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研究进路和方法

一 研究思路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整体性出发,以原著的撰写时间顺序为线索,在纵向上呈现马克思撰写政治经济学著作的整体轮廓和理论建构的逻辑思路,追溯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与资本逻辑结构化互动论述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全面、系统总结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与资本逻辑结构化互动论述的主要内容、基本观点;在横向上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关系。其次,理论结合实际,在分析复杂国际形势和国内技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与资本逻辑结构化互动论述对于我们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指导意义。

全书分为导论和上下两篇。

导论 分析选题背景和意义,在相关学术史梳理的基础上,阐明本书拟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说明本书的思路和方法。

上篇 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与资本逻辑结构化互动的论述。这是本书的重点。分四章(第一—四章)。从原著出发,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围绕马克思论述技术创新与资本逻辑结构化互动的背景、脉络展开研究,系统整理其中有关技术创新与资本逻辑结构化互动的机制、表现、影响、矛盾、历史限度等论述。

第一章 概念界定。按照马克思的原意,提炼出文本中“资本、资本逻辑、技术、技术创新、结构化”这五个概念的内涵。

第二章 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与资本逻辑结构化互动论述的背景分析。回望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条件,追溯马克思学习、研究过程中深受影响的理论养分,探求马克思的社会责任感、个人品质、精神特质等主观因素,是分析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与资本逻辑结构化互动论述的逻辑起点。

第三章 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与资本逻辑结构化互动论述的理路。梳理不同时期马克思原著文本中有关技术创新与资本逻辑结构化互动的重要论述,概括其理论特色,勾画其论证研究的整体轮廓和理论建构的逻辑思路。

第四章 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与资本逻辑结构化互动论述的重要观点。遵照经典作家的理论逻辑,从技术创新与资本逻辑结构化互动的机制及表现、技术创新与资本逻辑结构化互动的二重性影响、技术创新与资本逻辑结构化互动的历史限度三个方面,综合、归纳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与资本逻辑结构化互动论述的重要观点。

下篇 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与资本逻辑结构化互动论述的当代价值。这是本书的难点。分三章(第五—七章)。理论结合实际,研究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与资本逻辑结构化互动论述对于分析当前复杂国际形势的根本原因、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指导意义。

第五章 洞悉我国面临复杂国际形势的方法论指针。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判断和概括为依据,详细阐释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的主要表现特征,运用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与资本逻辑结构化互动论述的重要观点、方法,分析复杂国际形势的根本原因。

第六章 科技创新驱动新发展格局形成的行动指南。总结我国发展战略演变历程,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战略分为三个阶段。以马克思的科技创新理论为指导,研究科技创新驱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机理机制,探寻科技创新驱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可行路径。

第七章 利用和驾驭资本逻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总结我国利用资本逻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系列成就,针对利用资本逻辑过程中衍生的负面效应,提出“按照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为资本设定 ‘红绿灯’规则,依法规范资本逻辑、加强伦理调控,最大限度地规避资本逻辑的负影响,使资本逻辑始终运行在造福人民的轨道上”等具体建议。

二 研究方法

概念分析与历史考察相结合的方法。经典文本是马克思思想的主要载体,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与资本逻辑结构化互动论述的主要观点,必须运用概念分析方法,读懂原著,厘清并掌握技术、技术创新、资本、资本逻辑、结构化等概念,将这些概念放到马克思当年研究问题时的情境中。只有这样,才能清晰地理解马克思是如何运用这些概念分析实际问题的。因此,概念分析与历史考察相结合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前提性方法。

经典文本解读与时代现实审视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马克思对技术创新与资本逻辑结构化互动的内在矛盾做了精辟论述,且具有历史的超越性,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技术和技术创新的形式不断变化,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表现也在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应该因时、因势、因地而与时俱进地得到创新和发展。因此,将经典文本与当今时代的现实审视相结合,是分析研究当代国际形势变化、探讨中国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的重要方法。

个例分析与技术创新、社会发展的过程全方位综合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在近代科技革命条件下,马克思详尽地考察了技术和技术创新的社会功能,深入分析了资本和资本逻辑的运动,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资本主义全球市场的建立,技术和技术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物质的生产方式、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因此,结合各国实际情况,将个例分析与技术创新、社会发展的过程全方位综合考察相结合是本书的一个基本方法。

学理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原著文本出发,完整复现马克思关于工业化时代技术创新与资本逻辑结构化互动对于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人的解放的巨大作用的论述;系统再现马克思关于资本逻辑强大引力场中工业化技术创新异化为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工具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生态环境破坏、贫富分化、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负面效应的尖锐批判。理论结合实际,在分析复杂国际形势和国内技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与资本逻辑结构化互动论述对于科技创新驱动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握好利用和驾驭资本逻辑的张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指导意义。可见,本成果的特色在于对现实问题分析的学理阐述。因此,实证分析与学理研究相结合是本课题研究不可或缺的方法。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6—297页。

[2] 关士续:《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的一些论述》,《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第1期。

[3] 任力:《马克思对技术创新理论的贡献》,《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4] 陈小玉、吴国富、吴国强:《〈资本论〉 中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辩证思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5] 庞元正:《创新实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化》,《哲学研究》2009年第7期。

[6] 刘红玉、彭福扬:《创新理论的拓荒者》,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1—79页。

[7] 牟焕森:《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国际反响》,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6页。

[8] 王伯鲁:《马克思技术思想纲要》,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2—103页。

[9] 张旭:《论马克思的科技与生产力思想》,《理论学刊》2003年第2期。

[10] [美]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何畏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3—74页。

[11] M.Blaug, 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pp.570-595.

