮年居多,发病年龄多在18—45岁,即性生活较活跃的年龄段。因机体免疫力极度下降出现多种合并感染,常发生恶性肿瘤,并发生长期消耗,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 [2] 。迄今为止,尚无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无有效的预防疫苗。在中国,艾滋病为乙类法定传染病,以及国境卫生监测传染病。中国艾滋病流行趋势严峻,形势不容乐观。

(一)中国艾滋病疫情流行程度

总体看,中国艾滋病疫情呈低流行态势。2013年、2017年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分别为0.06%与0.052%,低于0.8%的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中国自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以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数量持续增加。2013年,中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数4.37万人(2.63万人为感染者,1.74万人为艾滋病患者),死亡人数1.36万人。2014年现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数比2013年增加6.4万例。2015年,发现现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57.7万人,死亡18.2万人。2016年16个省现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报告数比2015年同期增长10%及以上,7个省现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报告数比2015年同期有所下降。2017年1—6月,全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数6.7757万,比2016年同期增长8.5%。2017年6月,全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数为71.8万 [3] (不含港澳台地区)。2013—2017年中国现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报告数见图1-1。

图1-1 2013—2017年中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数 [4]

(二)中国艾滋病疫情地区分布

中国艾滋病疫情已从早期的西南局部地区蔓延到全国各地,并具有地理和次区域不平衡特征。疫情分布范围广,地区差异大,局部地区呈高流行态势。31个省(区、市)和98.3%的县区均报告病例;19个省报告现存活数超过1万例,占全国报告总数的91.9%;中西部地区疫情较严重。云南、广西、新疆、四川、重庆等5省艾滋病病毒感染率超过0.1%;5个县全人群报告现存活感染率超过1%,为高流行水平。异性和同性传播的地区分布差异显著。2016年新报告异性传播病例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和中部地区,而新报告同性传播病例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和东部沿海城市,全国12个省市区同性传播比例超过异性传播比例 [5]

(三)中国艾滋病疫情时间分布

中国艾滋病的流行经历了4个阶段。1985—1988年为第一个阶段输入散发期。主要特征是病例高度分散 [6] 。中国首例艾滋病病例发现于1985年,为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后在7个省沿海城市发现19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多为外国人或海外归国人员。1989—1993年为第二阶段局部流行期。主要特征是个别地区静脉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呈聚集性 [7] 。1989年10月,首次报道在中国注射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局部暴发和流行,云南省与缅甸接壤的德宏州瑞丽县戒毒中心发现79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感染率达45.14%。 [8] 此后,在其周围几个市县的吸毒人群中有局部蔓延。艾滋病从7个省扩散到21个省。1994—1997年为第三阶段增长期。主要特征是采血浆污染造成大量有偿供血员感染和艾滋病快速在吸毒人群中传播。1995年在安徽、河北等地单采浆献血员中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并证实局部出现暴发疫情。全国除青海省外的30个省市区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并于1996年发现首例母婴传播病例。 [9] 1998年以来为第四阶段快速增长期。主要特征是感染人数急剧增长、流行地区继续扩大。全国31个省市区均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部分地区出现暴发流行。 [10] 主要是因为静脉注射吸毒引起疫情扩散,然后,传播途径逐渐转变为性途径传播,在局部地区艾滋病疫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11]

(四)中国艾滋病疫情人群分布

1.年龄

感染者主要集中在青壮年。近年有青年、青年学生和60岁以上老年人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数增加的趋势。新报告的15—24岁青年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数从2008年的8354例上升到2016年的1.671万例,2017年1—6月的8320例。2011年到2015年,新报告的15—24岁青年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检出率大约以13%的比例增加。青年学生占比从2008年的5.8%上升到2016年的18.3%,2017年1—6月的19.2%。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数增加,占比逐年上升。从2008年的4.3%,2009年的5.8%,2010年的7.4%,2011年的9.7%,2012年的10.2%,2013年的10.7%上升到2016年的13.3% [12] (病例数达到1.6505万例)。见图1-2。

