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李家丽博士的新著《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空间伦理研究》即将出版,请我作序。这部著作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之上,不断修改与完善而成的。作为她的博士生导师,有感于家丽学术成长历程和空间伦理研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谈一些初步的想法。家丽本硕阶段学的都是哲学专业,有良好的哲学基本功底,在博士论文选题时,她延续了我前期在空间理论研究领域的方向,从空间批判发展到空间伦理的建构上来。时隔两年,重新阅读这篇博士论文,依旧觉得空间伦理研究有必要性和合理性。

家丽选择空间伦理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这是我们讨论而确定的。选择这个研究主题原因有二。第一个原因是,新时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空间善治问题需要进行伦理反思,主要体现在与民生相关的住宅空间、城乡关系和全球空间的治理方面。资本全球化的逐利行为形成了全球“中心——边缘”的空间结构,导致空间不平衡发展。因此,从空间视角进行资本及其权力的批判显得极为重要。资本与权力是空间不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对空间异化的解构性研究。而空间伦理侧重于建构性研究,对资本与权力固化的空间结构进行打破与重组,激活社会空间的人文价值与情感关怀。空间资本论和空间权力论的研究,在国内已经取得了不少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从空间伦理角度展开的批判性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地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该博士论文选题就显得很有意义。

第二个原因是,学术研究延续性的问题。空间伦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空间批判思想的进一步研究。虽然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著中并没有直接的、清晰的、系统的空间内容,但是空间却始终存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过程中,空间成为联系资本、阶级和社会的枢纽。空间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在人文社科类研究兴起“空间转向”的过程中,空间要素的重要性开始凸显出来。人们在对流逝时间的关注中发现“地方”“场所”和“空间”也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共同组成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范畴。资本、权力、伦理与阶级共同作用在空间之中,在空间形态上烙印了人的实践痕迹,呈现出政治性、价值性和社会性等特征。因此,空间批判研究中必然内含了伦理向度的思考。

我在2008年左右关注到以大卫·哈维、亨利·列斐伏尔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空间批判学者及其观点。在翻译大卫·哈维的《金融危机的城市根源:反资本主义斗争的城市重建》(2012)和《资本的城市化:资本主义城市化的历史与理论研究》(2017)的过程中,也在《哲学研究》《世界哲学》等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空间正义、城市权利、空间批判主题的学术成果。2016年,我获得“基于空间正义的城市治理研究”的国家社科项目,同年,家丽取得华中科技大学创新研究院硕博连读资格,按照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交叉学科博士培养方案攻读博士学位。我们在开展上述国家社科项目研究的过程中,结合她的教育背景与培养计划,确定了她的博士论文研究方向——继续展开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方面的研究。这种师门学术传承是一种有效的、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研究的延续性与发展性。

空间伦理追问的是人如何在空间中生活得更好的现实问题。该书尝试将空间伦理作为独立的研究问题提出,用于对个体与人类生存所面临的身体空间、城市空间以及全球空间中出现的纵横交错的空间现象做出分析,进一步从空间善治的伦理角度构建一套认识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整体框架。空间伦理本身的研究在学界并不多,没有形成较为通用的概念。但由于它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理解起来也并非难题。我们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一些空间伦理的问题,比如身心健康就是一种空间伦理状态,健康的身体才是符合伦理要求的。目前学界在空间批判方面的研究集中于空间资本化与空间权力化两方面,这些研究为空间伦理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该书将空间批判转向了伦理视角。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博士生,家丽首先将研究视野拉回到了马克思。并立足文献,梳理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生产方式的过程中产生的空间伦理的精彩洞见,比如异化劳动中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问题,资本逻辑中城乡空间逐步分离、对立的伦理关系问题,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资本主义文明对全球地方性、民族性文化的冲击问题。在此基础上,伴随着时空条件的发展,根据人类实践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生存空间的不同层次,该书提出了研究的基本框架,将空间划分为:身体空间、城市空间和全球空间,再结合微观视角、中观视角和宏观视角对空间实践的伦理问题进行具体性的分析与解释,形成身体伦理、城市伦理与全球伦理三大研究对象,并展开讨论了具体空间伦理问题的表现方式、根本原因和解决路径。该书的最后一章将空间伦理的理论研究落脚在了新时代中国的空间实践上,凸显了空间伦理研究的现实意义。新时代中国的空间实践以空间善治为根本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住有所居”政策的落实,回归居住空间的原初功能;推动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空间对生产、生态和生活的有机统一;推动“一带一路”空间倡议的深化,增进全人类的共同福祉。

每一个现实的个人都向往着美好生活,这种力量凝聚为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从“理想国”“乌托邦”“明日的田园城市”等,到“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理想社会都蕴含着空间伦理的思考。在全球化、信息化加速发展的新时代,空间有了新的形式——网络空间成为社会关系的重要场域,整个社会空间正在分裂与重组,一切都是新的开始。“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对于空间伦理的理解将伴随着时空变迁,需要我们做出新的回答,这是历史唯物主义视域的内在要求,也是保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必然要求。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运用好唯物辩证法,一切研究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让理论与实践相互激荡,激活学术研究的生命力。

正是因为有非常清晰和明确的研究方向,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打下了扎实基础,以及在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接受了良好的科研训练,家丽在博士期间取得了优秀的学术成果:主持完成了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城市文化及城市治理现代化研究”,并参与多项国家社科项目;在《世界哲学》《学习与实践》等期刊上发表了与空间主题相关的论文,其中一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同时,面向现实问题,积极撰写对策建议案,其中一篇被《光明日报》内参(《情况反映·知识界动态清样》)所采纳。2020年博士毕业后,入职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持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这些都表明家丽博士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开阔的学术视野,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空间批判这个主题的前沿性、丰富性和重要性。相信家丽博士在未来的学术研究领域中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董慧
2022年9月28日
于华中科技大学 tVru/WC7ptvMZGJx/GFpFzYjwStrDzvU6g245ezM8EPE5oCHeQXslCeF3CldEds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