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本书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问题、指向等方面确立研究思路,并采取相应的研究方法;另外,为了呈现更为完整的研究过程,有必要在此对研究框架进行相关阐释。

一 研究思路

首先,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诉求,也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主渠道,但目前人文关怀有时被功利性所掩盖,成为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改革的瓶颈,亟须解决。

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中存在问题的成因与教育者人文素养、社会人文环境、对学生人文关怀度、人文长效机制等方面息息相关,从人文关怀层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理论支撑。

最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人文关怀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为此,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融入人文关怀,坚持立德树人,在人文关怀视域下,从教育者素养、大学生内在需求、人文环境、制度机制等方面构建有效科学体系。

二 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历史和逻辑、理论与实际、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系统分析、综合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对文献资料中关于人文关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的论述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主要目的是梳理出人文关怀的基本意涵,析出其理论框架,并对人文关怀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联进行全面检视和剖析。其次,运用调查研究法探究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现状及成因,这里主要解决现实层面的实践动态,力求概括、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问题、表征、原由。最后,通过系统分析法、综合分析法提出增强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基于理论的透彻分析和逻辑要求,根据实践问题的具体表征,综合已有经验材料,提出系统而具体的对策,以化解原有困境和矛盾,真正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本课题以思辨分析方法为基础,综合运用实证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对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摸底、测评、跟踪与考量,实现多元方法相结合;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本课题进行跨学科系统分析,实现跨学科综合研究。

三 研究框架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相关概念和意义

本部分对课题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解读,围绕人文、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契合性等方面加以阐释,为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众所周知,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所谓人文关怀,其核心是对人性和人的价值的肯定,因而对于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极为重视,也就有了对人的理性思考的尊重,最终还要落实到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关怀上。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即“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看就是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的以“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发展人”为宗旨的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换言之,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人怀,也是人文关怀显现的重要载体;人文关怀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追求的终极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追求三个方面的实际效果:一是大学生个体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掌握度;二是大学生个体对所接收的知识的信服度;三是大学生个体日常行为表现与高校所预设的目标的符合度。

从理论意义上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理念的内在要求,是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践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和受教育者来说是否具有价值和意义,以及价值和意义的高低,只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来证明。从实践意义来看,融入了人文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生活和生命的价值,正视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提升生活问题的解决能力,最根本的是通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提供强大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时代演进

由于不同的时期党的路线方针、社会发展、大学生自身需求等有所差异,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历史变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探索阶段、稳步加强阶段、飞跃提升阶段。在初步探索阶段,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三个方面的深刻认识。一是在大学生中要旗帜鲜明地进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坚定大学生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将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地位,建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制,确保党组织在高校工作中发挥核心作用;三是在体制改革之际、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有的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要求,必须加以改进和创新。并且,除深刻认识外,党也深刻意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意义,对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

在稳步加强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治久安的战略全局出发,着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继邓小平理论之后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这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依据和重要来源。在原有经验成果基础上,党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构建了符合大学生发展实际的新体系、新机制,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可以说,21世纪初期伴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体制、任务、途径、方法等方面的系统谋划和全面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新一轮的发展,较前一阶段定位更加明晰,理念更加以人为本,内容更加丰富,途径更加多样。

在飞跃提升阶段,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大学生成长发展,关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观点、新内容、新方法,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别是注重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在2016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作出重要论述,提出“要以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等若干思想要求。其次,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政治要求、任务要求、内容要求以及队伍要求,以强有力的具体举措来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不断增强。

步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比如,我国社会发展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生活更加富裕,但同时也滋生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风气,导致一定程度的理性和道德缺失;社会发展催生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思想,但同时也引发出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这些问题对正处于思想形成期的大学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总之,时代发展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其带来了新的问题,这些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践考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文关怀的大背景下,不断改革和创新,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教育团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从理论上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理念越发重视,人文内容日益丰富,人文方法不断创新,从实践上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机构相继建立,人文队伍逐渐壮大,人文活动日渐丰富。

尽管如此,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个层面,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定挑战。从主体层面来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大学生的合理需求,强调教师作为权威的中心地位。因此,教师队伍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需要,由于过分重视理性教育,教育者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仅停留在实现教育目标、规范学生行为上,往往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生活状况和身心健康等内心需求。

从客体层面来看,当大学生遇到社会道德要求与个人选择之间的矛盾、面临道德选择时,因自身修养不高,无法做出正确判断。而在遇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时,大学生经常有始无终,心浮气躁,无法以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去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在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没有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很难在各种诱惑面前不动声色,保持初心,极有可能误入歧途,高尚的道德品质处于不稳定状态。

从介体层面上来看,一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引导功能被弱化。虽然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种类丰富、开展次数频繁,可以说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从教育引导功能的发挥角度来看,仍然存在着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教育内涵的错误倾向。二是高校校园传播媒体更新缓慢。校园报刊和校园广播没有做到及时、快速、准确地向高校师生们传递新闻资讯,始终存在更新慢、信息滞后的问题。三是高校校园制度管理不完善。许多制度仅仅是为了提高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从单方面制定校园规章制度和处罚条例,单纯地告知大学生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普遍将工作重点放在纠正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不符合学校教育制度准则的行为,而不是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行,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对校园制度管理的认同感和支持率。

从环体层面上看,随着国家关于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文件日益颁布,以及对高校发展和建设的不断投入,高校的硬件设施和自然环境逐渐得到完善和美化,越来越多的豪华建筑在校园中得以实现。但是,教学楼、宿舍楼的翻新,操场、体育馆的扩建以及校园绿化的全面覆盖,展示给大学生们更多的是物质条件的改善和视觉效果的冲击,而不是高校人文底蕴的展现,以至于很多高校建筑的设计几乎相同,缺乏自身特色及人文内涵,很难给大学生带来道德上的熏陶和精神上的启迪。