图1-2 2008—2017年不同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数占比 [13]

2.性别

男女性别比例从流行早期的男性占绝对多数,演变到现在的男女性别比为3∶1。2017年1—6月新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数的男女之比为3.6∶1;2017年6月底,报告现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数的男女之比为2.7∶1。 [14]

3.民族

研究报道,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传统道德及生活方式对人群性约束的影响程度不同,导致在不同民族间艾滋病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 [15]

4.重点人群

中国艾滋病重点人群主要是青年男男性行为者、注射吸毒者和女性性工作者等高危人群。

(1)青年男男性行为者

青年男男性行为者在新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数占比从2005年的0.3%快速升为2015年的27.6% [16] 。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呈上升趋势,感染率高于其他人群。国家哨点监测数据显示,中国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从2003年的1%,2005年的1.4%,2007年的4.2%,2010年的5.7%,2011年的6.3%,2014年的7.7% [17] 上升到2016年的7.75%。见图1-3。另外,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在所有大中城市出现“齐步走”式的上升趋势。 [18]

(2)注射吸毒者

1989年,在云南省发现注射吸毒者感染艾滋病病毒。共用针具使得艾滋病快速在临近地区和沿毒品走私路径传播。到2002年,中国大陆所有省份均发现了注射吸毒者感染艾滋病的案例。某些地区艾滋病病毒感染率高。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注射吸毒人群中艾滋病病毒感染率高达89%。由于采取多项措施,很好控制了艾滋病注射吸毒方式的传播。2005年以来,注射吸毒者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7.5%,2010年的6.9%,2011年的6.4%,2014年的6%, [19] 下降到2015年的3% [20] ,见图1-3。

(3)女性性工作者

在注射吸毒为艾滋病疫情扩散主要途径的特定地区,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感染率超过1%。例如,在云南省的3个县中,女性性工作者中的艾滋病感染率高达5%。全国哨点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和2014年中国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感染率分别为0.26%,0.22%,处于低水平。 [21] 见图1-3。

图1-3 2003—2016年不同人群艾滋病病毒感率

(五)中国艾滋病疫情传播途径

1.性传播

中国艾滋病疫情传播途径由流行早期的注射吸毒途径、输血传播等血液传播转变为目前的性传播为主。2005年,中国艾滋病病毒传播以注射吸毒传播为主,占44.2%,输血传播占29.6%,性传播占11.6%(异性传播占11.3%,同性传播占的0.3%),母婴传播占1.1%,传播途径不详占13.5%。2007年,新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数占比首次以性传播途径为主,占42.3%(异性传播占38.9%,同性传播占3.4%),注射吸毒途径占38.9%,输血传播占9.5%,母婴传播占1.5%,传播途径不详占17.5%。之后,性传播占比逐年上升,2015年达到94.1% (异性传播占66.5%,同性传播占27.6%),其他途径(含注射吸毒途径、输血传播、母婴传播、传播途径不详)占5.9%。 [22] 见图1-4。

图1-4 2005—2015年新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数不同传播途径占比 [23]

不同性别性传播方式不同。男性15—29岁年龄组以同性传播为主。女性15岁以上各年龄组均以异性传播为主。异性传播报告病例性别差异显著。男性以商业性行为为主,占51.3%,非商业性行为占39.7%;女性以非商业性行为为主,占61.2%,商业性行为占38.8%。同性传播报告病例逐年增加。青年及青年学生病例以男男性行为同性传播为主。2017年1—6月,15—24岁青年报告病例中男男同性传播占57.7%,异性传播占42.3%。青年学生报告病例中男男同性传播占82.3%,异性传播占17.7%。男青年学生报告病例中男男同性传播占84.2%,异性传播占15.8%。 [24]