[12] Ben Fine, Alfredo Saad-Filho, Marx's Capital , Pluto Press, 2003, pp.33-48.

[13] [日] 金指基:《熊彼特经济学》,林俊男等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9—167页。

[14] [美] F.M.谢勒:《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姚贤涛等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5—63页。

[15] 仰海峰:《资本逻辑与空间规划——以 〈资本论〉 第一卷为核心的分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6] 郗戈:《资本逻辑的自我扬弃—— 〈资本论〉 哲学的未来向度》,《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8期。

[17] 张峰:《马克思论资本逻辑及其现实启示》,《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18] 付文军:《资本、资本逻辑与资本拜物教——兼论 〈资本论〉 研究的逻辑主线》,《当代经济研究》2016年第2期。

[19] 刘严宁:《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回响》,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第22—116页。

[20] 冉光芬:《资本逻辑与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9期。

[21] 翁寒冰:《〈资本论〉 视域中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的辩证关系》,《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22] 孙亮:《〈共产党宣言〉 与“资本逻辑”的驯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29日第3版。

[23] 童世骏:《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学术月刊》2006年第10期。

[24] 白刚:《资本逻辑与现代性——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现代性批判》,《学海》2013年第2期。

[25] 鲁品越、王珊:《论资本逻辑的基本内涵》,《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26] 毛勒堂、高惠珠:《消费主义与资本逻辑的本质关联及其超越路径》,《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27] 张雷声:《论资本逻辑》,《新视野》2015年第2期。

[28] 陈学明:《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29] 王圣祯、穆艳杰:《资本逻辑的生态道德批判与重建——福斯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道德观探析》,《北方论丛》2012年第5期。

[30] 刘建卓:《困境与出路:资本逻辑视域下的生态问题研究》,《云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31] 刘顺:《资本逻辑与生态正义——对生态帝国主义的批判与超越》,《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32] 陈培永:《资本逻辑与道德代价》,《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33] 程广丽:《资本逻辑与道德构境》,《新视野》2015年第2期。

[34] 参见张军《以经济正义节制资本逻辑的全球性扩张——“全球资本逻辑与全球经济正义”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35] 张艳玲:《超越文化的资本逻辑:文化发展的现代悖论及其出路》,《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6期。

[36] 李丽丽:《“学术资本主义”中的资本逻辑与文化逻辑》,《云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

[37] 鲁品越:《资本逻辑与人的发展悖论》,《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2期。

[38] 张明之:《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批判与人的自由出路》,《学海》2014年第1期。

[39] 李娟、刘庆丰:《资本逻辑视野下人的物质依赖性的当代特征》,《学术界》2014年第6期。

[40] 张三元:《资本逻辑与人的发展危机》,《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41] 王学荣:《当代中国的资本逻辑表现形态、双重效应及其求解——基于 〈哥达纲领〉 的文本源流》,《商业时代》2013年第21期。

[42] 叶险明:《驾驭“资本逻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论》,《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43] 王玉:《资本逻辑:当代中国市场失范的经济根源》,《现代经济探讨》2016年第3期。

[44] 薛俊强:《超越“资本逻辑”:共产主义的历史承诺——兼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的价值取向》,《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45] 牛涛:《资本逻辑与文化商品再生产的历史生成及其逻辑悖论》,《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2期。

[46] 毛勒堂:《“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能?——基于资本逻辑语境的阐释》,《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年第1期。

[47] 毕国帅、张琳:《中国现代化道路对资本逻辑的超越》,《理论视野》2020年第9期。

[48] 罗建文:《中国共产党驾驭和超越资本力量的政治逻辑》,《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49]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页。

[50]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7页。

[51]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1页。

[52]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8页。

[53]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

[54]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6—147页。

[55] 《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4页。

[56] [德] 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282页。

[57] [德] 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332—333页。

[58] [德] 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359页。

[59] [法] 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王志弘译,载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60] [英] 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胡大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61] [美] 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6页。

[62] [美]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耿建新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63] [法] 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64] [法] 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

[65]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13页。

[66] [美] 罗伯特·L.海尔布隆纳:《资本主义的本质与逻辑》,马林梅译,东方出版社2013年版,第13—211页。

[67] [英] 梅扎罗斯:《超越资本》,郑一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157页。

[68] 王迎春:《技术与资本的共谋及其对现代性的建构》,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 2010年,第20—39页。

[69] 盛春辉:《论技术与资本互动的历史和逻辑》,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大学,2013年,第21—29页。

[70] 潘恩荣:《〈资本论〉 研究需要引入“技术逻辑”》,《哲学研究》2015年第9期。

[71] [美] 马尔库塞:《工业社会和新左派》,任立编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2页。

[72] 参见张一兵主编《资本主义理解史: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与激进话语中的资本主义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9页。

[73] Douglas Kellner, Critical Theory Marxism and Modernity , Cambridge and Baltimore:Polity Press 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9, pp.51-179.

[74] 孙正聿:《〈资本论〉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1期。

[75] 韩庆祥:《领导干部要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人民日报》2014年2月24日第7版。

[76] 洪征嗣:《论第二次技术革命的作用和影响》,《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年第6期。

[77] 王扬:《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背景、特点、影响》,《学术月刊》1998年第4期。 t+iTejeaUacmVOP9ex34xDxca3EdkAHK11ohHqqLoUoxEk3IjiEhJhg0TKCVVmi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