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心理学知识与心理咨询技术应用

(一)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在七八十年代迅速发展。人本主义对当时已诞生的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提出质疑,它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的心理,又反对行为主义理论简单地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因而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方思潮。

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创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认为心理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认为人有自我的概念,以及自我实现的倾向与潜能。因而它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中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譬如每个人的本能都是羡慕并向往美好的生活,每个人都希望享有物质条件充沛、精神世界丰腴的人生。有人拼命赚钱,只为在一线城市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有人努力读书,只为不用再过贫瘠的生活;也有人铤而走险,想走捷径改变自己未来的命运。这种“生而向上”的想法就是本能,也是我们拼搏的动力。

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提出的人性观包括 ,人基本上是诚实的、善良的、可以信赖的。这些特性是与生俱来,而某些“恶”的特性则来源于社会,是由于防御的结果而非出自本性。这点与我国孟子提出的“人性本善”观念类似,指出人具有无限的、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潜力。其次,人是自主的,可对自己的未来进行选择;最后提出人性显著的特点是“持续不断地成长”。罗杰斯提出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如同一颗正在茁壮成长的小树苗,对其不加限制的话,自然最终会长成参天大树,但是如果不提供养料或加上禁锢,它的结局注定是枯萎或是勉强成树。所以让个体尊重和正视自己的经验,破除防御才是根本。

罗杰斯强调要在心理咨询和治疗实践中重视人格的“自我理论”和人的主观性,并倡导“以人为中心”(person centered psychotherapy)的心理治疗方法:要相信个体中蕴藏着实现倾向的强大动力,相信积极的成长力量,相信人有能力调整和控制自己,相信人是能够发现其自我概念中的问题的,会评价自我经验对自我实现的作用,使自我概念适应于新的经验,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迈进。我国有句老话叫做“浪子回头金不换”,与此理论有异曲同工的意味,即使来访者之前再荒诞、再顽劣,也要相信TA只是一时的发展受阻,经过“助人自助”的心理干预会变得更好、更成熟。

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随着现代人本主义理论的发展,20世纪末又诞生了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理论。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指出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健康的普通人,应注重人性的优点,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充分挖掘更积极的人性和人类潜能,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包含主观幸福感、幸福科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乐观主义、生活和幸福的目标制定、工作中的积极心理等研究课题。

(二)自我概念的形成与自我实现倾向

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当婴儿的部分经验成为他(她)私有的经验,即那些感觉起来能被自己控制的部分客体或体验,被认为是自我的一部分并被结合进自我结构的,这就是自我概念的形成。一个成熟健康个体的自我概念应该与他的真实情况是相符的,也就是真实自我(real self)与理想自我(ideal self)应该是接近或符合的。而当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的经验。

儿童通过有机体自动的评价过程,即对体验的估量和这种体验能否满足实现倾向的评价过程,对那些让他感到满足、愉快的经验寻求保持、再现,相反尽量回避那些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受他人的关怀,也有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不幸的是儿童这种受关怀尊重需要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儿童渐渐地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社会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例如现实中有很多习惯将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判孩子是否听话、是否聪明的父母,甚至还以孩子的好成绩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此时孩子就会被父母价值条件化,产生“我成绩好,爸爸妈妈才会高兴,才会喜欢我”的观念。长此以往,孩子的自我评价过程发生偏颇,自我价值感降低,从而在自我意识层面远离或背离自我的实现倾向。

(三)心理咨询中的以人为中心疗法

在大量价值条件的作用下,无效的自我概念产生,人不能正确地感知其经验或体验。当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时,个体将会运用防御性中介机制(如压抑、否认、置换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与自我达到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若防御失败就会出现心理失调,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焦虑。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疗法就是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经内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属于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

罗杰斯将此过程描绘成“变回自己”、 “摘下面具”,最终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他强调心理治疗者如果能为来访者创造出一个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和设身处地的理解的氛围和条件,使来访者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了解自己和自身的体验,来访者的自我成长和实现倾向就会发生,最终产生整体的改变。所以说,人本主义理论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到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来评价自己,让人重新信赖和依靠机体自身的评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自身的价值观,让人可以健康发展。

(四)童年期创伤性事件的影响

弗洛伊德在其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提出,被压抑在心理底层的,潜意识中的童年痛苦经历,通常会通过梦境或幻想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在偶然情形下,如果有相关的心理因素出现在意识层面,就可以片断地、不成规律地、改装地表现在日常记忆中。但庆幸的是,我们的意识和经验决不允许这些童年经历“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因此,它们只能零碎地、不完整地表现出来。所以他提出创伤理论,认为心理障碍是童年创伤的结果。创伤会留下一个阴影或“情结”,因为是极度令人痛苦的,所以会被压抑。但是它成年后偶尔会冒出来,最终导致心理障碍。因而一个人童年经历过的不愉快事件会影响其一生。特别是六岁以前的经历,如果经受过打骂、虐待、忽视、性侵等,可能会造成成年后人格障碍的发生。很多现实或者影视剧中的杀人犯、精神分裂和心理障碍患者,基本上都有一个不幸的童年经历。正如那句话所说,“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有人需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虽然弗洛伊德晚期否认了这种创伤理论,认为童年创伤其实是病人在想象中虚构出来的。因为三到六岁的孩子,受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是一个王子,无意之中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迎娶了自己的母亲)的影响,男孩子想杀父娶母,女孩子想杀母嫁父,但都未能如愿,黄且暴力的想象将自己吓着了,因而产生了“创伤”。但现在这种创伤持续性损害的理论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接受,已经成为危机干预的依据。

有研究显示,创伤性事件过后,只有30%—40%的人没有出现明显的心理症状,剩下的人可能会出现适应障碍,起病在应激性事件或生活改变发生后一个月内,除长期的抑郁性反应外,症状持续一般不超过半年;也可能会出现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数分钟至数小时起病,核心症状为创伤性重现体验、回避与麻木、高度警觉状态、分离症状等,2—3天内缓解,最多不超过4周;最为严重的是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个体在经受异常威胁性或灾难性事件后所引发的强烈的无助、恐惧等心理反应,常延迟出现并长期持续,少则一个月,多则创伤后数月或数年后才会发作。表现为反复闯入性体验、闪回、对创伤持久性回避、警觉性提高、对一般事物麻木等。多数病人一年内可恢复,少数病人持续多年迁延不愈。 cWwSpz98SE2wiTe1KLjFn+biXbxTmwqfJeJgaxq4caVBByxXHbAXGZOCu9l0jyB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