2.血液传播

经输血传播已得到有效控制,报告经输血感染病例逐年下降,接近零报吿水平。2008年以来,新报吿的注射吸毒传播病例数逐年减少,注射吸毒感染者的死亡人数逐年下降。新报吿的注射吸毒病例主要来自少数省份的局部地区。 [25]

3.母婴传播

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全覆盖,艾滋病母婴传播率逐年下降。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产婴儿的感染率已经从未实施母婴阻断前的34.8%下降到2016年的5.7%。 [26]

二 中国青年男男性行为者基本情况

根据青年男男性行为者活动场所不同,通过实体场所(酒吧、浴池、茶社、公园等)、虚拟场所(基于互联网及其衍生产品平台建立的虚拟活动空间)、男男性行为者志愿者或社区小组、自愿咨询检测(VCT)门诊和医疗机构等方式招募调查对象开展调查。通过访谈、问卷调查获得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活动场所的信息,绘制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活动场所分布图,了解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特点、需求和目前干预存在的问题,分析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危险因素,确定干预工作的切入点和重点活动。结合现有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规模估计的各种方法,估算当地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规模基数,以合理确定干预覆盖面等工作目标。下面着重介绍青年男男性行为者类型、人群规模。

(一)中国青年男男性行为者类型

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指与男性发生过口交或肛交的男性。青年男男性行为者指年龄40岁及以下的男男性行为者。中国青年男男性行为者社会人口学特征表现为年龄趋于年轻化,十四到二十多岁的青少年中男男性行为较多;文化程度较高;婚姻状况以未婚为主;职业分布较为广泛,在商业服务、干部、教师、医生及学生中占较高比例;流动性较强,以居住城市为主。根据活动场所、性取向、性行为角色、性交易性质等可将青年男男性行为者分为不同类型 [27]

1.按性取向划分

性取向,又称性倾向是指一个人对同性、异性或多种性别的人在爱情和性欲方面的吸引。按照性取向划分,青年男男性行为者可分为青年男同性恋者、青年男双性恋者、曾与男性发生过性行为的青年男异性恋者。其中,青年男同性恋者(Gay)俗称青年男同或同志,是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的核心,常泛指青年男男性行为者,是艾滋病预防干预工作的重点。青年男双性恋者通常与男性和女性都发生性行为。在中国,由于社会的压力,青年男同性恋者或男双性恋者多与女性结婚。青年男同性恋者或男双性恋者可能会将艾滋病由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传染到异性恋人群中,成为艾滋病传播的“桥梁人群”。直男即异性恋男子,指在一般情况下性取向为喜欢女性的男性。曾与男性发生过性行为的青年男异性恋者包括青年男男性工作者和境遇性男同性恋者。青年男男性工作者,即MB(Money Boy),仅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或某些特殊情景下与同性发生性行为,在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中所占比例很低。境遇性男同性恋者指在单性环境中男异性恋者与男性发生同性性行为。当性环境改变,男异性恋者放弃同性性行为,返回异性性行为。

2.按活动场所划分

按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寻找性伴的主要活动场所划分,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可以分为酒吧型、浴池型、公园型、互联网型和其他型,各型分别代表不同的男男性行为亚人群,虽然各型之间存在交叉和重叠,但各型男男性行为亚人群特征不同,因而对干预工作的意义也各不相同。

(1)酒吧型

指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主要在同性恋酒吧、会所、歌舞厅、茶室等经营性场所寻找性伴,以男同性恋者为主,较少在场所内发生性行为。

(2)浴池型

指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主要在同性恋浴池、桑拿、足疗、按摩等经营性场所寻找性伴,以男同性恋者为主,常发生危险性行为。

(3)公园型

指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主要在公园(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活动的公园又称渔场)、草地、公共厕所等非经营性场所寻找性伴,以男同性恋者为主,在公园、草地交友,公厕内交友或发生性行为。