(四)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理论基础

本部分着重通过中国人文精神、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等方面思想梳理,追溯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强的理论渊源。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才有可能真正完善大学生自身素质结构,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人文主义就成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逻辑基点;在教育理念上以人为本、在教育内容上更新人文学科知识、在教育方法和途径的选择上着眼于人文关怀,则成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其次,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在需要,从理论意义上说,人文关怀是运用人文手段、以人文的方式对大学生给予从生理到心理、从物质到精神、从理想到现实、从道德到素养等全方位的关怀与帮助:这既是一种理性的关怀,也是一种情感的关怀;既是一种物质的关怀,也是一种精神的关怀;既是一种理想的关怀,也是一种现实的关怀;既是一种总体的关怀,也是一种具体的关怀。就实践价值而言,人文关怀是人的发展和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与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休戚相关,也是每个大学生或多或少、有意无意都渴望着的一种精神需求;人文关怀不仅重视、尊重和理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还追求真、善、美与人的自由完善,深切地关注并关心着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

最后,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展人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体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包括:一是促进每个人一切潜能的自由充分发挥;二是促进每个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三是促进每个人个性的健康发展;四是促进每个人社会关系的丰富与和谐,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且必须是一种教育关怀,与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存在着深层次的契合点。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人文向度

本部分主要结合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拜金主义倾向、消费主义盛行、个人利益至上等不良现象,与时俱进地解析人文关怀视域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性和时代紧迫性。人文关怀是对人生命的尊重与呵护、追求与探索、塑造与发展。实际上人有三重生命:一是自然生理性的肉体生命。大学生自然生命的独特性在于其作为“大学生”这一阶段的生命存在是儿童期和成年期中间的承接环节,它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性,又与前后两个阶段紧密相系,其独特性表现为过渡性、闭锁性、独立性、发展性、动荡性、继承性、创造性等特征。对大学生生命独特性的承认与理解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基础,是合理科学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只有正视并深刻理解大学生生命所处的阶段性特征以及这一阶段对人生发展的意义,才能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的放矢,不至于盲目前进,导致事倍功半。

二是关联而又超越自然生理性的精神生命。精神生命的架构与个体的认知结构直接相关,而认知结构则建立在个体自然生命存在过程中的经验之上,这些经验既是个体的经验,也是群体的经验,包括了个体对自我与世界关系的假设与推理。大学生精神生命同样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不仅受自然生命特殊性的影响,还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时代背景等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大学生精神生命的特殊性既表现出自然生命的某些特点,也具有对外界环境与自身关系的思考。大学生精神生命的特殊性表现为四个方面,即过渡性、定向性、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和情感体验日趋深刻。

三是关联人的肉体和精神而又赋有某种客观普遍性的社会生命。大学生的社会生命实质上就是大学生作为一名社会成员的内在特征,是大学生社会化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一个自然人、精神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规范要求、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大学生社会生命的特殊性体现在角色的巨大转变、社会化不足、社会化过度、价值观易受影响和背负重大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社会生命的引导与塑造需要正确认识上述特性,透过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避免大学生今后在社会的“大染缸”中迷失自我。

因此,人文关怀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大学生生命关怀为逻辑起点,其中包含层层递进而又紧密联系的三层含义:首先,是对大学生自然生命存在的呵护与尊重,深刻理解大学生自然生命的根本性地位,承认大学生自然生命存在的特殊性,并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点。其次,鼓励大学生探索与追求精神生命。正视大学生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关系,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时刻以引导和激发大学生对精神生命的探索作为过程保障,以生命智育、生命德育和生命美育为重点内容,以培养大学生真、善、美的完满人格。最后,要进一步塑造和发展大学生的社会生命,使其由一个自然人、精神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规范要求、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

(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路径

本部分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原因,主要可从四个方面提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路径。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上,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要求教育者时刻关注到大学生的共性发展和个性区别。二是践行“合力育人”理念,即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也不可能是某一个部门或者某几个部门的事情,这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也是高校每位教师、每位管理者、每位服务者、每位受教者的职责,在高校中人人都是教育者。三是推进“三全育人”理念,即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目的是让高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

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上,要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人文素质。首先要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文关怀责任意识,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需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高尚的人格。其次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文关怀能力培养,鉴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主要是由共青团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三类人群组成,高校要特别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需要针对各自领域有针对性地提升专业技能、培养业务能力。再次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人文关怀教育宣传,通过教育宣传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不仅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更是教育宣传的特点和独特作用所决定的,想要做好高校的人文关怀教育宣传工作,必须充分发挥人文关怀教育宣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学生上,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人文需求。具体来说,高校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关注大学生的人文需求,以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创建教育平台为关注视角,生动地在以人为本的基点上推进大学生人文关怀教育。

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上,高校要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环境。为此,高校一是要夯实校园文化人文关怀教育基础,不断与时俱进,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并赋予其人文内涵;二是要继续优化服务软件建设中的人文关怀,强化服务育人,提高服务水平,特别是要注重服务软件的建设;三是要承担校园网络人文关怀教育使命,伴随着科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各大网络媒介、平台已逐渐演变为大众传播的最主要手段和工具。这就要求高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加强网络管理队伍建设。 sC7Y37Rdis3Q0/+BKqO7Y2XF9DSdOle+JqRNdoyVpReWd08CulxqV7WlOrO+KQZ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