(4)互联网型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的普及,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交友方式也更为多样化,越来越多的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虚拟场所进行交友。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日益成为该人群活动的主要场所,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同志交友软件,聊天室、网站,QQ群、微信群。同志交友软件为一种安装在智能手机客户端的同志交友软件。可定位距离,便于寻找和联系同性性伴。中国国内常见的男同社交软件有Blued、Jack'd、赞客(Zank)、Grinder、同志公园(Gaypark)。聊天室、网站为网络虚拟交友场所。在聊天室、网站通过聊天或个人资料寻找和联系同性性伴。QQ群、微信群为建立各种主题的同志QQ群和微信群,便于相同喜好的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相互认识,寻找同性性伴。

(5)其他型

不属于上述四种类型。

3.按性行为角色划分

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根据发生插入性行为时不同的性角色,可大致分为肛交口交插入方(主动方)、肛交口交被插入方(被动方)以及既作为插入方又作为被插入方三类。根据不同的称谓,在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中,插入方被称为“1号”或“攻”,被插入方则称为“0号”或“受”,而既可作为插入方又可作为被插入方者被称为“0.5号”。

4.按性交易性质划分

按照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性行为是否涉及商业性性交易,可以将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划分为有商业性性行为和无商业性性行为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

有商业性性行为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包括性服务提供者和接受者。性服务提供者即男性性工作者或男性卖淫者,又称 MB,性服务接受者即嫖客。大多数性服务提供者拥有多个性伴,该人群的安全套使用率较低,且为男性提供性服务时也为女性提供相应的服务。这些未采取保护性措施的行为容易导致艾滋病病毒的传播。 [28]

无商业性性行为常指419、4N9、同性固定性伴性行为。419是“一夜情”的别称,因一夜情的英文“for one night”和419 的英文“four one nine”的发音非常相似。4N9英文原称“for N night”,指有一定情感关系,愿意经常联系,但不会做“一对一”固定情侣的性关系形式。同性固定性伴性行为指同性“一对一”固定情侣的性关系。

5.其他分类

按是否是跨性别人群,还可以分为跨性别者和非跨性别者。跨性别人群主要指那些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认同或表现不一致的人。其中,男性跨越成为女性者(Transwomen)由于具有男性生理特征易发生肛交性行为。

(二)中国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规模

由于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具有广泛性和隐蔽性,活动方式、关系方式隐蔽又多样。而且,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多数男同性恋者不愿向非男同性恋者表明其性取向(即未出柜)。另外,调查方法具有局限性,很难准确测算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数量规模。

国外应用枚举法、乘数法、捕获再捕获法、人群调查法、德尔菲(Delphi)评价法等调查方法估算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规模。1920年,赫希非尔德对3600名德国成年男子调查结果显示,同性恋者占2.3%。1948年金赛报道,同性恋者占成年男性的4%。1993年美国大样本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是男同性恋者/男双性恋者占2.8%,能感受到同性吸引力者占6% [29] 。1990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在多个国家组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与同性、异性都发生过性行为的男性(含男双性恋者、与男性发生性行为的男异性恋者),在美国占男性人口的10%—14%,泰国为6%—16%,巴西为5%,秘鲁为15%,挪威为3%。如加上男同性恋者(主要与男性发生性行为的男性),则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的比例更高 [30]

在中国,一些专家和专业机构根据性行为社会学调查或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专项抽样调查对同性恋人群、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过估算。潘绥铭主持的1999—2000年性行为社会学调查结果表明,在20—64岁的成年男性中,认为自己是同性恋者占2.0%;承认曾与同性发生过性行为的男性占1.9%。大学男生有过同性性行为占16.6%;仅有同性恋心理倾向的男生占8.4%,行为和倾向两者都有的男生占4.2%。刘达临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男生中有过同性性行为的比例为7.0%—8.3% [31] 。张北川主持的2001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性病高危性行为调查结果表明,约半数男同性恋者或男双性恋者与异性恋男性发生过性行为,人均4—5人,并由此推测中国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占成年男性的10%—15% [32] 。李银河认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均存在男同性性取向和性行为,其分布大致均衡。不论是对男同性恋相对宽容的北欧社会,还是对男同性恋相对苛刻的天主教国家,男同性恋者所占比例均十分接近并保持稳定,并推测中国男同性恋者占男性成年人口的3%—4% [33] 。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性病预防控制中心首次大规模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专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青年男男性行为者约占青年男性人群的2%—4%,并估算中国有500万—1000万青年男男性行为者 [34] 。近期,姜拥军报道,中国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大约960万—2400万人 [35] 。此外,同志圈知情人士依据当地同志交友软件交友人数,酒吧、浴池、公园等场所男同人数估算当地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规模。

三 中国青年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流行特征

中国青年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流行呈现疫情流行程度较严重并呈上升趋势、新发感染地区差异大、感染人群艾滋病疾病进展速度快、新报告病例以青年及青年学生为主等特征。

(一)艾滋病疫情流行程度较严重并呈上升趋势

2016年,中国青年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疫情在全球处于第47位,属中低水平。但增长速度很快。中国自1989年在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中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患者数不断增加,呈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3438例、2012年的1.5768万例增加到2015年的3.2617万例。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数占比呈上升趋势,从2005年的0.5%上升至2015年的27.6%。国家哨点监测结果显示,全国范围内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从2003年的0.9%,2007年的2%,2010年的5.7%,2011年的6.3%,2013年的7.3%,2014年的7.3%,2015年的8.0%上升至2016年的7.75% [36]

某些城市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上升迅速。在成都,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从2003年的0.6%,2004年的1.0%,2005年的1.3%,2006年的4.6%,2007年的10.6%持续攀升到2008年的12.9%;在重庆,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从2006年的10.4%,2007年的10.8%,2008年的16.3%上升到2009年的19.2% [37] 。见图1-5。

图1-5 2003—2016年青年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病毒感染率 [38]

与其他高危人群相比,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远高于注射吸毒人群、女性性工作者等其他监测人群。2012—2014年,中国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率为5.50/100人年,高于女性性工作者(1.2/100人年)、戒毒所静脉吸毒者(0.7/100人年)、美沙酮门诊静脉吸毒者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率(0.5/100人年)。 [39]

(二)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地区差异大

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和东部沿海城市。2008年4月至2009年9月,全国61个城市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总体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为4.9%。但不同地区,艾滋病病毒的感染率存在较大差异。一些西南城市、上海及周边城市、沈阳及周边城市、北京和天津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分别为20%,5%—11%,4.3%—10%,4.6%—8.3%。 [40] 对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的群组调查结果显示,一些城市的年新增感染率高。重庆每百人每年感染10人,辽宁省每百人每年感染4.92人 [41] 。另外,研究报道,15—24岁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为5.0%(95%CI:3.9%—6.5%)。西部地区艾滋病病毒合并感染率为6.3%(95%CI:4.7%—8.5%),显著高于东部(4.2%)(95%CI:2.6%—6.6%)、中部地区(1.9%)(95%CI:0.8%—4.6%)( P <0.05)。 [42]

(三)艾滋病病毒感染人群艾滋病疾病进展速度快

可能由于中国青年男男性行为者具有某些艾滋病病毒病毒学、免疫学特征,中国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艾滋病疾病进展速度快于欧洲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多重感染率高,艾滋病疾病进展快于静脉吸毒及异性传播。

(四)艾滋病新报告病例以青年及青年学生为主

研究报道,2008—2012年,新发现的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龄集中在20—40岁。20—30岁病例占全部病例的45%—52%,20—40岁病例占全部病例的70%—80%。2015年新发现的青年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20—39岁占71%。文化程度较高,大学及以上学历占42%。2015年新发现的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大中专学生占77.5%,青年男男性行为者比例高达82.6%。 [43] mdNjQ5FXoTbqOhS16emjdj+cVq6MmuJc8vSB35AFZwk3RacAJj9oCmLxey//pon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